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岛: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先知书店 槛外记 2023-11-30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北岛《一切》

有人曾说,逝去的80年代就像灯火辉煌的列车,在夜里一闪而过,只留下几个耀眼的名字。而北岛,这个曾代表了那代人集体记忆和精神镜像的名字,毫无疑问是其中之一。


北岛那些“以理性为准绳,重新确定人的价值”的诗,曾经激励了无数热望着改变自己、改变中国的年轻人。

 

可惜今天,提起北岛,人们能记得的还有什么?那个被文艺青年们奉上神坛的传奇诗人?当年最吸睛的“流量之王”?那个与顾城、芒克等人并排躺在教科书里的名字?还是那句烂熟于心,却很难走心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当下,北岛的其人其文,无不面临着“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现状:北岛的名字和作品早已被大多数人遗忘。然而,对于少数人来说,他的诗歌就像人生裂隙中照进来的光,不仅帮自己看清了黑暗中的龌龊与腐朽,也给人以温暖和希望,成为支撑自己在无边黑暗中活下去的力量。

无论是从他的时钟照见“人性的高贵”、从他的散文中反思历史和现实,还是从他的生命经历中寻找“生命的湖”,这个时代无疑都比任何时代更需要他。



-01-
一句诗是一颗子弹
射向蒙昧者的心脏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北岛《回答》

提到北岛,人们往往冠以“冷抒情诗人”之名,然而,他的思想绝不止于早期那些经典又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人生亦不仅仅只是“诗人”这一身份。

在一些北岛读者的心里,北岛从来不只是一个诗人的形象,而是更像鲁迅一样,是一位思想的斗士。

鲁迅把自己的杂文比作匕首、投枪,相比之下,北岛的诗则更加短小精悍、一句入魂,一句诗是一颗子弹,射向蒙昧者的心脏。

然而,无论鲁迅还是北岛,不管他们的文字多么有力量,终究无法唤醒不愿觉醒的人,正如那句流行的话所说:你永远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

北岛跟鲁迅一样,面容枯瘦、表情严肃,唇舌间挂满冷峻,他们都是灵魂的医生。然而对一个“患者”而言,医生的医术再好也都只是外在干预,要实现灵魂的觉醒,还需自身的“免疫力”。



-02-
在出发与抵达之间
一无所有地漂流

一个旅行者,他的生活总是处于出发与抵达之间。从哪儿来到哪儿去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持未知态度,在漂流中把握自己,对,一无所有地漂流。
——北岛

1949年8月2日,北岛出生于北京,老家浙江湖州。“北岛”是诗人芒克给他取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他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家民间刊物《今天》的创办者,也是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

1976年,那个余痛未消的年份,人们都如此愤怒而无奈,同时却又开始编织着新希望,一切都交织在一起,疑问很多,却得不到回答。北岛的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与大众见面的。

在那个冲动、稚嫩、但最终生机勃勃的年代,他的诗刚一出现,便吓坏了那些被标语轰炸了几十年的人。

1989年,北岛因故移居海外,在异国他乡踽踽独行。1989年后的两年,据不完全统计,就睡了一百多张床。这些日子里,言说的困境也日益凸显,“词的流亡开始了。”

从1989到1995年,北岛搬了七国十五个家。北岛回忆:

“自蹒跚学步起,就有某种神秘的冲动带我离开家乡,外加时代推波助澜,让我越走越远,远到天边,远到有一天连家都回不去了。”



-03-
母语才能说出真理
母语是唯一的现实

对于一个在他乡用母语写作的人来说,母语是唯一的现实。

——北岛


作为享誉世界、并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思想者,他的作品里,既洋溢着时代与个人之间的张力,又保存着大半个世纪国人的精神群像。

按他自己的话说,他的作品,绝非影响一代人心灵之作、而只不过是“受雇于一个伟大的记忆”,不得不观察、记录、反思、甚至对抗这个时代。 

他赋予诗歌以灵魂,表达着自己强烈的反叛与怀疑。时代在他笔下重现,汉语在他作品中重生。

孤悬海外,母语始终是诗人至死不渝的灵魂伴侣,也让他得以在日日夜夜的枯坐中通往精神家园。

北岛很欣赏诗人策兰的一席话:“只有用母语,一个人才能说出自己的真理。住在外语领地,意味着我比以前更有意识地跟母语打交道。”



-04-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
我只想做一个人

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

我没有留下遗嘱

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

我并不是英雄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

我只想做一个人

——北岛《宣告》

虽然读者喜欢一厢情愿地把北岛看作一个冷峻的斗士,但那不过是平庸时代里,渴望自由的人对诗人的一种美好想象,一种读者自身想要摆脱平庸的映射。

北岛曾在访谈中这样回答读者们对他这个“英雄”的期待:

“我认为我不是什么斗士,我曾经也在自己的诗里说过我不是英雄,在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里面我只想做一个人,我就是一个人,如果能做一个人就很不容易了,不是做一条狗。”

是啊,在人已经不能好好做人的时代,做一个人本身就是一种奢侈,如果人人都能自由自在地做人,“决不跪在地上”,那我们又何必需要英雄呢?

这个世界不需要英雄,需要的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05-
是读一读北岛的时候了

是诗歌泄露天机的时候了


逝去的是路返回的是异乡
逝去的逝去的是无穷的追问
返回的没有声响
……
是时代匿名的时候了
是诗歌泄露天机的时候了
是时候了
——北岛《歧路行》

是读一读北岛的时候了。


提到北岛,人们往往冠以“冷抒情诗人”之名,然而,他的思想绝不止于早期那些经典又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人生亦不仅仅只是“诗人”这一身份。


如果说,北岛的诗是为了对抗这个异化世界所建造的“法庭”;那么他的作品集《北岛集》,收录的散文、随笔等作品,则饱含北岛毕生思想精华——远不止是他青年时代的“思辨与激昂”,还包括了“在漂泊中与自己坦诚相对后的经验与感悟”,甚至近年来回望时代后,对“世界何以至此”最深切、也最洞明的答案。他的诗歌,泄露了天机。


北岛以“叛逆”的精神,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读他的诗,回味的是闪着理性之光的岁月,读到的是北岛灵魂中重生的语言,看到的是诗意的朦胧,收获的是人性的觉醒。


市面上,北岛老师的诗集常见、但《全集》却不常有,签名版的全集则更为稀缺。先知书店现有少量北岛亲笔签名版的《北岛集》,堪称迄今北岛最全版本,值得珍藏,数量非常极少,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还可在一并选购“回望八十年代”三书)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罗新:“有所不为”——不做宏大叙事的囚徒
王小波:有些痛苦不必承受,有些苦难不必体验
阅读的五个层次
俄乌战争一周年:俄罗斯争霸世界,最终究竟得到了什么?
宣传画:消失于历史天空,却淡不出精神底层
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表演
《希特勒的末日》:暴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
胡适逝世61周年 | 自由而悲悯:当下我们最缺乏的力量
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现代性价值,是他心底的“压舱石”
马国川:日本没有“奇迹”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近代史最容易忽视的四个视角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叔本华诞辰235周年:如果生命注定是一场悲剧,如何超越它?
哈耶克最后的预言正在实现:狂妄而短视的人类始终面临一个抉择
经济决定贫富,政治决定生死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沈志华“趁乱”拷贝的俄罗斯解密档案,解开了多少中苏之谜?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汉语中的陌生人:他的每个句子都是发明,每个句子都独一无二
历史的教训:越“进步”,越要警惕灾难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中伊签署联合声明,是美国霸权的终结,还是新冷战的开始?
傅国涌︱存其文而原其人:不能力挽狂澜,但从未随波逐流
人其实很矮小,都是被书垫高的
秦晖、金雁——50后的爱情,当下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学术伉俪
ChatGPT的启示:中国未来最大的挑战,就是对待真理和自然的态度
读木心,是一种浪漫的体验:最值得收藏的25句经典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陈丹青、阿城等一代人的摄影老师——阮义忠:在一切商业化的今天,他努力寻找不变的价值
许倬云: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
“读史就读人”:那些隐没在史料深处的人物秘闻
孟德斯鸠: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读懂当代中国的珍贵史料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最值得收藏的40个经典名句
为什么许多人勤劳却不富有?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狂飙》:无论失败几次,由命运创作的史诗终将永存
宋朝之后,再无宋朝
他短暂的一生只干了两件事:一为爱情,一为莎翁
特殊利益集团与国家的兴衰有什么关系?
罗素逝世53周年纪念 | 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满江红》中陈旧的国际政治价值观:“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很难接轨现代文明
王五四:不出一声的野夫
杨本芬:读罢野夫《江上的母亲》,我再也不能等待……
岳飞死后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揭秘《满江红》背后的历史真相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五部有口皆碑的好书 | 总有一本,能治愈你的“精神内耗”
新的一年,在极寒之地,幻想春天
比权力更重要的,是对规则的尊重
刀尔登:“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动听,可惜是句谎言
巴黎和会:影响中国百年格局的历史拐点
盛世距离废墟有多远?
“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为什么依然“屹立不倒”
八十年代的中国是怎样引进的《一九八四》?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愚蠢又自负:三种最值得警惕的权威
纪念保罗·约翰逊:一剂注入知识分子群体的“清醒药”
无用之用,实为大用: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逃不脱的“柏克定律”
中国一百年以来的新年贺词(1909-1999)
阿克顿勋爵诞辰189周年 | 历史是个邪恶的老师,只对自由人诉说真相
米塞斯: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严复诞辰169周年 | 被遗忘的中国近代西学第一人
宋教仁之死:近代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一场政治实验的终结
世界名著四书:译文珍藏本,一套“重新认识纸书”的藏品级经典
永远的布列松:用审美赋予世界意义
2023先知精选新年礼:五套为“价值”而生的典藏好书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先知书店 | 2022年度精选书单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最后库存 | 《中国救荒史》:一部中国史,其实就是一部灾荒史
莫言:历史这个壮观的剧场,给了人性以无穷的展示机会
王小波:但愿新的一年里,我们能远离一切古怪的事
张鸣:冯玉祥的真与伪
索尔仁尼琴104周年诞辰:不撒谎,不原谅,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一个时代大潮裹挟下的女人,以“人的尺度”重新丈量中国近代史
92岁吴敬琏重磅发声:什么是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
“政治的时代”,知识分子为什么容易成为“背叛者?”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个人即政治: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生活的奥秘存在于艺术之中:审美是最奢侈的稀缺品
唯有去看,去感受:总有一幅好画,能治愈生命中独处的不安
木心逝世十一周年纪念 | 守护与送别:木心先生的最后时光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在这个时代,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
大棋局:关于1944-1950年历史最深的五大误解
胡适诞辰131周年:那些曾抛弃胡适的年轻人,晚年又重新选择了他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上海三部曲”:被遗忘的另一种上海
用生命书写的人道之书:亲历者的角度揭开“恐怖历史”的真相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淞沪会战到南京大屠杀
名家签名精选合辑:最理想的藏书,也是年尾最好的礼物
张学良的“双十二”:不但改变了中国,世界都改变了
蒙克:痛苦常有,而表达不常有
八十年代的回望与反思:五四精神悲壮的落幕
20世纪中国人的生死流转:历史的细节,让人恐惧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渡不过的巨流河: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永别
读黄仁宇就该从这本书开始:一部“失败者”的自传回忆录——《黄河青山》
【孤独的斗士:哈耶克】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活的百科全书:人类文明的五个殿堂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所有的战争宣传,都来自那些不上战场的人
茨威格:那个崩塌了的昨日世界……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此间风雅:中国文化的精华在文学,文学的精华在这里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恭贺刘道玉先生九十寿辰——四十年来最好的大学校长
不宜泄露书名的乱世奇书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