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之于语文教育
汪远定
星空星语
乡土文化资源的课程化开发,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利用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使教学真正成为富有个性化的建构过程。汪远定老师的文字,以自己日常的语文课堂为例,畅谈了带领学生走进徽州历史,感受徽州文化,体现徽州特色而做出的一些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和尝试,值得赞许。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赵谦翔先生说:“面向未来的语文教育,绝不能隔断历史;面向现代化的语文教育,绝不能拒绝继承;面向世界的语文教育,绝不能抛弃民族化。总之,语文要转入素质教育的正轨,就必须汲取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学国粹。”由此,笔者想到本土厚重的徽州文化,它不正是我们徽州人的“历史”和“国粹”吗?徽州文化亟待融入我们的课堂,尤其是饱含浓厚的人文底蕴的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不只是一堂语文课,一本语文教材,一位语文教师在台上潜心讲解语文知识,一以贯之地传承千百年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和担当,而是由课堂内外的一切学生与教师、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共同构建的涉及汉语言文学的立体生动的有触感有温度有灵魂的人文学科。它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质,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谓语文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当代教育家于漪在她的专著《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中写道:“我曾请电影演员给学生作朗读指导并示范表演,请作家记者谈写作经验,引领学生欣赏世界十大男高音独唱会,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定期举行学生自编自演自拉自唱的‘自我欣赏’活动,还带他们在中秋节吟诗赏月……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是各种知识、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正是在这样大语文的历史语境下,笔者深感徽州文化与语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极其契合黄山市这一与徽州文化有着特殊地缘关系和人文传统的现实,在全市范围内甚至在深受徽州文化影响和辐射的周边地区开展引“徽”入“文”的融通式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和意义深远。
徽州文化,是一部心灵的读物。阅读徽州,可将家乡徽州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融入语文学习,不断地丰盈语文教育的内涵。教师通过细致地讲解、点拨,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品析语言、把握写作特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逐步完成阅读与写作的学习目标。然而,就课文而讲课文,就赏析精彩语句而赏析的语文课若到此为止的话,未免有些局促和不接地气。新安大好山水,不乏雄奇瑰丽而冠绝天下的自然美景;新安理学、新安文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徽州教育,更不失徽州厚重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从语文书本上的“语文”重返现实生活中的“语文”,从故纸堆中的“语文”回归身边的人、身边的景、身边的物,这充溢于我们身边的美好之景、动人之事物,皆为我们生活的一方水土——徽州大地之上立体的“语文”,岂不更加鲜活,更加生动,更加感人?阅读徽州,正是基于本土徽州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突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的本质,充分发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教育阵地的作用,进一步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文化底蕴,促进了本土新生代黄山人对徽州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力。
徽州人文荟萃,古往今来,名家辈出,素有“东南邹鲁”“礼仪之邦”美誉,而且徽商“贾而好儒”“守义取利”,一大批徽州先贤或保家卫国,或扶危济困,或心怀天下,或矢志闻道,他们的故事在徽州大地上代代相传。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理论认为,故事是儿童一种重要的精神食粮。特级教师于永正也曾强调,老师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很多语文人意识到故事的重要性,它的亲近感和育人的效果尤为显著,而且徽州当地的故事,其素材丰富,其广泛性和本土性更加凸显。
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徽州故事”既减少了教材与学生生活所在地区的隔阂,又拉近了语文知识学习与增添生活情趣之间的距离。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例,在讲授与爱国主题有关的课文时,可以尝试穿插以下几个徽州故事:隋朝末年,汪华于乱世起兵,保境安民;宋代凌唐佐,面对金人入侵,英勇抗敌;清末詹天佑,勇于担当,创新创造,修建了中国首条自行设计的铁路——京张铁路。又譬如讲授以“诚信”主题的课文时,可适当引述如下徽州故事:程廷祚拒绝清廷权贵张廷玉的拉拢,虽失意于科场,但其“上交不谄,下交不渎”的心志坚定,书写了一段诚信做人的佳话;胡雪岩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书“戒欺”以及小跋“凡有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即是他诚信经商、诚信为人的最鲜明的佐证。另外还有像明朝“抗倭第一人”胡宗宪,以身殉国的抗清志士金声,爱国青年刘和珍,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共产党员、音乐家张曙,执教哈佛大学传播中华文化的第一个中国人戈鲲化,徽州近代教育的开拓者、休宁中学创始人胡晋接……徽州先贤的故事影响深远,他们共同铸就了徽州文化的精神内核。作为语文教师,将徽州文化的精神以徽州故事的生动形式传承接续下去,既扩展和延伸了课文的内容,又紧密地结合了本土的人文历史,深化了身为徽州人的文化自觉和担当,使得语文教材的主题更加鲜明,更为突出,教书育人的宗旨自然会达到一个极佳的效果。
生活中离不开文化,文化不能脱离生活。而语文教育是国民对母语的一种学习和熏陶,自然不能离开我们生活的“土地”——生在徽州,徽州文化便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它是融入日常的本色语文。
人民教育家于漪说:“我做了一辈子的教师,我所孜孜以求的是:语言是生命之声,语言的活动就是生命的活动。我教学生学母语就要激情燃烧,用生命来歌唱,不仅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技能技巧,更要传承民族精神和人类优秀文化,激发他们智力和潜能的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情操和价值观。”诚如于漪先生所言,传承民族精神和人类优秀文化远比学习语言文字的技能技巧重要。身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文化,尤其是代表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中华文化,这是铸造学生健全人格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亦即语文教育的核心要义和终极价值追求,其出发点是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领悟生活,让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使得生活语文化和语文生活化,两者相得益彰,互相推进,最终落脚点在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
徽州文化是活态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其中不乏经典名篇,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范本。如“徽州文化四大家”:朱熹、戴震、胡适和陶行知,他们无一不是学富五车的鸿儒,无不著述宏富。
可以说,生生不息的徽州文化熏陶孕育了一大批学者名流,他们的人生价值追求是徽州文化的时代传承,而徽州文化同时又是一个个时代浓缩的生活,寄寓于徽州乡民的理想追求和禀赋特质之中。它是内蕴丰赡修养性情的良方,流溢着智慧与仁义的光芒,恰如流淌在我们徽州人血液里的乡土语文教科书,又仿佛生活在这方土地上人民的呼吸,任何时候,任何情境,都有它的身影,它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语文作为母语教育,更加本能地贴近人们的日用生活,是言谈举止,是思维表达,是民生民意,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散发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历久而弥新的精神力量。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用好用活徽州文化其优势不容小觑。
作者简介:
汪远定,1984年生,安徽休宁人,文学学士,中学语文教师,省作协会员、省赵朴初研究会理事、省徽学学会会员,市徽学研究人才10303项目学员,师从黄山学院原副院长、教授汪大白,出版专著3部,发表文学作品、教育论文等200余篇,曾获黄山市文学艺术奖。先后供职于休宁县海阳中学、休宁县民政局,现工作于休宁县商山初级中学。
栏目定位编发师生、家长和全社会普遍感兴趣的教育类话题。教育杂谈、教育教学、成长规划等等与教育相关的美好元素。我们欢迎文字、书画、音视频等各类稿件,希望看到立足教育又能跳出教育来点评,既有文学色彩又有浪漫情怀的文字……
我们尊重每个为梦想奋力拼搏的人!
全国范围约稿,欢迎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家长踊跃投稿,稿件一旦采用,作者将获得保底稿酬+阅读量对应比例奖金。文创编辑:孙洁征稿邮箱:hssxsjwkp@163.com
新闻投稿邮箱:hszxbjb@163.com
值班编辑:程红妹 二审:徐海生 终审:吴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