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重温:墙裂推荐!全面解读石油的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三万字干货!(下篇)


更多、更及时的干货内容,请关注扑克投资家网站


文 | 财通证券分析师 金赟

编辑 | 扑克投资家,转载请注明出处




导读:石油不仅仅是一场关乎金钱的交易,更是一场政治的博弈。由此衍生出的原油政治以及各国能源战略正是指导世界各方势力在世界原油市场中行动的关键因素。本文中将就由石油衍生出的国际政治及国际关系话题进行单独探讨,至此,对于国际石油问题的背景知识梳理将基本完成,有助于对原油价格等现实问题的讨论提供理论支持。虽说本文最初发布时日较早,最新数据会有不少变动,但并不影响从大的格局去分析整个原油市场。


   二、 大国的石油战略部署 


石油作为重要的战略能源,是整个国家工业经济的基石,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说过:谁掌握了石油就掌握所有国家,谁掌握货币就掌握全世界,谁掌握粮食就掌握全人类。发达国家形成完备的石油战略始自 上世纪70 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带来的经济大衰退让发达国家重新认识了石油安全的重要性,将之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目前各大国都对石油安全给与了充分的重视,积极构建自己的石油战略部署。 

石油安全的概念尽管随着时间变化已经产生重大变化,其标准定义仍然是能够以不中断经济进程的方式和价格水平满足需求,保证石油稳定供应、防止价格上涨对石油进口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冲击是石油消费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又根据自身政治、经济、环境、资源等方面特点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能源战略及具体部署策略,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世界石油市场发展与变化。 

1.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消费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都积极谋求超级大国地位,这一定位使得其对于自身石油安全的要求极高。美国历届政府追求的战略目标主要是"保证能源供应畅通,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


在石油供给面,美国通过实行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战略来加强石油安全,避免对某一产油区的过度依赖。概括而言就是,巩固在加拿大、墨西哥等美洲地区的传统控制地位,使之成为其安稳的能源供给后院。通过"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分化瓦解OPEC阵营,极力拉拢沙特阿拉伯,打压伊朗。通过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驻军海湾,扶植亲美政府,达到控制中东地区这一世界石油命脉的目的。


通过阿富汗战争,逐鹿中亚,并在里海地区培植亲美力量赚取石油利益,同时打压俄罗斯在该地区控制力。同时,成立非洲司令部,抢滩非洲石油利益,通过政治拉拢,军事介入,经济援助等加大对非洲的渗透力度。美国的全球化进口战略在上篇文章中已有详述,在此不做重复介绍。美国的石油进口战略卓有成效,美洲后院稳固,在非洲的力量渗透快于其他大国。筹划多年的阿拉伯-波斯湾军事布局已经基本成型,在里海和中亚地区也突破了俄罗斯的严防死守,打通了里海国家到欧洲的直接输油管道。


石油需求方面,美国通过能源独立计划,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寻找替代能源,并且专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石油的需求。目前,美国的能源自给率逐渐提高,2011年达到81.4%,美国能源信息署预计在203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87%。


这主要归功于以页岩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的成功开发。页岩气是较难开采的一种天然气,美国页岩气储藏量十分丰富。美国低地地区48个州都有页岩气,到目前为止,最为活跃的是得克萨斯州的Barnett页岩、路易斯安那州的Haynesville /Bossier页岩、密歇根州的Antrim页岩、阿肯色州的Fayetteville页岩、横跨纽约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等东北部州的Marcellus页岩、跨伊利诺伊州与印第安纳州等中西部州的New Albany页岩,以及新近被开发的俄克拉荷马州的Woodford页岩。


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先进的开发技术,美国页岩气开采在近年来取得迅速发展,实现"页岩气革命"。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政府在《能源意外获利法》中规定非常规能源开发税收补贴政策,而得克萨斯州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页岩气的开发不收生产税。


另外,美国还专门设立了非常规油气资源研究基金。美国政府对页岩气开发的重视为页岩气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新的开采方法已经使美国页岩气产量从2000年的3900亿立方英尺提高到2010年的4.8万亿立方英尺,年均增长47.7%.5现在页岩气产量已经相当于美国天然气总产量的23%,并使美国超过俄罗斯成为全球天然气第一大资源国和生产国,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甚至还可以对欧洲市场等输出液化天然气。页岩气对石油消费的替代作用大大降低了美国的石油依赖,削弱了俄罗斯、委内瑞拉、伊朗和沙特等国的能源资源影响力。


至此,美国统筹供需两面的石油战略储备已经非常成熟。美国还通过其庞大的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网络对石油的运输通道加以控制,从产油到输送全程牢牢掌控。不仅如此,美国还凭借强大的金融实力,谋取石油的定价权。国际石油远期合约和期货合约的出现,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谋取国际石油市场定价权的重要手段。在国际石油政治方面,美国通过国际能源机构(EIA)、八国集团(GS)、二十国集团(G20)等来与OPEC博弈。


在制定完备宏观石油战略的同时,美国还十分重视战略石油储备的作用。战略石油储备是应对短期石油供应冲击(大规模减少或中断)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本身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以保障原油的不断供给为目的,同时具有平抑国内油价异常波动的功能。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战略石油储备量,其战略石油储备项目由联邦政府能源部组织实施,由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两个州内、沿墨西哥湾一带的5个地下储备基地构成。


最初,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确定的目标是5亿桶原油,随后这一目标逐渐提升,到2005年,美国战略石油的储藏量为7.27亿桶,当年通过的美国《能源政策法》更要求能源部长将战略石油储备的储存量增加到10亿桶。目前,美国在该项目上的投资达220亿美元,其中50亿美元用于设施建设,170亿美元用于原油储备。总统发出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的命令后15日战略储备中的石油就能投放市场。动用时,战略石油储备的最快抽油速度为410万桶/日,可持续 90天。90天后,抽油速度降为100万桶/日,可继续持续一年半。目前,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约相当于美国目前60天的净进口,如果加上商业石油储备,可以替代160天的进口量。


对美国而言,战略储备不仅仅是对付石油供应短缺而设置的防线,其真正的作用不光在于弥补损失掉的进口量,更多的是用于节制油价的上涨。2006年国际油价达到历史新高后,美国动用战略石油储对国际油价进行调节,稳定国际能源市场,并最终在2007年一月份将国际油价拉回到低于50美元的价位。美国强大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力还可以起到一种威慑作用,使人为的供应冲击不至于发生或频繁发生。在石油生产出口国集团欧佩克交替实行"减产保价"和"增产抑价"的政策时,战略储备能够使进口国的经济和政治稳定不至于受到以政治或经济动机为出发点的人为石油供应冲击的影响。


目前,美国对石油产、输的控制能力,战略石油的储备能力都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充分体现了其超级大国的地位,也是唯一一个对石油断供的担忧较弱,敢于将战略储备石油用于平抑油价个国家。


2. 欧洲


欧盟每年消耗石油 7 亿吨左右,80%依赖进口,也实施进口多元化的策略实施。其石油战略的首要目标是保证"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生活安全"。2006年,欧盟春季峰会正式提出了"共同能源政策",通过建立统一能源市场、加强跨境整合和监管、开展"能源外交"等多项举措,以实现供应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包括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实现石油供应多元化;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控制石油供应和需求,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等等。


欧盟的战略石油储备实施于1968年,与国际能源机构(IEA)的要求有所不同,前者比后者整体上更加严格。欧盟于1998年12月14日立法要求各欧盟成员国建立起相当于90天石油日消耗量的战略储备。2009年6月,欧盟成员国能源部长又通过一项新立法,将战略石油储备从以前的90天消费量修改为90天的净进口量。


欧盟的战略石油储备模式与美国全部由政府出资购买和储备的模式有所区别,实行的是一种机构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机构储备为主导的模式。所谓机构储备,就是政府在有效控制整体储备的前提下,由大型代理机构具体组织企业实施储备和运转的一种储备方式。具体到每个国家,储备模式又略有差别。这里主要介绍西欧传统石油大国英国的情况。


英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名为"紧急石油库存",目的是减少由于国内外事件造成的石油供应中断对英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目前,英国维持的本国战略石油储备是以欧盟立法为基础的。由于英国目前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和净出口国,它所应维持的战略石油储备量可以享受25%的减免,即从规定的90天减为只需库存国内67.5天消耗量的战略石油储备。英国所储备的油品中大约有一半是以成品油的方式储存的,主要类型为轻柴油、煤油、汽油和柴油,以及发电和大型油轮用的燃料油等。  


英国政府石油战略储备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政府不直接拥有石油战略储备,但政府明确规定,所有规模较大的石油产品生产商和零售商都负有建立和维持石油战略储备的责任。英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全部归石油公司所建立、拥有和维持,因为政府认为,石油行业企业长期积累并熟练掌握着油品储存的专门知识,能够最有效、最经济地对各类油品进行分配、指导流通,在经济发展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除英国外,法、地等欧盟主要国家均具有相对完备的石油战略储备政策与储备能力。但是,与美国石油战略储备含有平抑油价的作用不同,欧盟石油储备专注于防止石油断供,轻易不会动用。首先,欧盟的石油储备不足美国充足,相比平抑油价要求的储油量略显力不从心。在此前的伊拉克战争中,对于美国试图以动用石油储备来干预油价的做法,法国、德国明确表示,释放战略石油储备,只有在石油供应面临中断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并且根据国际共识,一般要在石油供应中断量达到5%后才能释放,战略石油储备决不能用于干预油价。


其次,欧盟社会怀疑动用油储的干预效果。从实际经济效果来讲,动用油储并不一定能取得期待的成效。2011年6月23日,在美国的坚持下,国际能源组织28个成员破例同意在一个月内释放6000万桶应急储油,平均每天200万桶,以弥补利比亚供应缺口,防止石油供应短缺和油价上涨,但效果远远不及预期,这此的事件强化了欧盟国家在动用战略储备石油时的谨慎态度。


3. 日本


日本作为全球第一梯队的经济强国,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其本身的资源却极其匮乏,石油自给率只有 0.2%。日本石油基本依赖进口,并且进口途径单一,超过80%的石油进口自中东地区。1970 年代的石油危机,使日本对自身资源捉襟见肘的危险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自此开始,日本政府为推动日本的能源自立开始了一项长远的计划,以国内外客观环境为依据,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争取海外石油资源,开发石油替代新能源,降低能耗等方式扩大石油来源,减少石油需求。


日本政府非常注重政策的连续性,将以上各个措施的具体实施方案以制度化的方式固化下来,就石油的消费、储备及开发其它能源进行立法,如《新能源特别措施法》、《关于能源使用合理化的法律》、《石油储备法》等,这对确保石油战略的顺利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日本因为地理位置和政治实力的原因,虽然也在努力推进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但进展大大慢于美、中、欧盟等大国或大国集团,目前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仍然很高。但日本在争夺海外能源、开发新能源,节能减耗和石油储备上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也构筑了自身独特的石油安全体系。


首先,日本政府通过一些半官方组织,如"海外经济合作基金会"等机构,推行海外矿产勘查补贴计划和贷款支持计划,对国内企业从事海外资源开发提供资助或贷款担保支持;通过政府出资设立日本"石油工团",具体承担国家战略石油开采、储备任务,该组织目前成为日本海外争夺石油资源最重要的生力军;


2006 年 4 月,日本经济产业省推动日本国际石油开发公司和日本帝国石油公司合并,目的就是要形成实力雄厚的实体,勘探海湾石油资源,实现 2006 年 5 月 29 日发表的《新国家能源战略》中"原油自主开发比例由15%增加到 2030 年的40%"的战略目标。日本企业"联合成一个买家进行交易",大大增强了日本企业在海外资源开发中的竞争实力。


其次,在力行节能上,日本一直领先世界,节能技术先进、国民意识强、政府推动力大。根据自身资源不足的现实,大力发展石油精炼技术,提高精炼能力,通过对资源的精深加工及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石油加工环节的高效集约,降低浪费;企业界对政府节能政策积极响应,经济团体联合会在 1997年 6 月制定"经团联环境自主行动计划"。


一些大企业如东芝、松下甚至把节能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战略之一,使得经济中的能源强度大幅度降低,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积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电池、天然气及其他新能源,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的比例由1973年的77.4%降低到2000年的 51.8%。


并且,日本社会居安思危,石油储备也大大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日本石油战略中最值得称道的特点就是政府主导下的石油战略全民化。企业不仅积极参与政府倡导的节能方针,响应号召勘探、开发海外资源,甚至在石油储备中,民间企业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日本最早的石油储备并非政府推动的,而是始于1972年企业实施的民间储备。1975年日本制订《石油储备法》,规定民间石油企业有义务进行石油储备。


1983年,位于青森县的小川原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成,这才正式开始了由国家储备基地储藏石油的时代。截至2010年底,日本拥有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和17个民间石油储备基地,其中2个是官民共用储备基地。全部的石油储备总计5.3亿桶,其中国家储备3亿桶,以原油的形式储备;民间储备2.3亿桶,其中1.1亿桶为原油储备,1.2亿桶为成品油储备,可提供日本199天的石油消费,战略储备油支撑消费的时间长度世界第一。


4. 中国


目前,中国进口石油数量已占到国内消费总量的71%,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在国家经贸委和国家计委联手主持拟定的"中国 21 世纪石油战略"方案中,"多元化"战略与"走出去"战略成为中国石油战略的核心。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形成了"以中东为主,增加非洲,开发中亚、俄罗斯和南美"的多元化能源外交战略。


中东地区是世界能源的主要产区,也是中国石油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地。自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数量在中国原油进口总量中一直保持在 50%左右。世界第一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从 2004 年起成为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国。当年 5 月,中国石化取得了几个区块的勘探权,并于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结成伙伴关系,就组建合资公司达成协议。伊朗是中东地区的另外一个重要产油国。


2004 年 11 月,中国同伊朗签署了价值近千亿美元的长期能源合作协议,时任伊朗石油部长的赞加内就该协议表示希望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伊朗最大的石油及天然气出口国"。目前,对伊石油禁运使得中国与伊朗的石油贸易量收到打击,但由此也获得了更大的议价权,压低了从伊朗进口石油的成本。伊朗与中国的能源伙伴关系不会就此破裂。


非洲是中国石油进口的第二大来源地。在 2004 年,借胡锦涛主席出访非洲之机,中国石油公司与非洲产油国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合同。2004年2月3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与法国公司签订协议,中国首次从加蓬进口石油;2月5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宣布与埃及、阿尔及利亚签订石油合作协议;5月20日,中国石化与尼日利亚签订海上石油勘探与出口协议,石油外交成为这次非洲之行的主要议题。


到 2011 年,中国从非洲进口石油 6120 万吨,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 1/5以上。除上述国家之外,中国还与苏丹进行了能源方面的合作。中国石油公司掌握了苏丹南部黑格里(Heglig)油田 40%的股份,并与苏丹政府合作铺设了大口径石油管道(迈卢特盆地至苏丹港)。但在西方势力植根的非洲,中国想要打开局面,站稳脚跟依然需要长足的努力。


中亚里海是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储积区,并且从该地区进口能源可以避开波斯湾、马六甲海峡等高风险地区,对我国能源进口的多元化与能源安全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是中国现阶段积极布局的区域。目前,中国石油公司已成功获得哈萨克斯坦的阿克纠宾斯克和乌津两大油田的开采权,完成了中哈石油管道的修建。哈萨克斯坦已成为中国在中亚、里海地区最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国。


尽管当前俄罗斯与中国在远东石油管道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矛盾,但在能源合作方面,中俄双方仍存在着共同利益。中俄原油管道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启用,首日输送4.2万吨,将年输送1500万吨。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穿越中国边境,止于大庆末站,管道全长近1000公里,设计年输油量1500万吨,最大年输油量3000万吨,期限为20年。中俄能源合作的空间举大,未来能源合作将进一步加深。


南美洲作为美国的传统能源"后院",近年来正逐渐成为中国能源外交多元化战略的突破口。在 2004 年胡锦涛主席的拉美之行中,中国代表团先后与巴西与阿根廷签订多个双边协议,其中涉及能源开发领域的投资额达 150 多亿美元。到 2007 年,中国已成为拉美能源出口国在亚太地区的最大合作伙伴。2011年,中南美地区成为中国第四大石油进口来源地,进口量占到全球总进口量的8%。


委内瑞拉与中国在石油贸易、政治领域的合作意愿尤其强烈。2004 年 12 月,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访问中国,中委签订包括石油合作在内的双边协议,根据协议中国每月能从委内瑞拉进口原油 12 万桶,并协议建设一条连接中国、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的输油管道。2012年3月29日委内瑞拉国家 石油 公司PdVSA发布公告称,委内瑞拉至哥伦比亚60万桶/天的输油管线主体建设正式启动,预计的建设资金为80亿美元。


2012年5月9号,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对该输油管道建设项目的初步融资协议。委内瑞拉与中国的石油贸易正在积极推进。但是,远距离运输的高成本以及对委内瑞拉出产的中油的提炼技术和能力是否合格都是两国石油贸易能顺利实现爆发式增长的风险点。


除上述地区之外,中国还将目光瞄准了能源进口相对安全的中国周边国家。中国的石油公司先后同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泰国等国展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合作,并利用地缘优势建设东南亚国家至中国西南省区的能源输送项目,这对中国实现能源进口的多元化与能源安全是有益的补充。


尽管中国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石油战略,但是作为战略实施的重要措施,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与西方成熟国家相比,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相对薄弱。从国内当前的石油储备基地建设情况以及商用石油的储备能力来看,我国只有30多天进口量的石油储备能力。目前我国完成的石油战略储备一期工程有四个储油基地,储备总量约为1400万吨,只相当于十几天的进口量;而国内商用石油储备能力也只有21天的进口量。


中国石油储备建设相对滞后、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共分为三期,2020年全部建设完成:第一期储备基地包括镇海、舟山、黄岛、大连四处,储备能力为1.03亿桶。2011年1月,国家能源局首任局长张国宝在首届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石油战略储备一期工程已顺利完成。


目前,第二期储备基地正在建设,包括辽宁锦州、山东青岛、江苏金坛、浙江舟山、广东惠州、新疆独山子、甘肃兰州等地,设计储备能力为1.68亿桶,预计今年全面完工;第三期尚在规划之中,计划储备能力为2.32亿桶。按照英国石油公司(BP)统计的2011年中国石油净进口5307千桶/日估算,若储备能力全部饱和,约相当于95天的石油净进口量,能够刚刚超过IEA的90日红线。


5. 印度


作为金砖四国之一,印度2011年全年的石油消费量占到全球总量的4%。尽管印度自身资源丰富,但相较于重工业高速发展对石油的旺盛需求,仍远远不足,2011年印度石油消费量3473千桶/天,净进口量达到3359千桶/天,石油对外依存度惊人。辛格总理曾公开表示:"在我们的议程中,能源安全仅次于食品安全。印度严重依赖进口能源……(对印度来说)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印度的石油战略主要分为三方面,首先,努力增加自身油气产量。印度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两个。一是实施"石油恢复计划",利用新技术提高老油田的产量。该计划主要由印度最大的国有石油公司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承担,包括对 5个海上油田和 13个陆地油田进行提产。为了达到目标,印度政府投入了 1165亿卢比,计划到 2030年增产石油 1 . 2亿吨。二是大力推行"新勘探许可证政策"(New Exploration Licensing Policy )。


外国公司进入印度能源领域后,在19个区块发现了68处石油和天然气田,使印度的油气储量增加了6亿吨油当量。受此鼓舞,印度决定继续贯彻"新勘探许可证政策"。2009年4月,印度进行了第8轮许可证招标,提供的油气区块有70个,整个面积达16.4万平方公里,占印度沉积盆地面积的5.2%。


其次,积极开展能源外交。过去在石油战争中,印度曾因对国际局势的应对不足而遭受惨重代价。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能源局势,为了防止再度发生石油供应中断事件,实现供给来源的多元化,以合理的价格稳定地从国外获取能源,印度对中东、非洲、俄罗斯、中亚、拉丁美洲等重要产油区和产油国展开了能源外交,以期与世界上主要的产油国建立长期友好关系,并试图修建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土库曼-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缅甸-孟加拉国-印度三条石油天然气管道。


第三,为了弥补油气资源的不足,印度一直致力于发展其他可替代能源。1992年,印度成立了非常规能源部,是世界上惟一一个专门设立这样一个政府部门来发展非传统能源的国家。在替代能源中,印度特别注重发展核电、水电和风电。倡导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但是,印度的石油战略储备非常薄弱。从严格意义上讲,印度长期以来都没有官方石油战略储备,主要是各能源企业自己的储备。而且这些储备加起来只有570万吨,仅够印度全国 19天的消费。缺少石油战略储备使印度的能源安全非常脆弱,一旦外部能源供应中断,印度国内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秩序都将受到冲击。为了增加能源安全系数,2004年1月,印度政府决定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计划到2010年储备 500万吨石油,相当于全国 15天的石油消费量,到 2045年储备相当于 45天的石油消费量,以防止石油供给中断。


然而,这些政策并没有完全得到落实。直到2007年1月,第一座石油战略储备基地才开始动工兴建。该基地位于维沙卡帕特南,储油能力为 100万吨。另两座储备基地也陆续开工,储油能力分别为 250万吨和 150万吨,估计全部建成将耗时 9年(比原计划推迟了6年)。除国家储备外,印度政府还鼓励有能力的企业进行自我储备。在政府意见指导下,印度一些能源大企业开始纷纷储备石油。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大国在石油战略上都从过去的过分依赖某一单一石油来源向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战略进行转移,更强调地区合作与地缘政治等各方面因素的博弈,使得石油争夺形势更加复杂。而石油储备方面,美国、欧洲和日本作为老牌发达国家对于石油安全有着充分认识和积极准备,即使在战争状态下也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做到自给自足,受外围石油安全问题的冲击力度相对较小,联系目前纷繁复杂的世界石油格局与脆弱的石油安全,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而反观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虽然也有较为完整的石油国家战略,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缺乏对于石油储备这一关键领域的充分重视。以至于这方面建设才刚刚起步,根据其目前的能力还无法对于世界石油市场的突发事件作为妥善的应急预案,这对于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对于石油需求大增这一客观现实来说是十分危险的。预计中、印两国未来大幅度增加石油储备是必然趋势。而鉴于目前世界主要石油产区的动荡局势,美、日、欧国家继续小幅增加石油储备也在情理之中。


--- m.mindcherish.com ---




产业与金融大咖好难约? 微信搜索 & 进入 潮汐社区

800多位智咖和达人随便撩


点击下图,抢先报名本期潮汐公开课

商务合作,请直接勾搭

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大宗·金融知识库

点击查阅

大宗业务: 套期保值 | 套利 | 套利心得 | 商品定价 | 贸易融资 | 融资方式 | 仓储 | 航运第一季 | 航运第二季 | 航运第三季 | 航运衍生品 | 油轮 | 商品风暴 | 钢贸 | 石油贸易 | 衍生品 | 公司研究 


品种系列:玻璃 | 黄金 | 菜粕 | 玉米 | 甲醇 | 甲醇第二季 | 塑料 | 钢铁 |  |  | 螺纹 | PTA | 橡胶 | 大豆 | 小麦 |  | 煤炭 | 石油 |  | 棕榈油 | 棉花 | ETF期权 | 铁合金 | 原油 | 铁矿石 | 茶油 | 沥青 |  | 天然气 | 咖啡 | 棉纱 | 白银 |  | 饲料 | 鸡蛋


公司产业:伊藤忠 | 住友 | 丸红 | 三井物产 | 亚洲粮商 | 油脂油料 | ABCD | 油脂巨头 | 中粮 | 益海嘉里 | 巨头年报 | 矿业寡头 | 四大粮商 | 大宗寡头 | 国内粮油 | 必和必拓 | 淡水河谷 | 孟山都 | 中储粮 | 鲁花 | 中纺集团 | 嘉吉 | ADM | 邦吉 | 路易达孚 | 嘉能可 | 贡沃 | 粮油争霸 | 埃克森美孚蒂森克虏伯 | 巴斯夫 | 化工第一季 | 化工第二季 | 化工第三季


宏观系列:金融危机  | 资产配置 | 投资时钟 | 非农 | 楼市 | 中国经济 | 矿产资源 | OPEC | 货币 | 美元 | 人民币 | 货币政策 | 中国金融史 | 地缘政治 | 一带一路 | 中国历史 | 中国经济 | 脱欧


金融系列:CTA基金 | 桥水基金 | 金融女郎 | 高频量化 | 对冲基金 | 资管 | 泽熙 | 股票 | 债券 | 外汇 | 期权 | 主权基金


交易系列:德州扑克 | 交易员 | 交易理论 | 交易系统 | 风险控制 | 技术分析 | 交易心理 | 个人修炼 交易书单 | 交易故事 | 均线 | 金融女郎


大宗地理:美国 | 阿根廷 | 新加坡 | 俄罗斯 | 瑞士 | 日本 | 伊朗 | 印度 | 巴基斯坦 | 巴西 | 巴拿马 土耳其 | 伊拉克


人物系列:石油大亨 | 沈文荣  | 宁高宁 | 索罗斯 | 利佛摩尔


点击阅读原文,链接至扑克投资家(puoke.com)

获取更多、更及时的干货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