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55年肖邦比赛傅聪视频丨傅聪谈钢琴演奏丨莫扎特钢琴作品都是不同性格的歌剧,都有戏剧人物丨国际比赛有不少“黑幕”丨要多弹室内乐

2016-05-07 逝如整理 每晚一张音乐CD


往期内容:傅聪还能更拼吗?丨您是否留意过他的半指手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168ruo4qc&width=500&height=375&auto=01955年肖邦比赛三位获奖者(有傅聪) 

往期内容:焦元溥对话傅聪丨你能想象肖邦承受的痛苦吗


1955年肖邦比赛纪实


       以前看到的有关傅聪的文字,往往出自傅雷家书、傅聪访谈或者旁人的回忆,印象中谈艺术、谈亲情、谈出走的多,回顾生平的少,即便有似乎也以童年、少年为主,近如20世纪70年代之后傅聪的艺术成就,远如1955年肖邦比赛,大多没有更详尽的论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肖邦比赛评委席,你认识几个?欢迎文末留言

  近日,读到前苏联钢琴家帕佩诺撰写的回忆录《一个莫斯科钢琴家的笔记》英文版。帕佩诺是第5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6名,恰巧是傅聪得奖的那一届,文中详细回忆了比赛的全过程,其中有些涉及傅聪的段落(帕氏似乎对傅聪印象很深),正好弥补了我们对那次比赛中傅聪的了解。以前,我们知道的第5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情形主要来自马思聪的回忆(他是那届比赛的评委之一)和傅雷1957年在《新观察》上一篇名为《傅聪的成长》的文章。

  当年,苏联派出参赛的选手包括阿什肯纳齐、帕佩诺和萨哈洛夫,评委是以前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获奖者奥柏林(1927年第1名)和扎克(1927年第3名)。刚刚到华沙,帕佩诺就见到了傅聪。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150cxwdyi&width=500&height=375&auto=0Lev Oborin演奏柴可夫斯基四季之十月秋之歌

奥伯林(Lev Oborin 1907-1974)俄罗斯钢琴家,1921年在格涅辛音乐学校格涅辛娜(Gnesina)钢琴班毕业后,进莫斯科音乐学院,1926年在伊贡诺夫班上毕业,1927年参加华沙第一届肖邦国际比赛获一等奖,一举成名。其演奏风格朴素清晰而富表情,尤其是连奏技术极优美。他和奥伊斯特拉赫合奏的二重奏。


  1955年2月17日晚,我们抵达华沙。一下飞机大家就住进了老波兰饭店,以前拉赫玛尼诺夫只要到华沙演出就会住在这里,在这家舒适的饭店里住了近150位参赛选手、评委和被邀请的贵宾。饭店一楼有一间很大的房间,里面放着许多钢琴供我们使用。


  没等进客房,阿什肯纳齐就急不可待地走到钢琴前,也没有坐下就在钢琴上弹了一段肖邦练习曲(作品25之6),这时,一个在钢琴旁的中国人站起来大声说:“太妙了!”他就是傅聪,后来很出名,在1955年的比赛里他不仅获得了第3名,还得了马祖卡最佳演奏奖,当时他在科拉科夫跟随杰维斯基教授学习。扎克曾经说过,如果波兰语中没有“完美”这个词的话,那么傅聪可以为波兰语增添这个词汇。傅聪有一种中国人特有的纯粹的坚韧性格,他非常刻苦,每天练习超过8小时,每次别人同他打招呼“你好吗?”的时候,他总是回答:“累死了!”


  马思聪说,傅聪“在波兰期间有时一天弹上十一二个小时”。

  帕佩诺提到了比赛用的钢琴,以前,俄国钢琴家都喜欢用贝彻斯坦牌钢琴,可是,战后贝彻斯坦在柏林的车间被炸毁了,于是这一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使用的全部是俄国钢琴家不熟悉的斯坦威2型钢琴,帕佩诺认为那些在波兰留学的人在用琴上占了便宜,其中当然包括傅聪,1953年夏天,傅聪在罗马尼亚参加“第4届国际青年与学生和平友好联欢节”钢琴比赛之后便被邀请到波兰留学,具有天时地利的优势。然而,帕佩诺也不得不承认,傅聪在参赛选手中国际大赛的经验是最少的,资历最弱,真正要取得好成绩谈何容易。

  参加初赛第一轮的大约有100名选手。

  参赛顺序是按照姓名字母为序的,因此,阿什肯纳齐被排到了第一位,他选择了两首难度惊人的练习曲(作品10之1和作品25之6)……来自中国、日本、印度、爱尔兰以及其他国家的100多位选手在第一轮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尤其在第一天,阿什肯纳齐完美的演奏之后,比赛的气氛陡然紧张起来。

  第一轮,傅聪的表现并不算太好,排在他前面的选手突然退场,组委会给每位选手20分钟的准备时间,由于这位选手的退场,傅聪的准备时间被缩短了。同时,帕佩诺和马思聪都回忆说因为练习太多,傅聪的手指受了伤,只能排到最后一个比赛,结果影响了他的正常发挥。帕佩诺说:“第一轮结束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阿什肯纳齐和哈拉谢维茨(Adam Harasiewicz),其次就是傅聪,他演奏得实在是抒情,法国人莱金森技术很好,但显得有些过分夸张。”


  被淘汰的选手马上就要离开华沙,这是非常残酷的事实,帕佩诺回忆说当时保加利亚选手巴洛瓦对着他低声说:“米亚,抓紧我,我要晕了!”结果,40人进入第二轮,60人遭淘汰。当时公布的分数是阿什肯纳齐第1,哈拉谢维茨第2,萨哈洛夫第3,傅聪、莱金森第4、第5,第6名是帕佩诺,前三名之间差距不到1.5分(马思聪文章里说傅聪是第6名,估计帕佩诺不会把自己的名次记错)。

  第二轮比赛依然是独奏曲,练习时间放宽到45分钟……比赛的气氛越来越紧张,许多选手由于压力过大而导致失误,结果,第一轮中成绩优秀的萨哈洛夫田中清子跌出前10名。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130v6e6uy&width=500&height=375&auto=0
傅聪演奏肖邦夜曲Op15 No1-2

  傅聪在第二轮的表现非常突出,尤其是他演奏的马祖卡,得到了在场评委的盛赞。评委中最富光彩的人物还有巴西的玛格达·塔利费洛夫人,从1932年第2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以来,她就一直是评委。当时,这位巴西著名女钢琴家已经70高龄,在听了傅聪的演奏之后,她特意跑来对傅聪说:“你很有才华,真正的音乐才华。除了非常敏感以外,你还有热烈的、慷慨激昂的气质,悲壮的情感,异乎寻常的精致、微妙的色觉,还有最难得的一点,就是少有的细腻与高雅的意境,特别像在你的《马祖卡》中表现的。我历任第2、3、4届评委,从未听见过这样天才式的马祖卡,这是有历史意义的,一个中国人创造了真正的马祖卡的表达风格。”英国评委路易斯·坎特纳对自己的学生说:“傅聪演奏的马祖卡真是奇妙,对我来说简直是一个梦,不能相信真有其事。我无法想象那么多的层次,那么典雅,又有那么好的节奏,典型的波兰马祖卡节奏。”

  第二轮傅聪以第3名成绩胜出,然而,下一轮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玛格丽特·隆米凯兰杰利来当这一轮的评委,在关键的协奏曲比赛中,评委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玛格丽特.隆(Marguerite Long,1874~1966),法国著名钢琴家,教育家。1874年11月13日生于尼姆,1966年2月13日卒于巴黎。她早年就读于巴黎音乐学院,并于1906起留校任教,直至1940年。作为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钢琴教育家,她培养了不少知名的钢琴家。1920年创办以她名字命名的音乐学校。拉威尔曾将《G大调钢琴协奏曲》题献给她,1932年由她首演。1943年她与J.蒂博创立玛格丽特·隆-雅克·蒂博国际钢琴、小提琴比赛。玛格丽特.隆是德彪西、拉威尔和福雷钢琴作品的权威诠释者,主要著作有《钢琴》(1959)、《德彪西的钢琴音乐》(1960,1972被译成英文)、《福雷的钢琴音乐》(1963)、《钢琴小技巧》(1963)、《拉威尔的钢琴音乐》(不详,1973被译成英文),等等。


  哈拉谢维茨、阿什肯纳齐和傅聪的分数很接近,考虑到官方意见和政治因素,评委会中波兰派和法国派都投属于自己那一派的人的票,结果,波兰人胜利了,哈拉谢维茨获得了第1名。

  据说米凯兰杰利不同意评委会的结论,最后拒绝签字,还缺席庆功酒会一个人半夜里到华沙的小酒馆里借酒浇愁。傅聪获得了第3名,并且独得最佳马祖卡演奏奖,帕佩诺认为,考虑到这个奖是只授予一个人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表现出评委会对傅聪的厚爱。那一年,波兰和苏联都可以感到满意,苏联人虽然丢了第1名,但前10名中他们占了4个,波兰是3个,但许多评论都认为中国才是真正的赢家,因为,首次参赛的中国能够获得这样的好名次,尤其是那个来之不易的马祖卡奖,而傅聪也成为了西方音乐家眼中最能表现肖邦诗情的艺术家。


傅聪获奖后,受到当时的波兰总统贝鲁特接见。

八十年代的傅聪谈钢琴演奏 

   经音乐学院老师介绍,由李民铎同志陪同,前往采访,就我国钢琴演奏艺术的发展问题,请傅聪先生谈了他的看法。原先说好“只谈十分钟”,傅先生却兴致勃勃地谈了一小时又十分。


在2012年的“全国九大音乐院校研讨会”上,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李民铎教授被誉为涅高兹钢琴学派在我国的第一传人。涅高兹钢琴学派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代表之一,以深邃广博的教育教学理念辩证施教,倡导技术能力是艺术表现的前提,乐音质量是塑造艺术形象的基础,塑造完美艺术形象是钢琴音乐的最终目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李民铎教授刻苦求索,勇于创新,培养了许多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优秀钢琴演奏家。然而面对“涅高兹钢琴学派在我国的第一传人”这一称号,李民铎教授表现地非常谦虚,“在我心中,‘涅高兹钢琴学派在我国的第一传人’应该是顾圣婴老师,她的艺术造诣和的成就都超过了我,但是在特殊的年代,顾圣婴老师离开了我们,但是我们永远怀念她。”


    现将谈话记录整理如下:

    问:傅先生这次已是第三次回到祖国,能否谈谈对我国钢琴艺术水平的看法,存在些什么问题?你认为应如何提高?

   傅:我在北京和上海听了不少钢琴选手的演奏,技巧水平都比较高,钢琴表演艺术的人才很多,总的说来,上海比北京还要好一些,这可能与上海有历史传统有关。问题是学生们忙于准备应付各种比赛,忙于赶任务,忙于“开”技巧,也就是说忙于练独奏,而不大愿意弹伴奏,不愿意弹奏鸣曲。而我就很愿意弹伴奏,非常乐于同小提琴、独唱合作,有时比让我弹独奏还高兴。要弹好伴奏是非常不容易的,花的功夫有时比练独奏还要多。目前世界上有不少钢琴比赛,如英国最有影响的“利兹”比赛中就规定要弹舒伯特的歌曲伴奏。有一次我应邀到意大利担任钢琴比赛评委,其中第一名选手得奖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弹舒伯特歌曲的伴奏弹得特别好。能否弹好伴奏,是衡量一个钢琴家音乐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门德尔松:降E大调弦乐八重奏,作品20号 

E大调弦乐八重奏 ,创作于1825年,是送给他们家的好友——小提琴家爱德华·里兹23岁作为生日的礼物。他这首八重奏和《仲夏夜之梦》序曲的完美成功使他在以后22年的作曲生涯中再无法超越。弦乐八重奏这种室内乐形式在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1847)之前的时代几乎闻所未闻。今天我们能够听到这首降E大调弦乐八重奏还必须感谢门德尔松天才的发现。1825年,年仅16岁的作曲家突发奇想,将两个四重奏组合并在一起共同演奏他的新作。首次听到这个曲目的观众无不感到新奇,它既不是一个传统的弦乐队,也不是四重奏组的简单扩充。人们从涌动的乐音中发现了作曲家希望表达的新思路 —— 一种充满浪漫精神的形式创新。丰富而饱满的音色带给人前所未有的惬意和舒适,博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门德尔松随即成为弦乐八重奏的开创者,他把这首降E大调弦乐八重奏作为生日礼物献给小提琴教师爱德华·里兹,感谢他多年的教导以及对音乐创作的种种启发。


    还要多弹室内乐。室内乐最能训练音乐的表现能力,它能培养你“用音乐语言来自由地讲话”,使你感到音乐有一种“建筑式的立体感”,而不是“平面感”。不弹室内乐,水平上不去。乐队的演奏员也要演奏室内乐,否则整个乐队水平也难以提高。目前不少国际比赛也规定要弹室内乐。我觉得对目前学生中存在的毛病最好的“治疗”办法是演奏室内乐。

    第三点是要使弹钢琴的(学生)明确学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成名成家,炫耀技巧,还是因为真正爱音乐?如果这个问题不明确,往往会造成一些学生拼命练技巧,练难度大的作品,其目的不外乎是用技巧来“唬人”,哗众取宠,出风头。这次我就看到一些学生在琴房“死开”技巧,似乎弹得越快越好,技巧越辉煌越好。他们却忘了真正的东西音乐,现在世界上有这种趋向。在国外技巧辉煌的音乐家很多,但要真正弹好音乐却是很不容易的。钢琴还是要表现音乐。

     问:这次傅聪先生与中央音乐学院大学生乐队合作,举行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专场音乐会,你对乐队的感觉如何?

    傅:这是我自1957年后第一次与祖国乐队合作,我感到很高兴,到北京后我曾问起这个乐队水平怎么样?他们说:没问题,乐队个人技巧都很高,别看都是“小家伙”,全是大学生了。乐队中也有人告诉我说,拉小提琴的大多能演奏勃拉姆斯等几大协奏曲。伴奏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行吗“?行!可以!”但第一次合在一起排练时,出来的声音简直吓我一大跳。他们真像“小野马”一样(,对莫扎特的音乐感觉)抓也抓不住。第一次排练竟整整花了三个小时,还只排了第一乐章,我是一句一句地排。但第一次排练后,这批“小野马”开始谦虚起来了,排练时思想高度集中。使我感到他们似乎很有兴趣了,似乎在莫扎特协奏曲中发现了新的内容,这使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他们至少对莫扎特作品的理解有了提高。不少“小家道”了。

延伸阅读:《皇帝》开启傅聪成名之旅丨《命运》敲响傅聪归国大门丨纪念贝多芬

    问:你是怎样理解和演奏莫扎特的?

    傅:在北京,有人讲傅聪把莫扎特弹得这样美,莫扎特的音乐是不是要这样美啊?也听到说莫扎特的音乐不能弹得像“在鸡蛋上走路”那般典雅。我感到,对每一个钢琴家来说,弹莫扎特的作品是必不可少的,是相当重要的。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钢琴比赛都把莫扎特协奏曲列为必弹曲目。我认为不应将莫扎特的器乐曲理解为一般的纯器乐作品。莫扎特是一位歌剧作家,他是用音乐来表现歌剧主题的。所以每个音乐主题都要有性格,他的音乐主题都能唱,我听到不少人演奏时加了重音,但你若是把音乐多唱唱的话,就会感到没有那么多重音了。我觉得他的音乐每一句都能唱的原因是与“人声”分不开的,是与“歌唱性”分不开的。歌唱当然要美。此外,在莫扎特的作品中,可以说每一个音阶或琶音都有不同的要求;即使在同一个作品以至同一乐章中,处理都不一样。莫扎特有23协奏曲,两首回旋奏鸣曲,共计写了25部,其实每一部都是不同性格的“歌剧”,是不同戏中的“人物”。要演奏的话,我认为就要这样深刻地去理解。我希望大家能一起研究莫扎特。


    问:你弹过哪些中国钢琴作品?你喜欢哪一首?

    傅:中国作曲家写的钢琴作品我弹过不少,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贺绿汀的《牧童短笛》。

     我国的钢琴作品受苏联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拉赫玛尼诺夫的影响。我总感到一些作曲家作品写得太花哨,少了一些我们自己的东西。我希望作曲家要研究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也要学习西方现代的作曲技术,尤其是不要怕失败。这样才能出真正的中国作品,真正的艺术品。


   问:去年第十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我国派出七名选手去参加,对他们的演奏,不知傅先生是否听到什么反映?

  傅:我的一位阿根廷朋友是这次比赛的评委之一。他告诉我中国选手平均水平较高。四川的刘忆凡弹得很好,不过粗一些,他说听下来感到准备还不够充分。各国的评委对中国选手的印象都很好,都认为不错,努力一下是完全可以进入第三轮的。但要获奖、得名次,恐怕还不够。不过,国际比赛有不少“黑幕”,我就知道一些。在某些比赛中,有的评委是“混饭吃”,评委之间相互做交易。倘若这次我邀请你到我们国家任评委,下次你就会邀请我到你们国家做评委。还有:如果两个参加国的选手同时都有本国评委参加评分的话,互相之间都不敢把对方选手的分数打低,否则你打我国选手低分,我就打你国选手低分。中国这次没有评委参加评分,估计也要吃些亏。所以不要迷信比赛得奖。例如有次国际比赛后,大家纷纷邀请第二名去演出,而不邀请第一名,这就说明问题了。另外,我国请了一些外国钢琴专家、教授来讲学,其中有的是确有本事的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但也有些专门做“皇帝的新衣”。大家不要上当,更不要迷信,不要去做“皇帝旁边的大臣”。


前苏联国家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二)给刘诗昆(右)颁奖

   问:傅先生在北京是否听过音乐会?

   傅:很想听,但时间太紧。在北京只听了刘诗昆的音乐会,刘诗昆弹得非常好,弹李斯特弹得非常“帅”,有一股子“劲”,有演奏家的气质与风度,高潮时也出得来。我说他有“鬼才”,可惜还是弹李斯特的协奏曲,这是多少年前弹的了。当然在“四人帮”时受迫害,使他荒废了。但他比我年轻,年纪比我小,就现在的技术水平来看,还可以大大发展 ,演奏曲目还可以丰富些,鲁宾斯坦90岁还在练新作品呢。


作者简介:赵家圭,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少儿合唱指挥家,中国合唱指挥泰斗马革顺先生的弟子。本文于1981年发表于《音乐艺术》。


左起:傅聪,胡思升,傅敏.北京胡寓,80年代初





往期节目:卡蒂雅拉赫玛尼诺夫《悲歌》李帕蒂阿什肯纳齐朱晓玫西蒙·拉特夸斯托夫海菲兹巴赫养成记(上)曹秀美富特温格勒卡拉丝:“为艺术、为爱情”科莱里:“多么冰凉的小手”【古尔德专题】【王西麟专题】【邓泰山专题】索尔蒂、伯恩斯坦、卡拉扬争论谁是最伟大指挥家指挥大师切利比达克普莱斯纳的灵魂之歌:纪念基耶斯洛夫斯321巴赫生日快乐丨钢琴家科尔托丨傅聪眼里的大诗人丨兰多芙斯卡丨钢琴家霍夫曼丨东德指挥家克格尔丨钢琴家瓦洛多斯丨俄罗斯男中音霍洛斯托夫斯基丨焦元溥对话傅聪丨傅聪还能更拼吗?丨傅聪家史珍贵视频丨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丨施纳贝尔论钢琴家天职丨霍洛维茨与鲁宾斯坦丨王健丨必听之曲丨年华易老,及时行乐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