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调未来10年发展!江西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出炉!南昌是什么定位?
热点一:重磅发布!有变化!南昌城区初中学校招生学区范围公布!国博城南昌二中定了!
热点三:高架段即将完工了!南昌地铁4号线首个地下站站内曝光!屏蔽门安装完毕!
热点四:1.95亿!世纪天辰拿下凤凰洲地块!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落户!省铁路航空投资集团2.5亿拿下红谷滩地块!要引进金融类公司!
近日,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发布了关于公开征集《江西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征求意见稿)建议的公告,为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凝聚公众智慧,现向社会公开征集建议。
规划范围、年限
据了解,《江西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规划范围为江西省行政辖区,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74%;包括11个地级市、100个县(市、区)。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总体定位:高标准建成美丽中国“江西样板”,长江中下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大湖流域综合治理样板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示范区,内陆双向开放发展高地,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样板区,文化与自然魅力彰显的宜居家园
规划目标2035年形成大湖流域国土空间整体保护与合理开发模式,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实现合理协调布局。
国土空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增强,生态和粮食安全底线管控体系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国土空间绿色开发竞争力持续提高,城镇空间开发更加集聚高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资源利用体系基本建成。国土空间开放水平和设施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交通、能源、水利和防灾减灾等设施支撑体系更加完善,内陆高水平双向开放高地全面建成。国土空间品质稳步提升,魅力空间体系全面建立,城乡人居环境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2035年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全面建成,生态竞争力和文化自信力全国领先,形成经济富裕、山川美丽、人人幸福、安全稳定的生态文明高度发展新局面。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健全完善,国土空间生态优越、均衡开放、宜居安全、魅力突出、集约高效,成为大湖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典范。
生态筑屏: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以流域分区为单元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整体保护和生态修复;实现鄱阳湖“一湖清水”与赣东 - 赣东北、赣西 -赣西北和赣南等山地森林生态屏障的高水平保护。
开放协同: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和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畅通出省交通大通道,加快培育开放发展平台,构建“东联西引、南北畅通”双向开放格局,打造全国内陆双向开放发展高地。
都市圈引领:推动大南昌都市圈建设,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重点增强南昌中心城区能级;加强对赣江新区发展支持,与南昌共建都市圈发展核心;深化昌九、昌抚一体化;加快 “1 小时”交通圈建设。
乡村振兴: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保障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以村庄规划引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魅力彰显: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魅力空间格局,构建全省魅力空间体系;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空间体系,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地域特色文化传承利用;构建景城融合的特色景观风貌。
总体格局
构建“一圈引领、两轴驱动、江湖联保、三屏筑底”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一圈引领”以大南昌都市圈为引领,形成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地区;“两轴驱动”强化沪昆(浙赣)和京九高铁两条开发主轴;“江湖联保”统筹长江、鄱阳湖和赣江等省内主要河流的生态环境保护;“三屏筑底”围绕赣东 - 赣东北、赣西-赣西北、赣南的山地丘陵地区,筑牢3个森林生态安全屏障。
夯实“一江双心,五河三屏”的生态保护格局,一江:建设美丽长江岸线江西段,双心:加强鄱阳湖、赣江源 - 东江源 - 北江源区域性整体保护;五河:依托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构建区域生态廊道;三屏:筑牢三个山地森林生态屏障。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生态优先”原则,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将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水土保持 3 大类共 16 个片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实现重要生态空间应保尽保,筑牢生态安全底线。
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全面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打造大湖流域全域生态修复示范区,“一带”:长江生态修复带。“两核”:鄱阳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核心区、赣南岗地 - 大庾岭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核心区。“六区”:饶河流域矿山与农田生态修复区、抚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修 复区、赣江中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修复区、修河流域自然生态空间保护与农业生态修复区、信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小流域生态环境修复区、赣江下游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城市工矿生态修复区。
强化重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森林、湿地和农业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进落实碳中和目标。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强对鄱阳湖区 - 庐山、赣东武夷山脉 - 怀玉山脉、赣南南岭山脉 - 九连山脉、赣西罗霄山脉等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保护。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布局。
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样板区构建“五区三带”的农业空间格局,严守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底线,建设绿色高产农业空间,规划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构建“五区三带”的农业空间格局,“五区”:鄱阳湖平原、赣抚平原、吉泰盆地、赣南丘陵盆地、赣西丘陵盆地5个农业生产集中区。“三带”:赣西北、赣东北、赣南3个生态特色农业发展带。
按照“三位一体”要求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粮食安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与产能,加强耕地保护监督信息管理,严格执法监督,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并加强管控,守住耕地精华。
建设绿色高产农业空间,加快两区建设、保障粮油供应安全 支持生猪、水产、果业等特色农产 品优势区建设。
规划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以县域为单元统筹村庄规划布局,推进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布局,加快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建立乡村社区生活圈。
优化城镇空间:建设中部地区绿色崛起示范区 构建“一圈两轴多群”的城镇开发格局,优化城镇体系结构,提升产业与创新空间竞争力,提升城镇人居品质。
构建“一圈两轴多群”的城镇开发格局,“一圈”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两轴”强化沪昆(浙赣)、京九两大城镇发展轴沿线要素集聚能力,构建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内陆双向开放大通道。“多群”培育赣州、信江河谷(上饶、鹰潭)、新宜萍、吉泰等多个城镇群,带动赣南、赣东北、赣西区域加快发展、联动协同。
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强化南昌市中心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培育赣江新区发展新引擎,联动九江、抚州等周边城镇,打造融合一体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圈。推动都市圈形成以南昌为中心的圈层式、网络化城镇空间格局
引导城镇人口合理、有序聚集,构建以都市圈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重点发展“一主一副”省域中心城市,强化南昌省域中心城市地位,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带动赣南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到2035年,南昌迈入特大城市行列,赣州成为 I 型大城市。
加强“两极多点”城镇功能集聚。加快建设九江、上饶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区域中心城市,提升宜春、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吉安、抚州等地区中心城市地区综合服务功能。到2035年,九江、上饶、抚州、宜春、吉安成为城区人口 100-300 万人的Ⅱ型大城市。引导县域中心城市差异化发展,因地制宜推动重点镇、特色镇发展。
构建“一核三区四带”产业格局,建设先进制造业高地,推动重要服务业集聚,完善重大矿产经济区布局,加强产业空间供给和保障,培育创新与开放平台,保障数字经济发展空间,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提升城镇人居品质更加宜居,建立服务高效、舒适便捷的城镇社区生活圈,更加友好,建设老年、儿童友好型城市,更加绿色,建立由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构成的多层次公园体系,更加安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消防设施布局, 完善应急避难设施体系。
强化设施支撑,建设内陆双向开放发展高地,建立健全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强化能源水利设施韧性保障,融入多向区域开放格局。
构建“双向联通、全域开放”综合交通格局。融入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形成省内“123”交通出行圈。大南昌都市圈 1 小时通勤南昌至省内其他设区市 1 小时可达设区市至辖内县城 1 小时可达,省内各设区市之间 2 小时通达,南昌至全国主要城市 3 小时覆盖。
构建以“沪昆”、“京港澳”两条主轴为支撑的“六横六纵”,省域综合运输大通道,横向:沪昆、沿江、渝长厦、岳衢、衡吉温、韶赣厦通道纵向:京港澳、银福、合福、蒙吉泉、阜鹰汕、咸井韶通道。
打造“一核三极多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南昌—九江国际性门户枢纽,构建赣州、上饶、赣西组团全国性综合枢纽,推进吉安、抚州、鹰潭、景德镇等地区级和一批县级综合枢纽建设。
重点建设南昌国际智慧空港、南昌向塘国际陆港、九江港江海联运中心、赣州国际陆港等国际性交通枢纽港站。
强化能源水利设施韧性保障,加强区域性水利设施规划建设加强区域防洪设施、重点水源工程、水生态安全保障工程规划建设。重点推进茅店、江口、寒信、流口、铜埠、极富及坝口等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完成康山等国家蓄滞洪区安全建设。
构建安全低碳清洁的能源设施网络,落实 2030 年碳达峰目标,加大对水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项目支持,持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规划建设雅中 - 江西、南昌 - 长沙、南昌 - 武汉等特高压输电工程和江西 - 福建电力联网工程,形成“1 个中部核心双环网 +3 个区域电网”的 500 千伏网架。
融入多向区域开放格局,推动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协同发展,促进与海峡西岸经济区联动发展,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塑造魅力空间,建设“红绿古”交相辉映的如画江西,构建“四圈三带多区”魅力空间格局,建立历史文化保护空间体系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赣鄱文化。
构建“四圈三带多区”魅力空间格局,“四圈”:环鄱阳湖魅力景观圈、赣西魅力景观圈、赣南魅力景观圈、赣东北魅力景观圈。“三带”:西部幕阜山 - 罗霄山魅力景观带、东部怀玉山 - 武夷山魅力景观带、南部长征红色文化魅力景观带。“多区”:自然魅力景观区、人文魅力景观区、乡村魅力景观区。
建立历史文化保护空间体系推动重要文化线路挖掘保护,加强赣粤古道、万里茶道、长征线路、客家迁徙线路、徐霞客旅行路线、徽饶古道、梅关古道、篾岭古道、广丰古道、乌迳古道、赣湘古道、浙赣古道、井冈山北关古官道等。
重要线性文化遗产的挖掘梳理。分类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划定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水下文物保护区、地下文物埋藏区、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工业遗产等各类历史文化遗存的历史文化保护线,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严格实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管控要求。
传承红色基因,加强赣州、井冈山、安源等地区红色文化遗产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大力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建设江西长征步道体系。构建革命文物主题展示空间体系,支持长征红色文化集中展示带建设。
弘扬赣鄱文化,推动赣鄱特色文化传承发展。强化对陶瓷文化、客家文化、庐陵文化、临川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的品牌塑造。加快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加强文化廊道保护传承。推动万里茶道申报世界遗产、赣粤古道及客家迁徙线路挖掘与传承利用工程。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分类活化利用。加强对各类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空间保障。
左江西/右湖南
从公布的规划目标总体定位看,江西省主要还是以绿色发展为主,对比隔壁省的创新、制造业、科技等等定位明显偏低,而在江西省的国土空间规划中,南昌又是什么定位?
我们可以看到,南昌与赣州将是“一主一副”省域中心城,在未来还将强化南昌省域中心城市地位,做强做优大南昌都市圈,明确指出到2035年,南昌将迈入特大城市行列,而在这样的定位之下,需要尽快落实大南昌都市圈相关文件,用执行力与高重视度来强化南昌的省会定位。
文字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由洪城时刻新媒体平台编辑
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或者是觉得文章中有失实的
欢迎在下方评论,等你来撩
上期回顾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
板块分析:
象湖新城 | 象湖滨江 | 洪都新城| 儒乐湖新城|九龙湖 | 蒋巷 | 瑶湖科学岛
十四五规划:
南昌市十四五规划 | 西湖区十四五年规划 | 青云谱十四五规划 |南昌综保区十四五规划 | 南昌县十四五规划 |东湖区十四五规划 |安义十四五规划
项目追踪:
朝阳大悦城 | 龙湖青山湖天街 | 朝阳天虹 | 经开太平洋广场 | 华侨城欢乐象湖 |华润万象汇 | 华润万象城 | 联泰万悦汇 | 星河COCOPark |万寿宫街区 | 地铁·万科广场 | 和昌熙梦城 | 绿地象南商业中心 | 湾里红星爱琴海 | 连城新天地 | 省文化中心 |湖城大境 绿地象南商业中心 | 省文化中心 |高新万达 | 苏宁广场 | 中骏世界城 | 赣商中心 | 太子殿大型商业 |华润万象天地 |龙湖青山湖天街 |旭辉广场 | 青云谱月星环球港 | 华为南昌研究所 | 新建城万达广场 | 华侨城购物中心 | 大悦城商业综合体
交通规划:
艾溪湖隧道 | 九洲高架东延 | 昌九客运专线 | 桃花南路快速化改造 | 高新大桥 | 南昌地铁第二期规划调整 | 沿江中北大道 | 桃新大道高架快速路| 北二环 | 高新大道快速化改造 | 九龙湖跨江大桥 | 瑶湖隧道 | 二七隧道(一期)| 南昌地铁1号线东延 | 南昌地铁1号线北延 | 南昌地铁2号线东延 | 南昌地铁十四五规划
土拍看点:
规划解析:
赣江新区直管区概念规划 | 南昌东站 | 扬子洲地区概念规划 | 南昌县沿江片区城市设计 | 西客站南北广场城市设计 | 青云谱象湖东岸新规划 | 青山湖区东南片区控规调整 | 南昌东站站城城市设计 | 九望新城、新丰新城城市设计 | 一江两岸详细城市设计优化 | 九龙大道城市设计 |瑶湖岛&扬子洲地区 | 南昌市总体城市设计 | 西客站北广场城市设计 |VR小镇起步区城市设计| 广州路城市设计 |向塘国际陆港新城规划
民生配套:
南昌县锦竹幸福里九年制学校 | 南昌二十八中欣悦湖学校 | 恒大绿洲西侧新建九年制学校 |博文学校 | 高新师大附属高中、师大附属学校 | 南师附小京山小学 | 江西师大附属学校赣江新区学校
更有趣的内容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