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蕴皆空得自在,执取五蕴白受苦

释行愿 法界行愿 2022-12-24

编者按:

       今日2020年12月15日农历十一月初一,让我们一起戒杀、护生、诵经、念佛、禅坐、听经闻法,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祈愿大众福慧增长,六时吉祥,趋向解脱,离苦得乐。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疫病早除!

     有居士问:“法师,弟子有一问题请教,我每天念《心经》三遍,做早晚功课。《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请问,什么是五蕴?为什么说‘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为什么说执取五蕴就是烦恼与痛苦?离苦解脱的方法到底是什么?”

      答:关于五蕴问题,之前我有文章《人间佛教出世观——执着五蕴之苦与灭苦之法》。今日再把文章编辑,仅供有缘阅读者参考。希望你认真阅读了解佛经中所说“五蕴”的真实含义,仔细思考趣入佛陀正法,离苦得乐。
     祈愿佛陀正法久住,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趋向解脱!
释行愿   2020.12.15

          











五蕴皆空得自在,执取五蕴白受苦

   

        一、五蕴含义

     (一)五蕴世间

     “人间佛教出世观”主张第一种要出离的世间,是“五蕴世间”。在《阿含经》中,可以看到佛教所讲的世间主要有三种:(1)器世间;(2)众生世间;(3)五蕴世间。

       佛教重点是分析最后一种,即“五蕴世间”。佛教认为,由于人们对五蕴世间的无知,以及不正确的了解,人们就生起不正确的错误认识,执著五蕴是我、是我的。于是,生起了贪,因为贪,苦也就随之而生起。

     关于五蕴,中译《杂阿含1307经·赤马天子经》说到:五蕴就是世间。佛陀说:“我今但以一寻之身,说於世界、世界集、世界灭、世界灭道迹。赤马天子,何等为世间?谓五受阴。何等为五?色受阴、受受阴、想受阴、行受阴、识受阴,是名世间。1
     从这一段经文中可以看出佛教分析的是五蕴世间,而不是器世间。所以,“出世”是指,出离五蕴的烦恼世间
        

      (二)五蕴

      什么是五蕴呢?《佛光佛学大词典》说:五蕴,梵语Pañca-skandha,巴利语Pañcakhandhā。又作五阴、五众、五聚。“蕴”是积聚、类别之意,即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简述如下:

1、色蕴(梵rūpa-skandha),即一切色法之类聚。2
2、受蕴(梵vedanā-skandha),苦、乐、舍、眼触等所生之诸受。
3、想蕴(梵saṃjñā-skandha),眼触等所生之诸想。
4、行蕴(梵saṃskāra-skandha),除色、受、想、识外之一切有为法,亦即意志与心之作用。
5、识蕴(梵vijñāna-skandha),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
           
     又《三藏法数》解释五蕴如下:
1、色蕴: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蕴。
2、受蕴:即领纳之义。谓六识与六尘相应,而有六受,和合积聚,故名受蕴。而六识、六尘、六受者,即眼识受色尘、耳识受声尘、鼻识受香尘、舌识受味尘、身识受触尘、意识受法尘也。
3、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想蕴。所谓六想者,谓意识著色想色、著声想声、著香想香、著味想味、著触想触、著法想法。
4、行蕴:行即迁流造作之义。谓因意识思想诸尘,造作善恶诸行,和合积聚,故名行蕴。
5、识蕴:识即了别之义。谓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之识,於诸尘境上,照了分别,和合积聚,故名识蕴。
     从上述五蕴含义中,可清楚的了知,五蕴与我们身心的关系。    
     

       二、执取五蕴是苦

     为什么佛教要对五蕴详细分析?佛教对五蕴的详细分析,其目的就是为了“消灭苦”。一般人未学佛,不了解色、受、想、行、识,五蕴构成的身心皆是因缘条件的组合,根本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存在。人们执取五蕴假合四大为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为了满足一己私欲,有人不惜一切手段,不惜一切代价去贪。贪到了,欢喜“好猖狂”,到处显摆;贪不到,不如人意就“恼羞成怒”,瞋心大发,不但不慈悲自己,还到处伤害他人,造恶业,感召恶报。

       佛教认为:众生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对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执著执取。例如:南传《相应部·转法轮经》、《中部·谛分别经》和南传《律藏·大品》都说到:

     “比丘啊!此是第一苦圣谛: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与不喜欢的(人或物)相聚是苦,与喜欢的(人或物)相离是苦,所求不得是苦。总之,对五蕴的执著就是苦。3

       佛教最终目的是要为了众生解脱一切的苦痛,所以,早期佛教经典中多处记载佛陀所宣讲的教法都只有“苦和苦灭”。如南传《相应部·阿耨罗度经》第3册第119页、《中部·阿梨咤经》第2册第140页中佛陀说:“阿耨罗度,无论过去还是現在,我只宣讲苦和苦灭。”4

              


        三、正见为灭苦之法

       由于众生对生命的无知,对五蘊世间生起不正确的认识见解,认为五蘊是我、是我的、是我所。因此,心中生起执着,贪欲由此而产生。佛教称这种错误的认识和见解为“我见”。所以,五蘊是“我见”生起的客观对象。因此,佛教认为“苦产生的真正根源是无明”。

      有人望文生义,自学成才,把“无明”解释成“没有光明”。其实,佛教的“无明”对“色、受、想、行、识”五蘊,沒有正确的了解,由于思想观念的偏差而导致见解错误,故称“无明”。所以,佛陀说:要树立“正见”——正确的人生观

      那么,什么正见?在《相应部·迦旃延经》第2册第17页中,佛陀的弟子迦旃延来问佛陀:“什么是正见?”

       佛陀回答道:“对所生者只是苦生,所灭者亦只是苦灭,无有惑疑,此智不由缘他而生。迦旃延,这就是正见。”5

      

       关于正见,有“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这将在其它文章介绍。当一个佛教徒有了正见,要如实去观察五蕴身心,如《杂阿含》36经说:“若善男子知色是无常、苦、变易,离欲、灭、寂静、没,从本以来,一切色无常、苦、变易法知已,若色因缘生忧悲恼苦断,彼断已无所著,不着故安隐乐住,安隐乐住已,名为涅槃;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上述经文是佛陀教导弟子们,观察“色、受、想、行、识”五蕴是无常,无常是苦,苦故无我。既然五蕴无常无我,因缘而生,因缘而灭。那么,你有何必执取五蕴身心白受苦受难呢?

     若修行者能够观察到“五蕴身心”是无常,无常故苦,那就能灭苦,趋向解脫,证得涅槃道果。

———————————————— 

注释:

1.CBETA,T02, no. 99, p. 359, a10-b21.《别译杂阿含306经》的《赤马天子经》(CBETA, T02, no. 100, p. 477, b24-c23),《增壹阿含经》的《马血天子》(CBETA, T02, no. 125, p.756, a6-c15),南传《相应部》(第1册第60页)的《赤马天子经》和南传《增支部》(第2册第55-8页)的两部《赤马天子经》。

2.《佛光佛学大词典》电子版。

3. 南传《相应部》第5册第421页,南传《中部》第3册第250页,与南传《律藏·大品》第1册第10-12页。

4.南传《相应部·阿耨罗度经》第3册第119页、《中部·阿梨咤经》第2册第140页说:有一位比丘名为阿梨咤,错误地认为:“我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者无障碍。”当佛陀知到后批评他,并说:“比丘们,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所讲授的只是苦和苦灭。”

5.《相应部·迦旃延经》第2冊第17页。

点击查看 ★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

恭迎十方佛菩萨诞

《佛门礼仪》

《佛经导读》

【看见佛陀在人间】

《人间佛教护教集》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专辑

《云水天涯行脚僧》

《佛学论文集》

《印度佛教思想史》专辑1

闽院人的标志·菩萨道的精神《首届闽院校友会巡礼》专辑

《地藏经》讲座:心地含佛种,百善孝为先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以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愿以此功德,回向诸有情。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 

————————————————

   

版权所有,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点击阅读文章:

怀念妙老:妙湛法师与中国佛教

《维摩经》之哲学理论

怀念妙老:眼界大千皆泪痕

半夜乱串如鬼飘忽的白人女主

澳洲土著人的故事与艺术

多元文化:澳洲佛教南北传僧众为亡者诵经祈福

《法华经》导读:佛子菩萨行,成佛妙莲華

母亲的祝福:愿你平安吉祥解脱!

【佛门礼仪】居家供香诵经修持礼仪

【佛门礼仪】 敬僧之礼,培福增慧

恭迎药师佛诞:东方医王大愿妙难量,护佑众生消灾降吉祥

【恭迎观世音菩萨诞】大悲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慈经》导读:慈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

阎罗王五天使者的忠告,你都听见了吗?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身归清净域,心老白云乡,有志撑霄汉,无心做栋梁

悼念觉锐老和尚:觉悟一切众生,锐意复兴禅院

迎国庆过中秋,天心月圆福至

【评论荟萃】舍利与舍利塔的崇敬供奉

悼念莲海法师:莲花开见如来,海会悟证无生

纪念六祖惠能大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恭迎“千部论师·八宗共祖”龙树菩萨诞

致最爱的人:谁是你轮回中的情人

佛门饭训:节约惜福知量,防心离过悟道

谁,绑住你了?!

师父,您好吗?好久不见

悼念法宗法师:乾坤任我闲,澳美弘法缘

【佛门礼仪】香的特性 · 闻香悟道

《法华经普门品》导读:色身三昧化阎浮,普门示现度群迷

【西安之行】红尘不到的一方佛净土,兴教寺玄奘法师舍利塔

【西安之行】礼敬玄奘大师,中华民族的脊梁

【韦陀菩萨的降魔杵】:护持佛法誓愿深,宝杵镇魔功德胜

山中被毁的世界遗产佛菩萨像,为啥上不了户口?

瞋怒争执六种因,七法熄诤六和敬

莫被名利淹没心,错穿袈裟灭佛行

【人间佛陀观与理想佛陀观】你谤佛、谤阿罗汉了吗?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南传大藏经》阅后三

【金榜题名】高考祈福顺心意,寒窗减压要自力

看见佛陀在人间:《南传大藏经》阅议二

深入经藏:《南传大藏经》阅议一

见他人死,心热如火

五欲刀上蜜,行者断心欲

【珍重】一隔千万里,再隔万重山净心第一,利他为上——纪念印顺导师童心菩提天真佛【恭迎文殊菩萨圣诞】文殊菩萨救度,接一千送八百
财物五家有,不施悔恨迟知恩报恩,菩萨大行——纪念朴老【澳洲封城日记】卫生纸,终于有了母亲,我生命中的观音菩萨
如法布施断穷根:福田、悲田、敬田【五四快乐】青年的佛教,菩萨的大行
【五一快乐】佛陀耕田与农夫耕田的劳动成果差异远离邪师破恶杀贼,放下屠刀立地修行
美丽险恶的歧途:误入魔窟的幻听与天耳通之别
【见他人死,知无常苦】意外死亡生何处?
杀人者被人杀,恼人者被人恼
守护诸吉祥,以智者为友
清明,请用鲜花祭祖
行愿法师:现代南传佛教四大内观禅系的比较研究
《须深经》: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
自依法依,远离邪教,远离病毒
闭门禁足是深山,读书阅藏即净土
出家入世近人间: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
行愿法师:为新型肺炎疫情向诸佛菩萨祈愿文
般舟三昧:念佛见佛的原理
念佛三昧:念佛观心修习法
忆念弥陀:汉传念佛法门的源流及其修习方法
如法布施断穷根,积善修福种菩提
布施波罗蜜,利济诸有情
你妈被打,谁之过?
缅怀梦参老和尚:佛菩萨欢喜你就好
慧海法师:唯识学上转依义
佛门礼仪:汉传佛教僧俗称谓
【佛门礼仪】居家供香诵经修持礼仪
佛法,从恭敬中求
《佛说善生经》导读:身口意离四恶礼六方,构建真善美福乐人生
《沙门果经》导读:出家修行截断生死轮回,入于圣流直证沙门道果
《人间佛教禅法及其当代实践》读议
人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
《金刚经》导读:不无空非说缘起,照天耀地菩提心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导读
报国土恩:佛陀教我们爱国报恩
谁替你生死?剪断牛鼻线,还生命自由
为何生在父母家?
【课程】说一切有部的阿毗昙与论师
【课程】生死轮回之“业力转移说”
“一念见谛(顿悟)与次第见谛(渐修)”的实修实证问题
【供天】念天修天不升天,愿生佛陀正法前
【识破宗教谎言十大准则】:谁在说真话?谁在欺骗?
【佛教十大要闻】之一:2016 年“批印事件”评议
 师友们,一起托钵去——朝礼澳洲南传 Bodhinyana Forest Monastery 觉智寺
【特稿】弥勒佛下生人间成净土,娑婆界龙华三会愿相逢
【特稿】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僧伽教育
太虚大师: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