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先知书店 槛外记 2023-11-30


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文:王笛  编:先知书店

俗话说,“人穷志短”,为生计日夜劳作而不得温饱的穷人,尊严对他们来说就是奢侈品。

虽然我在过去关于过去成都城市生活的文章中,经常强调家庭生活的和谐,紧密的邻里关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生活的另外一面:底层人在城市中享有的资源很少,因此为了生存,他们也互相争夺资源,彼此造成了伤害。

本文的故事,主要来自晚清的《通俗日报》和民初《国民公报》的社会新闻。


▌狭小的生活空间,让私事变成公事

在过去的成都,街坊邻居们经常挤在狭小的空间里,不但隐私得不到保障,而且容易引起摩擦,像各家小孩之间口角,堆在屋外的杂物妨碍过路,或对别人说三道四,都可能引起争吵,甚至暴力斗殴。

有人“为一文钱大起争斗”,其中一人用罐子砸了另一个人的头,“至头破血流”,而打人者也“锁送警署”。两兄弟为父亲留下的遗产“大闹分家,甚至闹上街来”,这种“逆子之行为”引发了地方文人“为世道人心虑矣!”

南门桂花街上有一家饭馆,伙计脾气暴躁,有一次,一位顾客吃了6文钱东西,他记错了,却要那顾客付12文钱,那顾客争辩了几句,伙计认为他想“吃烂钱”,便把一只碗砸过去,导致其“顶门流血不止”。“吃烂钱”为成都俗语,意为没有付饭钱就从饭馆溜走,或者设法吃“白食”。

由于生活空间有限,普通家庭的日常事务经常延伸到了街头,从而私人问题转换成了公众事务。那些发生在街头的家庭纠纷,是观察家庭、邻里及社区之间的关系非常好的素材。



▌妇女被虐待,却离不开丈夫对家庭的支持

例如,一位被丈夫打骂的妻子跑到街上求助,邻居或路人就会参与调停,在众人的围观下,她就会讲诉她的不幸,以求得邻居和路人的同情和支持。

虽然人们经常把“清官难断家务事”挂在嘴上,但事实上邻里不时介入家庭争端,我们可能找到无数的诸如此类的例子,一记者写道:

昨经少城黄瓦街,见某号门内一妇飞奔而出,形色张皇,向街邻急言曰:请各位将我丈夫拦住。言未毕,即有某甲相继出,不胜其怒。……某甲挺身直前,一手将妇发扭住,即用足连踢妇腹数下,妇色几变,发亦乱垂。旁观者恐生他故,故群将某甲挡入门内。妇乘势向众婉言曰:我不投告警察局,往告君姑,冀劝夫勿再如斯。言至此,几哽咽不成声。

这是一个典型的邻里介入家庭纠纷的例子。那妇人跑向街邻,因为她知道那里她可以得到一定的同情和保护,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旁观者”经常起着平息事态的作用。就是说邻居之间虽然可以是引起纠纷的原因,但是也可能是解决纠纷的动力。

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受到虐待的妇女并不倾向于告官,而是希望邻里的介入。即使是被丈夫殴打,但是仍然担心暴力的丈夫吃官司,家里没有了主心骨。所以宁愿忍气吞声。



▌“街邻公愤”维持着底层和谐,甚至阻止犯罪

根据另一个记载,一对夫妇虐待老母,“竟敢拳殴”,使“母倒地人事不醒,街邻公愤,将夫妇绑送警署”。在这里,我们看到“街邻公愤”仍然在维持家庭和邻里和谐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另一个故事中,一个住在东辕门“凶悍”的刘姓妇女,经常辱骂她的婆婆,还与丈夫打架。邻居们同情她婆婆,群起打抱不平,强迫刘姓妇女打扫街头卫生以示惩罚,她因而被众人围观嘲笑。

还有一些资料表现出“坏人”和他们邻里之间的关系。胡某被认为是个“撞客”,这是成都人用来形容那些“招摇撞骗”的人,为了维护家庭声誉,他父亲公开谴责他的为人,胡就成为街头闲谈的对象。

胡娶了一个妓女,她每天站在门口勾引年轻人,结果“冶游子弟,络绎不绝,衣冠满屋,车马填门”,胡因此发了小财。这种行为激怒了邻里,有人在胡的门上贴了副对联:

门迎春夏秋冬,客来东西南北。

他们不愿直接与恶邻发生纠纷,则采取这样比较隐晦的方式发泄他们的不满。

邻居在阻止犯罪方面也发挥了作用。一天傍晚,玉龙街的街首看见一个年轻女子在街上徘徊,结果发现她有残障,出于对她的关心,安排她在守夜人屋里暂住。但半夜时分那守夜人却试图对她进行强奸,邻居听见了她的大声喊叫而进屋相救。愤怒的人们把他捆绑起来,先打手心两百,然后交给了警察处罚。人们责骂这个守夜人“老贱而淫”,予以解雇,并“立予驱逐”。

这些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使我们知道了家庭事件如何转变成公众话题,邻里怎样自愿协作以保证和睦。事实上,他们把解决邻里间的争端不自觉地作为一项职责。

一些争吵甚至发展成为集体暴力事件。一天清晨,十几个人打了起来,吵醒了附近邻里。两个当事人被抓,大多数参与者逃之夭夭。这场骚乱的原因不过是东大街的糖帮和布政衙的帽帮之间的一个小小争执。

有些大的争端,邻里间调解不了,则必须警察介入。在警察建立之前,这类的冲突都是由保长、街首或邻里来调停。如果事件与移民有关,就会寻求行会或会馆的首领来解决。



▌城乡矛盾不断,常靠“公众力量”解决纠纷

城乡矛盾一直都存在,城里人歧视乡下人也随处可见。例如,沿街住的居民要求推鸡公车的乡下人支付一两文钱作为“过街费”,理由是鸡公车会损坏街面。否则就不许通过,或者必须扛着鸡公车过街。有些街道为了防止鸡公车通过,居民还故意在街上设置障碍,例如摆放石头、破砖,有的甚至故意撬开街上的石板。

城门是城乡间的必经要道,进城挑粪的农民也经常来来往往,一次,一个农民的粪桶不小心弄脏了一位衣着入时的年轻人的衣服,年轻人气急败坏地将那农民痛打一顿,过路的人好不容易才阻止了他,并叫农民向他道歉。

据另一个报道,一支送葬队伍沿街行进,一位送葬者对一个推鸡公车运大米的车夫大打出手,认为他挡了路。这一行为激怒了行人,群而帮那个推车的人反击。可以看到,人们对欺压弱者的行为是深恶痛绝的。

很多证据表明,在这类事件发生时,即使警察不能及时赶到,大多数的冲突也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为行人经常会自愿介入调停,通过“公众力量”来解决问题。



▌为了生存,互害模式让所有底层失去尊严

进城的乡下人经常是歹人作案的对象。例如一个乡下农民带着90两银子到成都东大街的一家商店还债,几个陌生人上前搭讪,并说他们是同乡,请他一起喝茶。在吸了他们给的香烟后,他开始感到眩晕,最终失去了知觉。当他醒过来后,发现他的银子和那些陌生人都不见了。

这类事件有时会有更悲惨的结果,例如从湖南来成都寻哥哥的一个乡下人,所有的钱和衣服都被偷走,又找不到其兄的任何信息,于是绝望地上吊自杀。

小偷小摸和赌博引起警察极大的关注。小偷有着各种各样的背景,当然大多数是穷人,他们没有稳定工作,到处游荡。发现大多数小偷是雇佣劳动者,如船公、搬运工、小贩、守夜人、仆人,或流动职业者,如流动剃头匠、木匠、裁缝、江湖郎中、卖唱艺人、和尚等等。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边缘,过着仅能糊口的生活。

那些无职业、无技术的流浪者,把街头当作获取财物的主要资源。警察的出现对他们是一种威胁,正如一位地方文人说写竹枝词所描述的:

警察巡丁日站岗,清晨独立到斜阳。
夜深休往槐安去,致使鸡鸣狗盗藏。

但是,实际上警察也并不是那么成功,警察对他们也是防不胜防。小偷一般都是积习难改,他们寻求一切机会下手。那些公众集会是他们的最好时机,例如一年一度的花会,那里人山人海,小偷们如鱼得水。扒手特别喜欢在花会活动,当地人称其为“红钱贼”,另一些人则不仅偷钱,还偷各种商品。



▌边缘人群为了活下去,会用尽一切手段

为寻求自我保护,小偷经常结成团伙。一次警察抓住一个大约二十个小偷的团伙,强迫他们劳动以示惩罚。在另一个案件里,警察发现一个小孩,扛着一个大布袋,里面装着价值一百多两银子的衣物,他们以此为线索,找到了一伙盗贼。

1914年夏,由于干旱,成都米价猛涨,从乡村市场运到成都的大米经常在路上被偷。据报道,那是一些 “游手好闲的年轻人”而为。

传教士G. E. 哈特韦尔写道,这些小偷一般有一位当“王”的头,他“极有可能受雇于”地方官员。一般认为,“王”是一个“半是乞丐”、“半是官员仆役”的人。如果被抢的物品在三天以内追踪,那么这批货物可能会被找到。一般三天之后,劫物就被分赃,“衙门的差役得到他们的那一部分” 。

这种说法表明,小偷极力与官员建立某种联系以获得保护,官员缺乏必要的人力和财力为社会稳定提供适当的保证,只有依靠一些现有的力量来维持社会稳定,这已不是什么秘密。只要他们不惹出大的麻烦,地方当局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控制策略已经在中国城市里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

边缘人群总是有他们的生存之道,为了存活下去,他们必须尽可能地利用各种资源,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无论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无论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当读到他们故事,不可避免地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惋惜,但是也为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抱一丝的同情和理解。

对那些处在生存边缘的人来说,对他们的种种无尊严的生存行为,没有处于他们那个地位的人,真无法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他们进行指责。这就是为什么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他的名著《盗匪》中,对他们多抱以理解同情态度的原因吧。


长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宏大叙事,几乎不了解微观史,以至于只会从国家、民族等大视角去看问题,似乎只要集体强大,个体付出怎样的牺牲都是可以接受的。而事实上,微观史才可以帮助我们去关注到占社会大多数的普通人,也只有如此,才能对政治和日常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王笛作品集”,这些书从微观史的角度,层层拨开历史的细节,展现小人物的历史与生活,让我们摆脱历史窠臼的层层遮蔽,洞见真实却不为人知的历史。

王笛老师的作品给人的最大感受,是既有无数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之处,又给人发人深省,心有戚戚之叹。人们能在其中感受到古代百姓的“真实气息”,更能在“权力干涉人们的日常生活后,人们予以回应”等历史细节中,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反思如何在“被碌碌无为“的当下,展现出“碌碌有为”的尊严和答案。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含限量签名书):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陈丹青、阿城等一代人的摄影老师——阮义忠:在一切商业化的今天,他努力寻找不变的价值
许倬云: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
“读史就读人”:那些隐没在史料深处的人物秘闻
孟德斯鸠: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读懂当代中国的珍贵史料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最值得收藏的40个经典名句
为什么许多人勤劳却不富有?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狂飙》:无论失败几次,由命运创作的史诗终将永存
宋朝之后,再无宋朝
他短暂的一生只干了两件事:一为爱情,一为莎翁
特殊利益集团与国家的兴衰有什么关系?
罗素逝世53周年纪念 | 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满江红》中陈旧的国际政治价值观:“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很难接轨现代文明
王五四:不出一声的野夫
杨本芬:读罢野夫《江上的母亲》,我再也不能等待……
岳飞死后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揭秘《满江红》背后的历史真相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五部有口皆碑的好书 | 总有一本,能治愈你的“精神内耗”
新的一年,在极寒之地,幻想春天
比权力更重要的,是对规则的尊重
刀尔登:“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动听,可惜是句谎言
巴黎和会:影响中国百年格局的历史拐点
盛世距离废墟有多远?
“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为什么依然“屹立不倒”
八十年代的中国是怎样引进的《一九八四》?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愚蠢又自负:三种最值得警惕的权威
纪念保罗·约翰逊:一剂注入知识分子群体的“清醒药”
无用之用,实为大用: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逃不脱的“柏克定律”
中国一百年以来的新年贺词(1909-1999)
阿克顿勋爵诞辰189周年 | 历史是个邪恶的老师,只对自由人诉说真相
米塞斯: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严复诞辰169周年 | 被遗忘的中国近代西学第一人
宋教仁之死:近代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一场政治实验的终结
世界名著四书:译文珍藏本,一套“重新认识纸书”的藏品级经典
永远的布列松:用审美赋予世界意义
2023先知精选新年礼:五套为“价值”而生的典藏好书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先知书店 | 2022年度精选书单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最后库存 | 《中国救荒史》:一部中国史,其实就是一部灾荒史
莫言:历史这个壮观的剧场,给了人性以无穷的展示机会
王小波:但愿新的一年里,我们能远离一切古怪的事
张鸣:冯玉祥的真与伪
索尔仁尼琴104周年诞辰:不撒谎,不原谅,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一个时代大潮裹挟下的女人,以“人的尺度”重新丈量中国近代史
92岁吴敬琏重磅发声:什么是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
“政治的时代”,知识分子为什么容易成为“背叛者?”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个人即政治: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生活的奥秘存在于艺术之中:审美是最奢侈的稀缺品
唯有去看,去感受:总有一幅好画,能治愈生命中独处的不安
木心逝世十一周年纪念 | 守护与送别:木心先生的最后时光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在这个时代,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
大棋局:关于1944-1950年历史最深的五大误解
胡适诞辰131周年:那些曾抛弃胡适的年轻人,晚年又重新选择了他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上海三部曲”:被遗忘的另一种上海
用生命书写的人道之书:亲历者的角度揭开“恐怖历史”的真相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淞沪会战到南京大屠杀
名家签名精选合辑:最理想的藏书,也是年尾最好的礼物
张学良的“双十二”:不但改变了中国,世界都改变了
蒙克:痛苦常有,而表达不常有
八十年代的回望与反思:五四精神悲壮的落幕
20世纪中国人的生死流转:历史的细节,让人恐惧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渡不过的巨流河: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永别
读黄仁宇就该从这本书开始:一部“失败者”的自传回忆录——《黄河青山》
【孤独的斗士:哈耶克】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活的百科全书:人类文明的五个殿堂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所有的战争宣传,都来自那些不上战场的人
茨威格:那个崩塌了的昨日世界……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此间风雅:中国文化的精华在文学,文学的精华在这里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恭贺刘道玉先生九十寿辰——四十年来最好的大学校长
不宜泄露书名的乱世奇书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