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裁的大厂人出路在哪
看潘乱的直播,聊大厂裁员。
过去这些年,85后这一波基本是移动互联网的中坚力量,如今也成为了中国脆弱的中产阶级的中坚力量。
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前些年的职业发展路径基本是,先去面京东,因为京东比较好面试,京东呆一年跳百度,百度一年跳阿里,阿里2019年之前的是终极优选,2019年后的终极优选成了字节。
每次跳槽都能获得大幅涨薪,但是去年初听到好像没有谁在继续跳槽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跳槽没有涨薪空间了。
疫情,反垄断,移动互联网红利落幕,今年开年,大厂就开始纷纷裁员了,而且这一次是普遍性,大比例裁员,现在不是你选择去哪的问题,而是你被裁了之后往何处去的问题。
去年底到今年初还有一个大变化是,中国的互联网二线梯队团灭了,什么爱奇艺,猿辅导,高途,有赞,10-500亿美元估值的这一波二线梯队,要么折戟沉沙,要么市值跌去90%以上,直播间的Mustang说几遍被裁了可以去二线,但即便活着的二线,也在裁员缩编,即便录取你,也一定是在薪资各方面不及你的预期的,从而进一步缩死了被裁的大厂人的选择。
今年之前,可能我们还会觉得,在互联网大厂积累的方法论,经验,可以平移到新的行业,比如新能源汽车,比如产业互联网转型,但今年来看,这个也不成立了。
前几天和一位在线教育第一梯队的大佬聊,听说他们一位社群的中间骨干,去年双减后,被理想汽车四倍工资挖走,结果去了理想后很快发现,很多方法论都不适用,很快就协商,降薪,离职,然后接下来的职业选择就也很尴尬。
pc互联网时代的方法论在移动互联网基本都是没用的,一样的移动互联网积累的那些产品、运营、方法论,在这一波切换完成后,也大多没什么用处的。
依稀记得2010到2015年的那几年时间,还是接触到了一些令我高山仰止的在当时的大厂工作过的总监,vp,但如今回头看,他们的经验在移动互联网几乎都没有适用的。也没有几个华丽转身进入移动互联网的,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不看好,乃至大厂创始人本身,也有错过的移动互联网的。
我们今天看移动互联网的巨头,没有一个是在pc互联网时代做到很高位置的。反而都是从2002年到2010年就在持续创业,却没什么大成就的,在持续追求不确定性和新挑战的创业者。
直播聊到35岁,有趣是的是,有的人觉得35岁是危机的开始,有的人35岁是开始的黄金年龄,为此我专门写过一篇小文:
这时候就很能看到反脆弱的价值。
潘乱提了一个问题说,这些大厂裁掉的高p能去哪呢,戴老师很直接地,反复说了好几遍,“哪都去不了,哪都去不了...”
这也确实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当然会有继续牛逼的,但是极少数。原因是什么,大家自有体会,体会不了说了也不认可。
但最基本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追求稳定性和确定性,而任何稳定性和确定性,都不会持续10年以上,甚至5年以上。
但是5年的确定性,足以让一个人成为一只华丽的温水青蛙。
自觉光鲜,但大多光鲜基本都是脱离了平台后就会失去的。以及失去了追求创新,挑战,未知,好奇,尤其是清零的能力。
一句俗话,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已经养成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尤其是生活成本,房贷,家庭,赘肉,都已经不再是轻易能改变的了。
之前还写过一篇小文章:
我想如果说一条建议,就是永远要明确:
经验是属于时代的,平台是属于创造者的,这些都不会保证你可以持续拿到确定性。我们的职业生涯大多都要持续数十年,所以无论是高P,还是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唯一重要的事情,是从所有的经历里,去强大最能让你持续面对不确定性,保持好奇心,追求新挑战,习得新技能,承担大责任的思维,能力和心态,去积累和打磨10年之后,30年之后都会持续值钱的能力。
一句话,成为一个fully-formed adult。
不然在面对时代切换的时候,所有过去5-10年里让你舒适的东西,都会把你向反向加速推进更大的深渊。
我记得在《洛克菲勒自传》的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
「如果把我身无分文地丢在沙漠的中央,只要有一行驼队经过,我就能重建我的商业帝国。」
所以如果要说出路,可以看下那几位天天被你骂傻逼的老板,他们是如何在10年前,从一个屡屡失意的,和今天的你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一步步创造了过去5-10年让你工作其中的大厂的。
如果确定自己不是可以独当一面去做创造者的,那就去找到一个可以follow的创始人,或者团队,加入他们,彼此信任,一起成长。
如果是这样,最要清零的是,对创业的认知,创业也不是想象的那样一路向上,反倒是无比曲折,在创业中,你的经验和技能不是第一重要,而是你如何理解创业要经历的曲折,你的那些底层能力,能够与核心团队一起战斗和成长,不然即便加入了,也会不欢而散。
但你也一定会遇到直播间里的刘飞老师说到的经历,就是他当时曾经在很早期的时候,见过拼好货的人,对方向他介绍他们还在启动一个新项目,叫拼多多,刘飞老师也是本能地不看好,没有加入他们。
Mustang同学花了一分多钟吐槽web3,刘飞老师说了一句很好的看法,「要看本质,不要看结论」,以及很多结论和情况是「5年前的,10年前的」。web3也是一样。
就像在2002年大多数人对web1的评价一样,那个时候的人们刚刚经历了一波凭借一个域名就可以上市的公司。
所以无论是经验,心态,预期,都要绝对清零。
哦对了,Mustang-liu同学的发言,真的是绝对的打工人心态,还没有被裁员的打工人心态。
夸一下戴某老师,早年进了阿里,混过大厂,出来后独立创业,对问题看的是真透彻,建议也都很中肯。
我身边看到的很优秀的人,大多都是在大厂呆过1-2年就很快开始自己做事的。大厂既是锻炼你的平台,也是削平你的模子。
最好的出路,是快速清零,抬头看清时代在向哪里切换,那个方向大概率是让你本能地不认可,不看好的,所以清零很重要。比如web3,比如机器人。
这个时候,需要的是你的勇气和想象力。
推荐大厂人们去读读《反脆弱》。
---正文结束的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