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看新出炉的FIRST片单不过瘾?来听听初审评委怎么说!

2017-06-17 深焦 深焦DeepFocus

每一年,FIRST影展竞赛初审们都为了一份入围片单,阐述、争论、抗辩,角力力争,直到最终做出选择。有初审将这个讨论的过程形容为“精疲力尽的焦灼肉搏“。这个过程让人愈发觉得,当代青年电影创作中容纳了太过繁杂的可能性,对于青年导演的作品,尤其是处女作,电影评价的标准本身或许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吐纳更新。经过长达两个月的审片和整整两天的初审会议,从1116部竞赛报名影片中入围的45部影片都在这里了。有极低成本制作,粗砺感,但故事结构和表现手法创新的处女作;也有扎实完整,成熟老练的处女作,以下为FIRST竞赛入围完整片单。




深焦 x 剧情片初审评委曹柳、罗欢

深焦: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本次选片的整体情况?大概阅片多少部?

 

曹柳:今年国内竞赛影片总量有所增加,我们看了剧情长片163部左右,短片389部左右,还有实验/动画电影40来部。国际部分的影片来自多个国家地区,我们看了长片一百部左右,短片二百五十多部。

 

深焦:两位作为初选评委,看了大量影片,其实最能感受到投报本届FIRST的影片整体情况。本次选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罗欢:我个人是第一次做评审工作,在真正着手看片之后才发现和想象还是有所不同的。投递过来的作品类型风格都非常多元,题材范围也相当广,还有一些大胆地对于电影自身的形式和边界做出探索的作品,这一点对我来说印象深刻。另外是我看到相当部分海外的青年导演和在校学生投递过来的影片,他们在影片当中呈现的状态,所提供的视角,相对于国内的创作来说,其实是陌生又熟悉的,这非常有意思,也很值得国内的创作者借鉴参考。总的来讲,我个人是感受是整体水平比我想象中要更好,其中不乏有亮点的影片,甚至放到成熟导演的序列中去比较也不会太逊色。

 

曹柳:整体来说,感觉影片的形式风格很丰富,国内部分有商业类型的尝试,也有大量作者型的严肃作品,虽然总体质量参差不齐,但总能感受到创作者的冲动和热情,这一点对我来说很可贵。国外部分整体创作制作水平会高一些,相比国内作品可能视角更多元,但中规中矩的作品居多。能看到其他国家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或者前三部作品,能做这样直观的横向比较,对我来说收获很大。

 

深焦:罗欢老师提到的海外青年导演作品,是指国外导演创作的非华语片,对吗?

 

罗欢:华人导演的作品,有华语的也有外语的,但是因为导演的身份,我把它们放在和国内导演作品来做比较,当然在评审中可能是属于不同的单元。

 

深焦:明白了。这几年我们都看到,很多在国外接受过电影制作训练的导演开始回国从事华语电影创作,其实去年剧情片《八月》和纪录片《消失在黎明前》的导演都是这样的情况。罗欢老师所指的,也大概是这样情况吧。

 

罗欢:对,有一些在国外读相关专业的学生也会投递过来一些作品,其实和国内的作品相比较,能感觉到各自的特点,这种对比对我来说是个很独特的体验。

 

深焦:那么您所说的这些作品“熟悉与陌生”的感觉又具体是指什么?


罗欢:熟悉的当然是青年导演都会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他们的特点,这个大家都是相通的。但是因为教育和环境不同,我们看到国外的一些作品,他们关注的问题和采用的手段,和国内导演还是有所不同的。

 

深焦:另外刚才曹柳老师提到了一些作品在商业片/类型片上的尝试的问题。如果我们必须把文艺片和商业片做一个粗暴区分的话,那么初审时,你对这两类作品的整体观感是怎样的?想把类型片拍好了可不容易,你是否也从初审看过的大量影片中看到青年导演同样面临这样的困难?

 

曹柳:把商业类型和艺术电影强行拆分确实是简单粗暴的做法,但方便梳理就暂且先这样区分吧。感觉商业类型片质量合格的较少,基本功扎实的较少,侧重作者型的作品没有类型框架的束缚,看似更自由大胆,放弃叙事,敢于标新立异,但真正有明确风格和态度的也不多。

 

罗欢:补充一句,类型化部分我有个感觉也是,套路比较多,有一些雷同的题材和形式会反复出现,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

 

曹柳:是的,我一直觉得商业类型的竞争更残酷,想要真正掌握一整套成熟的技法需要日积月累,可能真没有捷径可循。

 

深焦:真正做到套路中出新意,其实很难。

 

曹柳:是的,趋同的现象挺严重,都集中在消费相对成熟的类型和热门题材上。太难了,所以我有时候会忍不住对商业类型片更宽容一些。


深焦:今年初审阶段,争议最大的影片是哪几部?两位评审各自最喜欢的又是哪些?

 

曹柳:我最喜欢《强尼凯克》、《米花之味》、《睡沙发的人》。长片部分好像没太大争议,几位评审意见比较统一。

 

罗欢:剧情长片部分其实今年质量相当好的,争议其实并不特别大。我个人最喜欢《睡沙发的人》和《小寡妇成仙记》,前一个就是我说一点不高大上,但是很轻巧的东西。后一个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作品。

 


曹柳:《睡沙发的人》是部很轻盈有趣的小品,还有点难能可贵的幽默感,因此立刻从一大堆沉甸甸的乡村热门社会议题影片中跳脱出来。

 

《米花之味》把相对陈旧的社会题材做出了新意,剧作和影像层面气质都很独特,观影感受也很奇妙,可能需要花费一些时间调整观看此类型影片的心理预期,一旦进入和适应之后会觉得很舒服,配乐是点睛之笔。

 

罗欢:我觉得不仅对于青年导演,对于所有导演来说,喜剧要做好比正剧要做好难度大,《睡沙发的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的,非常难得。

 

曹柳:是啊,喜剧太难了,评价体系却习惯性褒奖那些一本正经的正剧和悲剧。

 

罗欢: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更看重有“社会意义”这个标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喜剧对于一些非技术性的东西要求更高,比如台词写作,比如对演员的调控,这些东西是很难去“学”,只能靠经验摸索,所以青年导演做到这一点我会很惊喜。

 

《强尼凯克》是一个各方面都很成熟的作品,从剧本到表演到最后的效果,能看到是一个功底非常扎实,而且是很娴熟的创作,讲述的是一个面临生活的徘徊和迷茫这样的故事,非常自然熨帖,会看得很舒服。这部片也是基本上毫无争议地入围的。


《小寡妇》是另外一种,初看起来可能比较怪异,也可能跟不上导演想要说什么,但是它有趣,它的趣味在于你不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它会不断惊奇你。我的感觉就像看一个杂技演员,他会一直让你觉得“哇”,但是所有这些又不会太出格,不会有危险,所有脑洞都是在流畅的逻辑当中进行的。

 

曹柳:《强尼凯克》的制作背景可能比较特殊,这也让它有与身俱来的成熟感,影片本身也算是台湾新电影脉络的某种延续。整体感觉创作很扎实,情节与细节方面的设计都很自然得体,情感既克制又饱满。

 


深焦:剧情短片方面呢?

 

曹柳:短片我比较喜欢《游泳》,也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学生作品气质的东西,喜欢影片中人物关系的拿捏,离异家庭中一对母子情感游移的微妙状态抓得很精准,有几场戏情境设计得很巧妙。这一部也是毫无争议地入围。

 

罗欢:短片部分是今年初审讨论花了时间最长的,争论很多。我个人推荐《野潮》和《然后》,《野潮》是一个儿童题材的故事,但是很有劲儿,它传递的是一种特别少年的东西,一种含混的倔强,主人公想要证明一些东西,但是这个东西不是理性的有目的的,而是一种来自性格深处的东西。很多人在那个年纪可能都有过这种体会,但是很难表达。这个片子就是我前面有提到,能把一个很微妙简单的情感表现得很好的例子。

 

另外一个是《然后》,是一个“欧美气质”很浓的片子,气氛很好,写女性之间的情感,有很欲言又止的,眼神上的交流啊,动作上的交流啊,然而也有很刚强的激烈的东西,处理得很好,不是那种单纯地在模仿某种影调或者风格。


 

曹柳:短片部分其实挺多争议,影片数量多,但质量不尽如人意。某一方面亮点突出,但其他方面缺陷也不太能被忽视。

 

深焦:感觉短片更讲究个气氛,不一定非要讲一个严密的甚至完整的故事…… 根据刚才俩位说的,感觉这个“氛围”的拿捏蛮重要。

 

罗欢:短片的氛围,我觉得很大程度上也不完全说是导演能力的问题,整个工业环境不同有非常大的影响,留学生的作品由于各方面条件到位,可以实现得更好,国内部分可能导演也有想法,但是在构思一开始,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只能选择一个比较陈旧或者比较没新意但是相对保险的方式来做。

 

深焦:那你们觉得,这次选拔出来的作品和目前院线上青年导演作品相比,质量上如何,有没有什么新的动态?

 

曹柳:我觉得很难比较,很多都不在一个创作和制作体系当中,目前院线青年导演很多也是从电影节走出来的。直观感觉是两岸三地的青年导演作品比重有提高,这一现象可能也是近两年商业制片中表现比较明显的吧。

 

罗欢:新的动态我觉得还提不上,毕竟要进入院线的话,这些导演还需要再去调整和摸索院线的规则,在这之后他们的风格是不是能继续保持,目前还说不准。但是我觉得有个特点是,今年入围的片子,不像之前的《中邪》、《黑处有什么》这样,是一个比较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故事。今年的片子定位在当下、日常的比较多,甚至有好几部都是关于家庭关系,亲子关系这样的。这个东西有好有坏,坏的是可能离院线比较远,不像《中邪》这样能收到院线的瞩目,即使入了院线,关注度也不会太高。好的就是这样的东西对于导演来说在题材上是很好的积淀,比如你要再拍《中邪2》、《中邪3》,那就没意思了。但是这种关注日常的,对于一个主题的不断开掘,是可以结出更好的东西的,今年的《笨鸟》,是黄骥导演的第二部片子,和她之前的《鸡蛋与石头》是一脉相承的,我觉得这种可持续的题材因为来自于日常,来自于亲身有感受的东西,最后可以带来一些很生活的,很饱满的作品。



当然,并不是说《中邪》脱离现实没意义,只是说,远离日常的东西是会让我们惊喜,沉浸在日常中东西也会让我们惊喜,这种两种路子。前一种很容易被人看到,但是后一种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有结果。青年导演愿意去做这个的话会非常好。


深焦:有哪些在处女作中表现出的特质,是你们个人最为欣赏的?

 

曹柳:电影是遗憾的艺术,这一点可能青年导演的处女作体现得最明显。对我来说,我很喜欢处女作形式与风格上的大胆、锋利和粗糙,那种可能还没有能力打磨圆润、不经意间流露的不完美状态,某一个瞬间会很打动我。对处女作来说,在创作的任何方面能实现一点创新意识我觉得都很了不起,我可能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得具体影片具体分析。勇于挑战类型片的年轻商业导演太需要被鼓励,毕竟中国电影工业的成熟发展需要很多条腿。

 

罗欢:这个标准确实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会刻意避免用一个平时评判作品的标准来要求这些处女作。曹柳提到的创新肯定是很重要的一个加分项,另外我比较看重的是导演的想法是来自于真挚的一些东西,比如关注一些小事、一些细微的情感、一些小感悟,虽然可能看上去格局比较小,但是整体效果其实会更好。我个人会觉得这个更打动我,也就是说有原始的那种冲动。我不会太喜欢为了形式而去攒出来的一个作品,当然这样的作品也是有价值的,但是我觉得对于青年导演来说这个不是第一位的。

 

曹柳:嗯,我也是。小格局的影片,我觉得也是处女作比较现实、比较容易掌控的一种开启方式。从日常经验出发,努力找到不同以个人视角切入,以小见大,这是我很欣赏的创作方式。

 


深焦 x 纪录片初审评委张新伟、郭容非

深焦:您作为初选评委,看了大量影片,其实最能感受到投报本届FIRST的影片整体情况。本次选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张新伟:在拍摄设备越来越轻便,画质越来越好的今天,真诚的表达显得尤其珍贵。

 

郭容非:学生作品很多,但是好的很少,视角还是比较陈旧,甚至有些看上去非常老气。感觉年轻人的那种活力在作品中很少能看到。有些拍了很宏大的格局的故事,但是能力明显不够。

 

张新伟:学生作品中暴露的缺点也说明,纪录片的学习不是课堂上来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从失败到失败,就是成功”。

 

郭容非:相比较来说,成熟作者的作品不仅走心,完成度非常高,而且有一定国际视野,很棒,比如中生代的有比较多纪录片经验的导演,如王久良、马莉等。

 

张新伟:的确,纪录片单元也有比如入选柏林电影节的《囚》和已经在阿姆斯特丹电影节得奖的《塑料王国》。一方面,我是觉得导演的作品本身质量很不错,既然投递了不选说不过去。二是,国内还是很少有平台能够播出这样的纪录片。三是,如果让年轻导演看到如此优秀的作品,也是一种鞭策作用。还有一点,这两位导演的作品还是他们的第二部或者第三部作品,本身也都是FIRST。


 

郭容非:还有我觉得在初选看过的纪录片,剪辑上普遍都比较弱,没有剪辑意识。

 

刘汉祥:我没看到一部有诗性的作品。对于作品,我更关注年轻创作者的生存状态。为他们,也可以说是自己争取更大呼吸空间。

 

深焦:有没有哪些影片在题材或形式上格外令人惊喜?

 

张新伟:当然,比如《我有一个忧郁的,小问题》是讲抑郁症的。还有一部关于已故的摄影师任航的纪录片,剪辑得很互联网思维、很鲜活,这个人物立的起来,不是吹捧而是实实在在的讲述。《我要参选》也算一个,讲一个中国人想要在日本竞选议员。

 

郭容非:其实入选的有几部片子的题材都不算多么新颖的 。比如《伴生》和《失控》的生命都是探讨了临终关怀,但是导演都是非常年轻的作者,很沉住气很真诚地完成了故事很有张力。包括《卤煮》拍了北影厂的一些北漂,也是被说烂了的题目,但是视角很棒。没有入选的一些片子中也有非常多有意思的题材,例如自给自足社区,捐献遗体做解剖的大学老师等等。很多题材虽然听上去很猎奇,但是拍摄上还是对人性社会的维度上进行了很多探讨。也是很棒的。

 

张新伟:我个人认为最惊喜之作是《卤煮》。


 

深焦:有哪些影片在初选阶段引起的争议比较大?

 

张劳动:初审阶段争议最大的影片是《中国梵高》。因为有两位评委觉得里面一些情节有摆拍的嫌疑。而且,作为观众能明显感觉到,在纪录片导演介入以后,是他们推动了主人公的行动,有点类似于帮拍摄对象完成心愿的感觉。但另一位评委坚持,拍摄对象在事件中的表达是真诚的。一些言语和行为是自发的。而且也代表了一种纪录片的手法。

 

郭容非:我是很喜欢的,我看哭了。我觉得那个主人公 是个柔软的硬汉,我对这种人物形象实在受不了。我觉得故事很动人,尤其是主人公说自己梦见敲了梵高的门,终于有一天看到梵高真迹的时候,非常棒。

 

《中国梵高》确实让人怀疑拍摄者人为干预了多少,比如去荷兰这件事情是不是作者催发的,以及有些细节是不是知道但是对主人公有隐瞒的,以至于让人觉得是不是主人公被“玩”了 ,这样一种干预行为是否只是一种为了故事的功利行为 一种阶级的俯视。这个我听了其他评审意见后,也觉得很有意思,并且有所反思:如果换做自己,该怎么做?



张劳动:有些片子题材很好,拍摄的也是很值得关注的群体,但没有入选。现在回想起来,特别难受。我感觉,如果真的能将这类题材的片子给到观众,相信在观众间会产生一定的共鸣。但很可惜的是,片子本身视听语言比较差,除了题材外,影像的质量也很重要啊。

 

刘汉祥:我个人厌倦一切编剧痕迹太重的作品。我对《中国梵高》片内的主人公很欢喜,片子完成度还可以。



-FIN-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



戛纳丑闻片单戛纳与电影音乐戛纳70周年评审

戛纳70周年片单(前瞻版)|戛纳70周年片单(典藏版)

戛纳70酷儿棕榈片单师生恋片单戛纳70周年获奖名单

私人采购员圆桌错乱的一代圆桌托尼厄德曼圆桌


伊斯梅尔的幽魂你从未在此凭空而来

无爱可诉木星之月寂静中的惊奇最长一枪

玉子每分钟120击快乐结局敬畏

迈耶罗维茨的故事之后圣鹿之死

派对把妹秘诀年轻女人罗丹

写作工坊牡丹花下童女贞德骑士

好时光温柔女子无无坞双面情人

石井裕也赛吉·洛赛克|·提尔杜可风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阿彼察邦弗朗索瓦·欧容

戛纳导演双周主席阿莫多瓦坂本龙一

约翰·卡梅隆·米切尔|松本俊夫阿诺·德斯普利钦

菲利普·加瑞尔沃纳·赫尔佐格克莱尔·德尼

妮可·基德曼伊莎贝尔·于佩尔李睿珺


欢迎为深焦口碑榜投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