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斯·韦伯诞辰159周年:要改变国家,思想远比金钱更重要

Philosophers 槛外记 2023-11-30


韦伯一生基本默默无闻,但其后他的名声呈几何级数增长:他开创了一些重要思想,对理解资本主义的运作和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他认为新教使得资本主义得以发生。

与卡尔·马克思截然不同的是,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科技创造了新的资本主义社会系统。

而韦伯提出了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是一组理念在事实上创造了资本主义,推动了新生的科技和经济发展。

韦伯虽生性谨慎,但却出乎意料地给出了许多如何改变事物的理念。

他提醒我们要改变国家,思想可能远比工具和金钱更重要。


▌家庭与成长塑造了一个“默默无闻”的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可能是能向我们最好地解释被称作资本主义的经济系统的三大哲学家之一(另外两位是卡尔·马克思和亚当·斯密)。

韦伯1864年4月21日出生于德国埃尔福特,在成长过程中他目睹祖国被工业革命带来的剧变所震撼。城市规模爆炸性增长,公司大量成立,新的管理精英逐渐取代旧的贵族阶层。

韦伯的父亲在政商两界左右逢源,在新时代变得很富有 ,留给儿子的财产足够他当独立作家。他的母亲性格内向素净,大部分时间呆在家里,身体力行基督教极为虔诚节欲的生活。

韦伯年轻时学业很成功,但当他三十几岁时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因为父亲对待母亲的方式问题和他大吵一架。

结果父亲第二天就去世了,儿子觉得是自己过失杀了他。这导致韦伯严重抑郁和焦虑。

他不得不放弃大学的工作,接下来两年都闷在沙发里。

▲马克斯·韦伯与妻子


不幸的是,他妻子玛丽安娜和他母亲很像。这段婚姻缺少欢爱,两人神经质般争吵不休。

直到韦伯和19岁学生爱尔赛·凡·李希特霍芬发生了一段让他解脱的恋情,他在智识上才好转, 爱尔赛在性方面很超前,她的妹妹弗里达和她性情类似,嫁给了小说家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作者—译者注)。

马克斯·韦伯的生活是和他同时代的弗洛伊德生来要致力于研究的那种。


韦伯一生基本默默无闻,但其后他的名声呈几何级数增长—因为他开创了一些重要思想,以理解资本主义的运作和未来。



▌资本主义为何存在?

我们感觉资本主义很正常或是注定会发生,其实不然。从历史上看,它只不过近期才出现,且只成功地扎根于有限的几个国家。

大家普遍认为资本主义是科技发展的结果(特别是蒸汽机的发明)。

▲蒸汽机的发明者詹姆斯·瓦特

但韦伯提出资本主义的产生源于一套思想,特别是宗教思想,而非科学发现。

宗教使得资本主义得以发生。不是任何宗教,而是兴盛于北欧的一个特别的、非天主教的宗教,资本主义曾经在北欧特别有活力,现在依然如此。

资本主义是由新教,具体来说加尔文教派创建,这是由日内瓦的约翰•加尔文和他在英格兰的追随者—清教徒们发扬光大的教派。

在他1905年出版的大作《新教徒伦理学和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列举了他认为基督新教对资本主义如此重要的几个原因:

新教每时每刻让你有负罪感


韦伯认为天主教相对更轻松。误入歧途的天主教徒可以定期忏悔,通过神父洗清罪过,恢复上帝眼里的好名声。

但新教没有涤罪一说,因为只有上帝才能宽恕罪过,而他在审判日之前不会表明心意。

韦伯称,这使得新教徒的焦虑大大增加,终身都有负罪感,要在严厉的、无所不知却沉默不语的上帝面前展现他们的美德。

▲迈克尔·哈内克电影《白丝带》剧照


◎上帝赞赏勤奋工作


在韦伯看来,新教徒因有负罪感从而执着于勤奋工作。


亚当的罪过只有通过不停的劳作来去除。天主教旧贵族喜欢的休闲、放松和狩猎都要遭天谴。自然而然的,新教的节日和休息日少了很多。

上帝不喜欢休闲时光。赚来的钱不能挥霍于及时行乐,而永远只能用于投资明天。

◎上所有的工作都是神圣的

天主教徒把神圣工作的概念局限于神职工作。


但新教徒宣称任何工作都应以上帝的名义去做,哪怕是面包师傅或账房先生。这给所有职业以道德力量和热忱。


工作不只是为了生存,它是向上帝展示美德的宗教使命,职员应该和修道士一样严肃虔诚地对待办公室工作。


▲格兰特·伍德《美国哥特式》


社会比家庭更重要

在天主教国家,家庭曾经是(现在大多还是)最重要的。

大家为亲戚找工作,帮助懒惰的叔叔、没太多内疚地假公济私。

但是新教徒看待家庭没那么仁善。家庭可能成为自私自利动机的避难所,与耶稣所说基督徒应当与全体信徒的大家庭而不是自己的小家庭同休戚与共的指令相背。

对早期新教徒来说,人应无私地奉献于社会公共领域,每个人都应被公平而有尊严地对待。

为小家舍大家简直罪大恶极,应该摒弃狭隘自私和小家观念。

并没有什么奇迹

新教徒不去理睬神迹。上帝不是每天在幕后盯着,随时扳动扳手。祈祷不见得马上就有回应。天意显现没那么奇幻天真。


韦伯称之为"世界的祛魅"。


相反,新教徒的哲学把人的行动作为重心:日常世界被事实、理性和可发现的科学法则主导。


因此,飞黄腾达并非天注定,也不能靠恳求祈祷得来,它只能是常年缜密思考、诚实行动、勤勉且明智工作的结果。


韦伯认为,这五个因素在一起成为资本主义建立起来的核心催化剂。


他的见解与卡尔·马克思截然不同,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科技创造了新的资本主义社会系统),而韦伯提出了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是一组理念在事实上创造了资本主义,推动了新生的科技和经济发展)。


▲卡尔·马克思


韦伯和马克思之间的争论围绕着宗教的作用展开。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大众鸦片”,导致人们被动接受资本主义的恐怖一面。但韦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宗教事实上是资本主义的肇因和最重要的支持者。

人们不是因为宗教而容忍资本主义,而是因为宗教成为资本主义者。


▌怎样发展各国的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在35个国家发展得不错,在韦伯最先观察的德国可能发展得最好。但在其余161个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得可以说根本不行。

这让人困惑苦恼。富有国家每年有数十亿美元救助资金转移至穷国,用在疟疾药物、太阳能面板、水利系统和妇女教育上。

但韦伯式的剖析告诉我们这些物质上的介入根本没用,因为其实从一开始它就不是个物质上的问题,我们应该从思想层面着手解决。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该带给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不是资金和技术,而是思想。

韦伯的分析认为,一些国家的资本主义不成功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焦虑和负罪感,他们过于相信神迹,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日无柴烧。

他们的成员安于假公济私,爱家甚于爱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参加“非洲崛起•建设未来”高级会议时访问莫桑比


韦伯认为要成为成功的资本主义国家不见得只能转信新教,新教不过是带来了最先实现资本主义的思想,现在这些思想在宗教意识形态之外能够存续下去。

换做今天,韦伯会劝告资本主义传播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宗教对应的“文化”上。一个国家对生活的态度、希望和理解决定经济繁荣与否。

因此改革经济之路不应通过物质资助,而应该通过文化上的援助。

一个经济体决定性的问题不是通货膨胀率是多少,而是今晚电视上放什么节目。

▲一个古巴家庭在看肥皂剧



▌对资本主义发展毫无益处的两个宗教

韦伯会告诉我们,因为这个不幸的国家心态错了,和莱茵德国相去甚远。他们家族观念强,相信神迹,不认为上帝要求他们做个诚实的工匠或理发师……

韦伯的观点是,资本主义要在发展中国家生根,带去更高生产率和更多财富的优势,需要改变心态,逐渐形成类似加尔文主义升级版的观念。

韦伯在两本著作里写到他认为对资本主义发展毫无益处的两个宗教——印度和中国的宗教,阐述他对全球发展的观点。

对韦伯而言,印度教的种姓制度给每个人分配了一个无从逃脱的社会地位,以至让任何商业努力都无效。

灵魂转世的轮回信仰也催生了直到来世事物才能转化的观点。

同时,印度教对家族的意识形态减轻了个人责任的压力,鼓励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

这些理念影响了经济;今天韦伯学派会说这就是为什么日内瓦和埃尔福特有众多很棒的公立医院,而在金奈和瓦拉纳西则屈指可数。

▲印度种姓制度


韦伯也注意到中国类似的无益资本主义的因素。儒学让传统过于厚重,人无力反思做事的方法。

对官僚体制的投入产生了一个静态社会,然而创业精神来自焦虑和希冀的有效融合。


▌我们怎样改变世界?


韦伯写作的时代是革命的时代。他身边很多人都致力于改变事物: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国家主义者、分离主义者。

他也想改变事物,但他相信应该先研究世界上的政治权力是如何运作的。

他认为人类在历史上经历了三种不同的权力。最早期社会依靠他所称的“传统权威”运转。国王依赖传统信念和神学的吸引力提供其掌权的合法性,这种社会非常静态,极少允许主动行为。

它们随后被“魅力领袖权威”的时代所取代,个人英雄,最有名的是拿破仑,凭借富有魅力的个性得以掌权,用激情和意志改变他身边一切事物。

但韦伯坚称,俱往矣,我们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名为“官僚权威”的时代,权力由大量错综复杂的官僚部门掌控,而老百姓对他们如何运作疑惑不解。

▲拿破仑·波拿巴

公职人员在会议上和办公桌上究竟干些什么并不明了。

官僚凭知识获得权力:只有他们知道事情怎么运转,局外人要好几年才能弄清楚(比如,购房政策和教育课程是如何组织的),大多数人直接放弃了。


官僚的统治对那些想改变国家的人来说影响重大。常常有一种可以理解但实则被误导的愿望,即认为换掉领导人就万事大吉了,这个领导人被想象成大权独揽、决定一切。(例如奥巴马取代布什并没有带来一些人期待的变化;对这一点韦伯不会感到奇怪)

韦伯清楚,今天重大的社会变革不能通过个人魅力来获得。感觉好像政治变革应该由激情演讲、愤怒的大游行、振奋人心的姿态,比如出版畅销革命书籍来实现。

但韦伯对这些愿望持悲观态度,因为它们并没有顺应现代世界运作的真实情况。战胜官僚内部的权力只能靠知识和系统的组织。

韦伯鼓励我们认识到变革的过程虽然复杂缓慢,但并非那么不可行。

如果我们要改善事物,很可能不得不遵循看起来不那么戏剧化的步骤,通过仔细组织统计数据,耐心地向部长们陈诉情况、对委员听证会提供证词和仔细研究预算来实现。

▲马克斯·韦伯


韦伯虽生性谨慎,但却出乎意料地给出了许多如何改变事物的理念。

他告诉我们权力是如何运作的,提醒我们要改变国家,思想可能远比工具和金钱更重要。

这是极其重要的观点。

我们了解到,太多我们认为与客观的外部力量相关联的东西(我们因此觉得完全超出自己的控制),实际上取决于那些完全私密而更易变的东西的影响:我们头脑中的思想。



韦伯是思想史上绕不开的里程碑,他的理论深刻影响着我们当下的世界,他标志着现代思想的成年。

他看清了现代,真正理解现代社会运作的底层机制;他反思现代,指出现代性最深层的缺陷。直到他以“理性化”为核心,建立了一套现代化理论,才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解释了现代社会的来龙去脉和运转机制。

若我们要对现代文明和所处的当下有更深刻的认识,便绕不过韦伯的理论与研究。因此,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用一句话赞扬韦伯:“历来登上学术舞台的角色中最有影响的一个。”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读懂马克斯·韦伯系列”:


其中包含了解韦伯生平最重要的两部传记《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马克斯·韦伯:跨越时代的人生》,以及中文世界研究韦伯的开山之作《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韦伯。


此外,马克斯·韦伯最重要的3部代表作《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学术与政治》都收录其中——


《经济与社会》(阎克文最新译本):对现代社会的分析鞭辟入里。1997年,国际社会学评选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部社会学著作。本书高居第一。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阎克文最新译本):堪称大众知名度最高的社会学著作,对现代资本主义起源解释无出其右者。


《学术与政治》(钱永祥译本):韦伯一生思想的浓缩,理解其思想的钥匙文本。


另外还有占据韦伯晚年研究中心所在的“韦伯宗教社会学”四书:《中国的宗教》《印度的宗教》《古犹太教》《宗教社会学》。着眼于宗教与社会其他层面,为读者展现了世界文明发展的一条不容忽视的重要线索。


关于韦伯的著作,值得反复来读,其学术成就之宏大精深,影响之深远,在社会学界乃至整个世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上都是空前绝后的,他的思想体现了一个博大的智慧巨人。我们需要读韦伯的书,读韦伯的人格,读韦伯的思想。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王笛:那些手握权力的人总是幻想创造历史
不活在别人的期望里 ,就是自由的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书分两种:一种谋生,一种谋心
大学是一个社会最后的底线
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矿工诗人陈年喜
历史上最好的40年,却没有任何丰功伟绩
恐慌,是控制人心最好的方式
梁胡之争:国家最大的敌人是愚昧
半个世纪以前,美国女摄影师拍下的敦煌
木心:一路走来,不知该原谅什么
中国是怎样由“海棠叶”变成“大公鸡”的
狼的自由就是羊的末日——这个时代的自由面临的最大威胁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刘震云:从虞姬到潘金莲,中国女性故事为什么总是反常识?
史景迁告诉你:你知道的太平天国可能是假的
易中天:谁是中国改朝换代史的主演?
徐庆全:研究党史的人,为什么都会怕他
纪念王小波 | 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不要害怕读书的苦,那是去看世界的路
张宏杰:“利出一孔”,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万能”
身体的媚术:在枉死与苟活之间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我们是如何被宣传塑造的?
撒切尔夫人逝世10周年:她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
与屠刀为邻:现代世界最惨烈的大屠杀
熊培云| 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九位先哲的死亡观
雷颐:晚清转型失败的三大困局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我们亟需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敦煌与故宫:中国文明的两大殿堂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战争不是让你捐三个月工资,而是把你洗劫一空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活在“洪武时代”,为什么那么难
阻碍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源是什么?
张国荣:离世20载,风继续吹
最后稀品 |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
人无疵不可与交:别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人设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穿越历史的三峡:改变中国现代进程的五个人
安·兰德:人类史上最荒谬的一句口号
唐世平:沉迷于《甄嬛传》和《武媚娘》,是无法与现代世界相处的
朱学勤:1920,罗素在中国的失败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高阳:王朝兴衰的三条法则
大萧条的11个特点,细思极恐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海子逝世34周年纪念 | 在海子的诗歌里,遇见一个春天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道德失范: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坏人总是得利?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墓碑与文明:比人类尸骨更为坚硬的,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
哈耶克去世31年,世界却更需要他
无籍之徒——一部流氓导演并主演的中国史
孔乙己的“魔咒”:为什么社会总是不尊重知识分子?
历史与现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是什么?
谬误不死,危机不止——大萧条的教训
巴赫诞辰338周年:为什么人人都爱巴赫?
彭华:陈寅恪的文化史观
推动人类进步的,不是“英雄”与“权威”,而是怀疑与批判
沙特伊朗千年仇恨一朝调和?中东-西亚动荡的三大根源
当善良失去原则的时候,可能比恶还恶
加缪:习惯于绝望,比绝望本身还要糟糕
信息时代,如何抵御无价值的阅读?
他触动3亿人,写尽50年中国底层的命运
《西线无战事》再获奥斯卡:战争的荒谬释放出人性的荒谬
大江健三郎:我一生的写作就是为了向鲁迅致敬,为了靠近他
他们无一例外,在“流亡”中见证了那个时代
秦晖:我们与世界接轨,应该是底线的接轨
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
人类缺少雷蒙·阿隆这样的知识分子
超越“本分”:美国强大背后的女性密码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陈徒手: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文明的六个特征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中国流氓的变迁:一部“不正经”的偏门史
早熟落下的顽疾:2000年中国社会史的12个洞察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钱满素:为什么亟需从“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美国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一见敦煌“误”终生:敦煌不止是地名,更是文明的象征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重读莱维:“奥斯维辛”从未走远
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
木心:人生不如梦——鲁迅之后,张爱玲的敏锐
张宏杰:中国人的性格史,真的不忍去回顾
罗新:抗辩和异议,是历史提供的一种工具
别不了的司徒雷登:那个假装用一生爱中国的人
一个自由灵魂的养成:以赛亚·伯林的五大贡献
今天的大学校园,还会不会诞生《蒋公的面子》?
三观不合,终将渐行渐远
售罄即绝版:五套“入手须及时”的好书
北岛: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希特勒死了,“帝国梦”却仍在传承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罗新:“有所不为”——不做宏大叙事的囚徒
王小波:有些痛苦不必承受,有些苦难不必体验
阅读的五个层次
俄乌战争一周年:俄罗斯争霸世界,最终究竟得到了什么?
宣传画:消失于历史天空,却淡不出精神底层
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表演
《希特勒的末日》:暴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
胡适逝世61周年 | 自由而悲悯:当下我们最缺乏的力量
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现代性价值,是他心底的“压舱石”
马国川:日本没有“奇迹”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近代史最容易忽视的四个视角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叔本华诞辰235周年:如果生命注定是一场悲剧,如何超越它?
哈耶克最后的预言正在实现:狂妄而短视的人类始终面临一个抉择
经济决定贫富,政治决定生死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沈志华“趁乱”拷贝的俄罗斯解密档案,解开了多少中苏之谜?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汉语中的陌生人:他的每个句子都是发明,每个句子都独一无二
历史的教训:越“进步”,越要警惕灾难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中伊签署联合声明,是美国霸权的终结,还是新冷战的开始?
傅国涌︱存其文而原其人:不能力挽狂澜,但从未随波逐流
人其实很矮小,都是被书垫高的
秦晖、金雁——50后的爱情,当下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学术伉俪
ChatGPT的启示:中国未来最大的挑战,就是对待真理和自然的态度
读木心,是一种浪漫的体验:最值得收藏的25句经典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陈丹青、阿城等一代人的摄影老师——阮义忠:在一切商业化的今天,他努力寻找不变的价值
许倬云: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
“读史就读人”:那些隐没在史料深处的人物秘闻
孟德斯鸠: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读懂当代中国的珍贵史料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最值得收藏的40个经典名句
为什么许多人勤劳却不富有?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狂飙》:无论失败几次,由命运创作的史诗终将永存
宋朝之后,再无宋朝
他短暂的一生只干了两件事:一为爱情,一为莎翁
特殊利益集团与国家的兴衰有什么关系?
罗素逝世53周年纪念 | 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满江红》中陈旧的国际政治价值观:“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很难接轨现代文明
王五四:不出一声的野夫
杨本芬:读罢野夫《江上的母亲》,我再也不能等待……
岳飞死后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揭秘《满江红》背后的历史真相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五部有口皆碑的好书 | 总有一本,能治愈你的“精神内耗”
新的一年,在极寒之地,幻想春天
比权力更重要的,是对规则的尊重
刀尔登:“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动听,可惜是句谎言
巴黎和会:影响中国百年格局的历史拐点
盛世距离废墟有多远?
“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为什么依然“屹立不倒”
八十年代的中国是怎样引进的《一九八四》?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愚蠢又自负:三种最值得警惕的权威
纪念保罗·约翰逊:一剂注入知识分子群体的“清醒药”
无用之用,实为大用: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逃不脱的“柏克定律”
中国一百年以来的新年贺词(1909-1999)
阿克顿勋爵诞辰189周年 | 历史是个邪恶的老师,只对自由人诉说真相
米塞斯: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严复诞辰169周年 | 被遗忘的中国近代西学第一人
宋教仁之死:近代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一场政治实验的终结
世界名著四书:译文珍藏本,一套“重新认识纸书”的藏品级经典
永远的布列松:用审美赋予世界意义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最后库存 | 《中国救荒史》:一部中国史,其实就是一部灾荒史
莫言:历史这个壮观的剧场,给了人性以无穷的展示机会
王小波:但愿新的一年里,我们能远离一切古怪的事
张鸣:冯玉祥的真与伪
索尔仁尼琴104周年诞辰:不撒谎,不原谅,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失落的一代》:“中国知青史”——反思,就从读这本书开始
一个时代大潮裹挟下的女人,以“人的尺度”重新丈量中国近代史
92岁吴敬琏重磅发声:什么是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
“政治的时代”,知识分子为什么容易成为“背叛者?”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个人即政治: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生活的奥秘存在于艺术之中:审美是最奢侈的稀缺品
唯有去看,去感受:总有一幅好画,能治愈生命中独处的不安
木心逝世十一周年纪念 | 守护与送别:木心先生的最后时光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在这个时代,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
大棋局:关于1944-1950年历史最深的五大误解
胡适诞辰131周年:那些曾抛弃胡适的年轻人,晚年又重新选择了他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上海三部曲”:被遗忘的另一种上海
用生命书写的人道之书:亲历者的角度揭开“恐怖历史”的真相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淞沪会战到南京大屠杀
名家签名精选合辑:最理想的藏书,也是年尾最好的礼物
张学良的“双十二”:不但改变了中国,世界都改变了
蒙克:痛苦常有,而表达不常有
八十年代的回望与反思:五四精神悲壮的落幕
20世纪中国人的生死流转:历史的细节,让人恐惧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渡不过的巨流河: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永别
读黄仁宇就该从这本书开始:一部“失败者”的自传回忆录——《黄河青山》
【孤独的斗士:哈耶克】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活的百科全书:人类文明的五个殿堂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所有的战争宣传,都来自那些不上战场的人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此间风雅:中国文化的精华在文学,文学的精华在这里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恭贺刘道玉先生九十寿辰——四十年来最好的大学校长
不宜泄露书名的乱世奇书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