七十六、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水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在《伤寒论》的文章中,没有提及“肠病”的条辨,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心下悸”中心下的位置就是胃部,“胃中干”“胃中有燥屎”的胃指的都是肠的部位,这样理解更便于学习伤寒论。发汗之后,胃肠的津液受到损伤,会有烦躁不得眠的症状。此时只是胃肠中干燥,大便并没有结成实,喝一点点水就可以补充津液,身体能自然康复。发汗太过,胃肠的吸收力会受到影响,大量喝水的时候就不能完全吸收,不能气化的水就会梗在中焦变成水饮,苓桂术甘汤的症状大多由此演变而来。当病人服下发汗剂,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发汗的时候,汗一发到表面,就可以通过我们的白血球、免疫系统把病毒排到表面,这废水在中医的观念里就是病邪,病邪排出体表,好的津液会顺着三焦油网回到身体里面来,这是正常的代谢过程。如果病人的体质不是很好,结果药一下去后,病邪通过废水排出体外,感冒也治好了,但病人会产生一种现象:脉浮,小便不利。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水到达表面以后,没有力量回到身体内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会遇到这种情形大多是消化系统比较虚弱的人,水停在皮肤表面以后,病人感觉肠胃的元气还是没有恢复,病人自然口渴。所谓消渴就是喝水喝很多,还是不能止渴,脾胃功能差,胃里面化水的力量不够,喝到身体的水没有经过脾胃的吸收经变成津液,因此水喝下去不能止渴。这时候的口渴、小便不利就是五苓散证。散就是用粉剂,如果用汤剂,药效太快,皮肤中的不能正常回到身体的水依旧不能被带回体内。实践中不一定是发汗之后才会有五苓散证,小便不通利的时候大多都会有水肿的症状。有些女性早上起床会发现手脚会肿胀,面部会有轻微的水肿,摸摸脉搏很虚弱,这时候用五苓散就可以治疗。临床上看肾病综合征引起头面水肿也可以用五苓散治疗,大塚敬节常用五苓散去治疗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倪海厦注:小孩脑积水可以通过五苓散来利水,可以配合生半夏来使用,生半夏有去至高之水的功能;西医诊断的视网膜有积水,也可以用五苓散治疗;水停在上焦,或停在皮肤表面形成的湿疹都可以五苓散治疗。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半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白术十八铢右五味,为末,以白饮和合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伤寒百问经络图》曰:五苓散又治瘴气温疟,不服水土,黄疸或泻,又治中酒恶心或呕吐痰水,水入便吐,心下痞闷者,所以过去五苓散可以治疗瘟疟。水土不服就是因为脾脏太湿的缘故,所以身体运化系统受到影响。如果吃当地产的东西,就不会发生水土不服的现象。《三因方》曰:已未年,京师大疫,汗之死,下之死,服五苓散遂愈。此无它,温疫也。又曰:五苓散治伏暑饮热,暑气流入经络,壅溢发衄,或胃气虚,血渗入胃,停饮不散,吐出一二升许。《仁斋直指》曰:五苓散治湿证小便不利,经曰:治湿之法,不利小便,则非其治。所以湿在中焦以下小便解,中焦以上用吐的,吐了还没有口渴,就表示还有湿在里面,吐了口渴就表示不再用吐法了。温馨提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用药请遵医嘱。
本文为原创,经作者本人授权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