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年前三季度长三角城市群41城GDP排名:中国第一城市群的现在与未来

林隐LY 山川网 2023-08-03


山川网:去年11月5日,国家正式宣布:为了更好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决定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今年11月5日,进博会上国家再次向世界宣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经作为国家战略正式实施。


大潮起于江海之间,长三角城市群这一年的发展究竟如何?我们不妨通过看看近日刚刚发布的长三角城市群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共计41城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体会其中的趋势所在。



2019年前三季度长三角41市GDP排名



10月中旬,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9次会议将黄山、蚌埠、六安、淮北、宿州、亳州、阜阳7个安徽城市吸纳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新成员。


算上此前的长三角城市群范围:上海市;江苏全省13市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浙江全省11市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华、衢州、台州、丽水、舟山;此前已经入群的安徽9市合肥、芜湖、淮南、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宣城、池州。


至此,沪苏浙皖三省一市41座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入长”,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


此后,大家终于不用每次提及长三角城市群,还要抽丝剥茧般从江苏、浙江、安徽各抽出几个地级市进行记忆。长三角城市群,就是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一市三省的全域范围。


那么2019年前三季度,长三角一市三省共计41城的经济表现如何呢?通过各地统计局及相关媒体的综合数据,我们重新制表如下。这里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一点是,图表中的GDP增速为名义增速。




坐拥万亿级强市6席,城市阶梯健康度全国居首



长三角城市群自诞生至今,始终是国内城市群综合实力的榜首。而伴随着城市群阵容不断被放大,加入的城市数量也越来越多。最新的41城阵容,规模毫无疑问是傲视全国所有城市群的超级存在。


在国内一众区域强市纷纷加入挑战万亿GDP俱乐部阵营时,长三角城市群已经坐拥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6座万亿GDP城市。其中,上海已然迈入3万亿GDP阵营,苏州也即将迈入2万亿GDP阵营,城市阶梯健康度居全国城市群首位。


由于城市阵容数量较为庞大,为了更好地方便大家了解对应城市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进一步将群内城市按照经济体量排名分成数个小组,进行逐个介绍——


上海,作为国内经济总量第一市,自然在长三角城市群阵营中也是超级城市的存在,所以可以单独列出。前三季度上海市即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361.2亿元,继续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起到引领发展的龙头左右。


第一组:第2名~第11名


成员: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南通、合肥、常州、徐州、温州


能够在高手如林的长三角城市群中成为第一组成员,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入围的最低门槛是必须是国内强二线(含新一线)级别以上城市,在全国近300座地级市总排行榜中,最低也要进入前35名(2018年温州GDP全国城市排名)。


目前中国共计有省级行政区34个(含港澳台),能够进入全国城市35强就意味着什么呢?即如果单纯从经济维度来看,能够进入长三角城市群第一组的城市,均有在中国担任省会的基础。其强悍程度,可见一斑。


这些城市中,有近半数城市,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将有望成为真正的一线城市。


第二组:第12名~第21名


成员:绍兴、扬州、盐城、泰州、嘉兴、台州、金华、镇江、淮安、芜湖


如果说第一组是已经日渐进入成熟期的城市阵营的话,那么第二组可以被称为是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的城市。这些城市由于行政级别、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未来大概率上不会成为新一线城市,但是成为强二线、中二线城市几无意外。


按照该组城市的经济体量来看,放之在全国近300座地级市中,最末城市亦在前25%之列。从经济学的二八或三七理论来看,也是未来中国城镇化进程进入晚期后,经济和人口仍能够保持良性发展门槛之内的城市阵容。


长三角第二组城市阵容的经济实力,如果放置在中西部省份,均有成为省份副中心城市的基础。


第三组:第22名~第31名


成员:湖州、连云港、宿迁、安庆、马鞍山、阜阳、滁州、蚌埠、宿州、衢州


现阶段看,第三组成员城市还处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潜力阶段,未来这些城市会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生活性价比指数相对较高的三线城市代表。


事实上第三组和第四组城市有一定的相似度,未来发展方向不会朝着经济大市的目标,而会因地制宜,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同时,这些城市往往也会是城市群下都市圈成员城市的重要组成成员。


第四组:第32名~第41名


成员:宣城、丽水、六安、亳州、舟山、淮南、铜陵、淮北、黄山、池州


作为长三角城市群最晚一名加入者,也是三省一市中唯一不沿海的省份,现阶段的安徽,毫无疑问是目前长三角城市群中十分突出的一大“短板”。


在长三角41城的经济总量排行名单中,后十位的城市,安徽独占其八,从后向前依次为:池州、黄山、淮北、铜陵、淮南、亳州、六安、宣城。


其中经济总量最高的宣城,前三季度GDP才刚刚超过1000亿元,全年GDP总量距离1500亿元的目标尚且存在距离。换而言之,现阶段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四五线城市阵营,近乎由安徽一省包揽。


但这些城市,同时也是头部城市日渐增长放缓,外来人口流入降低,老龄化程度不断上升的长三角城市群,后备的重要发展潜力。事实上,过去这些年正是大量安徽人口的流入,才使得江浙人口老龄化程度有效被延缓。



长三角:从地理概念到经济概念再到文化概念



安徽各市现阶段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落后状态,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状态,最集中的体现是头部城市首先不够强,中部城市尚不成体系,尾部城市的落后状态十分明显。特别是数量较多的四五线城市,是过去长期影响安徽全省快速发展的重要压力所在。


从短期来看,这些四五线城市经济总量低,产业结构落后,各项基础设施也不完善,很大程度上与长三角核心区域存在非常巨大的差异。当因为种种原因不断被扩容的长三角城市群加入了越来越多的低线城市后,势必会影响长三角城市群各项人均指数的相关数据值。


而由于地理上距离长三角核心区越来越远,被加入长三角城市群的时间也越来越晚,这也必然就会造成彼此之间的各项官方和民间交流基础存在一定的不足。由此,很容易引发网络上新旧长三角城市居民之间的争议。


那么,过去的长三角是个十足的地理概念,即所谓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长三角日益从地理概念转变为经济概念,即长三角城市群。而未来,长三角会朝着什么方向去发展呢?


古往今来,当物质文明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后,必然会朝着精神文明的蓬勃发展期演进。那么在经济概念期的下一阶段,必然就会是文化概念期。


未来,真正能够决定和支撑长三角城市群区域范围上限的,并不是该城市的经济总量有多高多大,而是在是文化上与长三角地区最核心文化江南文明相融合。


从江海交汇的上海,到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宁波、丽水、舟山、台州、温州、衢州;从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到安徽的黄山、宣城、马鞍山、芜湖、池州、铜陵。未来,江西的上饶、景德镇地域都有可能陆续会成为全新的江南文明圈成员。


而这些距离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较远的城市,它们参与和融入长三角的方式并不只是单调的产业协同,制造业互动。这些在历史上一直都是江南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区,未来将以更加丰富,也更多彩的形式,展现出江南文化的光辉璀璨。


我们仔细观察美国这样的世界强国,会发现其对全球输出的绝不仅仅只是像工业和科技产品这样的实物,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对外输出,是过去这些年美国国家战略中非常重要,也非常成功的部分。在亚洲,日本、韩国也都一定程度上在模仿美国的方式方法。


反观中国,从历史上,从文化上,从内涵上,我们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过去几十年我们在文化输出上是非常弱势的。世界对于中国的概念一直都相对模糊,不少国家甚至长期以来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十年前。


在经济增长不断放缓的明天,文化的复兴与输出必然呈现快速发展之势。作为世界第一流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底蕴无比深厚,即使作为中国我们穷其一生也无法将之全部体会,就更不要说只能有限接触中国文化的外国人。


那么怎么办?当然是取其精华,取其代表。既能够充分代表中国,同时也要独具特色,容易接触。当我们提到日本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断舍离、日本禅、武士道、花酒茶道等内容。这些东西,几乎都是一种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符号,而且很容易带动相应的经济发展。比如你认同断舍离的生活理念,认同极简生活方式,就很容易对像无印良品、优衣库这样的日本产品产生兴趣,且价值观认同带来的消费忠诚度普遍较高。


在过去,我们对外的文化输出一直都以十分具体的故宫、长城、兵马俑这样的强历史属性符号为主。这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但是这些文化过于厚重,国内能够深入了解的十无一二,外国内想要弄明白,千里挑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这些厚重历史在进行文化输出后,后续能够带动的经济发展(IP衍生链难度高)也十分有限。


放眼中国,目前最有希望能够将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全面对外输出的,正是江南文化。江南文化由吴文化、越文化和徽文化共同沟通,其本身内容就十分丰富。从园林到水乡,从昆曲到陶瓷,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中国符号,也是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人内心深处最向往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中,也正深刻融入了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价值观内核。


长三角,或者说江南,未来十年、二十年乃至更久的百年期间,必然会成为中国文化、中国符号和中国价值观向世界输出的最佳出海口。




2018全年:省份排名 丨 城市排名  丨 华东篇 丨 华中篇 丨 华北篇 丨 西南篇 丨 广东篇 丨 江苏篇 丨 浙江篇 丨 山东篇 丨 河南篇 丨 四川篇 丨 湖北篇 丨  湖南篇 丨 河北篇 丨 福建篇 丨 安徽篇 丨 辽宁篇 丨 陕西篇 丨 江西篇 丨 云南篇 丨 内蒙篇 丨 山西篇 丨 贵州篇 丨 新疆篇 丨 甘肃篇 丨  海南篇 丨 宁夏篇 丨 西藏篇


新一线城市圈:济南都市圈 丨 青岛都市圈 丨 徐州都市圈 丨 沈阳都市圈 丨 合肥都市圈 丨 郑州都市圈 丨 成都都市圈 丨 武汉都市圈 丨 杭州都市圈 丨 南京都市圈


城市:前三季度GDP二十强 丨 18省市社消排名 丨 27省市前三季度GDP 丨 31省居民储蓄排名 丨 人均消费排名 丨 银西高铁 丨 2019年秋季城市薪资 丨 2019年胡润百富 丨 27省市旅游收入 丨 国庆铁路大数据 丨 2019毕业生成长指南 丨 民间地铁神规划 丨 城市群旅游 丨 瞪羚企业排行 丨 乡镇竞争力 丨 21城市群 丨 蚌埠入群 丨 东北经济转暖 丨 城市高等教育实力 丨 粤苏地铁争霸 丨 普通地级市十强 丨 18大自贸区 丨 西部陆海新通道 丨 房地产依赖度 丨 上半年GDP百强 丨 上半年GDP三十强 丨 地方财政收入 丨 江苏全域一体化 丨 多城杠杆率超100%


人文:天下九州 丨 最宠游客城市 丨 瑞丽缉毒门户 丨 城镇化犯罪 丨 易错地名 丨 国人离婚率 丨 长江断流 丨 长安十二时辰 丨 宏颜获水 丨 广州红专厂 丨 中国啃老族 丨 大洋怪重地名背后 丨 中学地理课 丨 罪案片石家庄 丨 破冰行动 丨 白鹿原 丨 低调的宝藏城市 丨 渤海湾跨海通道 丨 城中村拆迁往事 丨 区域阅读大数据 丨 燕大南迁往事 丨历史文化名城 丨 “妖都”广州 丨 城市建筑设计 丨 离结比 丨 城市选择 丨 动漫中的重庆 丨 水浒故里菏泽 丨 日本穷忙族 丨 苍穹之下 丨 封狼居胥 丨 晋冀鲁豫 丨 择城法则 丨 八次北人南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