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法被文字记载的历史:1844-1879年镜头下的中国

先知书店 槛外记 2023-11-30

▲黄鹤楼,汉口,约1884年 | 宝记
鸦片战争前一年,1839年8月19日,法国政府在法兰西学院正式宣布了现代摄影术的诞生。
从此,西方人开始用摄影记录这个真实的世界,包括中国。甚至此后不多年,中国也出现了自己的摄影师,关于他们的资料非常稀少,他们和西方摄影师一道,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宝贵的影像。

▲广州,1844年 | 于勒·埃吉尔
与文字里“1840年鸦片战争”的悲情叙事不同,那时的照片却呈现出那个时代的传统、宁静、甚至祥和,当然也有灾难、贫穷和饥饿。
文字无法呈现的过去,照片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历史细节与真实。

▲约1870年,广州双门底街 | 雅真照相馆


约1869-1870年,广州的中国居民 | 约翰·汤姆逊


那是一段被忽视的摄影史,给我们呈现的却是一个与一般历史叙事不同、更为真实的晚清时代。在这些照片中,我们能看到最底层的贫苦百姓,也能看到帝国最高统治者的日常生活。
比如慈禧,她与印象中守旧的顽固派有很大距离,她能接受新鲜事物,并热衷于拍照晒图……

▲1903年,慈禧太后与德龄公主和荣龄公主,银盐照片,手工上色 | 裕勋龄


▲慈禧cosplay观音菩萨


一部摄影史,与其说是摄影发展的历史,不如说是一部用影像诉说的近代史。摄影是现代科技赋予人类的一只可以跨越时空的眼睛,是理解近代史最独特、最直观的第三只眼。

但令人惋惜的是,自摄影术发明180年来,国内对中国摄影史的研究进展甚微。早期有关摄影的文字、照片等研究资料十分稀缺。晚清时代,中国有多少摄影师?他们的拍摄水平如何?又有哪些外国摄影师拍摄过中国?
直到英国摄影师泰瑞·贝内特的《中国摄影史》系列出现,才让世界清晰了解到100多年前的中国摄影。
泰瑞·贝内特多年来致力于收集、研究19世纪以来中国的摄影资料,他本人的收藏非常丰富。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资源分享成册,梳理了中国摄影史的脉络。

1870年,“中式出租车” | 威廉·桑德斯


▲约1868-1872年,“杭州沿路风景” | (传)德贞医生


书中综合了游记、铜版画、老照片等多种一手素材,每卷都收录了数百幅的照片及资料,很大一部分都是之前未曾发表过的。
《中国摄影史》不但弥补了中国早期摄影版图,影像覆盖北京、上海、烟台、南京、广州、港澳台等相当广阔的区域;还考证了逾越80位淹没于历史尘埃中的摄影师的生平活动,其中很多鲜为人知的照片的拍摄者也得到首次确认。

▲1870年代,欧洲洋行中国买办合影 | 阿芳(照相馆)


▲1879年 ,李鸿章、尤利西斯·格兰特及双方随从于天津合影 | 梁时泰


阅读这一摄影史,就是在阅读一部无法被文字记载的近代史。我们不但可以从中找到那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场景,耳熟能像的历史人物——慈禧、李鸿章等历史名人的高清影像,更能看到那些到不被史书记载的普通人,以及他们最真实的生活样貌。

▲广州,远处Wanham河上横跨漱珠桥 | 阿芳(照相馆)

▲约1880年,“南普陀寺(跑马地)” | 瑞生&宜芳

此套丛书一经译介引进,就成为了“摄影史”中的一股清流,书友一致好评:

• 本书首次在世界史的角度下审视中国近代摄影史的真相,堪称一本罕见的能够经世致用的著作。

• 这本书,用独特的腔调表达中国摄影,虽常有考辩,但并非单纯的罗列与堆砌,你可以从这套书中看到全新的历史。

• 强推!这本书实在是写得太好了,一本不枯燥乏味的“摄影史”。

作为一套用影像诉说的近代史,《中国摄影史》系列史料丰富,论证严谨,印刷做到了最大程度的还原,图片细节丰富,非常适合喜欢历史尤其是喜欢近代史的读者阅读,不只限于喜欢摄影、研究摄影的人士。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摄影史经典四书”)

张维迎:人生是一连串的偶然
索尔仁尼琴:如果权力无所不能,那么正义将一无所成
他们点亮了灯,我们才开始恐惧
郭嵩焘谈晚清外交: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
发现李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鲁迅和胡适,为何渐行渐远?
内藤湖南|清朝政治的特色
堪比《白鹿原》的“四棵杨”:直面动荡、复杂、禁忌的30年
徐晓:半生为人,无题往事
寻梦与归来:王道士之死
张鸣:土匪军阀比思想家更能创造历史
晚年胡适的知人论世
被遗忘的民国传奇女性:在荒诞中反抗,在绝望中坚持
陈丹青:我们与鲁迅成为彼此的异类
从“鲁迅”到“胡适”:他什么都没完成,却开创了一切
顾维钧:美国对华的三大特点
“走西口”一部隐藏的世相百态:前面多有趣,后面就有多沉重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所谓的“大时代”,对小人物来说,可能是最糟糕的“坏时代”
野夫:人生如戏,“一切皆在情理中,一切皆在意料外”
余下只有噪音:大音乐家马思聪,当年是怎么“润”出去的
生前赫赫、身后寂寞——近代史上的“失踪者”
史学界的拓荒者赵俪生:一个人的劫难,有时也是时代的一曲悲歌
温家宝:忆耀邦(情真意切,相当感人)
王瑞芸:懂得了人心,也就懂得了艺术
鲁迅:面具戴久了,会长在脸上
林贤治:时代的转折如“悬崖上的树”——苦难的见证,也是顺从的见证
白先勇:母亲命运的起伏,跟父亲的一生荣辱息息相关
刘震云:我们这个民族不缺聪明人,缺笨人
命运的钟摆:1977年恢复高考
木心: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暗夜传灯人:“南渡北归”之后发生了什么?
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老照片欣赏|上海滩一个世纪的风流
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