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伯恩斯的坦马勒《第八交响曲》丨他偏于浪漫化、情感化的表达方式与马勒精神世界中种种难以调和的矛盾,相互观照、相互融通。
谈伯恩斯坦的马勒《第八交响曲》
我对版本所知不多,伯恩斯坦的《马交全集》应有两套版本,他的马八就我所知也有两个版本问世,一是这个1966年CBS出版的伦敦交响乐团版,一是1975年DG公司的维也纳爱乐乐团版,维也纳版是1975年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的实况录音,此后是否还有版本不得而知,我想应该没有了,否则DG公司90年代末编纂伯恩斯坦第二套《马交全集》时应不会用这个现场版,这两个版我个人更欣赏1966年的CBS版。
现如今,马勒专家、权威的头衔也有点缩水,演奏了几部马勒就成了权威,国人指挥中也有人愿意把这顶帽子往自己头上戴戴,殊不知在马勒身上建立权威是相当难的事,诠释马勒难度很大,成为专家难度更大,它绝不仅仅是理解、演绎的事,演奏马勒是个“系统”工程,它几乎囊括了音乐音响与世俗情商的方方面面,用《企鹅唱片指南》评鉴版本的三大要素——理解、演绎、效果来评鉴马勒都显得不完全,而且马勒版本还要接受时间的验证,有的版本问世即获好评,但随时间的推移却“名落孙山”,明显的例子是梅塔演奏的马四,出版时赞声一片,却经不住时间的验证,这样的版本为数并不少,因而我以为,尽管马交版本多到难以数计,演奏马交的指挥能排成一长串,但能称之为专家权威的寥寥无几,而伯恩斯坦是能占一席之地的。
《企鹅》对伯恩斯坦的马勒总体评价并不高(非指单部版本),其中一主要理由是认为伯恩斯坦在其中注入了太多的主观因素,情感泛滥,他的马勒确实蒸发着情感的热气,每到临界点往往显得“摇摇欲坠”,乃至于你很难分清这是马勒还是伯恩斯坦,《企鹅》的担忧不无道理,任何演奏,若一再冲击音乐或情感的临界点,又不能有效收回来,你就往往难于判断这是适当的激情表达还是过分的情商泛滥,收与放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不管是收是放,只有恰当的、适度的才是准确的、合理的,但啥事不能“绝对化”,判断版本的标准一样不能绝对化,僵化的“绝对”本身就包含着某种不合理,对伯恩斯坦马交的几个版本就并不适合用僵化的“标准”去套,伯恩斯坦偏于浪漫化、情感化的表达方式恰恰与马勒精神世界中种种难以调和的矛盾与偏于情感自述的音乐特点,形成相互观照与相互融通,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有了某种演绎的合理性与解读的基础,这反到形成了伯恩斯坦演奏马勒最明显的特色与亮色,正是凭着浪漫与情感这“两把剑”,马勒专家权威这顶帽子戴在老大师头上几十年,时至今日,不仅仍无人能替代,反而愈发觉得恰当,愈发觉得非他莫属,而我们在这版CBS的马八中就看到了他棒下马勒的独到与自身特点。
第一部分的旨意很清晰,在坚定而富于情感的音乐语汇中,表现出浓郁浑厚的浪漫色彩,我总感觉伯恩斯坦其实是淡化了马八中的宗教属性,而从中注入类似于歌剧的戏剧性成分,又相应增添了感性色彩,人声部分咏叹调的味道很浓,宗教性的那种升滕与直观反而隐去了,他的诠释更加接近于歌剧,有着类似于威尔第那样的男性气度与胸腔共鸣般的浑厚,从声音上看,无论是人声还是管弦乐,音型与色彩都“磨”的非常圆润,显然属浓墨重彩,也显然是大轰大鸣,但又迥异于索尔第那样的大轰大鸣,可以这样讲,伯恩斯坦把浪漫主义后期激进管弦乐派的音乐特点——那番浑厚繁缛、交融浓郁的氛围作到了极至,也没有其他的指挥家像他那样把这首马八诠释成具有史诗般雄浑宏伟的历史正剧,若仔细品味了这几版马八,你或许能了解同一部作品由不同艺术家诠释,表现出来的意旨与效果竟如此不同,某些乐段甚至从根基上改变对作品理解的广度与深度,你也才能真正体察到马交的多版本对于理解马勒、对于了解不同艺术家的艺术特性、以及他们不同的的艺术表现与艺术效果有多么重要。最后几段的激情与炽热令人热血沸腾,几位歌唱家与强大的合唱营造出响遏行云般的巨大声浪,锋利的乐队、强大的管风琴共同将演奏一次次推向高潮,而正是最后这几段,我们才清晰感觉到奔涌于伯恩斯坦心中的神性与几欲脱离开地心引力的升腾,作曲家与指挥家的意念此时此刻紧紧契合于一体,因而所表达出的气度与力量都是惊人的。
第二部分乐队织体粗呖但笔力鲜明,意念的集中度不错,不足在于小提琴震颤音的和声显得淡漠,而管乐声部也就相应凸显了,使得层次不够,以我看来,这一大段器乐部分本应突出复调的层次,好在并没有明显的弱化,只是略显倾斜,在演奏的设定上,这两个部分用力强弱均等,没有有的版本第二部分偏弱的现象,而诠释的层次感与脉落走向很明确,每一乐段都做的聚精会神,“沉静”部分你甚至能觉查出几分精致,人声尤其令我满意,合唱团与童声合唱都是高水平,几位独唱实力不俗,手里没有这套碟,找不到演出名单,相对器乐部分除第一乐段的层次外,中间有两三乐段感觉一般,如第四五乐段就显的“滞”了,但总得看没有明显疏露之处,乐队的情感性很好地烘托了人声的主旨表达,越到后面越趋向浑然一体,尾声不用多讲,伯恩斯坦制造的“飞船”,总能承栽着比别人更多的情感份量,酝酿的过程更为充分完满,冲力更强,飞的更高,直的冲向无垠的宇宙星空!(转自快乐平和坚定的博客)
欢迎关注古典视频公众号
每晚古典音乐会
古典音乐群开放加入,请联系微信179747611邀请
往期节目请点击以下链接:
作曲家:【古典+爵士】摇摆巴赫音乐会丨“音乐”是人类喜乐之源丨哈农库特的巴赫宗教康塔塔《心与口》(BWV147)丨【研究】圣乐与灵性:论巴赫的宗教音乐丨【观点】富特温格勒评价巴赫的音乐丨【巴赫专家】不用眼睛看天堂:管风琴家瓦尔哈丨【访谈】邓泰山:巴赫会是我的最后一座高峰丨321巴赫生日快乐丨他的音乐使我感到愉快丨我们可以安静的吃草啦丨【小传】巴赫养成记(上)丨【小传】巴赫养成记(下)丨【历史】“巴赫是父亲,我们是孩子”:C.P.E巴赫丨论巴赫音乐的埋没与复兴丨看完《马太》后,黑格尔说:“从欣赏伟大巴赫作品中的全部价值,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这种天才般的坚定和博学。”丨【周末乐谈】巴赫与灵魂的虔诚丨【音乐资源】巴赫作品目录(改编自维瓦尔第的作品说明)丨【贝多芬专题】《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 )分析丨音乐父亲节丨看贝多芬的父亲是如何培养贝多芬的音乐兴趣的丨【笔记】席夫讲座:贝多芬《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 )丨每晚古典讲堂丨席夫讲解贝多芬丨上海大师班丨否定的浪漫旅程丨贝多芬与《英雄》丨他的作品唤起对无限的渴望丨打开通往不可能之域的冲动丨【贝多芬专辑】贝多芬晚期的音乐把听众变成了诠释家丨【研究】贝多芬的艺术歌曲丨哈农库特的天鹅之歌丨贝多芬的《命运》与“命运”无关?丨【比较】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六版本演绎比较丨【论文】严宝瑜:贝多芬在中国的接受史初探(一)丨【脑洞】王涛: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与德国民法典丨必看丨耳聋的贝多芬指挥《欢乐颂》的视频?丨【唱片】重听拉杜·鲁普的贝多芬丨【音乐研究】朗陶尔米:“论舒伯特与贝多芬” (摘自《傅雷家书》)丨【主题】保罗·亨利·朗论莫扎特(一)/杨燕迪译丨奥地利女钢琴家海布勒丨专为莫扎特而生丨她像操控木偶般演奏丨深知木偶的优雅与脆弱丨她不会刻意求新求变丨只是诚挚地面对内心之美。丨【视频】莫扎特《D小调安魂曲》丨【视频】莫扎特250周年萨尔茨堡节日庆典音乐会丨【作曲家专题】莫扎特的作品 :不象他的生活,而象他的灵魂丨【研究】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书信(上)丨【研究】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书信(下)丨莫扎特最大的贡献“教会了乐器歌唱”,聆听郎朗的《莫扎特》丨【版本】莫扎特《安魂曲》版本比较丨音乐父亲节丨看莫扎特的父亲是如何规划莫扎特的音乐教育的丨电影中的莫扎特丨让子弹飞丨走出非洲丨莫扎特完成的天鹅之歌丨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丨【分析】莫扎特《安魂曲》详细分析丨【城市】莫扎特在维也纳丨【纪念】卡尔•巴特:论莫扎特的自由——莫扎特诞辰260周年!丨陈丹青论莫扎特丨不强迫自己孩子听莫扎特丨《陈丹青音乐笔记》选读丨霍洛维茨之死丨【简论】莫扎特《安魂曲》“痛哭之日”的创作特点丨【视频】莫扎特声乐作品音乐会丨【视频】莫扎特歌剧《魔笛》丨看“灵魂属于贝多芬”的舒伯特的公众号多久更新一次?丨朱晓玫演绎舒伯特四手联弹(钢琴二重奏)丨【音乐与城市】贡布里希:舒伯特与他那个时代的维也纳丨【音乐资料】罗伯特·温特上音舒伯特讲座:第一讲:“舒伯特的维也纳”丨詹姆斯·列文的舒伯特《鳟鱼五重奏(D667)》丨夸斯托夫的舒伯特《冬之旅》(Winterreise)丨【作品】舒伯特《菩提树》(D911:5)丨用音乐倾诉内心深处的温柔呢喃: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丨男高音翁德里希丨自然地歌唱无需特殊技巧丨舒伯特《致音乐》丨莫扎特《魔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