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新决定未来:2019中国瞪羚企业省份分布&城市分布排行榜

林隐 山川网 2023-08-03


山川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共同组成了中国商业科技创新领域的头部阵营。


在过往的推送中,我们曾就中国的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的地域分布情况进行过相应的整理分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中国地域经济的活力与潜力情况。今天,我们就再来一起看看中国瞪羚企业的地域分布情况。


在讨论瞪羚企业的地域分布情况前,我们首先要一起来了解一下瞪羚企业的相关定义——


瞪羚企业是银行对成长性好、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种通称。“瞪羚”是一种善于跳跃和奔跑的羚羊,业界通常将高成长中小企业形象地称为“瞪羚企业”,一个地区的“瞪羚企业”数量越多,表明这一地区的创新活力越强,发展速度越快。


瞪羚,之所以叫瞪羚,是因为它两只眼睛特别大,眼球向外凸起,看起来就像瞪着眼一样。瞪羚是非常敏捷的动物;以每小时80千米的速度跑下来,1小时都不觉得累。瞪羚企业的由来,正是因为两者在“快”上的共同性。


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全新的转型发展新阶段,近些年全国发展较好的大中城市,纷纷出台了激励当地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相关政策。相应企业的数量,也正成为区域经济创新性的重要标志。



2019年中国瞪羚企业各省分布排名


9月17日,全球INS大会研究院联合多家财经机构,共同发布了“2019年中国瞪羚企业数据报告”(下称《瞪羚报告》)。


关于此次《瞪羚报告》的入围标准,报告发布方的定义如下:一是成立时间在十年以内;二是必须高新技术企业;三是排除大型央企、房地产企业以及部分资源垄断性企业;四是年增长率不低于20%或上一年度总收入不低于5000万。


按照如上标准,得出了2019年中国瞪羚企业的省份分布和城市分布排名情况。我们先来看省份排名——



根据《瞪羚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瞪羚企业总数达到25057家,分省具体情况如下:广东省以4423家瞪羚企业高居全国首位,北京和江苏分别以3190家、3180家紧随其后。数量过千家的省(市区)还包括浙江、上海和山东。


瞪羚企业的地域积聚性较强,排名前三的广东、北京、江苏三省市瞪羚企业合计达到10793家,全国占比高达43.1%;如果进一步放宽至全国前六省市(加上浙江、上海、山东三地),六地瞪羚企业合计达到16267家,全国占比进一步扩大到64.9%。


而在榜单的最后七省市,西藏、宁夏、海南、青海、黑龙江、贵州、甘肃等地,各自的瞪羚企业数量均不足100家。与头部省市的数量差距动辄以十倍、数十倍计。另外,这还只是量上的差距,如果再比较质上的差距,鸿沟将更为巨大。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我们时常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合称为东北地区,但是从瞪羚企业的分布来看,三省的差别十分明显:辽宁达到512家,吉林和黑龙江则分别只有120家和65家。


这一数据,也从层面印证了东北地区未来经济复苏与重振的关键,在于辽宁。在不久之前的上半年东北经济复苏相关推文中,我曾提到东北经济的未来,需要进一步汇聚区域资金、资源与人才,争取国家中心城市稳固区域经济地位与格局。



2019年中国瞪羚企业城市分布排名


如果进一步具体到以城市分布来看,25057家瞪羚企业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北京、深圳、上海、广州、苏州5个城市的数量过千家。杭州、天津、南京、青岛和成都也挤入前十名。武汉、重庆、长沙、西安、无锡等新一线城市也位居前列。


另据《瞪羚报告》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共4423家,占比17.65%;长三角城市群共7010家,占比27.98%。从这个数据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地9个城市瞪羚企业总数不及长三角城市群的26个城市。当然,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数据的缺失,报告中珠海、中山、惠州、东莞等市的瞪羚企业数量都近乎为零。



另外,我们发现,辽宁省沈阳、大连两座城市作为东北地区的代表性城市,在瞪羚企业数量上并没有落后太多。其中沈阳以157家瞪羚企业,位于榜单厦门和福州两座城市之间,排名全国第30位;大连以131家瞪羚企业,位于榜单潍坊和南昌两座城市之间,排名全国第34位。


东北地区拥有出色的区位优势,不错的制造业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质的高校与研发资源。如果未来能够持续深化改革,合力打造单一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未来经济复苏大有希望。



2019中国瞪羚企业行业分布情况


《瞪羚报告》还显示,瞪羚企业的分布不仅呈现出区域聚集的特性,同时还呈现出行业聚集的属性。了解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瞪羚企业主要分布行业,对于大家的择业会有较大帮助。


《瞪羚报告》编撰方是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进行划分,其中剔除了房地产业、国际组织等,将瞪羚企业划分在15个大的行业,73个细分行业。


数据显示,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研究和实验发展,批发业,专业技术服务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商务服务业等十大行业,产生的瞪羚企业最多。


大家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可以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灵活选择相关行业和企业就业。



事实上,早在2018年9月,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与长城战略咨询联合发布了《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2018》,《报告》显示,2017年国家高新区的瞪羚企业数量达到2857家,比上一年增长281家,群体持续扩大。


2017年,瞪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总额1.8万亿元,平均营业收入6.4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40.64%,实现利润总额1799亿,平均利润6900万元,平均利润率10.76%。瞪羚企业群体平均营业收入是高新区企业平均水平的2.2倍,净利润是3.4倍,技术收入是5.2倍。


其中,2747家瞪羚企业属于高新技术领域,占总体瞪羚总体数量的96.15%。当年度瞪羚企业科技活动投入强度达到6.98%,科技活动人员占比达32.38%;有1841家申请专利,共59635件;共授权专利数量24838件,拥有有效专利数量97119件。


瞪羚企业在迅速成长的过程中,推动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更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从长远看,这些企业未来成为独角兽企业和上市公司的机会同样巨大,员工从中获得较高回报的可能性同样巨大。




2018全年:省份排名 丨 城市排名  丨 华东篇 丨 华中篇 丨 华北篇 丨 西南篇 丨 广东篇 丨 江苏篇 丨 浙江篇 丨 山东篇 丨 河南篇 丨 四川篇 丨 湖北篇 丨  湖南篇 丨 河北篇 丨 福建篇 丨 安徽篇 丨 辽宁篇 丨 陕西篇 丨 江西篇 丨 云南篇 丨 内蒙篇 丨 山西篇 丨 贵州篇 丨 新疆篇 丨 甘肃篇 丨  海南篇 丨 宁夏篇 丨 西藏篇


新一线城市圈:济南都市圈 丨 青岛都市圈 丨 徐州都市圈 丨 沈阳都市圈 丨 合肥都市圈 丨 郑州都市圈 丨 成都都市圈 丨 武汉都市圈 丨 杭州都市圈 丨 南京都市圈


城市:乡镇竞争力 丨 21城市群 丨 蚌埠入群 丨 东北经济转暖 丨 城市高等教育实力 丨 粤苏地铁争霸 丨 普通地级市十强 丨 18大自贸区 丨 西部陆海新通道 丨 房地产依赖度 丨 上半年GDP百强 丨 上半年GDP三十强 丨 地方财政收入 丨 江苏全域一体化 丨 多城杠杆率超100% 丨 上半年25省GDP 丨 苏南模式和江苏未来 丨 上半年房价收入比 丨 二次城市化 丨 夜间经济 丨 房价消费和工资 丨 长三角一体化 丨 汽车消费南移 丨 盐泰锡宜城际 丨 淮海经济区 丨 南京,要更大 丨 江西/南昌的崛起


人文:城镇化犯罪 丨 易错地名 丨 国人离婚率 丨 长江断流 丨 长安十二时辰 丨 宏颜获水 丨 广州红专厂 丨 中国啃老族 丨 大洋怪重地名背后 丨 中学地理课 丨 罪案片石家庄 丨 破冰行动 丨 白鹿原 丨 低调的宝藏城市 丨 渤海湾跨海通道 丨 城中村拆迁往事 丨 区域阅读大数据 丨 燕大南迁往事 丨历史文化名城 丨 “妖都”广州 丨 城市建筑设计 丨 离结比 丨 城市选择 丨 动漫中的重庆 丨 水浒故里菏泽 丨 日本穷忙族 丨 苍穹之下 丨 封狼居胥 丨 晋冀鲁豫 丨 择城法则 丨 八次北人南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