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虚构创作人”的世界:篱笆、烛火与木门|开篇①

2016-11-21 三桃 地平线NONFICTION

我是一个裁缝的女儿。在我记事的八十年代,人们已不用“裁缝”二字来描述这个职业,他们称之为“做衣服的师傅”。这种称谓既不会让人联想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小手工艺人”,也不会关联到改革开放后的“工商个体户”。


这只是一门手艺。


那时村镇上的服装基本都来自这些“师傅”的家庭作坊——一台缝纫机,旁边一张条桌,上面放着直尺、软尺,放置在家里的正房或卧室。专业的作坊则是一个10平米左右的小铺子,兼卖一些布料。


妈妈的铺子是一间向马路敞开大门的房间,兼作我家客厅,十里八村的人都来这里做衣服。


制衣铺子就是农村的时尚中心,如同当今纽约、米兰对于世界服装的概念,师傅制作中细微的创新或尾随都能演化为一种新的潮流——松紧带束口的泡泡袖、上下四个口袋的中山装、衣边或前胸上的横条镶边或荷叶边,都是时髦的款式。


妈妈缝纫机下的服装经历了各式的变革,中年妇女的裤子从侧边开口变为正中拉链封口,用布料缠裹的包扣变成了塑料的纽扣,姑娘们衬衣衣领变为了西服领,年轻姑娘夏天选择的衣裙布料突然变得通透,各色的胸罩清晰可见。


记忆中,妈妈用各色的画粉顺着直尺在布匹上划线,随手拾掇起大剪扑哧扑哧裁开布料,穿针引线,布料缝合,衣服熨烫,挂满了房间的衣杆。到晚上,妈妈的背影在灯光中闪绰,我在踏板声中入眠。


那时,我还不知道妈妈是我们乡村一带技术最好的“师傅”。虽然时常有人夸奖她的针脚细密平整,衣服合体,但我对此并没有概念。


进入90年代,各种新式的服装到达我们小镇,那条顶棚低矮的繁华小街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服装店,五颜六色从每家店的里屋延伸到外面,连成一体,照耀了整条街道——中长款的丝绵袄,带帽子的外套,各种图案的连衣裙,上窄下宽的裤子,彻底打破了原来裁缝铺里的单调构图。


过年做新衣,我在家里的水泥地上画了一件外套,实际上那只是一个大框框和上面我想象的装饰——左上角要有一个图案,下面要有两个大口袋,腰上还要有一根带子。这是我在服装店里看到的款式。那时,我已经嫌弃妈妈做的衣服不够时髦,妈妈提出条件,我想要哪种款式的衣服,画出来,她都能做。


后来,那件衣服做出来,版型如同服装店里的盗版,少了原汁原味,还多了些生硬。从那开始,妈妈的缝纫在我眼里已不再是令人崇敬的手艺,制作的也不是服装,只是衣服而已。如同当下“时装”相对服装的概念。


长大后,我离开小镇,在几个大城市游走,工厂上流水线的服装变得不再有吸引力,人们开始喜欢限量版的时装,香奈儿的外套 、lv的裙装如同披在身上耀武扬威的旗帜,定制和手工缝制变得昂贵,我想起了妈妈的家庭作坊。


时光流走在21世纪,妈妈能接到的活儿越来越少。乡镇上,只有老年人或是新生婴儿的服装才会到妈妈的铺子里定做。妈妈做衣服的手工费用与“定制”沾不上任何关系,八十年代做一件棉衣5块钱,九十年代10块钱,如今十几年又过去了,价格稳定在15元。


在小城镇,制衣铺子就跟糕点铺、钟表维修店一样,零星点缀在街角或乡村的马路边,够不上一个行业,妈妈的制作费也是自己定价。我笑着告诉妈妈,她做一件棉衣的价格在城市里就是卷裤脚的价格。她不在意,说村镇上买一件衣服就几十元,怎么可以承受那么高的制作费。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在小城镇,裁缝这个职业开始渐渐消失了。


工业文明替代了手工作坊,大城市兴起了高级定制,妈妈仍在铺子里制衣。一些老顾客仍在光顾妈妈的铺子,直到他们离开这个世界。而一些年轻妈妈不太满意服装店的布料和做工,一些新的生意又产生了。


2013年,我的宝宝即将出生,妈妈给外孙寄来了她做的棉衣棉被,细软的绵绸面料,双线缝制,每一个针脚细密平滑,里外找不出一根线头,布边全部隐藏在棉衣的夹层中,为了防止纽扣硌到宝宝,母亲用长短适宜的布条手工缝制在衣襟上替代纽扣。此时的我对于服装品牌和做工已足够挑剔,但发现妈妈在制衣中的精细程度是很多服装大牌也无法做到的。


如今,老师傅已68岁,眼睛不再明亮,背部已经佝偻,但仍坐在缝纫机前,研究如何改进那些不如意的细节。她一生与针线为舞,她的手艺得到一方的认可,但并未从商业中得到回报。她唯一喜爱和追寻的,是手艺本身。



后来,写作变成我的职业,我突然发现,文字也是一把美妙的板斧,如同妈妈的缝纫机和针线,可以用来记录真实的万物。记录,是人类文字最基本的功能;叙述,是文字最单纯的表达;故事则是富有乐趣的形式。


我开始关注非虚构写作中的手艺人,他们用技能还原已经消失或者正在发生的事件,他们的观察蕴含知识和智慧的底蕴,他们需要取材、制版、填料、精简、润色,最后形成一篇浓缩真实、认知和洞察的文字高汤。他们是一流的创作人,以笔为刀,愿意不断锤炼自己的技艺,直到老去。他们中的部分人用精湛的作品和智慧在商业中获得巨大的财富和成功,但他们的内心仍然是一个创作者。


作家马克.克雷默和温迪.考尔在《哈佛非虚构写作课》一书前言的开头写道,“写得好,备受煎熬。勇气、耐心、谦卑、博学、见识、执着、智慧和感受力——你孤单的书桌上都得兼备。”相比制衣,这是一项更复杂和孤独的手艺。


那么,走进他们的世界,看看文字作坊的篱笆是否垒好,木门透着灯光,桌上的晚餐是不是和你我一样的土豆或面包。作坊里,敲敲打打声中,非虚构创作者是这样过着与众不同的人生。




从11月开始,地平线将进行系列非虚构创作,本系列的主题为“非虚构创作人的世界”,带你走进以真实记录为毕生追求的创作人的生活。写作是他们的标签,真实是他们的绝技,但我们不再关注技艺本身,我们会在他们身上观察任何一个普通人都会触及的命题——失败、悲伤、信仰、孤独、爱、痛苦、悔恨与死亡。

我们寻找的“非虚构创作人”不仅拥有广为人知的作品,而且在写作上有自我的追求或独特的人生经历,有洞彻人心的故事。


如果你有一个特别的“非虚构创作人”的线索或故事,请通过微信公号后台(dpx-nonfiction)或邮箱(dpx12345678@sina.com)发送给我们,并留下你的联系方式。故事线索或素材一经采纳,我们将支付300元的故事线索金。


对于每期“最好的故事线人”,我们将邀请你一起走进非虚构创作人的真实世界,和他们面对面交流


我们第一期的“创作人”是:叛逆的文字创作人关军


线下我们将举行同一主题的沙龙


我们也在寻找视频、摄影合作方,如对同一主题感兴趣,且具备视频图片专业制作能力,我们邀请你同步进行图片故事、短片、节目等多媒体制作。


这是地平线工作室继“杀马特”系列报道之后的第二个原创系列,由三桃操作。地平线工作室还有其他作者的原创系列,敬请关注。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往期内容


虎咬南非生意人澳门叠码仔特朗普午餐卢旺达三桃合伙人曹云金汪滔杀马特3岳云鹏罗永浩邓紫棋陆遥遥盒中之人新疆流浪儿童耶鲁村官鲍勃·迪伦Peter Hessler饿了么喊麦之王丨南香红演讲周逵谈非虚构野马的故事细菌战白银往事驯鹰人丨出柜少年丨Isabel Wilkerson杀马特毁灭丨白银命案丨生死漂流Tom Hallman, Jr.汤姆·朱诺德苏炳添珍妮·拉斯卡斯迟宇宙演讲商业沙龙修家谱昂山素季柳传志生化危肌唐岩李翔张勇影子医生迟宇宙棚户区女童虐婴迪拜王大骐张蕾演讲林珊珊演讲黑帮沙龙大理帝吧风云守夜人高华宠物殡葬师让球者江湖大佬黑帮教父杨猛杀马特偷窥1偷窥2兰屿岛怒江的基督危象亚美尼亚大屠杀大屠杀2哈塔沙杜尔安时空猎手唐小松窦靖童内德·泽曼灰熊男Kathryn Schulz宋卫平乡村命案彼得·海斯勒法云舍法拉奇Mike Sager平如美棠金正日恶人巡讲团莱昂纳多在路上利·科沃特抢劫王府井时尚父亲性瘾者钢琴课SARS血疫袁凌演讲袁凌沙龙海子之死1海子之死2富二代盖·特立斯广州黑人Alice Steinbach郭玉洁James Palmer李宗陶干露露C·J·齐夫斯太平洋大逃杀沙龙杜强演讲非虚构写作1非虚构写作2中缅边境最牛屠夫琼·狄迪恩人间草木性都东莞张益唐BBS往事垃圾工萨伊德广州禁摩查建英张大中造物主方舟子李晓峰衰老虚拟现实书画江湖深圳停电大逃港MH370丽莲·罗斯卧底奥斯维辛最强辩手小城拳击队无情戒毒术永不抵达的列车太平洋大逃杀天亮前死去艾滋病在哈特兰南航3739文革隐伤者审判红色朗读者回家丨举重冠军之死丰都殇地平线2015年作品集地平线诞生纪实发刊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