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拉特尔的马勒《第二交响曲》丨聆听百部伟大交响曲⑤
西蒙·拉特尔的马勒《第二交响曲》
勃拉姆斯在《c小调第一交响曲》Op.68中的精神表达丨聆听百部伟大交响曲①;透过《命运交响曲》看贝多芬伟大的一生丨聆听百部伟大交响曲②;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中音乐形象的塑造丨聆听百部伟大交响曲③;贝多芬交响曲中的“英雄”情结丨聆听百部伟大交响曲④
《马勒第二交响曲》,无论演绎或录音,效果都相当完美,气势磅礴,对比强烈,细节丰富。辉煌的铜管,清脆的木管,其弦乐更是绵密如丝绸般细腻,整体音色饱满而通透。拉特尔的演绎快慢适中,显得流畅、自然,让你的感官得到充分享受之余,更能进入马勒交响艺术之灵魂。“整首乐曲听起来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人们先被音乐打倒在地上,然后再在天使的翅翼上踏入新生。”
如果你喜欢马勒的交响作品,喜欢柏林爱乐乐团,那你一定不能错过这版近年来难得的好碟。1987年刚出道的西蒙・拉特尔以一曲《马勒第二交响曲》的演绎而成名。如今,他又从阿巴多的手中接过柏林爱乐乐团的指挥棒,让他更加如虎添翼。
马勒的音乐里有一种悲剧的美。他经常梦见天堂,这是因为他的家族有先天性心脏病,死神的敲门声常常在梦中伴着音乐飘然而至,所以马勒的精神世界里总是在和死神搏斗,透过马勒的音乐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宿命的悲剧色彩。但听过了马勒的音乐,人又会超越死亡,所谓“从一个极致到另一个极致”。
马勒是一个犹太人,从小就显露出音乐才华,他的主要职业是指挥家,他一生创作的10部交响曲多是为自己指挥所用。马勒的音乐灵感大多来自诗歌。说起来,马勒还是位“中国迷”,他对中国文化充满了迷恋,并把它运用到音乐创作里去。《大地之歌》就是马勒从李白、杜甫和孟浩然的唐诗中汲取灵感而创作出来的。
《复活》作于1890年~1894年,与《第一交响曲》比起来,要求管弦乐编制的规模更大,同时还要有声乐部分。就是从这部作品以后,马勒开始经常在交响曲中使用声乐,其结构也不再是传统的四乐章制,而是五个乐章,这正是马勒走向庞大性倾向最初的作品。然而,在这首《第二交响曲》中,仍然有宛如《第一交响曲》中那种真实的抒情性,爱好线条对位法, 使用民谣风格旋律等马勒所独有的特征。这部作品被称为《复活》是由于洛普斯托克的一首圣诗《复活》。作者与德国著名音乐家封・彪罗的关系非常好,曾将本曲草稿给彪罗过目,受到热情鼓励。1894年彪罗逝世,马勒在参加他的葬礼时,“从风琴坛上传来了克洛普托克《复活》的合唱。于是像是受到了电击一样,我受到了感动”。他就这样根据《复活》,顺利写下了末乐章的合唱部分。
第一乐章
据马勒自己所说,这一乐章表示的是葬礼,是《第一交响曲》中英雄葬礼的延续。乐曲没有引子,第一主题由c小调奏出,大提琴、低音提琴猛烈的动机掀起疯狂浪潮,粗犷的小号、长号随之而来。第二主题温文尔雅,但命运的动机依然起伏在低音部(与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相似)。发展部以两个主题为核心,首先,凶猛的号角奏出震耳欲聋的减七和弦,表明斗争尚未结束。然而,以独奏小提琴为主的新旋律(E大调)亲切出现,带来暂时的安宁。到了再现部中,力度与呈示部相比显得较小,但阴森恐怖的气氛依然未能消失。
第二乐章
作者标明“极为轻松地,绝不可急躁”。这个乐章马勒这样写道:“过去的回忆……往日英雄生涯产生的纯粹而毫无瑕疵的太阳的光线”。这一章犹如舒伯特的《兰特勒舞曲》(发源于奥地利南部的慢圆舞曲,是圆舞曲的前身)一样快活明朗。主部主题由弦乐奏出,亲切、舒缓;副部主题为升g小调,由木管乐器奏出,有显著的对比性格。经过两次变奏,乐曲开始获得流畅的动力感,以表现失败的英雄的爱。
第三乐章
马勒对这个乐章的叙述如下:“当从第二乐章意犹未尽似的梦中醒来,再度回到生活的喧哗中后,你们常常会觉得人生在不停地流动着,莫名的恐怖正向你袭来。那就像是你们由外面黑暗的地方,以听不见音乐的距离所看到的,十分光亮的舞蹈场上的舞者们在摇晃舞动的情形一样。人生不知不觉出现在你们眼前,也与你们常常惊叫而忽然跳起来的恶梦很相似。”
乐章由定音鼓和低音乐器的四度动机开始,但立即出现第一小提琴流动的明快主题,中段主题由法国号和小号奏出来,弦乐器再配以流畅的伴奏。全曲在首段重现后,空洞且了无生气地静静终止。
第四乐章
马勒对于这一乐章的叙述如下:“传来了单纯信仰的豪迈的歌。 我变得像神一样, 也许我将回到神的身边。” 到此为止,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乐章表示悲剧的人生;第二乐章是获得解放了的朴实的人生;第三乐章则是描写具有冲击性的混乱中的人生,而人类在经历了这些之后,死亡的憧憬便逼近过来,并且不停歇地进入第四乐章。
第五乐章
谐谑曲速度,这一乐章是在全曲中管弦乐编制最大的乐曲。马勒写道:“在荒野中传来了如下的声音:人生所有的末日业已来临……圣人与天上的人,合唱着如此歌词:复活吧,复活吧,你可能被宽容,然后出现神的荣耀……爱的万能的感情,促使我们走向幸福的极致。”
乐章开始弦乐凄切地呐喊着,表明作者未摆脱困境。接着幕后四个圆号和四个小号,在多种打击乐器伴奏下,吹奏出一段信号曲,在远处消失。但这个信号曲在之后的段落内若隐若现,还不时加入钟琴、小提琴、竖琴营造和谐的氛围。
之后,新的主题开始了。马勒在这乐章最早的总谱上注释为“沙漠的呼声”。木管组奏出圣咏般的新主题,经过宁静的乐段,便进入马勒所说的“一切已死之人的进行曲”,从打击乐开始,乐器逐渐增加,音量亦逐渐增大,最后整个乐队再次卷入混乱与恐怖的嘶叫声中,有如死亡的哭号充满了大地。
在这场风暴后,马勒灵巧地运用人声,将声乐与器乐融为一体,是一种新颖的构思。女高音独唱和合唱,徐缓而庄严地唱出克罗斯托克带有神秘感的《复活颂歌》,歌词中包含了人类为了民主、人权、自由、平等、博爱而编写成的诗歌。当全曲进入结尾的复活动机时,钟鼓齐鸣,庄严的管风琴也加入总奏中,人声大合唱和强大的管弦乐融成一体,在强大的,充满欢乐的高潮中结束,借以表示复活的信念为人类带来了盼望和乐观。
*本文原载《小演奏家》;西方音乐评论马勒专题:1、马勒交响曲对传统的突破体现在哪些方面?他曾说:“交响曲是世界,它包容一切!” 2、杨松斯谈马勒丨演出马勒令人兴奋丨最终目的是让听众感叹“我这两个小时就是生活在天堂”;3、杨松斯谈马勒丨什么是指挥的天赋丨沉浸在作者的经历或作品的氛围中;4、古斯塔夫·马勒:用业余时间作曲的指挥家;5、柏林爱乐首席小号Gábor Tarkövi大师课丨《马勒第五交响曲》、《彼得鲁什卡》;每晚一张音乐CD往期马勒:1、纪念阿巴多丨马勒《第六交响曲》丨琉森节日管弦乐团丨2006年;2、【音乐编译】布鲁诺•瓦尔特: 布鲁克纳与马勒;3、【杂文】向死而生:马勒《第二“复活”交响曲》;4、纪念马勒丨西蒙·拉特谈马勒丨第五交响曲丨马勒作品第一号:康塔塔《悲伤之歌》丨“我马勒第一部成熟作品,这部作品源于我的内心深处。” 5、【评论】当代指挥谈马勒:关于马勒对“维也纳第二乐派”的影响;6、【评论】当代指挥谈马勒:指挥马勒的技术问题或挑战是什么;7、【马勒指挥家】滕斯泰特的马勒;8、【马勒指挥家】“打鼓的小男孩”伯恩斯坦谈马勒:“他的时代到来了”;9、每晚古典记录丨《伟大的作曲家马勒》丨中文字幕丨BBC纪录片;10、【评论】当代指挥谈马勒:前辈指挥与马勒;11、【书评】马勒:三重意义上的无国之人?12、许家兴丨阿特湖畔马勒作曲小屋面面观丨当听到湖的倾诉,作曲灵感便容易涌现;13、皮埃尔·布莱兹: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无视、甚至诋毁马勒绝对意味着无知”;14、【古典】缅怀Gilbert Kaplan和他的马勒《第二“复活”交响曲》;15、【音乐会】阿巴多指挥演出马勒《第五交响曲》;16、【马勒专题】马勒复兴及其音乐精髓(上);17、【马勒专题】“我的时代终将来临”:马勒复兴及其音乐精髓(中);18、【马勒专题】为何马勒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马勒复兴及其音乐精髓(下);19、【评论】当代指挥谈马勒:与马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20、马勒的爱情宣言丨柔板要表达的是比死亡更有力量的爱情丨《魂断威尼斯》与《第五交响曲》的柔板丨以演奏时间区分对“小柔板”的新旧理解;21、【书摘】诺曼·莱布列希:《为什么是马勒?》;22、【评论】当代指挥谈马勒:人生经历与作品;23、【评论】当代指挥谈马勒:为何马勒许久才被重视?24、马勒《第一交响曲》聆听与比较丨未见有人如凯格尔,从“巨人”旋律中刻意发掘蕴含其中的哲学意味:世界的虚无与沉沦,人性的孤独与救赎;25、我听到了宇宙最深处的声音丨汤沐海指挥马勒《第八交响曲》;26、寻找真实的马勒丨复活就在眼前丨他听命于变化,追求瞬间的完美,与一切墨守成规作战,将时代、个性的印记融入古典音乐,开辟创造性的演绎;27、每晚古典单曲丨他已拥抱了美的本身丨马勒《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柔板丨阿巴多、伯恩斯坦指挥版本;28、谈西诺波利的马勒《第八交响曲》丨这部作品“表达了生于死、人与宗教之间两个原始也是最为迫切的欲念——救赎与解脱”;29、MTT谈马勒《第八交响曲》丨“这部交响乐初听感觉笨重迟缓,真正听起来却是宛如一柄利剑划过,横空寒光闪闪。” 30、谈伯恩斯的坦马勒《第八交响曲》丨他偏于浪漫化、情感化的表达方式与马勒精神世界中种种难以调和的矛盾,相互观照、相互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