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皆空得自在,执取五蕴轮回苦
编者按: 有居士问:法师,弟子每天念《心经》三遍,做早晚功课。《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请问,什么是五蕴?为什么说“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为什么说执取五蕴就是烦恼与痛苦?离苦解脱的方法到底是什么?” |
五蕴皆空得自在,执取五蕴白受苦
(一)五蕴世间
佛教重点是分析最后一种,即“五蕴世间”。佛教认为,由于人们对五蕴世间的无知,以及不正确的了解,人们就生起不正确的错误认识,执著五蕴是我、是我的。于是,生起了贪,因为贪,苦也就随之而生起。
什么是五蕴呢?《佛光佛学大词典》说:五蕴,梵语Pañca-skandha,巴利语Pañcakhandhā。又作五阴、五众、五聚。“蕴”是积聚、类别之意,即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简述如下:
二、执取五蕴是苦
佛教认为:众生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对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执著执取。例如:南传《相应部·转法轮经》、《中部·谛分别经》和南传《律藏·大品》都说到:
佛教最终目的是要为了众生解脱一切的苦痛,所以,早期佛教经典中多处记载佛陀所宣讲的教法都只有“苦和苦灭”。如南传《相应部·阿耨罗度经》第3册第119页、《中部·阿梨咤经》第2册第140页中佛陀说:“阿耨罗度,无论过去还是現在,我只宣讲苦和苦灭。”4
三、正见为灭苦之法
有人望文生义,自学成才,把“无明”解释成“没有光明”。其实,佛教的“无明”是对“色、受、想、行、识”五蘊,沒有正确的了解,由于思想观念的偏差而导致见解错误,故称“无明”。所以,佛陀说:要树立“正见”——正确的人生观。
那么,什么正见?在《相应部·迦旃延经》第2册第17页中,佛陀的弟子迦旃延来问佛陀:“什么是正见?”
关于正见,有“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这将在其它文章介绍。当一个佛教徒有了正见,要如实去观察五蕴身心,如《杂阿含》36经说:“若善男子知色是无常、苦、变易,离欲、灭、寂静、没,从本以来,一切色无常、苦、变易法知已,若色因缘生忧悲恼苦断,彼断已无所著,不着故安隐乐住,安隐乐住已,名为涅槃;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上述经文是佛陀教导弟子们,观察“色、受、想、行、识”五蕴是无常,无常是苦,苦故无我。既然五蕴无常无我,因缘而生,因缘而灭。那么,你有何必执取五蕴身心白受苦受难呢?
若修行者能够观察到“五蕴身心”是无常,无常故苦,那就能灭苦,趋向解脫,证得涅槃道果。
————————————————
注释:
1.CBETA,T02, no. 99, p. 359, a10-b21.《别译杂阿含306经》的《赤马天子经》(CBETA, T02, no. 100, p. 477, b24-c23),《增壹阿含经》的《马血天子》(CBETA, T02, no. 125, p.756, a6-c15),南传《相应部》(第1册第60页)的《赤马天子经》和南传《增支部》(第2册第55-8页)的两部《赤马天子经》。
2.《佛光佛学大词典》电子版。
3. 南传《相应部》第5册第421页,南传《中部》第3册第250页,与南传《律藏·大品》第1册第10-12页。
4.南传《相应部·阿耨罗度经》第3册第119页、《中部·阿梨咤经》第2册第140页说:有一位比丘名为阿梨咤,错误地认为:“我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者无障碍。”当佛陀知到后批评他,并说:“比丘们,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所讲授的只是苦和苦灭。”
5.《相应部·迦旃延经》第2冊第17页。
点击查看 :★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 | |
《恭迎十方佛菩萨诞》 | 天涯云水僧:活着2020 |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以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愿以此功德,回向诸有情。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
完
————————————————
版权所有,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
点击查看,2021年文章
佛法,从恭敬中求
2020年精彩文章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