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四、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二服。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二服。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二服。邪气在表宜汗;邪气在胸当吐;邪气在腹应攻下。所以汗吐下均为邪实而设立。汗、吐、下之后出现心烦不得眠,说明实邪虽去但余邪未尽而入体内。表邪入里有多种途径,其证候表现还有多种形式是前文还未曾涉及的:有邪传阳明表现为白虎汤证者;有邪传少阳,表现为小柴胡汤证者;亦有太阳本经传入本腑,表现为五苓散证者。本条所阐述的是余邪未尽,化热入里,郁于胸膈不解。“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讲的是太阳误下,寒邪留于胸中,而阳气被抑;本条则论发汗吐下后,余邪未尽,化热入于胸膈。二者有寒热的差异,但病位都在胸膈是相同的。虚烦是一个证候名称,与有形之实邪相对而言。表邪入里,若与有形之物,如水、痰饮、宿食等相互搏结,则形成实证,都会有心中懊侬或烦躁的症状。而本条的烦躁,只是无形之邪热留扰胸膈产生的烦躁,故称虚烦。大塚敬节注:烦而心中懊侬者,易与内实证混淆。所以言虚烦,明示其区别提示与后面出现的大陷胸汤证的心中懊侬而心下结鞭之不同。如果心中懊侬而有腹满、便秘者,为承气汤类,心下部位结鞭、呼吸迫促、心中懊侬者为大陷胸汤类。另外,对于栀子豉汤,后面数条连续论及,可互相参照而对其证进行考虑。《金匮要略》的酸枣仁汤也用于虚劳、虚烦、不得眠,但此为无热状的场合,而栀子剂有热状存在。五苓散、猪苓汤等也有不得眠的病状,所以有必要进行区别。病人经过汗吐下之后,有虚烦不得眠的症状,再严重会有翻来覆去的烦躁的情况,可以用栀子豉汤治疗。有栀子豉汤的症状再加上少气的症状,少气就是四肢没有力量,这时候用栀子甘草豉汤治疗;有栀子豉汤的症状再加上少气的症状加上干呕的症状,用栀子生姜豉汤治疗。经方的方剂大多用半夏止呕,此方用生姜是因为汗吐下之后,病人的津液会流失很多,半夏去水的力量很大,会使津液再次流失,所以选择用生姜止呕。八五、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滞者,栀子豉汤主之。发汗,被攻下之后,感觉胸中烦热,呼吸不顺畅,也用栀子豉汤治疗。大塚敬节注:对于食道癌及类似病症而有吞咽困难者,配伍栀子的药方有良好效果。对于食道息肉,有栀子单味煎汁治愈的病例。利膈汤处方由栀子、半夏、附子三味药物组成,用于吞咽困难屡屡奏效。栀子具有止血、镇静、消炎、利尿、利胆、缓下等作用,常将利膈汤合甘草干姜汤来使用。八六、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伤寒,攻下之后,心中结痛的时候,依旧用栀子豉汤治疗,心中结痛是比胸中滞更严重的症状。这几条条辨阐述的是只要有热邪停留在胸膈,产生的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侬、胸中滞、心中结痛的症状,都可以用栀子豉汤治疗。温馨提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用药请遵医嘱。
本文为原创,经作者本人授权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