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槛外记 2023-11-30
题图:1947年清华大学办公室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很晚,最早是戊戌变法时期创立的一批大学堂(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等),到现在不过一百多年。清华起初是留美预备班,成立时间更晚。1928年清华正式升格为大学,到1937年抗战前,只有不到十年时间,清华大学已经成为国内第一流的大学。短短的几十年能够赶上世界水平是很不容易的。应该说,梅贻琦先生是最大的功臣。


梅贻琦的教育理念与思想不仅针对当时的中国教育旧弊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且在教育已经“跃进”的今天来看,也是熠熠生辉。


永远的清华校长——梅贻琦




说到梅贻琦,就让人想到清华大学。梅贻琦于清华大学乃至西南联大都是一个时代性的标志人物。梅贻琦是清华大学前身游美学务处的首期“直接留美生”中的一员,通常被称为清华史前生。梅贻琦与清华大学的不解之缘即源于此。


梅贻琦对教育的专注无人能及,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奠定清华的校格,提升清华的声望。


从游美学务处首批留学生,到清华大学校长,从筹建我国第一座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到建立新竹清华大学,梅贻琦的一生是为清华的一生。他开创了清华的黄金时代,主导了西南联大的奇迹。


1931—1937年,梅贻琦实际掌校西南联大8年。所取得的成就为世瞩目:联大师生中,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共计172人,其中联大学生90人,教授82人。汪曾祺称西南联大是“空前绝后”的大学,杨振宁称其为绝对的一流大学。


“大学者,非有大厦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的大师观成就了中国近代史上人才辈出、大师辈出、学术繁荣的时代。


梅贻琦一生未被称为大师,但却聚中国的大师于清华大学。他们是:陈寅恪、冯友兰、陈岱孙、闻一多、钱穆、朱自清、罗常培、沈从文、金岳霖、王力、费孝通、吴晗、朱光潜、钱钟书、李广田;陈省身、王竹溪、饶毓泰、华罗庚、吴大猷、黄子卿、叶企孙、吴有训、赵九章、顾毓琇、周培源、孙云铸、刘仙洲、施嘉炀、李辑祥、梁思成、蔡方荫、庄前鼎、林徽因、袁复礼……


1938年4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委员合影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拓片


梅贻琦一生为教育,为中国培养出多位大师。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60人;获“两弹一星”称号的科学家8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5人;以及一大批享誉中外的人文社会科学家。清华国学研究院四个导师,三年多时间培养了几十个学生,撑起中国国学的半壁江山。当代国学家有一大部分都是从清华国学院走出去的。


无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梅贻琦的校长地位一直十分稳固,受到全校上下一致的信赖和尊崇。即便在学潮澎湃、学生与校当局矛盾激化的时候,学生也要声明一句:“拥护梅校长,反对×××……”在清华大学学潮不断的时期,清华师生曾经赶走了三任校长,才选出了梅贻琦。而梅贻琦不负众望,带着清华这巨轮创造了清华(包括后来的西南联大)的辉煌,被校友们敬称为清华“终身校长”。


矗立在梅园入口处的石碑,“梅园”二字由于右任手书



他是这样的校长


*兼容并包精神的践行者与开拓者

“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

梅贻琦掌校期间,不同政治见解、不同组织面貌、不同学术思想的专家学者(三民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国家主义者、激进民主主义者,“战国策”派、“野玫瑰”派……),其学术地位始终得到尊重,人身安全始终能受到保护,之所以如此,正如朱自清所说,关键是有一位梅贻琦这样的“同情民主制度”的校长。


*学术自由精神的维护者

“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

学术自由(或曰自由探讨之风气)是梅贻琦教育思想的三大支柱之一。他认为,学术自由与独立思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或者说,前者是建立在后者的基础上的。他劝诫师生“要拿出恳切的精神,切实去研究。思想要独立,态度要谦虚,不要盲从,不要躁进”,提出学术自由对培养高质人才和推动学术发展的根本作用。


*通识教育理念的倡导者

“有人认为学文学者,就不必注意理科;习工科者就不必注意文科,所见似乎窄小一点。学问范围务广,不宜过狭,这样才可以使吾们对于所谓人生观,得到一种平衡不偏的观念。”

梅贻琦重通才教育,认为 “通识为本,专识为末”、“通重于专”,认为大学不应培养只有专门技术的“高等匠人”,而应是“周见洽闻”的“完人”。应该给学生一些普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方面最广泛的、综合的基本知识,以培养一批具有政治头脑、处世才干和多方面知识与文化教养的高级知识分子。


1933年梅氏五兄弟在北平聚会留影


*民主法治精神的捍卫者

“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以为,恐怕仿佛不见得。”

这是清华校友对梅贻琦的描述。梅贻琦治校,别人称之为“无为而治”,他本人则常以“吾从众”三字自喻。其实,这都是一些表面现象,其实质,乃是梅贻琦一生奉行不渝的民主法治精神。清华大学师生打破大学传统的家长式管理体制,实现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并在梅贻琦任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真正将教育权还给了教育者。也因此造就了清华及西南联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为学术自由提供了制度基础。


1961年12月2日,梅贻琦在台大医院示意启动新竹清华核反应堆


1930年梅贻琦在美国清华学校留美监督处门前与友人及清华留美生合影


*学而优则仕传统的背道者

“本乎中华文化之渊源,适乎西洋文化之巅峰”。

梅贻琦集中国文化传统中“士”的君子精神与西方文化中的法治民主精神于一身,将其一生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从不将“当官”放在心上、眼内。他手握清华基金,却一生清贫如洗,他的个人品格和道德风范,在过去和现在的“并世诸君子”中,堪称典范。


梅贻琦遗物仅存的日记本及账本

     

蒋梦麟言:“中国崛起于近代文明国家之林,(梅贻琦)厥功至伟,莫之与京。”梅贻琦作为校长的一生可以说是“功成名就”的。他的一生与清华紧密相连,清华成就了梅贻琦的教育理想,同样的,也可以说梅贻琦奠定了清华大学的精神。梅先生的“大师论”、“通才教育”、“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教育思想,“忠诚无私”、“寡言沉稳”、“刚毅仁爱”的人格精神为中国的教育走出迷途照亮了方向。


梅贻琦先生属于清华,属于教育,属于整个民族和时代!他虽然被人们尊称为“寡言君子”,但他一生鞠躬尽瘁于杏坛,为后人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是著名清华校史权威黄延复、钟秀斌的代表作,也是国内最详实的梅贻琦传记之一。本书系统介绍了清华校长梅贻琦的教育理念,同时从梅贻琦个人品质诸如德风、学问、志节、文采诸方面,来展现梅贻琦这位知识分子楷模的风华。梅贻琦的个人品格和道德风范,在过去和现在的“并世诸君子”中,堪称典范。梅贻琦的一生也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一生。他是 “三不朽 ”式的现代圣人,属于清华,也属于中华民族。他是中国教育的一盏灯。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敦煌与故宫:中国文明的两大殿堂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战争不是让你捐三个月工资,而是把你洗劫一空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活在“洪武时代”,为什么那么难
阻碍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源是什么?
张国荣:离世20载,风继续吹
最后稀品 |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
人无疵不可与交:别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人设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穿越历史的三峡:改变中国现代进程的五个人
安·兰德:人类史上最荒谬的一句口号
唐世平:沉迷于《甄嬛传》和《武媚娘》,是无法与现代世界相处的
朱学勤:1920,罗素在中国的失败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高阳:王朝兴衰的三条法则
大萧条的11个特点,细思极恐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海子逝世34周年纪念 | 在海子的诗歌里,遇见一个春天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道德失范: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坏人总是得利?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墓碑与文明:比人类尸骨更为坚硬的,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
哈耶克去世31年,世界却更需要他
无籍之徒——一部流氓导演并主演的中国史
孔乙己的“魔咒”:为什么社会总是不尊重知识分子?
历史与现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是什么?
谬误不死,危机不止——大萧条的教训
巴赫诞辰338周年:为什么人人都爱巴赫?
彭华:陈寅恪的文化史观
推动人类进步的,不是“英雄”与“权威”,而是怀疑与批判
沙特伊朗千年仇恨一朝调和?中东-西亚动荡的三大根源
当善良失去原则的时候,可能比恶还恶
加缪:习惯于绝望,比绝望本身还要糟糕
信息时代,如何抵御无价值的阅读?
他触动3亿人,写尽50年中国底层的命运
《西线无战事》再获奥斯卡:战争的荒谬释放出人性的荒谬
大江健三郎:我一生的写作就是为了向鲁迅致敬,为了靠近他
他们无一例外,在“流亡”中见证了那个时代
秦晖:我们与世界接轨,应该是底线的接轨
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
人类缺少雷蒙·阿隆这样的知识分子
超越“本分”:美国强大背后的女性密码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陈徒手: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文明的六个特征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中国流氓的变迁:一部“不正经”的偏门史
早熟落下的顽疾:2000年中国社会史的12个洞察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钱满素:为什么亟需从“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美国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一见敦煌“误”终生:敦煌不止是地名,更是文明的象征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重读莱维:“奥斯维辛”从未走远
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
木心:人生不如梦——鲁迅之后,张爱玲的敏锐
张宏杰:中国人的性格史,真的不忍去回顾
罗新:抗辩和异议,是历史提供的一种工具
别不了的司徒雷登:那个假装用一生爱中国的人
一个自由灵魂的养成:以赛亚·伯林的五大贡献
今天的大学校园,还会不会诞生《蒋公的面子》?
三观不合,终将渐行渐远
售罄即绝版:五套“入手须及时”的好书
北岛: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希特勒死了,“帝国梦”却仍在传承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罗新:“有所不为”——不做宏大叙事的囚徒
王小波:有些痛苦不必承受,有些苦难不必体验
阅读的五个层次
俄乌战争一周年:俄罗斯争霸世界,最终究竟得到了什么?
宣传画:消失于历史天空,却淡不出精神底层
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表演
《希特勒的末日》:暴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
胡适逝世61周年 | 自由而悲悯:当下我们最缺乏的力量
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现代性价值,是他心底的“压舱石”
马国川:日本没有“奇迹”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近代史最容易忽视的四个视角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叔本华诞辰235周年:如果生命注定是一场悲剧,如何超越它?
哈耶克最后的预言正在实现:狂妄而短视的人类始终面临一个抉择
经济决定贫富,政治决定生死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沈志华“趁乱”拷贝的俄罗斯解密档案,解开了多少中苏之谜?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汉语中的陌生人:他的每个句子都是发明,每个句子都独一无二
历史的教训:越“进步”,越要警惕灾难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中伊签署联合声明,是美国霸权的终结,还是新冷战的开始?
傅国涌︱存其文而原其人:不能力挽狂澜,但从未随波逐流
人其实很矮小,都是被书垫高的
秦晖、金雁——50后的爱情,当下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学术伉俪
ChatGPT的启示:中国未来最大的挑战,就是对待真理和自然的态度
读木心,是一种浪漫的体验:最值得收藏的25句经典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陈丹青、阿城等一代人的摄影老师——阮义忠:在一切商业化的今天,他努力寻找不变的价值
许倬云: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
“读史就读人”:那些隐没在史料深处的人物秘闻
孟德斯鸠: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读懂当代中国的珍贵史料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最值得收藏的40个经典名句
为什么许多人勤劳却不富有?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狂飙》:无论失败几次,由命运创作的史诗终将永存
宋朝之后,再无宋朝
他短暂的一生只干了两件事:一为爱情,一为莎翁
特殊利益集团与国家的兴衰有什么关系?
罗素逝世53周年纪念 | 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满江红》中陈旧的国际政治价值观:“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很难接轨现代文明
王五四:不出一声的野夫
杨本芬:读罢野夫《江上的母亲》,我再也不能等待……
岳飞死后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揭秘《满江红》背后的历史真相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五部有口皆碑的好书 | 总有一本,能治愈你的“精神内耗”
新的一年,在极寒之地,幻想春天
比权力更重要的,是对规则的尊重
刀尔登:“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动听,可惜是句谎言
巴黎和会:影响中国百年格局的历史拐点
盛世距离废墟有多远?
“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为什么依然“屹立不倒”
八十年代的中国是怎样引进的《一九八四》?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愚蠢又自负:三种最值得警惕的权威
纪念保罗·约翰逊:一剂注入知识分子群体的“清醒药”
无用之用,实为大用: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逃不脱的“柏克定律”
中国一百年以来的新年贺词(1909-1999)
阿克顿勋爵诞辰189周年 | 历史是个邪恶的老师,只对自由人诉说真相
米塞斯: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严复诞辰169周年 | 被遗忘的中国近代西学第一人
宋教仁之死:近代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一场政治实验的终结
世界名著四书:译文珍藏本,一套“重新认识纸书”的藏品级经典
永远的布列松:用审美赋予世界意义
2023先知精选新年礼:五套为“价值”而生的典藏好书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先知书店 | 2022年度精选书单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最后库存 | 《中国救荒史》:一部中国史,其实就是一部灾荒史
莫言:历史这个壮观的剧场,给了人性以无穷的展示机会
王小波:但愿新的一年里,我们能远离一切古怪的事
张鸣:冯玉祥的真与伪
索尔仁尼琴104周年诞辰:不撒谎,不原谅,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失落的一代》:“中国知青史”——反思,就从读这本书开始
一个时代大潮裹挟下的女人,以“人的尺度”重新丈量中国近代史
92岁吴敬琏重磅发声:什么是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
“政治的时代”,知识分子为什么容易成为“背叛者?”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个人即政治: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生活的奥秘存在于艺术之中:审美是最奢侈的稀缺品
唯有去看,去感受:总有一幅好画,能治愈生命中独处的不安
木心逝世十一周年纪念 | 守护与送别:木心先生的最后时光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在这个时代,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
大棋局:关于1944-1950年历史最深的五大误解
胡适诞辰131周年:那些曾抛弃胡适的年轻人,晚年又重新选择了他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上海三部曲”:被遗忘的另一种上海
用生命书写的人道之书:亲历者的角度揭开“恐怖历史”的真相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淞沪会战到南京大屠杀
名家签名精选合辑:最理想的藏书,也是年尾最好的礼物
张学良的“双十二”:不但改变了中国,世界都改变了
蒙克:痛苦常有,而表达不常有
八十年代的回望与反思:五四精神悲壮的落幕
20世纪中国人的生死流转:历史的细节,让人恐惧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渡不过的巨流河: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永别
读黄仁宇就该从这本书开始:一部“失败者”的自传回忆录——《黄河青山》
【孤独的斗士:哈耶克】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活的百科全书:人类文明的五个殿堂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所有的战争宣传,都来自那些不上战场的人
茨威格:那个崩塌了的昨日世界……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此间风雅:中国文化的精华在文学,文学的精华在这里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恭贺刘道玉先生九十寿辰——四十年来最好的大学校长
不宜泄露书名的乱世奇书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