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教授:这个世界,坏人已经联合起来了

钱理群 槛外记 2023-11-30
好人要联合起来
因为坏人已经联合起来了
文:钱理群  编:木叶

要真正使得每个中国人快乐、健康、有意义地活着,实际上要有制度保证,这就是我们进行经济政治改革的原因。但我们普通人怎么参加改革?
 
我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人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感到不满、感到累、感到没意思的时候,却无力改变,于是就产生了焦躁、发牢骚、怨愤的现象,成了愤青,这就是我们当前的困境。我们既对生存状态不满,有要求、渴望,但是又做不到,而且没力量去改变这一切。
 
▌如何走出绝望的困境

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我的建议是,第一不要发牢骚,第二不要等待,要行动起来,从改变自己和改变周围的人的存在开始。


鲁迅先生说过:

青年何须寻那些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因为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劈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鲁迅号召青年人自己解救自己,自己解放自己,自己联合起来。联合起来干什么呢?我建议,联合起来快乐地、健康地、有意义地活着。按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理想快乐、健康、有意义地活着,来创造一种新生活。
 

比如说,在这个物质享乐消费的社会里边,我们这一群人尝试着物质简单、精神丰富的生活方式;当许多人奉行极端利己主义,拒绝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和社会道义的时候,我们这一群人,尝试着利己利他;

当许多人奉行将他人视为敌人,坚持丛林法则,进行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斗争的时候,我们这一群人,不把别人当敌人,而当成兄弟姐妹,大家一起合作;当这个社会充满谎言的时候,我们这一群人努力的生活在真实里……

别人我们管不了,但是我们自己可以管自己,或者我们这一群朋友可以互相理解。我们采取一种“我不跟你玩儿,我自己玩儿行不行”的方式,所以我就提倡“自己玩儿,按自己的方式去玩儿,我们联合起来,自己玩儿”。自己去过一种快乐、健康、有意义的生活。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这就存在变革,从改变自己和周围人的存在开始。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只要你愿意。但我强调静悄悄,别对抗,不张扬,低调说话,别大声嚷嚷“哎呀你们不合理呀”,不要让别人注意你,你就静悄悄地该做什么做什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你的阻力,而且也的确没有什么可大声张扬的地方,你不要摆出一副愤青的姿态。

而且我们要相信一点,我们的追求,刚开始很孤独,但我们追求的“快乐、健康、有意义地活着”,是最符合人性的,而人性给予我们一种力量,我们对人性要充满信心。

我们可以对社会失望,但对于根本的人性,要充满信任和自信,你要相信,符合人性的事情总是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只要你成功了,别的人就跟着你一起做了。这有一种内在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我们做得好,就会对周围产生影响,像滚雪球一样逐渐扩大。


再问一个问题,这样的存在变革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哪里开始?从读书开始。我郑重地介绍,希望诸位能够支持读书会,从读书会开始,这是我这些年来一直在提倡和接触的。
 
▌变革从读书开始

福建有一群老师,最早在网上建立1+1读书俱乐部,一群老师每个月读一本书,在网上展开讨论,在一个城市里聚会讨论这本书。泛泛提倡读书是不行的,那没办法交流,大家共同读一本书,然后来思想见面,很容易操作。
 
那天我到福建去了,他们就在网上发布消息说钱理群教授来了,马上就有各地的人聚集到福州来听我讲,听完他们就走了,这样一个读书会的形式把人都聚集起来了。

在读书过程中形成一个共同理念,然后再考虑我们要做什么事情。现在读书会在全国有相当大的影响,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这里又要追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从读书开始?读书的重要性到底在哪里?我想我有两个理由:

第一,快乐、健康、有意义地活着,关乎幸福观、价值观、人生观,关乎我们的信仰问题。这问题的解决不能凭空想,需要知识和历史资源作为背景,世界观的解决和寻找,前提是在历史上寻找精神资源,这就需要读书。
 
在我看来,某种程度上,全世界的文明历史就是各地区、各民族、各时代人在不断寻找合理价值观和幸福观的过程。寻找过程中中国积累的经验全部集中在书本里,特别是经典著作里。所以首先读经典,广泛吸取人类文明的精华,作为解决价值观、幸福观、人生观的基础。


第二,读书本身就是一种最理想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非常快乐,读书极其快乐,也寻找意义。中国古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可能有假,但是书中自有意义在这句话无假,且是人类文明积淀的那种意义,所以读书可以延伸我们的精神空间、生命空间。
 
我常说,只有在读书的时候,才最平等。每个人都可以读书,读书的时候才是独立自主的。

任何人,从孔夫子到普希金,你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想见孔子,打开《论语》就可见了,不想见,合上就走了,这多自由啊,以你为主,而且完全超越时空的界限,这何等快乐!何等幸福!此时不读,更待何时!这是我们普遍意义上说读书的意义。
 
我经常和大学生讨论一个问题,你们自命为大学生,但是,你们知道大学是干什么的吗?你想过大学在你人生阶段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吗?我看很多人没想过,糊糊涂涂当大学生,还自以为傲。

我有两句话,第一,大学不同于中学,它有相当的独立自主性,中学你不独立,听家长、老师支配。第二,大学不同于工作以后,因为你们的任务是准备为社会服务,不要求你直接为社会服务。你享有公民权,但不尽公民义务。人生就这一段,四年,不够再读研究生。



▌鲁迅的读书建议

怎么读书,鲁迅的建议非常重要。
 
第一,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及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学理科的可看看文科的书;学文科的可看看科技的书。这样对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但中国人普遍有个毛病,那就是认为自己学的是最好的。要有更开阔的视野,大家要看清楚,我们学术发展的前景是什么?未来的学术发展是要走向综合的,这是理工文的通,还有文史哲的通,所以事业不能过分狭窄。

还有,我们现在是知识社会,人的职业也会不断变换,特别是中文系的学生,毕业后职业容易变换,安全稳定会很难,所以最重要的是你的学习能力。真正学到的东西是靠自学得来的,你的知识结构越合理,你就越能适应职业、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这就是鲁迅的话的深层含义。
 
第二,要为趣味而读书。读书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一种是兴趣的读书。你们至今的读书,基本是职业的读书,就业教育的读书也一样,它是片面的。

鲁迅曾作一个比喻,读书就像打麻将一样,对于真正的赌徒,追求的不是赚钱,而是摸牌摸出的无限趣味。所以读书也应该是非功利的、快乐的、为乐趣的。应试教育的最大罪恶就是把快乐读书变成功利的读书。实际上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
 
第三,鲁迅提倡一种随便翻翻的读书方式。读书方式可分为“正襟危坐”的读书,还有随便翻翻的读书。随便翻翻也是一种比较,防止上当,比如不要只读正史,还要读野史,才能更好地了解历史的原貌。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几本经典要细读,不求甚解。

中国人学文学,要读《论语》、《孟子》、老庄的书,这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还有唐诗,那是中国青春期时代的诗歌,还有《红楼梦》、鲁迅,还有《楚辞》、《史记》、苏东坡……这些都是基本的经典,对于这些要逐字逐句,其余的书泛泛而读,毕竟人的精力有限,要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


读多了你就会发现,有那么几个作家,你会非常喜欢,经过这样的筛选,你会找到你想读的最多的书。读书必须要读大家,这是你的依靠。我的学术研究功底就靠鲁迅和周作人。
 
最后鲁迅提议,倘若只看书,变成书橱,没有自己。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读完书还要自己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这一本活书。我建议中学语文教师也应该做到“读书,思考,写作,实践”,这也是青年的成长道路。
 
所以建议青年学生们:第一步,联合起来,多举办读书会;第二,共同思考,达成共识,把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做一些改变自己和改变周围的好事。

我有个口号是“好人要联合起来做好事”,因为这个世界,坏人已经联合起来了。


钱理群研究鲁迅,因为鲁迅身上藏着打开中国人智慧之门的钥匙;他关注青年,因为青年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都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方式,他用一生的行动,追求着自己的梦想:改变中国。
 

鲁迅被称为“中国人的眼睛”,钱老被称为“这个时代的堂吉诃德”。


正如鲁迅说: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鲁迅的重要性,自然不必说。但,钱老却长期被人忽视,以致于他的思想被埋没。


钱老经历了抗日战争、内战、文革、改革开放的沧桑岁月,却仍然初心不改,拥有着一颗赤子之心。我们未曾见过的他都经历过,我们已经见证的,他都是当事人之一。他真的正如鲁迅所言,是一位猛士。


他像鲁迅一样,在人们没有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了问题,在太平之景中意识到了大危机。他带着忧患之心面对众生,热情之高超出常人。他常常以真诚的、大胆的姿态冲向风车,给我们留下悲壮的形影。


为此先知书店诚荐“钱理群作品集”和“鲁迅作品集”,汲取两代知识分子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以及更多洞见与智慧。


鲁迅作品是书架上的必备,钱老作品也是不仅常读常新,也适合赠送给年轻人,是他们了解中国近代沧桑历史、正三观的精神礼物。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陈丹青:越是先进国家,越重视保存“文明的殿堂”
“”切尔诺贝利“37周年” | 人间地狱的背后,隐藏了多少惊天秘密
“人性的观察者” |不读休谟,不足以知人性
被牺牲的“局部” :中国的“鱼米之乡”何以沦为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
君王好大喜功,后果有多严重?
费孝通逝世18周年:他坎坷一生,只为认识和了解中国
最懂人性的是上帝,其次是莎士比亚
读书日 | 谈谈真正的读书
朱光潜:怎样才能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雷颐:回顾百年中国,中国人为何会屡屡遭受大灾难?
纪念康德:灵魂三问
马克斯·韦伯诞辰159周年:要改变国家,思想远比金钱更重要
库页岛——近代史上永远的痛
王笛:那些手握权力的人总是幻想创造历史
不活在别人的期望里 ,就是自由的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书分两种:一种谋生,一种谋心
大学是一个社会最后的底线
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矿工诗人陈年喜
历史上最好的40年,却没有任何丰功伟绩
恐慌,是控制人心最好的方式
梁胡之争:国家最大的敌人是愚昧
半个世纪以前,美国女摄影师拍下的敦煌
木心:一路走来,不知该原谅什么
中国是怎样由“海棠叶”变成“大公鸡”的
狼的自由就是羊的末日——这个时代的自由面临的最大威胁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刘震云:从虞姬到潘金莲,中国女性故事为什么总是反常识?
史景迁告诉你:你知道的太平天国可能是假的
易中天:谁是中国改朝换代史的主演?
徐庆全:研究党史的人,为什么都会怕他
纪念王小波 | 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不要害怕读书的苦,那是去看世界的路
张宏杰:“利出一孔”,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万能”
身体的媚术:在枉死与苟活之间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我们是如何被宣传塑造的?
撒切尔夫人逝世10周年:她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
与屠刀为邻:现代世界最惨烈的大屠杀
熊培云| 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九位先哲的死亡观
雷颐:晚清转型失败的三大困局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我们亟需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敦煌与故宫:中国文明的两大殿堂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战争不是让你捐三个月工资,而是把你洗劫一空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活在“洪武时代”,为什么那么难
阻碍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源是什么?
张国荣:离世20载,风继续吹
最后稀品 |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
人无疵不可与交:别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人设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穿越历史的三峡:改变中国现代进程的五个人
安·兰德:人类史上最荒谬的一句口号
唐世平:沉迷于《甄嬛传》和《武媚娘》,是无法与现代世界相处的
朱学勤:1920,罗素在中国的失败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高阳:王朝兴衰的三条法则
大萧条的11个特点,细思极恐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海子逝世34周年纪念 | 在海子的诗歌里,遇见一个春天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道德失范: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坏人总是得利?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墓碑与文明:比人类尸骨更为坚硬的,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
哈耶克去世31年,世界却更需要他
无籍之徒——一部流氓导演并主演的中国史
孔乙己的“魔咒”:为什么社会总是不尊重知识分子?
历史与现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是什么?
谬误不死,危机不止——大萧条的教训
巴赫诞辰338周年:为什么人人都爱巴赫?
彭华:陈寅恪的文化史观
推动人类进步的,不是“英雄”与“权威”,而是怀疑与批判
沙特伊朗千年仇恨一朝调和?中东-西亚动荡的三大根源
当善良失去原则的时候,可能比恶还恶
加缪:习惯于绝望,比绝望本身还要糟糕
信息时代,如何抵御无价值的阅读?
他触动3亿人,写尽50年中国底层的命运
《西线无战事》再获奥斯卡:战争的荒谬释放出人性的荒谬
大江健三郎:我一生的写作就是为了向鲁迅致敬,为了靠近他
他们无一例外,在“流亡”中见证了那个时代
秦晖:我们与世界接轨,应该是底线的接轨
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
人类缺少雷蒙·阿隆这样的知识分子
超越“本分”:美国强大背后的女性密码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陈徒手: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文明的六个特征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中国流氓的变迁:一部“不正经”的偏门史
早熟落下的顽疾:2000年中国社会史的12个洞察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钱满素:为什么亟需从“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美国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一见敦煌“误”终生:敦煌不止是地名,更是文明的象征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重读莱维:“奥斯维辛”从未走远
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
木心:人生不如梦——鲁迅之后,张爱玲的敏锐
张宏杰:中国人的性格史,真的不忍去回顾
罗新:抗辩和异议,是历史提供的一种工具
别不了的司徒雷登:那个假装用一生爱中国的人
一个自由灵魂的养成:以赛亚·伯林的五大贡献
今天的大学校园,还会不会诞生《蒋公的面子》?
三观不合,终将渐行渐远
售罄即绝版:五套“入手须及时”的好书
北岛: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希特勒死了,“帝国梦”却仍在传承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罗新:“有所不为”——不做宏大叙事的囚徒
王小波:有些痛苦不必承受,有些苦难不必体验
阅读的五个层次
俄乌战争一周年:俄罗斯争霸世界,最终究竟得到了什么?
宣传画:消失于历史天空,却淡不出精神底层
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表演
《希特勒的末日》:暴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
胡适逝世61周年 | 自由而悲悯:当下我们最缺乏的力量
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现代性价值,是他心底的“压舱石”
马国川:日本没有“奇迹”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近代史最容易忽视的四个视角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叔本华诞辰235周年:如果生命注定是一场悲剧,如何超越它?
哈耶克最后的预言正在实现:狂妄而短视的人类始终面临一个抉择
经济决定贫富,政治决定生死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沈志华“趁乱”拷贝的俄罗斯解密档案,解开了多少中苏之谜?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汉语中的陌生人:他的每个句子都是发明,每个句子都独一无二
历史的教训:越“进步”,越要警惕灾难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中伊签署联合声明,是美国霸权的终结,还是新冷战的开始?
傅国涌︱存其文而原其人:不能力挽狂澜,但从未随波逐流
人其实很矮小,都是被书垫高的
秦晖、金雁——50后的爱情,当下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学术伉俪
ChatGPT的启示:中国未来最大的挑战,就是对待真理和自然的态度
读木心,是一种浪漫的体验:最值得收藏的25句经典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陈丹青、阿城等一代人的摄影老师——阮义忠:在一切商业化的今天,他努力寻找不变的价值
许倬云: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
“读史就读人”:那些隐没在史料深处的人物秘闻
孟德斯鸠: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读懂当代中国的珍贵史料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最值得收藏的40个经典名句
为什么许多人勤劳却不富有?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狂飙》:无论失败几次,由命运创作的史诗终将永存
宋朝之后,再无宋朝
他短暂的一生只干了两件事:一为爱情,一为莎翁
特殊利益集团与国家的兴衰有什么关系?
罗素逝世53周年纪念 | 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满江红》中陈旧的国际政治价值观:“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很难接轨现代文明
王五四:不出一声的野夫
杨本芬:读罢野夫《江上的母亲》,我再也不能等待……
岳飞死后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揭秘《满江红》背后的历史真相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五部有口皆碑的好书 | 总有一本,能治愈你的“精神内耗”
新的一年,在极寒之地,幻想春天
比权力更重要的,是对规则的尊重
刀尔登:“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动听,可惜是句谎言
巴黎和会:影响中国百年格局的历史拐点
盛世距离废墟有多远?
“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为什么依然“屹立不倒”
八十年代的中国是怎样引进的《一九八四》?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愚蠢又自负:三种最值得警惕的权威
纪念保罗·约翰逊:一剂注入知识分子群体的“清醒药”
无用之用,实为大用: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逃不脱的“柏克定律”
中国一百年以来的新年贺词(1909-1999)
阿克顿勋爵诞辰189周年 | 历史是个邪恶的老师,只对自由人诉说真相
米塞斯: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严复诞辰169周年 | 被遗忘的中国近代西学第一人
宋教仁之死:近代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一场政治实验的终结
世界名著四书:译文珍藏本,一套“重新认识纸书”的藏品级经典
永远的布列松:用审美赋予世界意义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最后库存 | 《中国救荒史》:一部中国史,其实就是一部灾荒史
莫言:历史这个壮观的剧场,给了人性以无穷的展示机会
王小波:但愿新的一年里,我们能远离一切古怪的事
张鸣:冯玉祥的真与伪
索尔仁尼琴104周年诞辰:不撒谎,不原谅,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失落的一代》:“中国知青史”——反思,就从读这本书开始
一个时代大潮裹挟下的女人,以“人的尺度”重新丈量中国近代史
92岁吴敬琏重磅发声:什么是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
“政治的时代”,知识分子为什么容易成为“背叛者?”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个人即政治: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生活的奥秘存在于艺术之中:审美是最奢侈的稀缺品
唯有去看,去感受:总有一幅好画,能治愈生命中独处的不安
木心逝世十一周年纪念 | 守护与送别:木心先生的最后时光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在这个时代,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
大棋局:关于1944-1950年历史最深的五大误解
胡适诞辰131周年:那些曾抛弃胡适的年轻人,晚年又重新选择了他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上海三部曲”:被遗忘的另一种上海
用生命书写的人道之书:亲历者的角度揭开“恐怖历史”的真相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淞沪会战到南京大屠杀
名家签名精选合辑:最理想的藏书,也是年尾最好的礼物
张学良的“双十二”:不但改变了中国,世界都改变了
蒙克:痛苦常有,而表达不常有
八十年代的回望与反思:五四精神悲壮的落幕
20世纪中国人的生死流转:历史的细节,让人恐惧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渡不过的巨流河: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永别
读黄仁宇就该从这本书开始:一部“失败者”的自传回忆录——《黄河青山》
【孤独的斗士:哈耶克】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活的百科全书:人类文明的五个殿堂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所有的战争宣传,都来自那些不上战场的人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此间风雅:中国文化的精华在文学,文学的精华在这里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恭贺刘道玉先生九十寿辰——四十年来最好的大学校长
不宜泄露书名的乱世奇书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