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拾遗 槛外记 2023-11-30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

他,是中国近代变迁无法回避的人物。

陈寅恪视他为挚友,感叹“天下英雄独使君”;胡适视他为最得意的弟子,称赞他“无论何处,都是一个道义力量”;国学大师毛子水说他“一生代表的是浩然之气”,著名教育家罗家伦称他是“天地间的一种正气”。他一生怼人无数,以“大炮”、“老虎”等号闻名天下。

有人赞他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最有志气、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的知识分子典范,这个人,就是历史学家傅斯年。


▌乱世书生:以一人之力挫败腐败权贵

1941年冬,日军攻占香港。隆隆炮火逼近,陈寅恪携家人匆忙赶到机场,准备乘机逃难。却被人拦了下来。
女儿——孔二小姐也要乘坐这趟飞机,她指挥着家仆,将老妈子、洋狗、马桶和床板塞进飞机,撇下绝望的陈寅恪一家和滞留此处的各界要员,扬长而去。
此时,遥远的重庆,有人正焦急地等待消息,当他得知国宝级大师被迫给高官的家眷和洋狗让位,滞留战区,生死未卜。
这位体型彪悍、一身霸气的山东大汉,暴跳如雷,怒吼:“杀孔祥熙以谢天下!”
此义愤者,正是傅斯年。
这人是响当当的“学术大鳄”,17岁入北大,24岁赴欧留学,32岁建成一流的研究所。然而个性却是不折不扣的斗士。
作家游宇明说:“看过傅斯年的照片,每一张都是紧绷着脸,一副随时准备跟人决斗的模样。”
这次,斗士傅斯年对上了“官霸”孔祥熙。

孔早就臭名昭著,任政府要职的11年里,光贪赃枉法的大案就有6起,利用职权,侵吞国家财产。人人恨他牙痒痒,却也毫无办法。
孔祥熙背景太硬,与蒋介石连襟,又是行政院院长,位居是国民政府的首脑,高官中的高官。
孔家又是民国一等一的权贵,掌管国家经济命脉,权倾天下。
傅斯年一介读书人,单枪匹马,无权无势。但他却霸气笑谈:“我何曾惧过?”
▲ 孔祥熙  

傅斯年两次上书蒋介石,言辞一次比一次激烈,蒋介石都不予不理会。但他不气馁,他一面搜集证据,一面准备以提案方式,上呈国民参政会。
蒋介石托秘书陈布雷从中斡旋,陈晓之以理:“先生若果真以提案弹劾孔氏,只怕世界各国认为中国官员贪污舞弊,不给予抗战支持,怎么办?”
抗战事大,但是贪污也不是小事。傅斯年换了种方式,将提案改成质疑案,继续揭发。
陈布雷没辙了,找到了老师胡适。
胡适从美国写信苦劝傅斯年:“蒋公的意思,你还不明白吗?再说,世间多少不平事,咱们哪能管过来,这件事太危险了,不要惹祸上身!”
傅斯年反问:“我一读书人,既不能上阵杀敌,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好吧,连胡适都拦不住了。
傅斯年为了避免被人暗算,就将证据装进小箱子里,寸步不离,睡觉时也放在枕头下。
万事俱备,傅斯年在参政会上,一阵炮轰,震惊朝野。
蒋介石坐不住了,邀请傅斯年吃饭,想替孔说情。
席间,蒋问:“孟真先生,信任我吗?”傅答:“当然信任。”
蒋说:“你既然信也该信任我所用的人。”
傅正色道:“委员长我是信任的,至于说因为信任你,也该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么,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能这样说!”
此语一出,周围的人都惊呆了:能怼到这份上,傅大炮,太牛了!蒋介石被怼得开不了口,便不再争辩。
不久,孔祥熙就卷铺盖走人了。
两千多年前,曾子问孔子:“什么是大勇?”孔子的回答掷地有声:“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反躬自问,只要正义站在我这边,纵然面对千万人的阻拦,我也义无反顾。于傅斯年而言,任尔东西南北风,义之所在,无惧无悔。
▲傅斯年与蒋介石

▌梅开二度:将权势熏天的宋子文拉下马
孔祥熙下台后,蒋介石的大舅子宋子文接替了他的位子。
一开始,宋赢得了众人的好感。但没多久,原形毕露,比孔有过之而无不及。
傅大炮又坐不住了。
连发三篇讨宋檄文:《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宋子文的失败》《论豪门资本必须铲除》,一路炮轰,痛斥宋的罪行:“古今中外有一个公例,凡是一个朝代,一个政权,要垮台,并不由于革命的势力,而由于他自己的崩溃……”“国家吃不消他了,人民吃不消他了,他真该走了,不走一切就垮了……”
傅斯年的声讨引得群情激愤,各界声援者不断,甚至有报纸大呼“傅斯年要革命”。
在舆论压力下,宋子文也灰溜溜地下了台。
▲宋子文

一位知识分子曾说傅斯年:“先生说出了四万万五千万人,所欲说而不能说又不敢说的话,既高明又勇敢,更热情。”
乱世一书生傅斯年,没有一兵一卒,却将两个权势熏天的大贪官拉下马,纵观整个民国,堪比者,何人哉?
如果一个人,对公平正义抱有最大的热忱,有胆量,能担当,敢发声,心之皎皎,至刚至正,那么,他就是一个强大到不可战胜的人。

▌文人骨气:代理校长,重振北大风气
1945年5月的昆明,微雨绵绵。教授们聚在西南联大,商量着胜利后,北大重建的事。
当时的情况,派系斗争激烈,当校长是个苦差事。而且北大需要保持“学术独立”,必须排除从政官员。
教授们想来想去,“暴脾气”傅斯年好像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于是,傅斯年收到一纸聘书:代理北大校长一职。
收到聘书后,傅斯年振衣而起,神情肃然:胡适不敢做的,我替他做,胡适不敢得罪的,我替他得罪。“我在这几个月给他打平天下,他好将北大办下去。”
当时的北大,早已面目全非。
原来的师生护着“文脉”南下,汉奸文人却留在北平,奴化青年。北大的自由之风和文化骨气,荡然无存。
战争胜利后,伪教员们的去留成为很棘手的问题,期间牵涉着太多人的利益。
可是新校长是谁,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傅斯年。
他可不管什么利益,什么认清,身在重庆,就向北平开炮:“北大复校,绝不延聘任何伪北大之职员!”
他到达北平机场时,陈雪屏教授前来迎接。傅斯年劈头就问:“你和伪北大教员,有来往吗?”陈雪屏不知所措:“只在必要场合有过。”
傅变色道:“汉贼不两立,连握手都不应该。”
▲ 傅斯年、胡适与胡祖望 
而这边收到消息的伪教授们也没有坐以待毙。先是以集体罢课相要挟,接着,联合起来向高官请愿,四处搬来救兵,或上门抗议,或登报辩护,逼傅斯年就范。

朋友纷纷劝他妥协:“树敌太多,有什么好处?”
傅斯年怃然叹道:“如果我同意了,如何对得起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他们不就白白做出牺牲了吗?”
于是,面对伪教授们的漫天叫骂,傅斯年的态度坚定:“我的职务是叫我想尽一切的办法,让北大保持一个干干净净的身子!正是非,辨忠奸!”
傅斯年的老师周作人,仗着自己是师辈,在信里摆架子骂他:“你今日以我为伪,安知今后不有人以你为伪!”
周作人大概是忘了,傅斯年在北大做学生时,就因教授讲课错误,将他们怼得丢了饭碗;新文化运动时,他又朝着要传他衣钵的黄侃等“老顽固”,猛烈开炮;抗日时,还差点因胡适袒护政府,要与他绝交,任凭你是再厉害的角色,又能如何?
果然,傅斯年将信撕得粉碎:“今后即使真有以我为伪的,那也是属于党派斗争的问题,却决不会说我做汉奸;而你周作人之为大汉奸,却是已经刻在耻辱柱上,永世无法改变了。”
结果,周作人再也未能跨进北大。
▲ 周作人  
处理完老师,那伪学生怎么处理?
傅斯年却一反之前的战斗姿态说:“青年何辜?现在的二十岁的大学生,抗战时不过是孩子,只要伪教员不用,对学生就是有利的。否则下一代的青年不知所取,今天负教育责任的人,岂不都成了国家的罪人?”
傅斯年主持北大的短暂时期内,挨了许多骂,但也是他在任期间,北大风气重振。
傅斯年怼人,不是义气之争,更不是派系之斗,而是为文人的骨气斗争。

知识分子如果不知坚守,不重名节,风起时,就站不稳,风继续刮,只会四散倒下,这样的人,能教育出独立思考、敢挑战权威的年轻人吗?

▌顶天立地:招生不论贫富,护校不顾生死
后来,傅斯年到台湾。身体渐渐不好了,常年的辛劳奔波,又性格刚烈,常年患高血压,成了医院的常客。
结果,他又拖着病躯接下了一个烂摊子——任台大校长。

▲到台湾后的傅斯年
国民政府迁台后,学生数量一下子暴涨,台大收容不了这么多人。为了取得入学资格,一些官员显贵们凭着手中权力,搞得学校乌烟瘴气,贫寒人家的孩子被堵在门外。
傅斯年上任后,立刻制定规则:无论贫富,一律按招生标准录取。
一些人不死心,想尽办法找他说情。傅斯年重拾年轻时的“大炮”风姿,继续开怼。
他在办公室门口竖块牌子,上书大字:“有为子女入学说项者,请免开尊口!傅斯年!”

接着,傅斯年开始整顿校风。学术水平不达标的教授,开除;专业不过关的医护人员,开除;混日子的职员,通通开除。
他得罪的人太多了,带来了一堆麻烦。
这些人四处攻击,在报上污蔑他。
恰在这时,台大和师范学院爆发学潮。
当军警包围台大时,傅斯年态度极强硬,他警告总司令彭孟缉:“我有一个请求,你今晚驱离学生时,不能流血,若有学生流血,我会跟你拼命!”
彭孟缉倚仗权势,一向不把人放在眼里,但面对傅的以死相搏,他被震住了,脱口而出道:“若有人流血,我便自杀!”
结果,台大避免了惨剧发生。
▲  傅斯年搭救的台大学生手写谢函 
几十年后,台师大师生在说起这次事件时,赞叹傅斯年,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他的大义凛然,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保护了很多人的生命,也维护了学术独立的大学。至今台湾军警都不得随便进入台大校园。

▌傅斯年之死:为正义站着倒下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像往日一样,参加教育会议。席间,突然蹦出来一个参议员——郭国基,人称“郭大炮”。
但与“傅大炮”的正直果敢不同,郭大炮是个无赖,最擅长挑事。他连翻质问傅斯年台大经费去处。
惹得傅斯年大怒,两人争辩起来。
傅斯年越说越激动,吼道:“我们办学,应该先替学生解决困难,使他们先有安定的生活环境,然后再要求他们用心勤学。你们,能不能把学生当人看?”

话音刚落,傅斯年突然趔趄着晕倒在地,闭上了双眼。一代书生意气,一代知识分子的脊梁,就此与世长辞。


巴顿将军曾说:“一个士兵最好的归宿,是在最后一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
一个真正的的斗士,最高贵的死亡姿势,便是在斗争中站着倒下,为正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正如胡适所说:“他坚持原则决不妥协,具有一丝不苟的彻底精神;他方正刚直,体现着一种正义感和责任感,而且他能把正义感直接化为责任感,使伸张正义成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陶希圣为之怆然:“傅斯年活着时,人们怕他,可是等他一死,遇到事情要争道理时,才发现,已没有人出来为你争了。”
傅斯年是学者、政治家、社会批评家以及学界领袖,他对近代学术体制的推动与建设,不可没,而他所秉持的知识分子之人格,亦值得所有国人肃然铭记。

但很可惜,处在大陆的我们却差不多遗忘了他。而在学术界,有关傅斯年生平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为此先知书店诚荐:《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本书刚好填补了研究傅斯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关于他这一空白,可以说得上是适逢其时。

本书的作者王汎森同样大有来头。师从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本书就是王汎森在余英时指导下所完成的著作。本书以问题为取向,资料翔实、视野开阔,是历史研究的典范——通过把握个体生命的沉浮,进而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脉搏。

此外,我们还可通过岳南的《陈寅恪与傅斯年》这本书,对比陈寅恪全面细致的了解铁骨铮铮傅斯年的生平,探究他们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若想了解傅斯年背后的整个大时代,则岳南的《南渡北归》也可一读,见证傅斯年、胡适、王国维、陈寅恪等一代大师在大时代下的心灵史——也是一部二十世纪历史命运之书。《南渡北归》多次绝版,再版不易,全书毫无删减,值得珍藏。

见证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读先生的人,读先生的思想。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读懂傅斯年”三书(含签名版):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道德失范: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坏人总是得利?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墓碑与文明:比人类尸骨更为坚硬的,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
哈耶克去世31年,世界却更需要他
无籍之徒——一部流氓导演并主演的中国史
孔乙己的“魔咒”:为什么社会总是不尊重知识分子?
历史与现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是什么?
谬误不死,危机不止——大萧条的教训
巴赫诞辰338周年:为什么人人都爱巴赫?
彭华:陈寅恪的文化史观
推动人类进步的,不是“英雄”与“权威”,而是怀疑与批判
沙特伊朗千年仇恨一朝调和?中东-西亚动荡的三大根源
当善良失去原则的时候,可能比恶还恶
加缪:习惯于绝望,比绝望本身还要糟糕
信息时代,如何抵御无价值的阅读?
他触动3亿人,写尽50年中国底层的命运
《西线无战事》再获奥斯卡:战争的荒谬释放出人性的荒谬
大江健三郎:我一生的写作就是为了向鲁迅致敬,为了靠近他
他们无一例外,在“流亡”中见证了那个时代
秦晖:我们与世界接轨,应该是底线的接轨
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
人类缺少雷蒙·阿隆这样的知识分子
超越“本分”:美国强大背后的女性密码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陈徒手: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文明的六个特征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中国流氓的变迁:一部“不正经”的偏门史
早熟落下的顽疾:2000年中国社会史的12个洞察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钱满素:为什么亟需从“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美国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一见敦煌“误”终生:敦煌不止是地名,更是文明的象征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重读莱维:“奥斯维辛”从未走远
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
木心:人生不如梦——鲁迅之后,张爱玲的敏锐
张宏杰:中国人的性格史,真的不忍去回顾
罗新:抗辩和异议,是历史提供的一种工具
别不了的司徒雷登:那个假装用一生爱中国的人
一个自由灵魂的养成:以赛亚·伯林的五大贡献
今天的大学校园,还会不会诞生《蒋公的面子》?
三观不合,终将渐行渐远
售罄即绝版:五套“入手须及时”的好书
北岛: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希特勒死了,“帝国梦”却仍在传承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罗新:“有所不为”——不做宏大叙事的囚徒
王小波:有些痛苦不必承受,有些苦难不必体验
阅读的五个层次
俄乌战争一周年:俄罗斯争霸世界,最终究竟得到了什么?
宣传画:消失于历史天空,却淡不出精神底层
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表演
《希特勒的末日》:暴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
胡适逝世61周年 | 自由而悲悯:当下我们最缺乏的力量
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现代性价值,是他心底的“压舱石”
马国川:日本没有“奇迹”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近代史最容易忽视的四个视角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叔本华诞辰235周年:如果生命注定是一场悲剧,如何超越它?
哈耶克最后的预言正在实现:狂妄而短视的人类始终面临一个抉择
经济决定贫富,政治决定生死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沈志华“趁乱”拷贝的俄罗斯解密档案,解开了多少中苏之谜?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汉语中的陌生人:他的每个句子都是发明,每个句子都独一无二
历史的教训:越“进步”,越要警惕灾难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中伊签署联合声明,是美国霸权的终结,还是新冷战的开始?
傅国涌︱存其文而原其人:不能力挽狂澜,但从未随波逐流
人其实很矮小,都是被书垫高的
秦晖、金雁——50后的爱情,当下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学术伉俪
ChatGPT的启示:中国未来最大的挑战,就是对待真理和自然的态度
读木心,是一种浪漫的体验:最值得收藏的25句经典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陈丹青、阿城等一代人的摄影老师——阮义忠:在一切商业化的今天,他努力寻找不变的价值
许倬云: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
“读史就读人”:那些隐没在史料深处的人物秘闻
孟德斯鸠: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读懂当代中国的珍贵史料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最值得收藏的40个经典名句
为什么许多人勤劳却不富有?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狂飙》:无论失败几次,由命运创作的史诗终将永存
宋朝之后,再无宋朝
他短暂的一生只干了两件事:一为爱情,一为莎翁
特殊利益集团与国家的兴衰有什么关系?
罗素逝世53周年纪念 | 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满江红》中陈旧的国际政治价值观:“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很难接轨现代文明
王五四:不出一声的野夫
杨本芬:读罢野夫《江上的母亲》,我再也不能等待……
岳飞死后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揭秘《满江红》背后的历史真相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五部有口皆碑的好书 | 总有一本,能治愈你的“精神内耗”
新的一年,在极寒之地,幻想春天
比权力更重要的,是对规则的尊重
刀尔登:“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动听,可惜是句谎言
巴黎和会:影响中国百年格局的历史拐点
盛世距离废墟有多远?
“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为什么依然“屹立不倒”
八十年代的中国是怎样引进的《一九八四》?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愚蠢又自负:三种最值得警惕的权威
纪念保罗·约翰逊:一剂注入知识分子群体的“清醒药”
无用之用,实为大用: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逃不脱的“柏克定律”
中国一百年以来的新年贺词(1909-1999)
阿克顿勋爵诞辰189周年 | 历史是个邪恶的老师,只对自由人诉说真相
米塞斯: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严复诞辰169周年 | 被遗忘的中国近代西学第一人
宋教仁之死:近代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一场政治实验的终结
世界名著四书:译文珍藏本,一套“重新认识纸书”的藏品级经典
永远的布列松:用审美赋予世界意义
2023先知精选新年礼:五套为“价值”而生的典藏好书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先知书店 | 2022年度精选书单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最后库存 | 《中国救荒史》:一部中国史,其实就是一部灾荒史
莫言:历史这个壮观的剧场,给了人性以无穷的展示机会
王小波:但愿新的一年里,我们能远离一切古怪的事
张鸣:冯玉祥的真与伪
索尔仁尼琴104周年诞辰:不撒谎,不原谅,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失落的一代》:“中国知青史”——反思,就从读这本书开始
一个时代大潮裹挟下的女人,以“人的尺度”重新丈量中国近代史
92岁吴敬琏重磅发声:什么是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
“政治的时代”,知识分子为什么容易成为“背叛者?”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个人即政治: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生活的奥秘存在于艺术之中:审美是最奢侈的稀缺品
唯有去看,去感受:总有一幅好画,能治愈生命中独处的不安
木心逝世十一周年纪念 | 守护与送别:木心先生的最后时光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在这个时代,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
大棋局:关于1944-1950年历史最深的五大误解
胡适诞辰131周年:那些曾抛弃胡适的年轻人,晚年又重新选择了他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上海三部曲”:被遗忘的另一种上海
用生命书写的人道之书:亲历者的角度揭开“恐怖历史”的真相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淞沪会战到南京大屠杀
名家签名精选合辑:最理想的藏书,也是年尾最好的礼物
张学良的“双十二”:不但改变了中国,世界都改变了
蒙克:痛苦常有,而表达不常有
八十年代的回望与反思:五四精神悲壮的落幕
20世纪中国人的生死流转:历史的细节,让人恐惧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渡不过的巨流河: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永别
读黄仁宇就该从这本书开始:一部“失败者”的自传回忆录——《黄河青山》
【孤独的斗士:哈耶克】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活的百科全书:人类文明的五个殿堂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所有的战争宣传,都来自那些不上战场的人
茨威格:那个崩塌了的昨日世界……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此间风雅:中国文化的精华在文学,文学的精华在这里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恭贺刘道玉先生九十寿辰——四十年来最好的大学校长
不宜泄露书名的乱世奇书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