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统编五上《21古诗词三首》教学叙事|彭峰

江苏彭峰 彭文峰会 2024-03-18

把“诗情画意”读出来

——统编五上《山居秋暝》教学叙事



伴随着接连的降温我们的语文学习进入到了第七单元纷纷扬扬的落叶给人以凛冬肃杀之感却不妨碍今天学习的这首古诗带领学生回到那个秋雨之后的山林

我先带领学生学习第七单元导语四时景物皆成趣并且明确学习目标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写景物的变化

学习之前我先出示了学生们已经学过的,王维的一首诗,并初步介绍作者王维。接着开始解诗题。我请几位同学起来朗读,结果读音很标准,感情上却不够饱满。

我提问:“山居是什么意思?”很快有人回答:“山中的居所。”

“那暝呢?”见大家面面相觑的样子,我出示了注释:暝,即日落时分,天色将晚。我请大家一起朗读,读的时候轻一点,慢一些,就是要在一开始营造宁静、祥和的氛围。

再读课题,这一次我先范读,学生跟着齐读,芮天祁和潘思颖同学单独朗读,比第一次好了很多。我提醒学生读的时候,脑袋里要想象这样一间山中的居所,在薄暮时分,安安静静地浸泡在低垂的夕阳之中。

“让我们跟随诗人王维,穿越时空,回到唐朝,一睹那日山中的景色。”我出示自读要求:轻声朗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看似简单的要求,在我下来巡视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还是读得过于呆板,缺少“诗意”的感觉。

读完之后我指导了生字“孙”的书写,注意左边的一横要变成一提,点要穿插到提的下面。

我请学生朗读,并表扬了周琰同学,因为我每一次提问总能看见她高举的手。

在韩煦的朗读中,他将“浣”字读错了,我引导学生联想一个动物“小浣熊”,来帮助大家记住它的读音。

“那么浣是什么意思呢?”

“洗衣服的女人。”

接着我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读得时候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学生们的确读的有节奏,而这个节奏仅仅是来自于我出示的诗上给他们画出来的辅助线,他们的节奏也仅仅只是停顿了一下而已,缺少语音语调的起伏变化,自然也就缺少了诗意的感觉。

“下面,请大家听我来读,读的时候一定要听清,哪些字的音拖得比较长,哪些字比较短,哪些字要重读,哪些字要轻读。”我读一句,学生读一句,如此一来,节奏感才真的出来了。

读完之后我为学生总结了古诗朗读规律:“往往读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读音更绵长一些,而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更短促一些。”

“同学们,这首诗有些特别,你发现它有几行?”

“四行,每行有上下两句。”

“这就是律诗,请大家做笔记。”同时我将律诗的定义出示: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则称排律或长律。律诗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本诗为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四行八句,每一行都有自己的名字,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现在,请你快速找一找,诗中有哪些景物和人物?”

“空山、新雨、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王孙。”

“下面,请大家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及插图展开想象,试着说一说这些景物是怎样的,不明白的地方和同桌交流。”如果说前面的朗读只是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气氛的话,那么接下来就是增添细节的时候了。

学生们交流得很热烈,我让大家从首联开始,先齐读,再思考诗句的意思,第一位同学说得太笼统,甚至连“空山”是什么都没有翻译出来,我特别提醒大家:“古诗词中的一个字如果你直接念出来,是说不出作者想表达的含义的,你一定要对它加以注释。”

陈一博说得就很不错:“空山就是空旷的山,晚来秋就是秋天的傍晚天气凉爽。所以这句诗就是空旷的山中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觉到阵阵秋意。”

第二句诗也很快被大家解答出来: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泉水在石头上潺潺流过。

到了第三句时,有人对“竹喧”不是很理解,我请大家给“喧”组个词:喧闹、喧笑。所以“竹喧”就是竹林里的喧嚣声。“而这喧笑声来自哪里呢?”“洗衣服的女子。”所以这里的意思就是: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

“莲动是什么意思?

“莲叶晃动。”

“莲叶为什么晃动?”

“因为有船来了。”

“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

第四句中,“春芳”就是指春天的花草,“王孙”指的是作者自己,所以这句诗的意思就是: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长久地留在这里。最后我让学生把这四句连在一起,自己在下面说一说意思。

我出示前两句,并提问:“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大家的回答都很好,各有千秋,但都不外乎是天空云淡,秋高气爽,万物空灵之美。

我请大家再次朗读最后一句,并思考这一句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他们很快回答上来:“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美景的喜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

课堂的最后我额外拓展了王维的另一首诗:鸟鸣涧。并布置家作:回去之后有感情背诵这一首诗,并且能够默写。



扣紧“愁”字,体会作者心绪

——统编五上《枫桥夜泊》教学叙事




有人曾经说过:“一个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这句话放在我们这节课中再合适不过,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从解读诗题开始。

我请几位学生朗读诗题,再齐读,确保大家读准了。我开始提问:“同学们,从这个诗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杨俊佑回答:“我知道了这首诗是在哪里写的,在枫桥,也就是今天的江苏苏州。”

“你是怎么了解这么明白的?”

“我通过书上的注释知道的。”

我表扬了杨俊佑同学能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好习惯,并问:“你还知道了什么?”

陈安琪回答:“我还知道这首诗是在晚上写的。”

“那么诗人在晚上做什么,你知道吗?”“在船上。”“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的?”“泊。”“泊是什么意思?”“停泊。”“所以这个诗题的意思是什么?”“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我请学生齐读诗句意思

 

“同学们我们学习古诗要做到‘诗中有画’,而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一幅情景交融的画,它名传千古人尽皆知,可是作者却显得有些默默无闻,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我出示作者张继的资料,请同学们默读。

“那么张继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样一首传唱千古的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它。”我出示初读要求:轻声朗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完之后,请你结合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同学们读完之后,我先出一二两句,并提问:“在这两句中,你有没有哪个字和词还不太理解的?”

潘怡彤率先提问:“我不太理解‘对愁眠’的意思。”

我出示了“对”的四种意思“在这里对应该是哪个意思?”陈恺睿回答:“第二种,面向、朝着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我是从前面的两个事物知道的,因为前面说到了‘江枫’、‘渔火’,所以作者应该是面对着它们忧愁睡着了。”

“那么江枫和渔火都是什么意思呢?”同学们很快齐声回答我:“是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

“这两句连起来的意思,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同学们说得都不错,但是比较直白,少了一些诗意。我出示了我认为比较富有韵味的翻译: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同学们做好笔记。

继续出示三四两句,这两句比较简单,唯一有些难理解的是“夜半钟”,我告知同学们当时佛寺有半夜敲钟的习惯,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所以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姑苏城外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我将整首诗的诗意出示在了黑板上,一边让同学们做好笔记,一边提醒:“其实翻译古诗的过程,也是我们再创作的过程,一次好的翻译,要求我们能够熟读古诗,还要充分领略它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绪。而且要做到字字有着落,既要有韵律,又要准确无误,简洁精炼。因此好的翻译往往离不开我们文学素养的积累,今天老师出示给你们的是比较好的翻译,你们做好笔记不仅是为了记住它是什么意思,更是要熟悉这种方法,在下一次的学习中运用进去。”

 

再读古诗我先请陈一博读完之后请陈安琪评价一下陈安琪说:“我认为这首诗应该读得更轻一点我请她再读一遍周琰也举手说这首诗应该读得更慢一点我请她又读一遍在反复的朗读同学们找到了读好这首诗的节奏接着我范读一句再让大家跟读一句

读完之后,我再问:“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找到诗句中的景物。

“你看到了什么?”“月落、江枫、渔火。”

“你听到了什么?”“乌啼、钟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霜满天。”

“在这些景物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月落、江枫和霜是静景,乌啼、渔火和钟声是动景。”

“据说作者张继是在落榜之后,一路旅行到苏州,按理说旅途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歇,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

“因为他太愁了。”我请学生将“愁”字圈出来,“作者什么会如此忧愁呢?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我将诗句中的所有景物都出示出来,并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清冷的夜晚,江枫在寒风中伫立着,孤零零的渔火飘荡在江面上,寒气四溢,那钟声从黑夜深处传来,一声一声传到客船,又一次一次敲在作者的心头,这是多么清幽、凄楚的画面啊。

“就让我们想象着这样的画面,再一起朗读一遍。”

课堂的最后我布置小练笔:寂寞的夜晚,四处漂泊的诗人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看着月亮西沉,听着乌鸦啼叫,面对点点渔火,加上夜半悠长的钟声,诗人难以入眠,只有忧愁相伴,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呢?家乡的亲人?自己的前途?还是……请你猜测一下诗人的心理活动,写一写。



把思乡情读进词的字里行间

——统编五上《长相思》教学叙事


犹记得初度“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惊艳,纳兰性德一直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词人,今天能够将他的作品带给同学们,我也很兴奋。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它来自清朝的一位著名词人纳兰性德,跟我一起念词题。”我指导同学们要读得悠长一些。

接着介绍词人,我请同学们重读“清代第一词人”,这也是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

我出示自读要求: 结合注释和拼音,诵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观察《长相思》和前两首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自由朗读完之后,我先请史文隆同学起来朗读,他在读“园”的时候读音出错了,我及时提醒他,并让他将这一句重读一遍。

接着再请吕涵同学朗读,她的朗读赢得了大家的一片掌声。下面开始齐读,齐读之前我提出要求: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好听。经过之前两首诗的学习,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已经能够及时的将情感带入进去,尽管我们还没有具体去赏析其中的思想感情,这有赖于同学们语感的提升,是很好的进步。

“那它和我们之前学习的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之前学习的诗每一行字数是相等的,这里不是的。”我将“诗”、“词”写在黑板上,并让同学们联想我们曾经学习的一首词“清平乐 村居”。

“同学们,在这里长相思是词牌名,词分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开始学习这节课中的生词,我重点指导了“榆”,请同学给它组词。“更”字,先明确它的读音,再通过“三更半夜”延伸到它在词中的意思是表示时间。“聒”字,了解它的意思是声音嘈杂,文中指风雪声。

“同学们,现在学习了生词,再让你来读,能读得更好吗?”我请大家再次齐读一遍,读完之后,再结合注释和插图,疏通本首诗的大意,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地方。

经过五分钟左右的热烈讨论,我先出示上阙。

“这一整句写的是词人的?”

“身。”

“词人的身体在哪里?”

陈一博回答:“在镇守山海关。”显然他还没有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提醒大家注意“行”这个字,芮天祁回答:“词人是在去山海关的路上。”

“山一程,水一程说明了什么?”

“作者已经走了很远很远的路程,而且走得很艰辛。”我请同学们想象着在风雪中艰难行走的画面,放慢速度再读这句话。

“夜深千帐灯说明了什么?”

陈安琪回答:“词人应该在军营当中。”接着我让同学们自己在下面说一说上阙的意思。

出示下阙,“同学们,学习了上阙,我们知道了词人的身在哪里,现在请你们齐读下阙,你知道词人的心在哪里吗?”

读完之后,同学们齐声回答我:“在故乡。”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潘俊达回答:“我从聒碎乡心梦不成的乡看出来的。”

“请大家把乡圈出来,还有没有哪里也能看出来?”

陈恺睿回答:“故园无此声。”

“你知道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吗?”

“家乡里没有这种声音。”

“什么声音?”

“嘈杂的风雪声。”

我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下阙的意思,并将上下两阙连起来讲,讲完之后我再出示我准备的翻译,让同学们对照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够讲得更好。

“同学们,你们在读这首词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陈少坤说他看到了词人艰苦的跋涉,陈一博说他看到了路途的遥远,我为他们拓展了一个成语“跋山涉水”。

“那么词人为什么要跋山涉水呢?”我出示了从北京到山海关的地图,“1682年,康熙皇帝从北京出发,前往盛京祭告先祖,最终到达吉林省,纳兰性德作为御前卫士,陪同康熙一行七万人,队伍绵延二十里,他们跨越了三个省,往返共八十多个日日夜夜。同学们,这多么的人,这么远的路,这么长的时间,该多艰难哪,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自己在下面说一说。”

为了方便学生的想象,我又出示了一组“夜深千帐灯”的图片,并加以引导:“此时夜已深,我们轻轻走进将士们的营帐,你看到千帐灯下,他们在做些什么呢?”

“让我们带着画面,再次朗读一遍。”

“一路爬山涉水,鞍马劳顿。耳畔唯有?”

“风一更,雪一更。”

“清寒的时节,苍凉的去处,目的地还在榆关那边。耳畔更是?”

“风一更,雪一更。”

“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不绝于耳的仍是?”

“风一更,雪一更。”

风雪的画面逐渐在同学们的脑海中清晰,随着他们反复的诵读,千万盏孤灯下映照出人影幢幢,他们或是疲惫,或是缄默,或是遥望着万里之外的故乡,在沉郁顿挫的朗读声中,同学们的心境也渐渐的与词人重合,真正体会到浓浓的思乡之情。

“同学们,故园无此声,请你想象一下故园有什么呢?”

“温暖舒适的家。”

“亲人的陪伴关爱。”

“与亲朋好友饮酒作诗的畅快。”

……

我为大家总结:“身在旅途,军营帐篷中,作为贴身侍卫,侍君保皇,是义不容辞的天职。但这并不妨碍作者的思乡之情呀!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风雪之声聒碎乡心的难眠之夜,真是“身在军营心系故园”啊,只有——长相思!”

课堂的最后,随着背景音乐的响起,同学们再次齐声朗读。布置作业:试着吟唱《长相思》,课后搜集纳兰性德的其他作品,并读一读,背一背。以及小练笔: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尊敬的一、二、三、四、五、六年级语文老师

您好!
如果您需要与教学叙事配套的原创课件,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课件”两个字,您就能看到购买链接。

彭文峰会

2022年11月11日


      六上教学叙事

第五单元
感悟围绕中心,具体描述的写作方法——统编六上《16夏天里的成长》教学叙事|彭峰
盼,生长于一波三折——统编六上《17盼》第一课时教学叙事
如何表现“盼”——统编六上《17盼》第二课时教学叙事
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统编六上《习作五:围绕中心意思写》教学叙事
第六单元
统编六上《18古诗三首》教学叙事
抓住关键句,论证主要观点——统编六上《19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叙事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统编六上《20青山不老》教学叙事

五上教学叙事
第五单元
学用“举例子”介绍竹子——统编五上《16太阳》教学叙事
感知文艺性说明文——统编五上《17松鼠》第一课时教学叙事
学写文艺性说明文片段——统编五上《17松鼠》第二课时教学叙事
两用例文,学习说明——统编五上《习作5:介绍一种事物》教学叙事
第六单元
紧扣单元导读,引导场景中悟情——统编五上《18慈母情深》教学叙事
打下认知基础,感悟“情”在何处——统编五上《19父爱之舟》教学叙事
结合生活实际,激发情感共鸣——统编五上《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叙事|彭峰
让真情流泻笔尖——统编五上《习作6我想对您说》教学叙事丨彭峰

其他年级部分教学叙事
读出标点的“味道”——统编一上《青蛙写诗》教学叙事|彭峰
学字词、练朗读,促感知——统编二上《15八角楼上》第一课时教学叙事
朗读与感悟人物品质相融——统编二上《15八角楼上》第二课时教学叙事
充分感知人物和事件——统编二上《18刘胡兰》教学叙事
读得充分才能懂——统编三上《海滨小城》教学叙事
抓住四种“敢”,悟“欺负牛” ——统编四上《牛和鹅》教学叙事
教概括,学字词——统编四上《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教学叙事

课文朗读录音
统编1-6年级上册1-8单元课文朗读录音|彭文峰会原创

复习资料:

统编一至六年级上册第1-4单元复习要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