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张智义、倪传斌. 基于分布形态的语义和句法选择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张智义教授
倪传斌教授
基于分布形态的语义和句法选择
张智义 倪传斌
(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是句法语义界面研究的重要内容。既往相关研究并未形成共识,部分研究认为句法选择和语义选择存在一致性,但是不能得到生成语法经典赋格理论的支持。本研究基于分布形态理论,以动宾结构的动名组配为例说明语义和句法选择的实质和进程。语义和句法选择并不一致,两者分别发生在词根和定类语素进入句法推导之时;语义选择在推导的晚期阶段完成,因此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句法选择是一个连续的、统一的过程,主要由节点特征通过竞争实现。相关实例分析进一步支持分布形态理论的若干重要假设。
关键词:语义选择;句法选择;分布形态理论;句法推导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语对一语的跨语言影响研究”(16BYY06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智义,男,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导,主要从事句法语义学研究。
倪传斌,男,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导,主要从事神经认知语言学、语言磨蚀研究。
学习文献:张智义,倪传斌. 基于分布形态的语义和句法选择[J]. 英语研究,2020(2):85-95.
期刊查询:
《英语研究》官方网站:
http://column.sisu.edu.cn/engstudy/
《英语研究》知网入口:
http://navi.cnki.net/knavi/JournalDetail?pcode=CJFD&pykm=ENYJ
《英语研究》维普入口:
http://qikan.cqvip.com/Qikan/Journal/Summary?kind=1&gch=88755X&from=Qikan_Search_Index
本文得到期刊独家授权公众号全文推送
0. 引言
语义选择(semantic selection,经常被省略为s-selection)和句法选择(或称类型选择,categorical selection,经常被省略为c-selection)向来是句法语义界面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在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的一些重要问题上,学界并没有形成一致观点。本研究在对既有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生成语法近期理论——分布形态理论——为基础,研究语义和句法选择关系,主要探讨动宾结构的动名组配关系中的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问题。
由于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指涉的范围都较为宽泛,本研究参照前期研究(Pesetsky,1982;Pollard & Sag,1987)对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的具体所指进行明确界定,语义选择指两个句法组成成分间抽象特征语义的选择,如[edible]、[animate]等特征。句法选择指涉对NP、DP等成分类型的选择。
针对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本研究拟提出如下三个研究问题: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的内在关系是什么?语义选择的工作机制是什么?句法选择的工作机制是什么?
1. 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
具体到动宾结构动名组配关系的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即动词(V)对内论元(internal argument)的选择而言,既往研究存在不同的认识(Chomsky & Lasnik,1993;Pesetsky,1982;Pollard & Ivan,1987:397)。
戴维·佩赛斯基(David Pesetsky)(1982)的研究认为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存在一致性。动词可在语义上选择特定语义类型的内论元(如概念、事物、问题、命题、感叹等),也可以在句法类型上选择CP或NP。例如:
(1)He knows the truth.
(2)He throws the ball.
(3)He wonders who will come.
(4)He thinks that he is a good man.
(5)He exclaims how beautiful she is.
(6)*He wonders the question.
例(1)~例(5)中接续动词宾语分属概念、事物、问题、命题和感叹等语义类型,而在句法上,例(1)~例(2)宾语是NP,例(3)~例(5)宾语是CP。佩赛斯基进而认为,如果一个NP不能接受宾格,其不能出现在宾语位置,比如例(6)不合语法,并不在于“wonder”在语义上不能选择“question”,而在于“question”不能接受“wonder”赋格。据此,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具有一致性,句法选择可以由语义选择推衍而来(这样界定主要是考虑就语义和句法而言,语义更基本)。对于概念、事物语义,动词在句法上选择NP,对于问题、命题或感叹语义,动词在句法上选择CP。佩赛斯基所谓的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的一致性,实质体现为以下两条原则:①语义选择不成立,句法选择也不成立(如*He eats the stone);②句法选择不成立,语义选择也不成立(如*He wonders the question)。乔姆斯基等(Chomsky et al.)(1993:542)的相关研究也持类似观点。
波拉德和伊万(Pollard & Ivan)(1987:397)的研究则认为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存在差异性。相关研究的起点是对上述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一致关系中的第二条原则提出质疑,进而在整体上质疑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的一致性。其质疑主要依据传统生成语法对于被动结构的句法阐释。对于英语被动结构,传统生成语法认为,由于被动结构中动词经过形式转换,生成不具备赋格能力的分词形式,宾语NP不能在基础位置上接受赋格,NP移位至主语位置。由此可见,被动句中的NP不能接受赋格,因此在句法上不能被动词选择,但这并不影响NP在语义上仍旧被动词选择,NP可以在其他位置着落,句子依然成立。波拉德和伊万的质疑,成为一致论逻辑缺失的一环。
综上,前期研究关于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是否存在一致性并无定论。为了进一步厘清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的内涵和联系,本研究尝试基于分布形态理论,以动宾关系的动名组配为例,在生成语法的构架内分析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
2. 分布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
分布形态理论既是一种新的形态研究成果,也是生成语法新近衍生的分支。分布形态理论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霍尔(Halle)、哈雷(Harley)等学者对分布形态的理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国内以程工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团队系统深化了分布形态研究并用于汉语句法分析。经过国内外学者20余年的深入研究,分布形态已经形成丰富而严密的理论体系。这里主要列举和语义及句法选择相关的内容。
从语义角度看,同传统生成语法的词库理论不同,分布形态理论设定了一条基本的语义原则:语义操作贯穿句法推导的整个过程。在词库论模型中,语义被设定在词库中,词库就是语义的存储和生成单位(这里的语义指抽象的类型语义和特征语义)。语义选择发生在句法推导之初,句法推导从词库中选择语义进入句法推导。马朗兹(Marantz)(1997:201-225)以及程工(2018:23-30)的分布形态研究则认为,不存在一个所谓包含语义的特殊词库,语义推导贯穿句法推导的整个过程,在如图1(该图参考马朗兹,1997:213)所示的表1中,词根即携带泛化的、抽象的语义进入句法推导,经过表2的逻辑核查进入语义接口,而词根的常规意义以及习语意义都在概念接口的末端,即在表3所示的“百科表”里得到表征和最终诠释。
图1 分布形态学的语义三分列表
从句法角度看,分布形态理论设定了三条关联的基本原则。第一,词法句法一致原则(agreement of morphological and syntactic features)。分布形态理论认为,进入句法推导的只有词根,即root,以√代表。而其他跟词根相关的词法特征,包括词性特征,都通过句法操作,以合并方式进入句法推导。这就意味着,词法和句法存在一致性。词法特征的句法并入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线性句法的推导结构。第二,不充分复制原则(underspecification)。能够进入句法节点的词项,其词法特征不一定是该词项全部特征的集合,而只是那些决定语义和句法结构差异的全部特征集的子集(Noyer,2006:734)。第三,竞争原则(competition)。该原则强调进入节点的备选词项间存在竞争。当词项的词法特征与节点要求的词法特征存在冲突时,则其他更能满足节点要求的词项进入(Acquaviva,2009:336)。
下面将结合分布形态理论的语义原则和句法原则,以动宾结构的动名组配为例,探讨语义和句法选择。
3. 基于分布形态理论的语义和句法选择分析
在对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的研究做简单的回顾并对分布形态理论的内涵做简单介绍的基础上,下文将结合分布形态理论深入分析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的工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两者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
3.1语义选择
语义的词库理论可以解释一般语义选择中的语义允准现象,如“He eats the stone”。在词库选词阶段,“eat”以自己全部的特征语义进入句法推导,这其中包含[+edible]特征;作为“eat”动词的宾语,在词库阶段,也要求一个具备[+edible]特征的名词进入句法推导,动名才能形成语义匹配,动宾结构才被允准。“stone”并不具备该特征,因此在词库阶段不被允准进入句法推导。但是,语义的词库理论在解释下列例句的合理性时却遇到问题。
(7)I have drunk the tea planted by farmers in southern China.
(8)I have drunk a bottle of water.
(9)I have broken a bottle of water.
以上三例语义、句法均没有问题,因此句子成立。在例(7)中,名词“tea”被动词“drink”和“plant”同时选择。这里的语义选择问题颇为棘手。从语义看,动词“drink”要求一个带液体特征的名词与之匹配进而允准,而动词“plant”要求一个带固体特征的名词与之匹配进而允准,“tea”如何同时兼具不相容的液体和固体特征从而保证例(7)的语义成立?另外,依据词库理论(Chomsky,1993),“drink tea”和“plant tea”所形成的动名组配进入句法推导存在先后顺序,设“drink tea”先行推导,结合语段理论(Citko,2014),“tea”在词库中选择液体特征进入推导,经过界面语义核查拼出后,不可能再回到词库中选择固体特征再行拼出。在例(8)~(9)中,例(8)中“drink”选择的是名量结构“a bottle of water”中名词中心语“water”的液体语义特征;而在例(9)中,“break”选择的是名量结构“a bottle of water”中量词“bottle”的固体语义特征(张智义,2016:102)。张宁(Zhang Ning)(2016:67)就此提出疑问,若依据语义的词库理论,“water”是名量结构的名词中心语,但是“drink”如何跨越表量名词的阻隔,先行在词库选词阶段完成和“water”的语义匹配?而“bottle”并非名量结构的中心语成分,“break”和“bottle”的语义匹配因何得以允准?
本研究尝试在分布形态理论语义原则的框架内解释相关语义选择现象。分布形态的语义原则体现为语义选择和匹配贯穿句法推导的过程。在如图1所示的表1中,词根以全部的抽象特征语义进入句法操作;在表2中,进行抽象特征语义的逻辑匹配并进入语义接口;在表3中,词语的具体意义最终在“百科表”里得到表征和诠释。就例(7)而言,“tea”在进入句法操作时,先以其全部的抽象语义,即“一切可以冲泡饮用的叶片”进入句法操作;在语义接口层面,其同时完成和“drink”以及“plant”初步的特征语义匹配,“tea”的全部特征语义兼具“叶片、冲饮”之意,能够实现逻辑匹配,从而进入语义接口。最后在拼出阶段,“tea”分别以“百科表”意义中的“茶叶”这一具体意义和“茶叶衍生冲泡而成的茶水”这一具体意义在现实句法中实现表征和最终诠释。
就例(8)和例(9)而言,可以参照麦吉尼斯(McGinnis)(2002:665-672)在分布形态框架内处置习语的方法加以解释。分布形态理论将习语处置为词根合并。本研究认为,“a bottle of water”结构虽然意义不像“kick the bucket”那样完全不可预测,但例(8)、例(9)两例本身即已表明短语意义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既可以指“bottle”,也可以指“water”)。结构“bottle of water”中名词和介词均以词根进入合并。在表1中,词根合并后得到全部抽象特征含义即“瓶加水”;在表2中实现和“drink”及“break”初步的类型和特征语义核查,并最终在表3的“百科表”中实现“瓶子”和“水”的表征与诠释,两个结构在语义上均得到允准。
对于语义不允准的结构,如“He eats the stone”,语义选择也经历图1中表1、表2所示的过程,但是语义选择终结在表2所示的阶段。“stone”先以全部特征语义随词根进入推导,在表2所示的阶段,“eat”的[+edible]特征与stone的[−edible]特征不相容,逻辑推导失败,“stone”因而不能进入语义接口。因此也不可能完成表3所示的语义的最终表征和诠释。
综上,本研究认为,分布形态理论的语义原则能够较合理地解释相关语义选择现象。对正常的语义匹配现象,语义选择贯穿表1、表2、表3的整个阶段。在表1阶段,全部抽象特征语义随词根进入推导;在表2阶段,初步完成特征语义的逻辑匹配并进入语义接口;在表3阶段,配合“百科表”完成具体语义的最终表征和诠释。对语义不匹配现象,在表2阶段,逻辑匹配不能完成,词义不能进入语义接口,推导结束。
3.2 n层级的句法选择
句法选择相比语义选择更为复杂,因为句法选择发生在句法推导的多个层级中。这里我们首先研究发生在n层级的句法选择。
分布形态理论和传统生成语法在句法推导上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在于分布形态设定词法句法一致原则,在词法层面设定以词根进入推导,后以词性成分n、v等定类语素进入词法推导,词根和定类语素合并后生成有句法类型的成分。而在传统生成语法中,词的类型特征是随同语义一起在词库层面进行选择后进入句法推导的(Chomsky,2001)。分布形态理论和词库理论的不同设定,对于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的界定有重要意义。
如果依据传统生成语法的词库理论,语义和词汇的句法类型同时经过词库选择进入句法推导,则语义和句法选择是并行不悖地进行,这就意味着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具备一致性。而如果依据分布形态理论的词法句法一致原则,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则并非并行不悖地进行,而是语义选择在先,句法选择在后:词根以其抽象泛化语义并经历逻辑语义匹配和最后的表征诠释完成语义选择;而句法选择则发生在两个句法成分的定类语素之间。本研究认为,分布形态的语义和句法选择可能更具解释力。不妨以下面两组英汉语例句进行分析。
(10)a.他喜欢跳舞。
b.他在跳舞。
(11)a. He likes dancing.
b. He is dancing.
以例(10)中的a和b为例,两句中的“跳舞”并没有任何语义和形态上的差异,但是我们都知道a中的“跳舞”是做宾语的名词,而b句中的“跳舞”是跟在体助词之后的动词。按照词库理论,两句中“跳舞”的语义特征相同,“跳舞”的词类特征如何确定就成为问题。英语句例(11)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基于分布形态的词法句法一致原则能够解决上述问题,这里发挥作用的是竞争原则以及迟后填音(late insertion)机制(Siddiqi,2009)。在句法推导中,“跳舞”先以词根形式进入推导,在词根之上的词法节点上,到底是由n进入,还是由v进入暂时并没有得到确认。这一过程中,迟后填音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迟后填音强调句法成分合并,在完成语义选择和成分选择后给出完整的语音形式。在后续的句法操作中,“喜欢”或“在”以各自的词根进入推导,“喜欢”或“在”完成同“跳舞”的语义匹配并最终实现语义表征和诠释;而在“喜欢跳舞”结构中,“喜欢”的v特征使得“跳舞”词根之上词类节点上的n特征在特征竞争中胜出;而“在”的aspect特征使得v特征在竞争中胜出。在整个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完全结束后,“喜欢跳舞”和“在跳舞”结构最终进入填音阶段,在音系接口获得拼出。英语句式的推导机制与之同理。
因此,词库理论的劣势是以较为模糊的方式将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同步进行,因而难以对语义相同、句法类型不同的词汇进行鉴别;相较而言,分布形态理论明确以定类语素进入词法推导,语义选择和句法成分选择分步进行,能够很好解决诸如例(10)和例(11)所呈现的语义相同、成分不同句法项目的成分选择问题。
例(10)和例(11)也表明,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并非一致,存在语义相同而句法成分不同的情形,使得语义选择相同、句法成分选择不同。在分布形态的框架内,词根和定类语素将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分为两个层面,分阶段完成两种选择。
3.3 D层级的句法选择
在一个典型动名组配的动宾结构中,完成了语义匹配和允准,并且经由竞争原则由动词v特征完成对名词n特征选择,最后经迟后填音机制完成拼出获得形态后,相关的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是否就结束了呢?一般情况如此,但是上文例(6)表明存在单纯的n成分选择不能终结动宾结构句法选择的情形。这种情形还不止如例(6)所示,又如英语句例:
(12)a. He thought that Mary was competent for the job.
b. *He thought Mary.
c. He thought of Mary.
照理,无论是例(6)中的动词“wonder”还是例(12)中的动词“thought”,两者均为及物动词,其动词特征v应该能够完成对名词中n定类语素的选择。但无论是“wonder”,还是“think”都不允准名词进入推导。
一般认为“wonder”和“think”不能后续名词宾语,可以从动词后续的限制和要求求解。本研究认为,句法选择体现为句法成分的选择,因此有必要落实到DP、CP等具体句法成分来解释“wonder”和“think”后续成分的特殊性,以有效回应格核查理论的不足。
分布形态理论研究认为,句法推导是一个连续统,即在词法、句法推导的各个层级上都会有相关特征进入句法推导,进行相关语义和句法选择,并完成最终的赋形拼出。这恰恰是分布形态理论之名的真正内涵意义。本研究结合分布形态的这一论点,认为在定类语素n和词根合并获得名词赋形之后,在D层级上仍然需要进行相关句法选择。
前文已经述及既往研究均从格核查的角度阐明例(6)和例(12)b不合乎句法句,但正如波拉德和伊万的质疑,名词虽然不能在原位赋格,但并不影响其移位后在其他位置赋格以完成句法和语义选择。据此,本研究尝试以分布形态理论分析如例(6)等所示的句法选择现象。依据连续统原则,词根在和定类语素n合并之后生成名词,在名词层级之上,D成分后续进入句法推导。这里存在D成分和词根及n的语义和句法选择。拉德福(Radford)(1997:165)、埃德加(Adger)(2003:89)等既有的生成语法研究均指明在句法上D成分选择n,在语义上D使名词泛化抽象的词根语义具备明确的指向性。埃德加的研究更明确指出D是DP短语赋格的关键,只有名词语义有明确指向后才能成为动词语义所指的宾语,也才能接受赋格。拉德福指出D对于NP的意义类似T对于VP的意义。这样,定类语素v对于n的选择就转化为对D的选择。也就是说,NP只要能被D选择,就一定能被v选择。这也符合马朗兹(2007:221)基于分布形态所做的内部区域和外部区域的区分(类似语段)。
图 2 动宾关系动名组配句法选择可及域示意
如图2(该图参考马朗兹,1997:215)所示,D在np的外部区域,在句法上(非语义上,因为参照“百科表”的分析,语义的表征和诠释可以较晚进行,这就是“break”可以选择“bottle”,而“drink”可以选择“water”的原因)其探查不到词根的特性,只能探查到np的整体特征。同样在v进入推导后,定类语素v的句法特征只能探查到DP的整体特征,而探查不到np的特征。这样,v对np的选择就转化为对DP的选择。
一般而言,v完成对DP的句法选择,动宾关系的动名组配句法推导就完成了,似乎无需对v特征做进一步细化。但对像英语“wonder”“think”“exclaim”或汉语“认为”“好奇”“感叹”这样的动词,在构成动宾组配时句法上无法选择D(按照D选择np的逻辑推理,无法选择D即无法选择np)。此时,分布形态理论的不充分复制原则和竞争原则发挥作用。
我们依据不充分复制原则,设定v的定类特征在句法选择上需进一步细化为[D+] [C+]特征。依据竞争原则,同一特征的正负值不具兼容性,因此在实施句法选择时,有些动词如“hit”“speak”只选择[D+]特征;有些动词如“think”“wonder”只选择[C+]特征;还有些动词如“believe”“tell”既可选择[D+]特征,也可选择[C+]特征。
研究表明,佩赛斯基(1982)等前期研究中所涉及的对概念、命题等语义类型的选择在本质上并非语义选择,而是对句法成分的选择。
3.4句法选择的语序机制
结合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句法选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统一的过程。就一个典型的动宾关系的动名组配而言,句法选择至少连续地发生在如下阶段:首先,词根在句法上选择定类语素n生成名词;其次,D在句法上选择np生成DP;最后,v的[D+]特征在句法上选择DP,生成VP。
这里需要约略提及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如上文所分析的相关节点中的特征机制、不充分复制原则和竞争原则在发挥作用外,语序机制也在起作用。
首先,在名词内部,具有定类性质的名词词缀进入句法推导的顺序会受到语序机制的制约。例如,就英语而言,名词词缀,如er等,一般以后缀形式进入推导;而在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布依语中,存在以前缀形式进入推导构成名词的词缀(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1959:305)。
其次,在D对np的选择上也存在语序机制的作用,罗曼语族的很多语言,如英语等,D成分在名词前;而巴尔干语族的很多语言,如阿尔巴尼亚语等,D成分在名词后(宋在晶,2008:103)。
最后,在v对DP的选择上,众所周知存在参数设置的差异,有些语言是动词后置型语言,即动词选择的DP在动词之前;有些则与之相反。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分布形态理论,系统探讨了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并不一致,基于特征语义的语义选择发生在词根、逻辑匹配、“百科表”等多个层面;基于句法成分的句法选择则始于定类语素节点。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可能会错位,它既存在形式、语义相同而句法成分不同的成分被选择(如“喜欢跳舞”和“在跳舞”),也存在形式、成分相同和语义表征不同的成分被选择(如“plant tea”和“drink tea”)。其次,句法选择是一个连续的统一过程,这其中不充分复制原则、竞争原则和语序机制均发挥重要作用。
4. 结论
总而言之,既往研究认为,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具有一致性,但是在解释部分动词不能选择DP上,单纯的句法赋格难以解释语义和句法选择存在的不一致。基于此,本研究基于分布形态的语义原则和句法原则,尝试以动宾结构的动名组配为例,给予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新的阐释。从语义选择看,存在形式和成分都相同的词项,却选择不同词义进入句法推导的情况,这反映了语义选择的一般进程,即在词根进入句法推导时,词根以全部特征语义进入推导,而后参与逻辑匹配,最后在“百科表”阶段实现语义最终的诠释和表征。从句法选择看,存在形式和语义都相同的词项,却选择不同句法成分进入句法推导的情况,依据分布形态理论,句法选择在np层次和DP层级分别展开。在定类语素np层级,D选择np;在DP层级,通过不充分复制原则和竞争原则,v的D特征选择DP。这种分析方法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相关句法现象。
针对开篇提出的三个研究问题,本研究认为:就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的内在关系而言,分布形态理论能够帮助理解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的本质特征,即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以词根和定类语素为界分别进行,这实际表明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不具备一致性。就语义选择的工作机制而言,语义选择在推导的晚期阶段完成,因此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就句法选择的工作机制而言,句法选择是一个连续的、统一的过程,主要由节点特征通过竞争实现。
相关实例的分析和讨论也反过来证明了分布形态理论的若干重要假设。
首先是词法句法一致原则和连续统理论。通过对动宾关系动名组配语义选择和句法选择的分析不难发现,句法选择的起始位置恰恰在定类语素进入句法推导之时,后面的句法选择遵循相同的模式,这就表明词法和句法推导具有一致性,句法选择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统一的过程。
其次是关于节点特征的设置以及竞争原则和不充分复制原则。n、D、C多个层级的句法选择分析表明,句法选择在本质上是这些层级或节点上特征竞争和选择的结果。
再次是关于词根和语义“百科表”理论。语义选择表明词根最初以全部特征语义进入推导,在完成逻辑语义匹配后,最终在句法推导的晚期阶段以“百科表”形式实现具体语义的最终表征和诠释。
最后,在句法选择过程中,语序机制也发挥重要的作用。分布形态理论对语序问题没有过多涉及,则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强化。
参考文献略,请查看原文。
扫码赞赏我们
学习是一种快乐
赞赏是一种美德
外联邮箱:dianzishu@126.com
如需购买国际原版学术著作,可以联系我们询价,支持对公转账,可以制订合同,开具电子发票和购物清单。订购联系人:孙老师 18321711365(电话同微信)
国际优秀学术著作推荐
翻译学
专著推荐 | 2020年语料库翻译学最新国际前沿专著(5种)
专著推荐 | 刘杰:《语境中的口译教育》(Springer出品)
专著推荐 | 2020年劳特利奇新书《口笔译的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
专著推荐 | 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研究应用:王博、马园艺2020年劳特利奇出版社新书
专著推荐 | 《技术与全球冲突时代背景下的翻译研究:Mona Baker文集》
专著推荐 | Chinese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21st Century
专著推荐 | 国际学者如何开展社会翻译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研究?
专著推荐 | WenYan Luo “Translation as Actor-Networking”
应用语言学
专著推荐 | 方志辉:Demystifying Academic Writing
专著推荐 | 教育叙事研究方法能为应用语言学做什么?(3卷本)
专著推荐 | 外语课堂研究(动机、教师、学习策略、教育技术等,9卷)
专著推荐 | 多模态教学新著 Designing Learning with Embodied Teaching
功能、认知、语用与语料库语言学
专著推荐 | 2020年语料库(统计)语言学最新国际前沿专著
专著推荐 | Metaphor and Gesture《隐喻与手势》
专著推荐 | Social Semiotics for a Complex World
专著推荐 | Approaches to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不当你的世界 只作你的肩膀
○
语言学通讯
○
关心您的语言学习,教学与科研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