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高等教育实力:在校本专科人数排名&在校研究生人数排名

林隐LY 山川网 2023-08-03


山川网: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所深刻理解。而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往往又是直接影响人才数量及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而中国高校资源,特别是优质高校资源的区域分布,一般都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甚至民国时期。历史的因素,造成了当下中国各地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现状。


而在过去漫长的百年时间中,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又因为种种原因发生了诸多的变化。这样也就造成了许多城市所拥有的经济资源与高校资源高度不匹配,进而为接下来中国的教育、科研、创新等领域产生了甚远的影响。


以下,我们就来看看现阶段全国代表性城市的高等教育在校生分布情况,从中找寻未来哪些城市可持续发展性更加出色。



全国主要城市2018年在校大学生人数排名



通过网络上目前能够检索到的各类相关公开资料,我们统计了全国38座代表性城市的在校本专科学生人数情况。


由于上文中我们所提到的历史因素,中国的主要高校,绝大多数都是分布在高行政级别城市(直辖市、省会、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等)中的。通过观察这些城市的高校在读人数,能够帮助我们对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数据显示,2018年,广州是全国所有城市中本专科在读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在校生达到了108.64万的水平,这也是国内唯一一座高校在读人数超过百万的城市。


广州之后,郑州、武汉、成都三座城市本专科在读人数均超过了90万,完全可以与广州一并位列全国高校在校生榜单中的第一阵营。


以上城市有什么共同特征呢?首先城市级别较高,四城均为省会城市,同时还先后被设置为国家中心城市。这样一来,四城在汇聚对应区域的教育资源时优势就会十分突显。


其次是四城中三城均背靠人口大省,本省历年高考考生数量十分巨大。2018年,广东省常住人口11346万人,河南省常住人口9605万人,四川省常住人口8341万人。相比之下,湖北省5917万人常住人口虽然略少,但是省会武汉“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和华中地区最多的高校资源,确保了武汉在校本专科生较高的数量。


除此之外,本专科学生总量在50万~90万之间的城市,还有10座,分别是:重庆、西安、南京、长沙、南昌、北京、哈尔滨、昆明、天津、上海。以上城市,基本上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科教大市,不少城市更是名校云集(北京、上海、南京等)。


以上城市虽然在校本专科学生总量突出,但由于不同城市的常住人口总量差别明显,所以在校本专科学生占比城市常住人口总量数据,同样非常有意思。


在这一数据上,排名最靠前的城市变为了:兰州(12.88%),南昌(11.01%),太原(10.04%)。三座城市均为省会城市,且对应省份的经济总量水平均位于全国省级行政区的中偏下水平。


省会身份,确保了三城区域科教中心的资源优势;而相对其他省份省会较弱的经济总量,进一步影响了对应城市的常住人口汇集能力(南昌554.55万,太原442.15万,兰州375.36万)。相对较大的分子对上较小的分母后,自然形成了地区本专科在校生占比城市常住人口偏高的情况。这样同样意味着,这些城市未来要在如何打好在校大学生数量这张牌上,更多地动脑筋。


而在榜单上,无论是在校本专科生总量还是占比常住人口比值都明显较低的城市,如宁波、泉州、佛山、东莞、南通、无锡、温州、深圳等经济强市,未来则应该进一步加强高校资源的引进,保证城市未来经济迭代与产业升级的人才需用。



全国主要城市2018年在校研究生人数排名



在上文之中,我们通过代表性城市的在校本专科人数,初步了解了中国科教资源的大致分布情况。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看到,在过去较长时间段内实行高校扩招政策后,高等教育的定位正在日益成为全民性的素质教育。以全国在校本专科生数量的广州为例,大量的高职高专类院校,为广州总的在校大学生数量贡献巨大。


在我们衡量一个城市的科教实力时,量的数据固然重要,但是质的数据显然更具前瞻性和可持续性。一流高校与研究机构,是决定尖端科研实力的有力保证。在校研究生数量,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反映出城市更高维度的科教实力。



此时我们就可以清楚发现,广州市虽然整体的在校本专科学生数量众多,位居全国第一位。但是在研究生数量上,短板就十分凸显。2018年在校研究生总量为10.11万,不仅明显落后于北京、上海,且与武汉、南京也存在一定体量的差距,与西安的10.41万处于相同区间。


如果我们综合在校本专科学生数量和在校研究生数量,再进一步结合各城市拥有的985/211高校数量,就可以清楚发现:北京、上海显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综合科教实力最强阵营,且综合实力明显与其他城市存在维度性差别。


广州、武汉、南京、成都、西安等城市同样是科教重地,区别是各自偏重的维度略有不同。如果一定要进一步再从中挑选出略有优势城市的话,南京和武汉的综合属性会略好一些(两城的在校研究生占比城市常住人口比重仅次于北京)。


那么对于南京和武汉这样的城市而言,拥有一流高校和较高水平的科研实力,会有哪些利好呢?对于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的科技型公司,往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比如以总部设置在北京的小米科技为例,在过去的几年间,小米先后设立武汉总部和南京总部,目的正是因为两座城市科研实力与人才的突出。


加之两城又均为对应大区(华中、华东)的交通枢纽型城市,无论是进行生产还是外贸,都十分便利。所以长期来看,拥有高水平科教实力的城市,前景必然十分值得被看好,这是城市发展后劲十足的最有力保证。


短期内受限于阶段性城市经济体量,毕业后难免会有较大比重的优质人才流向全国、甚至全球各地。但是只要所在区域经济(城市群)本身发展向好,源源不断的人才培养永远会是以上城市在未来竞争中的决胜利器。



通过行政手段干涉人才流动不可取



在中国,同时拥有较多数量和较高质量高校的城市,被称为高教大市。但是如果想要成为高教强市,需要考察的维度显然不仅仅只是学校和学生的数量,还要充分结合当地的产业与经济情况,综合考量地区产学研转化水平。


长期来看,如果一个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经济发展缓慢,那么必然会造成地区高校综合实力的持续性下滑,哪怕学校本身是一流名校,但是区域环境是影响高校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最重要因素。


教育本身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既依赖于硬件的设施水平,同时也十分强调软件的持续性更新。上一代的师资力量正在加速成为过去,而新一代的师资力量显然受市场化影响远大于政策性影响。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当下这个时代背景下,“大师”或许言之过重,但是一些日渐“落寞”中西部高校中不乏优质人才。而受限于经济实力,当地高校能够给出的条件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差距明显。


早在2017年初,教育部即出台了规范高校教师流动的文件,明确提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背后原因,正是近些年来东部地区的一些高校凭借相对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频频将西部地区高校的一些学术尖子、教学骨干挖到东部条件较好的高校。这种“孔雀东南飞”现象炒高了人才价格,增加了办学成本,一些原本整体实力雄厚的中西部高校,被抢得伤筋动骨,出现人才断档的风险。


但毫无疑问的是,在市场开放程度与日俱增的今天,任何试图想要通过行政手段影响市场化发展趋势的想法,最终的结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


作为高校,同样应该清楚看到区域经济之间巨大的差异,顺应师资与学生两方选择趋势的变化。与其被动等着自己的人才被挖,不如主动出击直接与东部发达城市进行合作。你有师资力量,对方有经济实力,完全可以通过开设分校、异地办校等方式实现双方的共赢。


许多拥有优质高效资源的城市,因为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导致科研与转化之间的断档,大量的科研项目缺乏实际的应用落地承接企业,最终都变成了“纸上谈兵”。


科研最终要通过落地的方式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演进,而这显然就倒逼着科研机构要主动亲近市场,亲近企业,亲近经济更发达、信息更丰富、环境更优良的地区。


以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深圳为例,为了更快地发展高等教育,深圳近些年来积极引进外地高校,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内知名大学入驻,包括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另外,深圳还引进了很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比如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等。深圳之外,佛山、福州等多座城市也都在通过和深圳类似的道路,与北方优质高校达成合作。


由此我们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还将会有更多优质的高校,选择南下和东进,与市场、资本进行进一步融合、创新,让资源尽其用,让人才尽其才。


话外:上周末因为自己的一些事情要处理,所以实在是没时间分享内容给大家,这里说声抱歉。九月份还是有很多事情等待处理,可能偶尔还是会有类似情况,预计十月份会逐渐好起来,谢谢大家,祝大家工作生活愉快~




2018全年:省份排名 丨 城市排名  丨 华东篇 丨 华中篇 丨 华北篇 丨 西南篇 丨 广东篇 丨 江苏篇 丨 浙江篇 丨 山东篇 丨 河南篇 丨 四川篇 丨 湖北篇 丨  湖南篇 丨 河北篇 丨 福建篇 丨 安徽篇 丨 辽宁篇 丨 陕西篇 丨 江西篇 丨 云南篇 丨 内蒙篇 丨 山西篇 丨 贵州篇 丨 新疆篇 丨 甘肃篇 丨  海南篇 丨 宁夏篇 丨 西藏篇


新一线城市圈:济南都市圈 丨 青岛都市圈 丨 徐州都市圈 丨 沈阳都市圈 丨 合肥都市圈 丨 郑州都市圈 丨 成都都市圈 丨 武汉都市圈 丨 杭州都市圈 丨 南京都市圈


城市:粤苏地铁争霸 丨 普通地级市十强 丨 18大自贸区 丨 西部陆海新通道 丨 房地产依赖度 丨 上半年GDP百强 丨 上半年GDP三十强 丨 地方财政收入 丨 江苏全域一体化 丨 多城杠杆率超100% 丨 上半年25省GDP 丨 苏南模式和江苏未来 丨 上半年房价收入比 丨 二次城市化 丨 夜间经济 丨 房价消费和工资 丨 长三角一体化 丨 汽车消费南移 丨 盐泰锡宜城际 丨 淮海经济区 丨 南京,要更大 丨 江西/南昌的崛起


人文:国人离婚率 丨 长江断流 丨 长安十二时辰 丨 宏颜获水 丨 广州红专厂 丨 中国啃老族 丨 大洋怪重地名背后 丨 中学地理课 丨 罪案片石家庄 丨 破冰行动 丨 白鹿原 丨 低调的宝藏城市 丨 渤海湾跨海通道 丨 城中村拆迁往事 丨 区域阅读大数据 丨 燕大南迁往事 丨历史文化名城 丨 “妖都”广州 丨 城市建筑设计 丨 离结比 丨 城市选择 丨 动漫中的重庆 丨 水浒故里菏泽 丨 日本穷忙族 丨 苍穹之下 丨 封狼居胥 丨 晋冀鲁豫 丨 择城法则 丨 八次北人南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