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鲁宁(上海)
《自祁县列车返沪途中》
冬雪新晴别小城,耳边琴曲恁多情。
列车窗外日西没,正是离歌入尾声。
杨逸明点评:
摄取乘坐火车时的一个片段,时值冬雪新晴,告别了小县城回大都市,火车开了,人便进入了旅途,这正是听到一首琴曲的开始。一直听到火车的窗外夕阳西下,这首离歌曲正好接近了尾声。作者肯定是陶醉了,他听后的感受如何?诗里没有过多地描述,只是说了“恁多情”三字。作者不惜花费笔墨描述了听琴的地点和时间,渲染了听琴的环境。而正是此时此景,琴曲声的醉人之深更是不言而喻的,琴声如何动听就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吧。写诗要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兵不在多而在精,这才是擅长用兵者,写诗能如此,这才是擅长写诗者。
张志坚(上海)
《冬至夜烧烤店上班随感》
忽忽又冬至,岁寒炉益亲。
一襟烟火色,廿载白云身。
理想活如炭,青春燃作尘。
人生不停站,思此小伤神。
杨逸明点评:
作者是夜烧烤店的经营者,却又喜爱写诗,于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把炉、碳、燃、烟火等等都写到诗里。但光是罗列眼前之物,还不能成为诗。必须把这些眼前之物有机地组合起来,有所寄托,富有活力,才能点石为金。袁枚有诗云:“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正是此意。烟火给衣襟染了色,理想像碳一样有了活性,青春也燃烧成了尘土,于是作者觉得感伤,因为来沪打拼已经二十载,一直东挪西移,没个稳定经营场所和住处,此身总像是飘忽的白云。一个在社会底层为生活奔波,勤劳干活的摊点经营者的形象跃然纸上。“忽忽又冬至,岁寒炉益亲”、“一襟烟火色,廿载白云身”的句子不由得使人想起了白居易笔下“满面尘灰烟火色”、“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好酒也只是用寻常米酿出,此诗感人处正在于此。
武阳(天津)
《新春自遣》
庸人唯懒散,无欲亦无求。
秃笔书真相,闲言述自由。
官衙疏诫训,地狱未传勾。
窃喜偷生乐,行吟更解忧。
杨逸明点评:
说自己是懒散的庸人,说自己“无欲亦无求”,看来都是反语,作者还是很勤勉的,对于人生毕竟还是有所求的。求什么?不是物欲,不是名利,而是用自己手中之笔写出真相,追求自由。这个做法,如不掌握好一个度,是要惹是生非自找麻烦的。作者当然掌握的很好,所以官衙也不找他谈话,地狱也未找他麻烦。作者自嘲自己还能“偷生”,所以仍要以行吟为乐,一解烦忧。看来社会言论还是有了一定自由的,并不如某一段时期那么可怕。读此诗,作者的不驯的风骨,幽默的性格,冷峻的语言,都会给读者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冉长春(达州)
《示照客湘侄孙家》
水下楼摇水上楼,银花火树大江流。
童儿小嘴偏难捂,不是渝州是达州。
杨逸明点评:
诗的前两句,只是描写一下一张故乡风景照片的画面,却分外生动形象。一个“摇”字,使得画面就动了起来。因为自己家乡达州建设得非常美丽,夜景之美酷似重庆,作者非常自豪,给人看达州的照片时,也许对方以为是重庆(渝州),也许是作者故意说这是拍摄重庆的风景,以此显摆一下。不料小孩子嘴快,说出了照片拍摄的真实地点。生活当中的一个细节描写,将故乡的美丽,作者的自豪,孩子的天真,表述的生动形象,淋漓尽致。诗歌创作中,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就是说细节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运用细节描写,能够使诗歌走出平庸,平中见奇,有点铁成金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