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艾森巴赫论马勒《第六交响曲》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541pu9tjw&width=500&height=375&auto=0艾森巴赫指挥马勒《a小调第六交响曲“悲剧”》



艾森巴赫论马勒《第六交响曲》 

往期第六交响曲内容:1、马勒的十部交响曲如何分类?;2、“钢铁是怎样毁灭的”丨我听马勒《第六交响曲》;3、阿尔玛说:“没有一部作品像这部直接来自马勒内心深处”丨《第六交响曲》中的悲剧意识;4、“我一生所忍受的不如意的遭遇,都集中了这部作品里”丨阿巴多指挥马勒《第六交响曲》;5、纪念阿巴多丨马勒《第六交响曲》丨琉森节日管弦乐团丨2006年;6、悲剧,是一种宿命丨马勒《第六交响曲》的灵感来源



    马勒的《第五、第七交响曲》都饱含着高昂的生命激情和达观态度,于是他觉得需要再写点儿能够体现人生之严峻之沉重之无奈的东西出来。这部《第六交响曲》很适合进行现场演奏和录音,因为你能看到台下听众们随着音乐而变得坐立不安。这部交响乐写得相当雄浑有力,第一乐章开头就上来了咄咄逼人的进行曲,直让你退避三舍。乐曲从开头的A小调一路雄赳赳走下来,发展到乐章末尾的A大调并达成解决,可谓气势如虹。其间也断续穿插着沉思默想和优美抒情。极有意思的是,马勒竟然用上了奶牛铃铛,象征孤独,高山,象征大自然。此刻,生命痕迹的代表不是来自人类,而是牲畜。 

    我在现场演奏和录制唱片时,总是把谐谑曲乐章安排为第二乐章。这是出于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考虑到作品的情绪逻辑。谐谑曲乐章里气氛诡异的舞曲延续着第一乐章的凶悍味道,然后进行曲发生嬗变,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弱拍子,四四拍变成了四三拍,于是与前一乐章相比,音乐里有了一股子反叛的味道,而第三拍子的加强效果,更让进行曲在此处与之前第一乐章有了双倍的反差。第二个理由,从基本乐理的角度来考虑,如果将谐谑曲放在第二乐章,那么行板乐章就必然成为第三乐章。而行板乐章以降E大调结尾,其属调为C小调,恰好能与末乐章的开头吻合。 


     我们不知道当年马勒究竟为什么要改变乐章的顺序。各路权威均做过各种考证,但结论还是莫衷一是。我认为,马勒当年的考虑可能是基于某些实际演奏上的困难。演奏这两个大手笔乐章实在是件体力活儿,一般管弦乐团在技术上很难胜任到底。马勒当时可能是采纳了旁人的建议,就像布鲁克纳总是屈从别人的意见一样。虽然马勒通常并不像布鲁克纳那样缺乏自信。总之,我认为马勒最初的创意才是真正合理的安排。谐谑曲风格如此粗犷和反叛,当中间两度出现一个三重奏段落,就显得格外老态龙钟,好像一个老头儿。老头儿迈着笨拙的舞步。此处乐谱上也有“抒情”提示,似乎表达着对风烛残年的怜惜。

    马勒交响乐的慢乐章总是写得很优美,而《第六交响曲》的行板乐章更是格外好听。乐章多处如歌唱般华美,尤其当音乐飘行,转入C大调的刹那,美得令人窒息。到了高潮激荡的时刻,奶牛铃铛听上去都那么动人心弦。此处的一切都听起来那么和谐迷人,末乐章随之自然而然地导入,以不同寻常的漫长引子,引入了乐曲的主题。 



     关于第三下锤击,也有很多争议。我完全赞同马勒将其略去。如果仔细研究乐谱就能发现,两下锤击之后,各自都伴随一阵剧烈挣扎。命运突然给了你一下猛击,你完全卒不及防。每次遭受打击之后,你都试图爬起身来。我相信,马勒故意略去第三次打击,是为了不想过早呈现宿命的结局,否则以后的交响乐就无从下笔。他已在脑子里计划好了今后的第七交响乐,还有辉煌的第八交响乐,《大地之歌》,第九交响乐。所以,第六交响乐还远远不能成为结束。 

     肖斯塔科维奇也创作了高度个人化的音乐,但是他从没有将人生的各个侧面以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很多人觉得纳闷儿,马勒生前也算是功成名就,混得并不差,为什么却能写出如此消极悲观的音乐呢?人心不可测,我们很难理解像他这样一位天才的真正的心路历程,不过我相信,他的音乐展现了他的内心有多丰富和强大。对他来说,此刻写这样的音乐可算是正当其时。而且,此刻他已经能看得见宿命的未来。反犹主义已经积聚力量,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种种龌龊让他看尽红尘,所以,马勒写出这样一部火山爆发似的悲剧音乐,也是顺理成章。 

     仿佛音乐也谦逊地退居为一个背景:甚至无论你是否真的聆听过他们的音乐都不重要了!你会被一个个鲜活的、富有魅力的个人吸引,那是他们通过音乐实现的自身。就像艾森巴赫过的:音乐实现了人自身,不仅是创造音乐的人,还有倾听音乐的人。这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它使人相信,来自音乐的极乐,能使人完善自己。

西方音乐评论马勒专题:1、马勒交响曲对传统的突破体现在哪些方面?他曾说:“交响曲是世界,它包容一切!” 2、杨松斯谈马勒丨演出马勒令人兴奋丨最终目的是让听众感叹“我这两个小时就是生活在天堂”;3、杨松斯谈马勒丨什么是指挥的天赋丨沉浸在作者的经历或作品的氛围中;4、古斯塔夫·马勒:用业余时间作曲的指挥家;5、柏林爱乐首席小号Gábor Tarkövi大师课丨《马勒第五交响曲》、《彼得鲁什卡》;每晚一张音乐CD往期马勒:1、纪念阿巴多丨马勒《第六交响曲》丨琉森节日管弦乐团丨2006年;2、【音乐编译】布鲁诺•瓦尔特: 布鲁克纳与马勒;3、【杂文】向死而生:马勒《第二“复活”交响曲》;4、纪念马勒丨西蒙·拉特谈马勒丨第五交响曲丨马勒作品第一号:康塔塔《悲伤之歌》丨“我马勒第一部成熟作品,这部作品源于我的内心深处。” 5、【评论】当代指挥谈马勒:关于马勒对“维也纳第二乐派”的影响;6、【评论】当代指挥谈马勒:指挥马勒的技术问题或挑战是什么;7、【马勒指挥家】滕斯泰特的马勒;8、【马勒指挥家】“打鼓的小男孩”伯恩斯坦谈马勒:“他的时代到来了”;9、每晚古典记录丨《伟大的作曲家马勒》丨中文字幕丨BBC纪录片;10、【评论】当代指挥谈马勒:前辈指挥与马勒;11、【书评】马勒:三重意义上的无国之人?12、许家兴丨阿特湖畔马勒作曲小屋面面观丨当听到湖的倾诉,作曲灵感便容易涌现;13、皮埃尔·布莱兹: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无视、甚至诋毁马勒绝对意味着无知”;14、【古典】缅怀Gilbert Kaplan和他的马勒《第二“复活”交响曲》;15、【音乐会】阿巴多指挥演出马勒《第五交响曲》;16、【马勒专题】马勒复兴及其音乐精髓(上);17、【马勒专题】“我的时代终将来临”:马勒复兴及其音乐精髓(中);18、【马勒专题】为何马勒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马勒复兴及其音乐精髓(下);19、【评论】当代指挥谈马勒:与马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20、马勒的爱情宣言丨柔板要表达的是比死亡更有力量的爱情丨《魂断威尼斯》与《第五交响曲》的柔板丨以演奏时间区分对“小柔板”的新旧理解;21、【书摘】诺曼·莱布列希:《为什么是马勒?》;22、【评论】当代指挥谈马勒:人生经历与作品;23、【评论】当代指挥谈马勒:为何马勒许久才被重视?24、马勒《第一交响曲》聆听与比较丨未见有人如凯格尔,从“巨人”旋律中刻意发掘蕴含其中的哲学意味:世界的虚无与沉沦,人性的孤独与救赎;25、我听到了宇宙最深处的声音丨汤沐海指挥马勒《第八交响曲》;26、寻找真实的马勒丨复活就在眼前丨他听命于变化,追求瞬间的完美,与一切墨守成规作战,将时代、个性的印记融入古典音乐,开辟创造性的演绎;27、每晚古典单曲丨他已拥抱了美的本身丨马勒《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柔板丨阿巴多、伯恩斯坦指挥版本;28、谈西诺波利的马勒《第八交响曲》丨这部作品“表达了生于死、人与宗教之间两个原始也是最为迫切的欲念——救赎与解脱”;29、MTT谈马勒《第八交响曲》丨“这部交响乐初听感觉笨重迟缓,真正听起来却是宛如一柄利剑划过,横空寒光闪闪。” 30、谈伯恩斯的坦马勒《第八交响曲》丨他偏于浪漫化、情感化的表达方式与马勒精神世界中种种难以调和的矛盾,相互观照、相互融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