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瑞芸:懂得了人心,也就懂得了艺术

王瑞芸 槛外记 2023-11-30

▲法国拉斯科洞窟中的“中国马”壁画,距今1万5千年左右


我根据自己历年的讲课经验知道,要说清楚艺术这回事,集中解释艺术风格的变化实在太过有限,其实更需要解释的是艺术背后人类自身的种种不同,即先去看人是怎么生活的,再去看人创造的东西。
任何复杂之事一旦还原到人本身,就会开始跟我们贴心,让我们更容易懂得。就算我们不懂艺术,还能不懂人心吗?
其实人人都有这样的常识:不同的地理气候、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社会结构,一定会造就不同的人,导致人的做事方式和出产之物必定不同,艺术正是鲜明反映此类不同的一件特殊之物。


▌艺术是一种文明最醒目的招牌
英国19世纪的著名作家罗斯金说过这样一段话:
“伟大的民族在三种手稿中写下他们的自传,这就是行为之书、语言之书和艺术之书。如果不读其他两本书的话,其中任何一本都无法读懂,但三本书中只有最后一本是值得信赖的。”
“艺术之书”之所以被罗斯金赋予这样特殊的地位,就因为艺术把人与人的不同反映得最为鲜明。如果说人类的心思活动在别处可能要遮遮掩掩,在艺术中却不遮掩。
显然,人的行为和语言在社会中受到的约束都比艺术更大,所以艺术的可信度反而更高,且内容浩瀚:社会历史、人心观念、禁忌崇拜、趣味爱好,全都可以搁进去。
因此艺术直接就是一种文明最醒目的招牌,凡要了解某种文明,去看那个文明产生的艺术会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这也是为什么西方所有综合性大学都开设有艺术史系,它被作为一个研究文明发展的普设系科。这正说明,艺术不光是造型风格演变的事,它还是一个民族心思想法的直接外化。
了解艺术其实也正是了解人,艺术的那点儿事,其实全是人的事;而人的那点儿事又全是人心观念的事。
因此谈艺术史绝不是列出一张越来越长的艺术风格名单。本书的重点是借助不同的艺术样貌,呈现西方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人看世界和对待世界的不同态度。


▌从观念了解艺术,让格局得到改善
对此或许有人不认同:哎呀,学一点艺术史,能讲得出不同风格形式的区别,看画展时不是个“美盲”,就物有所值,别扯远了。
但根据我的经验,这个“扯远了”其实蛮重要。
首先,只盯着艺术本身去谈艺术,读者会越学越难。西方艺术史学科经过百年的发展,艺术风格被研究得越来越细,学者们的书也越写越厚,弄得普通读者望而生畏,感觉不专门拿出两三年的时间,休想一探艺术门径。我们何必挑这种难行之路呢?
其次,我们若学会从人心和观念出发去了解艺术的变化,还会让自己的内心格局得到改善——这一点我是有自身经验支持的。
在开始学艺术时,我由于看世界的观念单一,因此跟很多人一样,只能欣赏一种艺术,即有形象的写实艺术,其他不能呈现具象的作品在我眼中都不算艺术。看到变形或抽象作品时,会立即排斥,认为那不过就是胡闹……
而这种狭隘还真不是我自己独有的,西方的主流社会也曾经如此“狭隘”。西方的现代派刚出现时遭到全社会痛骂就是明证。更具体的一个例子是:
1911年,纽约的一家前卫画廊为毕加索办了个小型作品展,那是毕加索的变形艺术第一次在美国露面,那位有眼光的画廊主好心建议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负责人不妨花2000美金把毕加索的这批展品全买下来,他认为特别值。

可那位博物馆的艺术专家吃惊道:“你不是在跟我开玩笑吧?这家伙的东西怎么能算是艺术呢?”接下来的事读者一定都猜得到、那位专家后来把肠子都悔青了,他对于艺术的狭隘眼光不光让他丢了脸,也让他错过了一笔上好的交易。

▲毕加索的综合立体主义作品《拿着书的女子》
情况很明显,如果一个人心胸开阔,观念不单一,就能接受不同的东西。而学习艺术史的好处就是,随着我们学着接受不同种类的艺术,我们的内心空间会被渐渐拓宽。
我有幸亲历了这样的过程:
了解西方现代风格产生的种种原因后,我就不再排斥毕加索了,于是我内心的空间被拓展得能放得进两个艺术种类:古典写实艺术和现代抽象艺术。再后来,碰到那种把小便池也作为作品的西方当代艺术时,起先虽然很反感,但由于有了经验、便肯去了解那类作品产生的背景,然后也能接受“小便池”那种被称为“观念艺术”的新种类了。结果便是我的内心容得下三个艺术类型了,即西方古典艺术、西方现代艺术和西方当代艺术。
这种内心空间的拓展,让我受益良多。


▌扩大自己的心量,直至“海纳百川”
首先,在面对不同风格的艺术时,我绝不会再手里拿着一把尺子去衡量,然后把超出尺子长度的东西全清理掉,不会了;
其次,我发现,当自己变得对艺术更宽容和更能接纳时,这种心态多少会影响日常生活中的待人处事——在面对不同人的不同观念主张时,无论是道德上的,政治上的,还是宗教上的,我都会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己持有的观念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内心一旦有了这种警觉,与人相处时就会减少冲突,增加和谐。
发现学艺术史还能给自己带来这样的心量变化时,我简直觉得是赚到了,这等于“买一送一”:既学会和懂得了世界各地和各时期的种种不同艺术形式,同时顺便还把自己的心量扩大了,私下里我甚至觉得“送”的那个比“买”的那个还值呢。

▲王瑞芸《西方艺术三万年》插图:浮雕-图坦卡蒙与妻子


我们真的要小心,人与人的审美标准差异都很大,遑论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了,用一种标准来看艺术,对一个人简直是灾难性的。
另外要小心的一点是,我们不能把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变化当成艺术持续不断的进步,千万不能那么想,艺术不是科学技术,它不存在落后与先进的区别,原始人的洞窟壁画所表达的,和一个现代画家所表达的,除了材料和手法不同,没有高低的区别,它们具有同样的生命力和同样充沛的观念含量。且不说不同观念是不可比的,那种分出高低或先进落后的想法,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排斥异己的人。
说到底,我们所做的任何学习,最终都是为了建设我们自己,让自己变成更好、更丰满、更受人喜爱的人。
愿意了解艺术史的读者们,肯定是希望自己能欣赏种种不同艺术,比如学会接受古埃及那种似乎刻板的造型,接受中世纪那种虽然手法稚拙,但精神含量充足的宗教图像,当然还有毕加索的变形和抽象、杜尚的“小便池”和现成品……最终我们会在学会接纳不同艺术风格的过程中,学会接纳不同的观念思想,自己的内心空间也会因此扩大大到古代圣贤所教导的那样:海纳百川
有句话说的是“知识就是力量”,这里我不妨添加一句,知识就是成长。我们生面为人必须让自己成长,运用一切有效的手段去成长,不然这一世就白过了。


诚心希望这一本从人类的行为和观念去讲解艺术通史的书,能够帮助读者朋友们更方便、更容易地理解艺术,并通过艺术扩大自己的内心空间。
最后感谢给予出版机会的山西人民出版社和付出辛劳的每一位编辑,当然还有每一位与本书结缘的读者朋友。
陈丹青说:“王瑞芸是过去30年中国的美术史论界一个令人尊敬的异类。”王瑞芸从观念的角度去理解艺术史,是一个独特的视角,让人耳目一新。她的《西方艺术三万年》回答了我们许多关于艺术的困惑——
为何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中,很多动物的身上都画着箭镞、长矛、叉子?为何古埃及人做的法老塑像总是同一个姿势?为何哥特式教堂建得珠光宝气?印象派如何做到了与改变的世界同频?毕加索把一个好好的女子画得支离破碎,瞧着有什么好呢?随便什么生活之物,只要放进画廊或是贴上标签,就能算作“当代艺术作品”吗?
“艺术不是由人的能力决定的,而是由人心观念支配的。”懂得了人心,也就懂得了艺术。《西方艺术三万年》从人心观念的角度,理解艺术风格的成因与演变,探索西方艺术的演变脉络,能让读者更轻松地走进艺术的世界,更深入地理解西方艺术,清楚地认识艺术到底是怎么回事。
阅读本书,既可了解世界各地和各时期的种种不同艺术形式,同时顺便还可扩大自己的心量,学会“海纳百川”。先知书店有幸获得王瑞芸老师亲笔签名,数量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好父亲是一个社会的稀缺品
鲁迅:面具戴久了,会长在脸上
林贤治:时代的转折如“悬崖上的树”——苦难的见证,也是顺从的见证
聂卫平:当时就我一个人替胡耀邦说话
最能看出一个人品味和修养的,不是知识,而是审美
苏格兰启蒙运动:奠定现代文明的四块基石
《寻求中国民主》:一部中国政治史,还原最波澜壮阔的20年
徐贲:常识的败坏,始于语言的败坏
王鼎钧:那些书里有天下,无苍生
有思想的人,因清醒而注定孤独
胡适对国民党的五大批判
俞敏洪:陪伴孩子是人生最好的“投资”
杨小凯:英国人为何能跳出“革命与暴君”的历史魔咒
张鸣:在奥斯维辛找不到一个中国人
沈志华:俄国人一穷,就卖档案(绝版书复活)
张鸣:阴谋论,让我们的路越走越窄
白先勇:母亲命运的起伏,跟父亲的一生荣辱息息相关
中国权力史:盛世是怎么终结的
你知道民国时期的高考是如何进行的吗
刘震云:我们这个民族不缺聪明人,缺笨人
雷颐: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是导致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他的回忆中,有我们从没见过的时代
秦晖:高考作文谈这个,并不是一个好信号
比计划经济更可怕的是计划思维
自古成大事者,为什么流氓这么多
国民党败走大陆,其实败在商场,而非战场
佛教:影响中国最深,也被误解最深
命运的钟摆:1977年恢复高考
是否受过古希腊文明的启蒙,是一个现代国家落后与强大的分野
周其仁:资本的秘密,致富的秘密
杨念群:没用就是历史最大的用处
亚当·斯密诞辰300周年 | 对亚当·斯密的三大误解,是经济危机的源头
木心: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良心”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秦制两千年:历史循环的根源是什么?
雷颐:“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张维迎:林毅夫的8点错误(酣畅淋漓!)
有趣的灵魂“独行”,无趣的人生“合群”
徐贲:玩笑有风险,后果很严重
许子东:鲁迅是一座山,但张爱玲是一条河
胡适没看透,鲁迅没看透,他却看透了
王家卫与《繁花》:花影不离身左右,千呼万唤始出来
暗夜传灯人:“南渡北归”之后发生了什么?
历史不会熔断:如何从五个维度,认识过去和未来的走向
传奇布列松:能说的,恰恰是不必说的
历史改变了他,他也改变了历史
选择关乎国运:一战时的中国为何差点站错队
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
文学与历史,究竟谁更真实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他们纵然沦为阶下囚,却更为“敌人”所尊重
绝版复活《李宗仁回忆录》:打开民国政治的一把钥匙
宋朝的覆灭:亡了天下,断了文明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老照片欣赏|上海滩一个世纪的风流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开历史倒车”的精英
李光耀:新加坡的成功,应归功于英国
从内务府看大清:王朝崩溃的前兆
罗素诞辰151周年纪念:小灾难来自固执 大灾难来自狂热
易中天:帝王和流氓,有没有本质区别
《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解密“中苏关系”的孤本档案合集
一个民族最大的遗憾不是无知,而是封闭通往真知的大门
张维迎:拒绝现代文明与市场逻辑,是大清挨揍的主要原因
葛兆光:有些人奇怪的“中国文化优越感”,让人非常担心
钱满素:以群体划分社会,必将酿成仇恨和冲突
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没有灵魂的人,谈什么活着
翦商:周灭商之惊心动魄超乎想象
母亲:一个中国女人的命运
王小波:永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周策纵先生逝世16周年纪念:再难一遇的汉学大师
忍将功业苦苍生:一个民族的落后首先是知识分子落后
四大名著里,藏着中国人一生的四种修行
历史的转折:一段被“隐藏”的真实抗战史
在道理行不通的社会中,应当如何生活
法律精神的背后,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与自由
统治者最不希望老百姓读什么书
纳粹“利维坦”:人民为什么支持希特勒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张宏杰:中国历史上最畸形的一群人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残雪:摧毁我们的天才的,是我们的文化
高尔泰:欲归无计,万里西风瀚海沙
八十年代的回望与反思:五四精神悲壮的落幕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1978年 | 满目疮痍后的刻骨记忆
“五一”不是劳动节| 关于“劳动”的五个错误认识
绝版签名 | 《四棵杨》:直面最为动荡、复杂、禁忌的三十年历史
警惕“不反思的恶” | 撒旦的战争从未结束
中国权力史——走不出的“党争”
希特勒的“奋斗”:20世纪的人类大灾难是如何造成的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
北大教授:这个世界,坏人已经联合起来了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被牺牲的“局部” :中国的“鱼米之乡”何以沦为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
君王好大喜功,后果有多严重?
费孝通逝世18周年:他坎坷一生,只为认识和了解中国
读书日 | 谈谈真正的读书
雷颐:回顾百年中国,中国人为何会屡屡遭受大灾难?
纪念康德:灵魂三问
库页岛——近代史上永远的痛
王笛:那些手握权力的人总是幻想创造历史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大学是一个社会最后的底线
历史上最好的40年,却没有任何丰功伟绩
恐慌,是控制人心最好的方式
梁胡之争:国家最大的敌人是愚昧
半个世纪以前,美国女摄影师拍下的敦煌
狼的自由就是羊的末日——这个时代的自由面临的最大威胁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刘震云:从虞姬到潘金莲,中国女性故事为什么总是反常识?
史景迁告诉你:你知道的太平天国可能是假的
易中天:谁是中国改朝换代史的主演?
徐庆全:研究党史的人,为什么都会怕他
纪念王小波 | 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张宏杰:“利出一孔”,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万能”
身体的媚术:在枉死与苟活之间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我们是如何被宣传塑造的?
与屠刀为邻:现代世界最惨烈的大屠杀
熊培云| 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雷颐:晚清转型失败的三大困局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我们亟需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敦煌与故宫:中国文明的两大殿堂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战争不是让你捐三个月工资,而是把你洗劫一空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活在“洪武时代”,为什么那么难
阻碍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源是什么?
人无疵不可与交:别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人设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穿越历史的三峡:改变中国现代进程的五个人
安·兰德:人类史上最荒谬的一句口号
唐世平:沉迷于《甄嬛传》和《武媚娘》,是无法与现代世界相处的
朱学勤:1920,罗素在中国的失败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大萧条的11个特点,细思极恐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海子逝世34周年纪念 | 在海子的诗歌里,遇见一个春天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孔乙己的“魔咒”:为什么社会总是不尊重知识分子?
历史与现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是什么?
彭华:陈寅恪的文化史观
推动人类进步的,不是“英雄”与“权威”,而是怀疑与批判
当善良失去原则的时候,可能比恶还恶
《西线无战事》再获奥斯卡:战争的荒谬释放出人性的荒谬
秦晖:我们与世界接轨,应该是底线的接轨
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陈徒手: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文明的六个特征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早熟落下的顽疾:2000年中国社会史的12个洞察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钱满素:为什么亟需从“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美国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
木心:人生不如梦——鲁迅之后,张爱玲的敏锐
张宏杰:中国人的性格史,真的不忍去回顾
别不了的司徒雷登:那个假装用一生爱中国的人
今天的大学校园,还会不会诞生《蒋公的面子》?
三观不合,终将渐行渐远
北岛: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阅读的五个层次
俄乌战争一周年:俄罗斯争霸世界,最终究竟得到了什么?
宣传画:消失于历史天空,却淡不出精神底层
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表演
《希特勒的末日》:暴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
胡适逝世61周年 | 自由而悲悯:当下我们最缺乏的力量
马国川:日本没有“奇迹”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哈耶克最后的预言正在实现:狂妄而短视的人类始终面临一个抉择
经济决定贫富,政治决定生死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沈志华“趁乱”拷贝的俄罗斯解密档案,解开了多少中苏之谜?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傅国涌︱存其文而原其人:不能力挽狂澜,但从未随波逐流
秦晖、金雁——50后的爱情,当下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学术伉俪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许倬云: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
孟德斯鸠: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读懂当代中国的珍贵史料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最值得收藏的40个经典名句
为什么许多人勤劳却不富有?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宋朝之后,再无宋朝
罗素逝世53周年纪念 | 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满江红》中陈旧的国际政治价值观:“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很难接轨现代文明
王五四:不出一声的野夫
杨本芬:读罢野夫《江上的母亲》,我再也不能等待……
岳飞死后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揭秘《满江红》背后的历史真相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五部有口皆碑的好书 | 总有一本,能治愈你的“精神内耗”
比权力更重要的,是对规则的尊重
刀尔登:“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动听,可惜是句谎言
盛世距离废墟有多远?
八十年代的中国是怎样引进的《一九八四》?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愚蠢又自负:三种最值得警惕的权威
无用之用,实为大用: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中国一百年以来的新年贺词(1909-1999)
米塞斯: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宋教仁之死:近代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一场政治实验的终结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张鸣:冯玉祥的真与伪
索尔仁尼琴104周年诞辰:不撒谎,不原谅,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92岁吴敬琏重磅发声:什么是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个人即政治: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大棋局:关于1944-1950年历史最深的五大误解
胡适诞辰131周年:那些曾抛弃胡适的年轻人,晚年又重新选择了他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淞沪会战到南京大屠杀
20世纪中国人的生死流转:历史的细节,让人恐惧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孤独的斗士:哈耶克】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