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教务处处长专访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陈遇春:勇立新时代发展的潮流,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继续助力中国建设
全媒体视角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陈遇春看来,教育工作者必须心存学生,心存教师,以人为本,尊重师生,依赖师生,一切制度设计改革,政策方案都要服务学生的发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陈遇春
采访报道 / 中教全媒体 曹艳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高等农业教育进行系统布局和重点建设,逐步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高等教育体系,成为推动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创新源泉和支撑力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农业教育的高等学府之一,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先进适用技术组装配套、新型产品开发和农业重大科技政策咨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保障和推动作用。近日,中教全媒体采访了教务处处长陈遇春,就西北农林的发展历程、创新教育体系、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薪火相传80余载,西北农林的发展有目共睹
中教全媒体: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为西北地区最早的高等农林教育学府,请介绍诞生背景、发展历程?
在服务新中国建设中发展壮大。学校先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发展壮大,在“文化大革命”中曲折前进,历经七十年代末的整顿恢复、八十年代的全面发展、九十年代的改革创新,开创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诸多第一。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先进适用技术组装配套、新型产品开发和农业重大科技政策咨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在科教体制改革中跨越式发展。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家科教单位合并组建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启了学校发展的崭新篇章。学校进入“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在服务新时代国家战略中迈向未来。建校80余年来,学校一代代师生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和“诚朴勇毅”的校训,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省院局联合出台意见继续深化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协力支持学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时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以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服务保障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和乡村振兴的学科使命,切实履行好支撑引领旱区现代农业发展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国家使命,让更多的农业先进技术和更有活力的创新机制在西部,在全国乃至世界开花结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西农力量。
中教全媒体:
学校已发展为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有哪些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
陈遇春:经过80多年的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发展成为以农为特色,其他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院校,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学校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农作物遗传育种与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旱区农业高效用水、畜禽良种繁育与健康养殖、农业生物技术、葡萄与葡萄酒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微生物学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 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进入ESI前1‰之列。
实施“四步走”战略,推进“创新教育”体系建设
中教全媒体:
学校肩负着建设西北、兴学兴农、培育英才的历史重任,教学模式上有什么特点?
中教全媒体:
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校是如何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
二是形成完善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奖励制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国内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构建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外实践活动体系,推行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与管理,引导和要求学生提升素质,增强本领。
三是建设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服务和保障平台。引进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建设。探索创设产业发展学院,建设一批卓越农林人才合作育人示范基地和跨学科的高端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四是持续强化场站育人。发挥自身农业实验场(示范站)资源优势,实施场站教学功能提升工程,设置场站专硕培养专项,建设189门“双百”场站实践教学项目(课程),开展“大美秦岭”与“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推行中青年教师驻站锻炼等,推进人才培养项目、教师、学生及课程“四进”场站,建立起融劳动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于一体的耕读教育大课堂,构筑起强农兴农新实践育人新高地。学生励志“三农”、服务西部农业农村社会发展的就业价值取向进一步坚定。
中教全媒体:
您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内涵是什么?
陈遇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创新意识培养,核心是创新能力培养。这要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课程和创新训练实践环节等多方面实施整体教育,从创新知识储备、创新素质养成、创新能力锻炼等进行全方位培养。
中教全媒体:
据悉,学校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办学之路,学校在产学研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陈遇春:学校在国内率先探索实践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与500多个地方政府或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功能为一体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28个、示范基地46个,科技示范园100多个,推动人才培养链、农业产业链、科技推广链精准对接。
学校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校地、校所、校企育人要素和创新资源共享、互动,构建共建共享协同联动农林实践教学平台,在教学中融入产业的理念、技术、资源,提升对接产业和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
教学环境、课程、模式齐改革,把握机遇提质量
中教全媒体:
新的时代,大数据技术助力教育变革,全球视野的双一流建设之路已在脚下,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请问AI时代会给中国教育带来哪些变革?
中教全媒体:
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带来变革性影响,对大学培养人才提出哪些新要求?
中教全媒体:
顺应新时代发展,学校在教学上做了哪些改革?
陈遇春:一是大力推进教学环境的信息化建设,改造建设新型多媒体教室227间,智慧教室50间,建成“智慧教学云平台”“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将教学所需的物理空间、资源空间和社交空间整合到一个环境中,为教学提供无缝支持服务,实现实体课堂和在线课堂的一体化。
二是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通识课程精品工程”“基础课程强基工程”“专业课程卓越工程”三大建设,持续推进千门课程上网工程,累计1700多门课程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发起成立了全国“卓越农林在线课程联盟”,与“爱课程”等第三方平台合作共建、共享优质在线课程,规划建设一流课程700门,建成开设线上课程57门,线上线下混合课程22门,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8个。
深化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国际化
中教全媒体: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在本科生国际教育上做了哪些工作?
陈遇春:开放办学,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合作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合作开展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现有各类在校留学生298人。先后与世界上49个国家近200所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年均1000名国(境)外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
世界眼光,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瞄准世界一流,比较和借鉴国外顶级学科专业的办学思想与路径,加强农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研究与建设,提升新农科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积极拓展高水平国际交流培养新渠道,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知名企业建立多模式、多类型的联合培养项目,丰富学生海外学术交流经历,开拓学生全球视野。依托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和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农院所合作,探索实践现代农业援外培训途径,为我国农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人才与科技支撑,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中教全媒体: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是各国教育从业人员的共同课题,学校是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
陈遇春:一是主动融入。学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拓展国际合作交流渠道,办好中外教育合作项目。建立海外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吸引优秀生源来校留学。积极参与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牵头筹建上合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组建上合国际联合实验室、加入上合组织大学。
二是持续引领。学校倡议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沿线17个国家8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入其中。积极探索在中亚地区建造“国际粮仓”,先后在哈萨克斯坦等5国联合建立8个海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创了服务“一带一路”农业产业合作新模式。
三是创建标杆。充分发挥智库作用,聚焦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农业“走出去”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力争成为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标杆。
以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构建西北农林教育新模式
中教全媒体: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学校本科教育下一步有什么规划?
陈遇春:一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农林教育中铸魂育人,大力推动以“思政课+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推进“大美秦岭”“九曲黄河”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开展“大国三农”系列实践活动,实施乡村振兴领导力培养计划,打造知农爱农教育西农模式,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是科学定位新农科发展内涵,创建适应未来农业发展的专业新形态。加强对国家战略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和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势的战略研判,推进农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和自我更新机制,提前布局培养引领未来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新专业。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引入与融合生物技术、生态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拓展传统学科专业的内涵,打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升级版。
三是探寻新农科人才培养规律,打造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新模式。持续深化 “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产教融合”培养体系和“3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统筹设置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项目试点。设立新农科培养实验班、校企联合培养实验班,以项目制探索跨学院、跨学科、跨行业的人才联合培养新模式;以未来农业研究院为载体,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农业科学前沿,设立引领新农科的前沿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专项,推进科研攻关、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创未来农业人才培养新路。
四是建立适应新农科发展的师资队伍,构建新农科人才培养新机制。对接人才培养新需求,完善教师教学发展机制,搭建教师卓越发展平台,建立与新农科专业建设相适应的师资队伍。研究拟订师资能力框架,搭建教师实践能力训练平台,提升综合教学能力。完善教师考核评聘等相关制度,健全教师教学荣誉体系,探索教师教学岗位交叉聘任,构建符合新农科教育特点的教师制度体系和激励机制。
您想了解更多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请点击“阅读原文”。
全媒体校长/书记/院长/处长专访
西华大学教务处处长蒋珍菊:探索、改革、创新,走向高水平本科教育
重庆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杨林:发挥交通特色优势,着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哈尔滨商业大学党委书记孙先民:发挥商科办学特色、探索“一体两翼”文化育人模式 努力培养一流人才
四川大学教务处处长张红伟: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教育创新改革
河西学院教务处处长赵柱:立足河西走廊,创新互联网+支教服务途径,服务当地经济
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处长黄国华:向课程思政与创新教育聚焦发力,打造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丁凯:教育现代化与产教融合背景下继续教育发展新思考
郑州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李学相: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 为国家软件产业培养优秀人才
厦门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夏侯建兵:以质量为核心 为继续教育发展提供厦门大学经验
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黄雅丽:立足民族地区,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培育教育“精英”人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刘宏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办好一流本科教育
中国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佟赤:学历教育内涵式发展,非学历培训市场化转型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炳烛:依托产教融合,赋能人才培养,扎实推进“双高”建设
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鲍桂莲:计划招生3350人,新增2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西南石油大学继续教育与网络学院院长汤富荣:紧抓行业特色和地方经济发展 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继续教育服务
大连理工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梁茵:回归教育初心,打造一流的继续教育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书记袁昌富、院长王松明:学历、技能并重 优质继续教育的提供者 校友终身发展的好平台
山东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张永艳:坚持创新发展,办出“农林”品牌的继续教育
苏州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靳葛:2020年本科招生计划6674,新增人工智能专业
南京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方建强:扎根大地,服务社会发展,发挥继续教育作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肖嵩:对接国家战略,服务陕西科创,贡献“西电智慧”
山东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江世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发展
温州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世泽:整合优势资源 创新继续教育 服务健康中国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院长廉福生:多措并举 打通毕业生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暨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李世云:继续教育创新发展要以社会需求作为出发点
成都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魏青:打造不断创新的培训品牌 做专业的继续教育
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标准宣贯组组长战德臣教授:慕课推动高校教学模式创新
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廖华英:主动求变 做好精品在线课程建设 践行课程思政
对外经贸大学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黄健青:规范人才培养各个环节 促进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疆师范大学成人(继续、网络)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拜晓旭: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 推动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邬智:在疫情防控中强化继续教育创新思维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书记黄丽华: 停课不停学和助力企业复工,哪个都不能掉以轻心
天津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办好新时代继续教育,助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线上培训教育助企业复工复产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疫情应对中的行动和思考
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邓毅:创新驱动发展 网络教育模式不应该千篇一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继续教育:多箭齐发 在疫情“大考”中锤炼提升创新能力
广东开放大学校长刘文清:大学+体系+平台—信息化背景下的开放大学特色发展之路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疫情“大考”中转型升级,四轮驱动迈向高质量发展
苏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校企合作共战“疫”,在线平台促培训
中国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抗击疫情,责任担“教育育人”,使命承“法治建设”
全媒体总裁专访
领途教育CEO刘佰明:激发学生潜能 培养优势导向型复合人才
网梯副总经理金庆文:构建在线教育完整技术生态体系 让用户“做减法”
通铭教育董事长唐小奎:专业+专注 构建立企业在线学习新生态
武汉启明泰和软件服务有限公司总裁胡朝晖:分拣试卷技术赋能考试,“在线考试”有保障
北京智启蓝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靳新:用智能化改变教育 教与学由此不同
马承英语创始人、董事长马承:用心服务 缔造马承英语百年品牌
五舟教育事业部总经理胥泽富:为学校赋能 把专业办在产业链和需求链上
普开数据总经理叶刚:赋能教师 做专业教育科技公司
近期活动链接
2020(第五届)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库征集活动通知
觉得不错请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