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抓老鼠,寻与伺
一、寻(vitakka):在讨论禅那时已介绍过寻,即五禅支的第一个。寻把心投向目标。其特相是把心投向或导向目标;作用是全面地撞击目标;现起是把心导向目标。虽然注释里没有提及它的近因,但可知目标——所缘,即是它的近因。
一般的寻,只是把心投向目标。然而,通过培育定,寻则能变成禅支。其时它名为“安止”(appana),即把心安止于目标。寻,亦称为“思惟”(sankappa),且分为“邪思惟”(Micchasankappa)与“正思惟”(sammasankappa)两种。后者是八圣道的第二道分。
解读:
文章中的“寻(vitakka)”,修行者可以通过禅修的训练,变成“寻、伺、喜、乐、一境性”五禅支之一。当它变成禅支时,它的名字就叫“寻”。
当禅修者,在禅修时,配合“寻、伺、喜、乐、一境性”五禅支之后,就叫Appana Samādhi安止定,把心安止于目标。
寻,另一个定义是:“思维”(Sankappa)。又分为:“邪思惟(Micchasankappa)与正思惟(sammasankappa)”两种。
正思维是八圣道的第二道分。正思维,与正确立定的志向有关系。就是我们的“志向”,投向于何方。即你的方向,摆在哪里?
正思惟(sammasankappa),早期佛教翻译为:“正志”。你的方向往那里?跟那个寻,有点关系,投向那里。
二、伺(vicara):伺,也是禅支之一,其特相是重复地省察目标,重复性的留在所缘上;作用是重复地把相应名法置于目标;现起是把它们钩住目标;近因是目标。
解读:
文章中的伺(vicara),修行者可以通过禅修的训练,变成“寻、伺、喜、乐、一境性”五禅支之一。当它变成禅支时,它的名字就叫“伺”。特相是重复地省察目标,重复性的留在所缘上。
当禅修者,把心投向于X目标。之后,禅修者的心,重复性“安止”在这个X目标上,这就是“伺”。重复省察,安置在目标上。现起是把它钩住目标,不要脱离。这与正念,有关系。
寻与伺的区别
当禅修者或修习念佛三昧者,把心投向于所缘,叫寻。把心投向目标后,保持在所缘,叫伺。寻与伺,在修习奢摩它时,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来区别寻与伺呢?有一个比喻说:早上维那师,敲大磬。敲响大磬的当下是“寻”。之后,大磬保持“嗡、嗡”声,那是“伺”。
另外,一个“猫抓老鼠”的比喻:当一只猫咪,在树上蹲守,把心转向于老鼠出没的地方。当猫咪看见老鼠这个目标,叫“寻”。过后,猫咪的眼睛从来不离开这只老鼠,叫“伺”。
“寻与伺”是禅修者修习奢摩他(Shamatha)止禅时,常用到五禅支之一,禅修者都会熟悉这二个心所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修习奢摩他的止禅行者,当他转向毗婆舍那(Vipassanā)的时候,他会选择“名法”作为他的下手处。而纯观行者,只能从“色法”作为下手处,这二者不同。
以上为回答分享,仅供参考。祝师友:身心安康,法喜充满,趋向解脱,离苦得乐,达证涅槃圣道!
行愿
点击查看:★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 | |
2021年文集 2020年文集 《云水天涯行脚僧》专辑 | 2019—2016文集 【人间佛教·礼仪篇】 |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以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愿以此功德,回向诸有情。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