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陈丹青在回答艺术爱好者的问答时,问怎么看待装和艺术的关系?
陈丹青回答说:装是现在想出来的一个词,就是说好像装得很雅的样子,那艺术就是装呀。每个时代每个国家会有新的词来形容艺术,我喜欢装这个词,我从小就装,装成了现在。
说起装,还得是陈丹青。“装”的语言精彩、态度诚恳、别开生面,正如他做的节目《局部》。
《局部》是脱口秀的形式,纪录片的底子。目前一共出了三季,1.5亿次点击,每一季豆瓣评分都在9.5分以上。
▲莫奈,草地上的午餐
▲巴齐耶《夏日场景》
▲民国女画家关紫兰《西湖》
还配一个世界级的讲解师——当代著名画家陈丹青。
▲陈丹青作品,板上油画《母与子》,1980年
连一般排队都挤不进去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局部团队,清场拍摄,全视角、无遮挡帮我们呈现。
故宫几十年才展一次的《千里江山图》,在这里,可以看到高清版。
被历史遗忘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湿壁画,在他的讲述下,又活了过来。
制作也是相当精良。筹备期,比好多电影都长。
第三季开拍前,陈丹青在佛罗伦萨待足了三个月,为了表述准确,专门重新学了文艺复兴艺术史。
一集20分钟的稿子,他要花十几天来写。每一句都掏心窝,让你爱到不行。
而且一出口,就跟说书似的,让你听着倍觉亲切、舒畅!
小百姓要是也能看到《南巡图》,不但膝盖一软,将要跪下来叫声“吾皇万岁”......——问题来了:那时的人民,也就是图画中街头巷尾的小百姓,根本没资格看到宫廷长卷画,单说这一层,时代果然是进步了。
——陈丹青讲《乾隆南巡图》
一个你看起来“毫无头绪”的壁画,经他一讲,咦?竟然有点好看!
虽然是针对门外汉的节目,内容可是一点不敷衍:
在没有照片和电影的时代,宫廷画卷就是现代的大型文献纪录片,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谓“帝祚永存”、“吾土吾民”,就是长卷画的大主题。
绘画有它的媒体功能——中国古人看到《千里江山图》,真的相信太平世界,欧洲古人看到《死亡的胜利》,真的相信地狱和天堂。
文艺复兴三百年间的种种罪恶,因为艺术,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绘画不会说,不会动,但绘画更长久。
因为太过喜欢,也太过热爱。好多观众留言,希望《局部》系列能一直拍下去,直到世界末日。
于是,2020年冬天,《局部》三季从屏幕里跃出,结集成书。以另一种可触碰的方式延续存在。
那些节目里一闪而过的名画,高清复刻呈现。觉得视频画面过快,来不及好好欣赏的朋友,这会可以一笔一笔细细看。
视频中出现的精妙点评,完整收录。再也不用为了摘拆小金句,手忙脚乱地截屏了,毕加索、莫奈的小金句,随时拿出来可看。
更重要的是,这套沉甸甸的书籍,定格了移动影像。
那些被历史遗忘的、曾只属于帝王贵族的名画,近距离呈现在眼前。
每一幅耀眼的画,都在那里提醒着,来看我吧,看我吧。
总有一个阳光甚好的下午,会想要打开它,然后遇见那幅令人惊喜和震撼的古画。
那一刻,再也无法阻挡,艺术的巨风向你涌来。
读者收获的,不止是一份珍贵的安静,还有一份穿越历史的“忘我享受”。
淹没在历史长河的的一幅幅无名之画,有多震撼人,我们根本想象不到。
唯有去看,去感受。
人生的长度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生是否已见过足够的风景。
只要停下脚步,100年,200年,上千年的风景,都可以收在记忆之中。不知不觉中,审美能力便已提升。
审美能力一旦获得,便是终身制。
一个懂得审美的社会,才能够孕育出经典的文化艺术果实。很难想象在一个毫无美感的环境中,能成长出举止有度、谈吐不凡之人。
所以,陈丹青在他的作品《局部》中很强调审美对人心灵的作用,强调文化与教养,更加重那种孩童般的纯真。可以说,《局部》就是陈丹青一个人的“文艺复兴”。
陈丹青曾说:“美术馆是我的大学,我至今尚未毕业”。而他的这部《局部》,也称得上是一座“纸上美术馆”。在书中,陈丹青讲的是艺术家的观点和故事,但读者却可以跟随陈丹青的艺术直觉,从中汲取理性和感性、人文和教养的多重滋养,恢复并提升被时代所破坏的审美能力,把缺失的美术教育补回来。
为此,诚挚推荐陈丹青的《局部》(签章版印签),签章版印签数量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先知书店独家书《家庭艺术馆》)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