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元洛 | 余光中寻李白






九州出版社(责编:李黎明)






盛唐的芬芳 现代的佳构

——《寻李白》欣赏

 

李元洛

 

 

在台湾当代诗坛上,余光中是一位与缪斯订了白头偕老的盟约的诗人。他的十三本诗集,就是他和诗神琴瑟友之的记录。“小草恋山,野人怀土”,他同时又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感与传统感的歌者,他隅居于海上的小岛,歌声却常常飞向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大陆,他数度遨游讲学于欧美,但他的心魂却留在了东方,并没有和他一起远行。1974年,他去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也许是由于地理的接近而更易于感应,以及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朝夕相守的缘故,他写了许多古典题材的诗章。在来港的第一本诗集《与永恒拔河》中,就有《唐马》、《漂给屈原》、《古甕记》等篇;而在第二本诗集《隔水观音》里则更多,仅写李白的就有《戏李白》、《寻李白》、《念李白》一组前后三首。这三首同一题材和主题的诗,超逸多姿,有如花开三色的美丽的三色堇。这里,且让我摘取其中的一朵——《寻李白》来观赏吧。

《寻李白》这首诗,播扬着古典的盛唐的芬芳,洋溢着强烈的民族感和传统归属感。在50年代初的台湾诗坛,纪弦等人成立“现代派诗社”,覃子豪等人创立“蓝星诗社”,洛夫、痖弦等人建立“创世纪诗社”,它们是台湾当年最有影响的诗歌团体,而“现代派诗社”的“信条释义”中的“新诗乃是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更是信徒甚众,“三分诗坛有其二”。香港学者、文评家黄维樑认为:“到现在,我仍然觉得60年代是个疯狂时期,我们鉴往知来,千万不要重蹈覆辙。”确实,许多诗人遵循的是西化的路线,他们在极端现代派的高速公路上恐后争先,扬起了迷漫一时的虚无与晦涩的尘土,至今都还没有完全落定。余光中,曾经加盟“蓝星诗社”并成为它的护旗手之一,他前期的创作有时当然也难免随其波而逐其流,正如他的诗所说:“何等芳醇而又鲜红的葡萄的血液……来染湿东方少年的嘴唇。”(《饮一八四二年葡萄酒》)但是,作为炎黄子孙的余光中,有特别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对华夏山水和它所培植的文化传统一往情深,他娴于西方文学,同时对中国古典文学也有很深厚的根基,因此,他能从更高的角度与水准来透视中西文化,而数度游学欧美的所见所闻,更加强了他的归属感。这样,在台湾诗坛于1959年开始的新诗论战中,余光中终于向极端的现代派挥手告别,赋一曲“归去来兮”而回归自己的民族传统。


余光中说他“已经生完了现代诗的麻疹,总之,我已经免疫了,我再也不怕达达和超现实的细菌了”(《从古典诗到现代诗》)。此后,他写了许多表现中国的历史及其传统的诗篇。这位自诩“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诗魂在南方》)、“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敲打乐》)的诗人,他自然不会忘记曾经以豪情再三礼赞过黄河、以柔情再三歌唱过明月的李白。大陆的诗人写李白也许不足为奇,但赞美李白的诗篇出于身居海岛的诗人之手,而且又是在那五光十色的西方霓虹灯中写成,就确实是难能可贵了。正如诗人在诗集《莲的联想》的“后记”中所说:“怀古咏史,原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主题。在这类诗中,整个民族的记忆,等于在对镜自鉴。这样子的历史感,是现代诗人重认传统的途径之一。”诗歌,是一定的社会历史生活的艺术表现,也是诗人和民族的心灵的艺术录像。历史感,是一首好诗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一首优秀的可传的诗作中,必然艺术地概括了较为深广的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内涵,包蕴了具有普遍意义和美的价值的民族感情。李白,是中国诗史的旷代天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余光中的《寻李白》所寻寻觅觅的,如诗人自己所说的是一种“宛转的怀乡”,不也是我们民族所普遍共有的一种历史的情感吗?


在艺术上,余光中是一位十分讲究诗艺而不断地创新求变的诗人,是一位立足于纵的继承而又开放地作横的借鉴的诗人。他在《诗经》和屈原的作品中启蒙,从李太白全集中听诗仙高谈雄辩,去成都杜甫草堂作诗圣异代的弟子;他在台湾现代派诗潮中先是弄潮儿后是回头的浪子,但他回头之后并不拒绝借鉴西方诗歌的艺术技巧,他对西方文学的登堂入室的功夫,使他能够以中为主,广收博采而中西合璧。在诗艺上,《寻李白》和他的名作《乡愁》、《乡愁四韵》一样,同是民族化和现代化相融合的现代的佳构,但又别有一番风采。


诗,应该讲究结构的美的经营。结构不具有美学价值而成为好诗,是不可思议的。闻一多当年论诗的“三美”时提出“建筑美”,主要就是从结构形式上着眼的,而西方盛行的“新批评派”,也很强调结构之美。美的结构,不仅具有一种外在的形式美,使读者产生赏心悦目的美感,同时,它还能以一种内在的秩序,使诗的内涵得到感人的美的表现。诗的结构,有“外在结构”与“内在结构”,前者是指结构的外部形态,后者是指结构的内部构造。


《寻李白》的外部结构是自由而严谨的,它不是格律体、半格律体而是惠特曼所首创的自由诗体,造句、分节和成篇都比较自由舒展,不像格律诗那样有比较严格的法度,但正如古希腊大雕刻家坡里克利在《法规》中所说:“美是多部分之间的对称和适当的比例。”这首诗全篇的结构又有一种严谨之美,这就是:不知是巧合还是作者有意的安排,第一节与第三节各为十四行,第二节与第四节各为十行,基本格式有如扩展了的古典诗歌中的隔句对,这样,在参差错落的自由之中就不乏整饰之趣,和谐而不杂乱,清爽而不单调。英美意象派诗人鼓吹自由诗是一种“没有诗体的诗体”,虽然不无道理,但走向极端就必然散漫无章,这种作品在新诗中不但并不鲜见,而且比比皆是。从内部构造来看,《寻李白》以“回旋”与“立体”构成它的间架的特色。诗以李白的“失踪”始,在叙写诗人的痛饮狂歌与坎坷遭遇之后,复以李白乘风归去终篇,反复回旋,始终围绕诗中的一个“寻”字曲折成章,而避免作直线式的叙述。梦李白,那是诗仙的同时代人杜甫,寻李白,已是一千二百多年后的当代诗人余光中,这种时空的变异,加之余光中在处理这种题材时“常有一个原则,便是古今对照或古今互证”,因此,这种二元对照的手法,使诗的内在结构就必然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了。诗的开篇的“至今还落在”的“至今”是超越时空的奇想,在时间上将古今联系在一起,形成时空的立体感,其他如写诗人作品“千年后”的魅力,写现代之谜的“霍霍的飞碟”,都是古今并举,易地移时的手法,形成了诗的内在的立体的架构,这样,全诗就不致停留在绝缘的古典的平面,而具有现代的浮雕式的美的效果。

在诗歌史上,最早也是最成功地为李白造像传神的篇章,应该是杜甫前后为李白而写的十四首诗了。小于李白十一岁的杜甫,出于他对李白的“怜君如弟兄”的钦佩挚爱,以及他们两度同游齐赵与齐鲁所建立的深情厚谊,加之他作为诗中圣手的才力,因此,他就以诗的语言为后世建造了李白的不朽的纪念碑。《饮中八仙歌》中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傲骨逸神,跃然如见,不就是丹青高手也难以企及的吗?而《赠李白》的“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更是写出了一代才人的豪情、寂寞与悲哀。而今,李白邈矣难寻,而且杜甫已有那么多名章俊句,如果没有出众的才华,是可以“免开尊口”的了,而诗的才华的具体表征之一,就是有无创造性的或称创见性的想象。想象,对于文学艺术的所有门类都是重要的,对于最富于暗示性和启示力的诗歌,尤其是如此,这就难怪歌德为什么说“造型艺术对眼睛提出形象,诗对想象力提出形象”。诗的想象,是和诗的意象携手同行的,意象,是想象过程中的主要符号元素,心理学上有所谓创造性思维和创见意象,也有所谓无意象思维和无创见意象,诗的创造性想象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而诗的创见意象则是创造性想象所开放的花朵。平庸的诗,往往就是因为只有平庸的陈旧落套的想象,缺乏艺术的刺激力,而出色的诗,总是以它新颖独特的想象使读者耳目一新。


余光中的《寻李白》,固然有李白、杜甫的诗作为他创作的素材和依据,但他的诗毕竟不是古典作品的翻版,或是前人诗作意境的复制品,而是属于自己的新的再创造。余光中的诗工于发端,如这首诗的开始:“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轰然而起,破空而来,拟人手法的“傲慢”与“羞愤”出人意外地加诸“靴子”和“手”之上,彼此又构成强烈的对比,“至今还落在”与“人却不见了”,写实而不泥于实,似真似幻,现实之真与想象之美交融在一起,这样,不仅一开篇就活画出李白“飞扬跋扈”傲岸不群的神采,先声夺人,而且有广阔的艺术时空供读者神游遐想。诗中的第二节关于李白的痛饮狂歌及其作品的感人力量的描写,那妙想奇情已经是匪夷所思的了,在第三节“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不如归去归那个故乡”的渲染和跌宕之后,第四节由李白爱月而擅于写月忽发奇想:“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李白生前曾作《大鹏赋》以鹏鸟自况,在安徽当涂临终时所作的《临终歌》中,也有“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的悲吟,但是,民间却盛传李白在采石矶长江中捉月而死的传说,而余光中的一阕“月光奏鸣曲”,为我们奏响的竟是一个如此奇妙的尾声:“这二十四万里的归程/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接你回传说里去”。李白诗的想象是如行空天马,超逸绝尘的,而立志“成为屈原、陶潜、李白、杜甫的嫡系传人”(《六千个日子》)的余光中,他的诗作丰富而富于创造性的想象,确实也颇有“太白遗风”。

诗,是最高的语言的艺术,如果没有对于文字的高度艺术敏感和驱遣文字的深厚艺术功力,那就绝不能企望诗的写作获得成功。艾略特的如下见解还是值得参考的:“好诗的第一个起码的要求,便是具有好散文的美德。无论你审视什么时代的坏诗,都会发现其中绝大部分都欠缺散文的美德。”(《十八世纪的诗》)余光中认为:“我敢断言,今日许多以诗自命的三流散文,其淘汰率不会下于60年代那些以诗为名的魔咒呓语。”因此,诗的语言较之散文语言不仅应该更精练,而且更应具有一般散文所不具备的象征与暗示的美感,也就是说,诗的语言是“至精至纯”的语言。余光中诗的语言是精纯的,一是密度高而弹性大,二是炼字炼句具有“新鲜”与“新奇”的美学效果。密度和弹性是相互联系的,密度,不是指文字的繁多与篇幅的冗长,恰恰相反,它是指在一定的文字中包孕尽可能稠密的内涵,引发读者尽可能丰富的美感,而弹性则主要是指文字的意象经营是强力结构式的,有极大的伸缩性与延展性,正如闻一多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中所说:“诗这东西的长处就是在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余光中诗中的“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把胡马和羌马交践的节奏/留给杜二去细细地苦吟”一句,就是密度高而弹性大,虚实互转,伸缩自如,凝练而繁富,它不仅生动地表现了杜诗内容和风格的特色,与李白诗作了美的对照,同时“胡马和羌马交践”又概括了安史之乱与以后的回纥入侵,时空阔大而包举众端,“留给”二字避板直而求灵动,写出李白的因漫游江东,他的作品未能更多更直接地反映时代的动乱,其诗的内涵和风格与“苦吟”的杜甫不同。又如“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不仅“小”与“长”运用了西方文学中常用的矛盾修辞法,而且“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又是无理而妙的反向的变形,加之一个“怨”字,更觉简练的文字中义有多解,文字向内紧凝而含义多面地向外延展,令人咀嚼不尽。

在诗人中,余光中是一位向西天取经而回归故土的玄奘,从《寻李白》中可以看到,他在节奏和句法上都融化了西方诗歌的一些长处,但是,余光中更是中国民族传统的发扬者,学贯中西的他,善于在新颖活泼、长短开阖的句法中炼字和炼句,并力求字句的锤炼具有美学上的新鲜感与新奇感。“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李渔)“要用‘美’这个词来称呼一件东西,这件东西就需引起你的惊赞和快乐。”(伏尔泰)余光中这首诗就是如此,它的炼字炼句新鲜独特而不同凡俗,奇妙警动而不落陈套,焕发出令你一见钟情的美的魅力。如“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诗人仍然从和李白密切相关的明月与诗酒落笔,用字千锤百炼,造句妙喻如珠。“七分”、“三分”、“半个”等数量词的运用都各呈其妙,而“酿”、“啸”、“吐”这几个动词更可说是诗中之眼。宋代号称“小李白”的杨万里同友人月下飞觞,曾有“酒入诗肠风火发,月入诗肠冰雪泼”(《重九日同徐克章万花川谷月下传觞》)的惊人之句,而余光中的“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更是清新俊逸,发语奇创,活画出李白的风流文采与豪放不羁的个性。李白二十五岁时离开四川家乡,“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的作品和性格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任侠”,“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他的作品被美称为“盛唐之音”,并且不少篇章都写到“剑”,余光中的诗的联想也许就是由此而萌发的吧?“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没有这种雄奇骇俗之句,怎么能为我们民族的这位诗的“谪仙”写照传神!


余光中的《寻李白》,是一朵诗中的奇花,我上面所作的赏析,只不过是一位不甚高明的讲解员的解说词而已,读者若想领略它的色彩与芬芳,还是得自己亲自去品赏,因此,我就不再指手画脚而喋喋不休了。

 

(作者:李元洛  著名诗评家、散文家。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 



编辑 | 章雪芳  审核 | 小楼听雨

使劲戳......

小楼周刊(115)

每周试玉(109):嘉宾【天许 段维 张春义】

盘点 |【小楼听雨诗刊】2016年—2018年专辑网址

首届[人间要好诗]有奖赛事|终审结果揭晓

李元洛;“矛盾成文,语奇意深”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

余光|楚人赠砚记——寄长沙李元洛(附手稿)

悼念余光中仙逝一周年|余光中的手迹

余光中咏中秋诗五首(原文版)

余光中:中元夜(原文版)


一楼看天下:

中华诗词研究院 叶嘉莹 周退密  杨逸明  林岫   

郑欣淼  寇梦碧 曹长河 周笃文 李树喜  范诗银

赵仁珪  王蛰堪 熊东遨 叶元章 魏新河 赵京战

楼立剑 熊盛元 钟振振 刘征  吴祖刚  蔡世平

王翼奇 尚佐文 林峰 杨金亭 刘庆霖 田遨 星汉 

陈仁德 安全东 林从龙 邓世广 周啸天 梅庐

王海娜  苏小隐 郑力 蒋世鸿  陈良  李文朝

崔广礼 谭伟媛  殊同 喻蘅   刘郎  雷海基   

郭定乾  谢莹  李昊宸  杨子怡  李荣聪   刘川

方益洪 丁欣  王志伟  曼珠  苏俊卿  马星慧  

凌钺一  苏王曦  朱汝略   杨启东  高先仿  

无名  叶文范   孟云水   李海霞  三江有月  

潘乐乐   崔杏花  郭顺敏  凌大鑫  范东学   

西风钱塘   严野夫  周达  哈声礼  叶向东   

巴晓芳  李国军   张家安  李国新  冯南钟  

程皎  周戊香 席度  陈琳藩  秦绍遥  苏菲

张海鸥 吴未淳 姜玉峰 孔汝煌 杨敏 张淑萱

张家安  江合友   梦烟霏  抱朴书生  何振山   

刘利漫   由社   郑晓京 王海亮   凡无尘   

杨新跃   郭庆华   高求志   王婉丽   弄影   

韩丽阁    戴根华  王建强  曾少立   王一川   

冉长春  康福  黄旭   李恭震  徐鹏   章旭

白秀萍 孙延红 毕小板   胡逆风  杨琀  任倞   

于钟珩  陈兴  杜琳瑛   凌泽欣   李亚丹  了凡

 孙临清  石屋诗舍 麦笛儿  郁时威   沈华维

化谷金青  王跃东  肖三羊  梁鸿鹰  杨勇民 

 孙琴安  马力   林峰(香港)  林培养   梦欣  

叶良俊  胡文汉 陈继豪  风清 金水  老树画画 

苏些雩 池健 詹骁勇  邹国荣 黄祥寿  海上清音   

陈少平 大有同人  林崇增  苏俊  韩倚云 楚之氓  

陶汉清 曾少立  刘学敏  班美茜  黄浴宇  洪君默 

郭爱萍  醉龙  蔡世 曾齐禄  张柳  刘继鹏  

时间鸟 空空  皇甫国 周粟庵 沙漠海 杨光胜

郑玉伟 沈旭納  张海燕 章一菲 诗词家人 邵红霞 

郭宏伟  王震宇  陈引奭  姚海宁 徐中美   江岚

雪馨  胡迎建  王国钦 张忠梅  徐中秋  陈一凡 

毛谷风  阿袁  何其三  何鹤  汪超英  李利忠  

汪冬霖  何智勇 汪 亮  古汉新  省吾 张梅琴  

汪康哉 何春英 丁金潮  赵玉  任战白  李含江  

孔梅 张文富 程良宝 缥缈鸿影 刘南陔 邢容琦   

 张明新  时新  包德珍  如果   姚泉名  李伟亮  

独孤食肉兽 李致音 廖国华 龚霖 古求能 烛焰

武立胜 高中昌 蓝天孤鹤  李蔚斌  张栋  楚成 

孙寅   韦树定  张青云    刘能英  傅璧园  

陈衍亮  梦也无声   卢竞芳  蝴蝶庄生   楚家冲  

常永生 成德俊 王德珍 焚琴煮鹤 李明科 李同振

王跃平  王艳玲  葛勇  了了堂  吴承曙  晋风  

李育林 李梦痴  寒颤星 一粟斋 兰心 梅子卿卿 

 何革  李葆国  高昌  刘雁来  曹辉  布凤华   

莫真宝  宋彩霞  袁履庄 郑万才 李文庆  贾智德  

张立挺 张晓虹 潘朝曦 留取残荷 孙怀中  平沙

李宗健 胡社桥   沈沪林  王卓平 四知堂主人

孙全元  季军 潘泓  邱红妹 常立英 喻军 邓建军

黄旭 王传明 武阳 鲍淡如 李爱莲  段维  安燕梅

赵玉林 余一睿  秋水轩  张春义  喻石生 倪卓雅

冯晓  汤敏  祁冠忠  刘刚  许锦星    王義勝  瞿若

冬宁 沈利斌  周铭耿  甄秀荣  史济民  陈逸卿     

施提宝 那成章  王敬仁  曹世清  莫林  陈良誉  

胡树民  丁汉江  胡立宁  丁德明  卢景沛    曹森  

张祚勋  陈繁华  李忠利    落日长河 寒剑 蓝青  

北极狼獾 周向东 何湛兮  孙德生 杨厚均

王善同 赵宝海 寤堂 张比 白衣卿相 李经纶

冯仲平 杨雪窗 钟家仲 郎晓梅 周逢俊 秦凤 

高玉林 周冠钧 高凉 傅震宇 江化冰 马春

楼炳文 刘雄 燕河 何薇薇 王永江 岳连婷

陈永正  钱志熙 丘成桐

李元洛  杨叔子 王玉明 吴硕贤 刘鲁宁 章雪芳


周刊投稿格式,例:


重游盖竹山

章雪芳(浙江)

山盖青青竹,风描水墨图。

孤身随细雨,踩痛落花无。


长按二维码关注,留言或转发

点击“阅读原文”

在《小楼听雨诗刊》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百度】【今日头条】【搜狐网】【凤凰新闻网】【UC浏览器】【天天快报】【腾讯新闻】【QQ浏览器】【QQ看点】等主流平台同步刊出。敬请作者自行关注并查收!!!小编由于精力有限,不再一一转发作者。作品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需要刊用和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小窗留言。

如果喜欢,请给小楼人动力!点右下角好看,并转发到所有能转发的地方,再走。谢谢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