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年一季度全国部分城市GDP出炉,哪些城市经济韧性更强?

林隐LY 山川网 2023-08-03


山川网:2020年一季度是中国整体经济全面走近一个全新时代的时间节点,自然也是区域经济的重要转折点。


一方面,是人类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已经结束,第三个十年已然开始,这自然是时间维度上又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形势同样以一种十分清晰的姿态迈入了全新的十年。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日渐趋近于零值线,较大的发展中经济体纷纷迎来了自身经济发展历史的全新阶段。


而在时代的洪流之下,我们每一个人又是极其渺小。我们见证这个时代,参与这个时代,但却很难真正意义上“改变”这个时代。恰恰相反,对于不断发生的新变化,我们更多强调的都是适应它,从而得以继续生存下去。



2020年一季度全国部分城市GDP情况



伴随着五一假期的来临,2020年一季度已经离开我们整整一个月时间了。多数人显然并不想怀念这一时间阶段,因为它留给我们的记忆多数并不那么美好。


但是今年的五一假期看起来格外得长,几乎是自上一次全国法定节假日安排修订之后,最长的一次。我们的国家经济因为疫情的综合影响受到了重创,迫切需要通过放假的方式,刺激大家去消费。


铁路方面,4月30日至5月5日,铁路部门每日开行旅客列车将达5700余列,较节日前日均增加700余列。民航方面,预计“五一”假期5天期间民航将运输旅客约290万人次,日均约58万人次。


五一之前,我收集整理了全国部分已经公布2020年一季度经济数据的地市资料,今天正好分享给大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比对此前我们已经安排推送的一季度分省经济数据情况,这样可以获得的信息会更多一些。



根据此前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


对比上述表格后我们可以发现,排名前五位的地市,一季度经济增速均与同期全国增速极为接近:上海-6.7%,北京-6.6%,深圳-6.6%,广州-6.8%,重庆-6.5%。


我个人的观点是认为,在此次疫情中,中国的头部城市对稳定全国整体经济形势贡献巨大。这些城市既有经济体量巨大,其中任何城市出现经济大体量的下滑,都会对同期全国整体的经济形势形成冲击。


和同期全国-6.8%的GDP增速均值相较来看,我个人认为综合此次疫情的严峻形势,一季度区域经济增速在-10%以内的区域,事实上都可以视作是可以接受的正常范围。


当然了,我们更要看到部分地市因为各自不同的原因,在2019年之前本身就处于经济缓慢的回调恢复时期。此次又叠加疫情爆发,堪称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最终出现了雪上加霜的效应。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认为这一情况和本身过高负债,没有合理储蓄的普通个人及家庭有极大的相似之处。由于对于未来经济形势的过度盲目乐观,在应对突发危机时几乎没有任何弹药可用,往往会摔大跟头。


对于我们个人及家庭而言,这也是同样十分值得引以为鉴的经验教训。



2020年一季度全国部分城市GDP增速排序



为了方便大家对已经公布2020年一季度经济数据的地市GDP增速情况进行比对了解,我们将上述表格按照一季度GDP实际增速重新制表如下——


需要再次提醒大家的是,目前国内已经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的城市还是少数,所以下表当中我们也只是将排名按照序号来排名,因为许多城市尚未公布相关数据,所以大家不能简单将下表当中的城市排序当作同期全国所有地市的排名情况。



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武汉,因为暂未公布其一季度GDP总量数据,所以并未出现在上述表格中。不过具体来看,一季度武汉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36.4%;第二产业增加值下降45.4%;第三产业增加值下降37.7%。所以季度GDP大致做下推算,应该在下降40%左右。


或者,我们也可以用湖北省同期GDP数据进行比对参考:2020年一季度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为6379.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下降3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40.68亿元,下降25.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146.96亿元,下降48.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691.71亿元,下降33.3%。


而除武汉市之外,已经公布一季度GDP数据的经济体量全国前30位的城市当中,经济表现最为严峻的三市是天津-9.5%,泉州-10.3%,沈阳-12.9%。以上三市虽然地理上南北有异,但产业结构均以工业为主导型,而工业在此次疫情中受影响最为巨大。


特别是天津和泉州,均为沿海港口。在国内疫情逐渐得以控制之后,国外疫情又开始了急剧地增长,进而对外贸行业形成明显冲击,最终造成季度经济数据下滑明显。类似的情况,同样出现在佛山、东莞、苏州、温州等一众城市身上。


相比之下,以第三产业为经济增长主要支柱的城市,在一季度的经济表现整体要略好一些。比如成都-3%,南京1.6%,福州3.8%,厦门-3.2%等等。这里唯一季度GDP正增长的南京,由于表现十分抢眼,在下文之中我们会另行安排篇幅做单独的介绍。


对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效率不够快的地市,在接下来我们事实上应该做更为深入的反思。这些地市在通过单一产业完成经济基础的基本积累后,如果长期依赖于既有发展道路发展,将很难在城市定位和级别上再上层楼,甚至在应对突发危机时手忙脚乱。


对比来看,我们认为部分经济规模已经达到所谓“新一线城市”的地区,与我们现阶段大中城市的白领阶层十分相近。在工作正常,生活正常,一切正常的前提下,生活质量持续走高,日渐与国外一般意义上的中产阶层标准相近。而实际上,却与赤贫阶层仅间隔一场大病的距离。


而从当下的经济形势看,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中国经济似乎就像是个同龄的普通人一样,正在从青年迅速转向中年。而从生理来看,中年相较青年或许只差几岁,但是各类疾病的发生率却呈几何倍数提高。


而每年、每季、每月的各类经济及社会数据,更像是一次次的体检报告。面对这些体检报告,一些人更愿意强调整体很健康,另一些人则关注细节之处不断增加的小毛病。


下一个十年,治病,其实才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事情。毛病少了,身体更扎实也更稳固了,才能更好地迎接很快即将来临的全面老龄化时代。



江苏省及代表性地市一季度为何表现更突出



在此前我们安排推送的2020年一季度全国各省经济增速数据中,国内经济总量排名前五的头部省份分别为:广东-6.7%,江苏-5.0%,山东-5.8%,浙江-5.6%,河南-6.7%。显而易见,江苏省的表现十分突出。


如果我们进一步具体到全国分区域(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一季度经济增速,东部省份一季度数据分别为:海南-4.5%,江苏-5.0%,福建-5.2%,浙江-5.6%,山东-5.8%,河北-6.2%,北京-6.6%,广东-6.7%,上海-6.7%,天津-9.5%。


在东部十省市之中,江苏省的表现依旧十分靠前。事实上增速排在东部区域第一的海南省和第二的江苏省既有经济体量规模相差悬殊,本身也基本不太具备可比较性(2020年一季度GDP江苏省21002.8亿元,海南省1115.28亿元)。所以在本质上,一季度江苏省在整个东部地区的经济表现无疑都是最出色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答案我们显然还是需要从数据中寻找。根据此前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1季度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为21002.8亿元,同比下降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27.4亿元,同比下降1.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594.6亿元,同比下降8.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880.8亿元,同比下降2.0%。


这里我们要对比一下同期的全国平均情况: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186亿元,下降3.2%;第二产业增加值73638亿元,下降9.6%;第三产业增加值122680亿元,下降5.2%。


我们可以发现,三大产业当中,一季度江苏省表现均明显好于同期全国均值。从三大产业增加值来看,江苏省主要经济支撑在于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贡献最高。而一季度江苏省第三产业同比仅下降2.0%,这对于稳定江苏省一季度经济整体情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据显示:一季度,江苏省第三产业增加值虽同比下降,但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9%和7.9%。


受疫情影响最为明显的1-2月,江苏省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4%,但其中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及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5%和1%,物业管理营业收入增长4.5%。


重点企业发挥支撑作用,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服务业企业合计增长1.1%,增速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业12.5个百分点。这点反映出,在经济发展遭遇突发情况时,大企业、特别是公有制大企业阶段性抗风险能力更强,能够对区域经济度过危机起到类似“定海神针”式的关键性作用。


而和江苏省一季度原本就优于同期全国经济表现的情况相比,江苏省内部分代表性地市的表现,还要再优于同期江苏省的平均水平。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截至目前已经公布一季度经济发展数据的国内地市中,经济表现最好的两座城市南京和南通,均为江苏省地市。其中特别值得大家关注的是,南京还是目前唯一的一季度经济增速为正的地市。


山川网的老朋友应该都熟悉,一直以来我们长期看好南京市的发展前景。但即使如此,在受疫情影响如此巨大的2020年一季度,南京市的经济表现还是出乎了我个人的预料。原因在哪里?从南京市统计局的相关资料中,我们或可找到相关答案。


一季度南京地区生产总值3247.41亿元、可比增长1.6%,增速较去年同期和全年分别回落6.7个和6.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56亿元、下降0.8%,第二产业增加值1061.94亿元、增长0.1%,第三产业增加值2144.91亿元、增长2.6%。3月份主要指标显著回升,工业生产恢复到往年同期水平,制造业、非制造业PMI均达荣枯线以上。


南京经济发展的良好韧性和稳健态势,得益于复工复产的精准有力——


一批重点企业连续生产。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136家规上工业企业不间断生产经营,实现增加值244.6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34.3%。格力电器、园博园、地铁5号线等13个重大项目连续施工。


一批新增产能快速释放。创新名城建设带动一批企业上规模上层次,新升规的372家企业中,199家均实现两位数增长。3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2.5%。


一批重大项目达产达效。中兴通讯、LG滨江工厂和台积电等百亿级产业项目相继投产,形成新的实物量价值量。一批新兴产业逆势增长。高技术制造业、电子信息、医药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9%、27.2%、9.3%,工业机器人、电子元件、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58.3%、25.8%、80.4%。软件信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分别增长22.7%、6.3%、7.5%,限上批零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134.47亿元、增长11.8%。


一批科创企业强劲带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态势良好,高成长性企业大量涌现,独角兽企业从两年前的2家增长到15家,新增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200多家、同比增长一倍多。


一批有效投资逐步落地。固定资产投资1014.85亿元,285个重大产业项目投资407.78亿元,城建项目投资101.7亿元,招商签约项目投资总额3425.8亿元、亿元以上项目459个。


一批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出台“惠企十条”及24项实施细则,下达市级财政援企资金25亿元,累计为企业争取优惠利率贷款、延期展期贷款等超过255亿元,减免税收、房租、社保、电费等超过70亿元,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6.39亿元,对300多家重点工业企业和65家驻宁央企逐一派出驻厂员对接服务。一季度新增企业1.2万多家,目前实有企业近70万户,均居全省首位。


过去我一直讲,南京的经济前景之所以值得被看好,在于南京的经济状态长期以来都呈现出木桶理论中的短板效应,而国内多数城市则是走相反的长板效应道路。区别在于,走长板之路易于快速出经济成绩,能够在某一领域某一数据上迅速达到相应的一个峰值。


而短板之路则是需要将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板块都同步推进,单一板块较难在全国拔得头筹,但综合素质却最为值得称道。我们强调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阶段,未来不确定风险发生频率会日渐走高。在这样的客观背景下,谁的根基越扎实,谁的韧性越优秀,谁就能够走得更高更远。



2019年中国城市GDP50强榜单



受疫情综合影响,2019年全国城市GDP榜单的推送进度,也比往年滞后了不少。在前不久,我们只安排推送了2019年度30强的相关榜单,而50强的榜单后来因为更重要的2020年一季度区域经济数据的陆续发布,就被我暂时压了下来。


之所以会如此,是我认为就当下已经进入5月份的这个时间点在,再去安排一篇关于2019年中国城市50强榜单的推文已经不具备太强的时效性。比较合适的方式是融入内容有相关联系推文中的某个段落,今天正好就是这样一个机会。


在下面的这份全国50强城市榜单之中,我们重点关注的内容已经不是增速。因为在2020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出现重大变化的全新背景下,再去过度关注过去我们取得的成绩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


这个阶段,我们要将更多的精力和心思,用来关注区域经济的稳定性和韧性之上。过去我们总讲中国经济的状态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而从2020年开始,情况早已便成为“风疾雨骤“”。



其实早在上一段落之中,我们就已经点明了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区域经济体采取的相关发展策略会得到什么的结果。


在经济快速上升期,长板法则可以更好地快速突围,在舆论和政策上获得相应的利好;而在经济的放缓期,短板法则可以更好地步步为营,在有可能迎来的接连危机中活的更久。


在区域经济格局中,最典型的长板法则应用是单一城市的经济体量大,经济增速快;最典型的短板法则应用是区域经济发展均衡,占据头部地市的名额更多。


纵观2019年度全国地市50强的榜单,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长三角的江苏和浙江两省,在即将迎来的中国经济短板法则利好期,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江苏省地级市总数13座,2019年度可以位列全国前50的地市即达到9座之多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徐州、扬州、盐城、泰州,占到全省地市总量的近七成。


浙江省地级市总数11座,2019年度可以位列全国50的地市亦达到7座之多(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嘉兴、台州、金华),占比全省地市总量同样超过六成。


但凡事均有利弊两面,当长三角双雄江苏和浙江成功把握住中国经济下一轮的大变化方向时,我们也应该清晰地认清一个现实:北方区域在全国头部城市中的数量正在持续减少,且除山东之外,很少有省份上榜地市能达到2席,部分省份甚至1席也无法触榜。


所以对于家乡在北方的年轻人而言,如果在自己的家乡没有相应的资源,能够保证自己及下一代生活水平不会下降。那么我依旧建议大家,能够南迁到长三角,尽可能早日行动。人生路上本多取舍,有些是长痛,有些是短痛,要懂得断舍离。


对于将房价视作最大的阻碍的朋友,我一贯观点是,长三角很大,有均价几万的区域,亦有均价几千的区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要做明显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事情。


对于已经工作和生活在长三角地区的北方朋友,也一定要把心态放平和。生活方式和为人处世上要懂得主动融入,而非被动排斥。纵观全国所有经济发展区域较好的南方区域,长三角是在文化上与北方最为接近的,如果因为所谓的区域文化与生活方式无法融入而选择中途退出,这无疑是并不明智的。


相信时间的作用,将目光拉长到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当下所谓的一些阻碍和矛盾,在人生的曲折向上成长进程中,其实不值一提。





2019全年: 江苏篇 丨 浙江篇 丨 广东篇 丨 山东篇 丨 安徽篇 丨 重庆篇 丨 江西篇 丨 各大区GDP对比 丨 城市三十强 丨 城市二十强 丨长江经济带 丨 各省人均收入 丨 各省GDP增速 丨 各省GDP总量 丨 各省GDP实现情况 丨 29省市GDP增速目标


2018全年:省份排名 丨 城市排名  丨 华东篇 丨 华中篇 丨 华北篇 丨 西南篇 丨 广东篇 丨 江苏篇 丨 浙江篇 丨 山东篇 丨 河南篇 丨 四川篇 丨 湖北篇 丨  湖南篇 丨 河北篇 丨 福建篇 丨 安徽篇 丨 辽宁篇 丨 陕西篇 丨 江西篇 丨 云南篇 丨 内蒙篇 丨 山西篇 丨 贵州篇 丨 新疆篇 丨 甘肃篇 丨  海南篇 丨 宁夏篇 丨 西藏篇


新一线城市圈:济南都市圈 丨 青岛都市圈 丨 徐州都市圈 丨 沈阳都市圈 丨 合肥都市圈 丨 郑州都市圈 丨 成都都市圈 丨 武汉都市圈 丨 杭州都市圈 丨 南京都市圈


城市:长三角机场群 丨 一季度各省GDP 丨 一季度各省收入 丨 杭州地铁补短板 丨 疫情人口管理 丨 合肥徐州地铁建设 丨 北方人迁居长三角 丨 31省市粮食产量 丨 中国城轨城市 丨 佛山GDP过万亿 丨 浏阳花炮 丨 劳动力人年龄37.8岁 丨 徐宿淮盐/连淮高铁 丨 抢人城市越来越多 丨 2019百强区 丨 长三角城市群41城GDP 丨 前三季度GDP二十强 丨 18省市社消排名 丨 27省市前三季度GDP 丨 31省居民储蓄排名


人文:南方车站的聚会 丨 广州站 丨 天下九州 丨 最宠游客城市 丨 瑞丽缉毒门户 丨 城镇化犯罪 丨 易错地名 丨 国人离婚率 丨 长江断流 丨 长安十二时辰 丨 宏颜获水 丨 广州红专厂 丨 中国啃老族 丨 大洋怪重地名背后 丨 中学地理课 丨 罪案片石家庄 丨 破冰行动 丨 白鹿原 丨 低调的宝藏城市 丨 渤海湾跨海通道 丨 城中村拆迁往事 丨 区域阅读大数据 丨 燕大南迁往事 丨历史文化名城 丨 “妖都”广州 丨 城市建筑设计 丨 离结比 丨 城市选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