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选择关乎国运:一战时的中国为何差点站错队

先知书店 槛外记 2023-11-30

选择关乎国运

一战时的中国为何差点站错队?

文:唐德刚   编:千字君 



-1-

半殖民地假装帝国主义

 

1914年7月,欧洲的德奥与英法两帮帝国主义之间,忽然爆发了一场国际战争,后来竟演变成“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虽然发生在欧洲,但因为战争双方都是白色帝国主义,它就必然牵涉到交战各国在亚非拉澳四洲的殖民地了。

 

中国那时正是交战两方的次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而日本其时则是英国的同盟国,因而日本也就学模学样的,做了个外黄内白的“香蕉帝国主义”,加入了英法一帮,对德宣战。


但是日军不用远赴欧洲去参战,而是向在山东半岛的德国租借地开战了。他们不但占领了胶州湾和青岛的德国租借地,甚至把中国整个的山东半岛,也给霸占了。并乘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时,向中国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要把中国干脆变成日本的殖民地。(详情请阅读前卷《袁氏当国》,唐德刚著)

 

就在欧战正酣之时,我国朝野,尤其是对欧战有“研究”兴趣的知识分子和政客,也就发生了中国应否像日本一样的去“参战”的问题了。


就在这研究中和辩论的当口,欧战转剧,德国于1917年2月,宣布了它在世界五大洋,各公海中,为封锁协约国的海上物资供应,而实行其所谓“无限制潜艇政策”。这一来就直接影响了美国的对外贸易了。(千字君注:当时美国向欧洲大量出口战争物资,而德国为了切断英国的海上运输线,宣布将击沉任何驶向英国的商船)


▲1917年初,欧洲激战正酣。图为德军潜艇

 

美国的对欧政策,本就是偏向于支援协约国的。只因国内德裔公民阻力太大,一时尚需维持中立。待到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政策一宣布,尤其是美国邮轮被袭击之后,美国便于1917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了。


美国既然参战了,总统威尔逊也就有各种理由,邀约中国一同参战。美国对中国的邀请书一旦发出,中国政府如何回应呢?在北京政府和全国舆论之中,就发生了中国参战与否的大辩论。

 


-2-

参战利弊大辩论

 

当时主张参战最力的是国务总理段祺瑞,以梁启超、汤化龙为首,而拥段的原进步党和研究系等有影响力的政客,也全力附和。他们认为参战对中国,有百利无一害。理由甚多:

 

首先,美国参战以后,协约国在欧战中的最后胜利已十分明显,因此中国应该参加协约国,在将来的国际和会上,有争取胜利果实的权利。

 

中国的着眼点则集中在山东半岛,因为日本志在战后,承继德国在山东的殖民地而扩大之。中国要抵制日本,收回山东半岛,就非参加战后和会不可。要参加将来的和会,目前参战而成为战胜国,实为必需也。


▲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维钧在巴黎和会的演讲

 

其次,中国参战之后,不但可以立刻收回德奥等国在中国的所有租借地和一切财产,停付对德奥等国的庚子赔款;还可以参战为借口,要求缓付对协约国英法美意等国的庚子赔款,其年均总数皆在2000万以上。由缓付开始,战后中国,更可乘机要求全部停付一切赔款。前途无限,利莫大焉。

至于“北洋系”的人马之所以热衷于参战,其动机显然就不像段祺瑞那么单纯了。在他们看来,参战就得有参战军。政府正可乘机扩大国防军,增加北京政府在国内外的军事力量;为着扩军,政府还可整顿税收,交涉外债。

 

总之,对段政府而言,参加世界大战,是有百利无一害的,所以段氏主张接受美国邀请,立刻参战。事实上,段氏为着参战,几乎废寝忘餐,全力以赴。其刚愎自用的个性,在参战政潮上也表露无遗。


▲四无(无军队、无地盘、无收入、无外国后台)总理段祺瑞

 

可是站在段之对立面的黎元洪,就坚决反对参战。何以反对参战呢?说穿了,黎与段至此已是势成水火的政敌。凡敌之所好,我必反之,已成为转型期中国政坛的公式。更重要的还是,黎此时虽是一位徒拥虚名的领袖,对各派政治势力而言却有被利用的价值。

 

在反战最烈的孙中山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原本就是一场白色帝国主义抢夺殖民地的战争。我们这个深受帝国主义之害的中国,有什么理由来参加他们帝国主义分赃的战争呢?


再者,在一个革命家看来,中国问题之彻底解决,是个革命成功与否的问题。“革命尚未成功”,所以民国不如大清。当务之急是打倒军阀,完成革命。如今军阀盘据如旧,全国上下还要拥护军阀,乘势壮大,去参加欧战,岂非舍本逐末?所以孙中山就反对参战了。


孙当时在国内是颇享清望的,于是在他的号召影响之下,商学各界也就跟着反了。

 

▲1918年11月28日,北京市民庆祝一战胜利

 

部分国会议员也反参战,但其实中国参战与否,对他们而言实在非关闳旨。在他们看来,只要能使北洋系政府垮台,由国会议员来组织责任内阁,则是否参战也未可知也。

 

至于西南各省的军头为何也反对参战呢?那就更不难理解了。他们所反的事实上也是北洋系这一政治实体,而非“参战案”这个政策。因为仅在一年之前,在讨伐袁世凯的“护国战争”期间,他们初次摆脱北洋系的控制,颇尝到了南北分治的政治甜头。(千字君注:袁世凯称帝引发“护国运动”,各地军阀趁机扩军增税、抢占地盘。推荐阅读:唐德刚《袁氏当国》)

 

▲1915年12月25日,蔡锷与唐继尧在云南率先宣布独立,护国讨袁

 

如今袁去段来,北京政府虽然少了个皇帝,然北洋系控制北京政府的本质,却是换汤未换药。加上他们原来又都和革命派甚为接近,虽然无爱于国民党,却和黎元洪一样,都以民国的缔造者自居,对北洋系的军阀,嫉妒与憎恨兼而有之。如今眼见段派北洋系以参战自肥,于是以反参战为借口拥黎反段,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于是,国会之中的老国民党各派系,和他们的老党魁孙中山,以及当时盘据西南数省的实力派,全都声明反对参战。在他们的影响之下,京沪各大都市中一些商学团体也反对参战,并在北京政府中公开表示拥黎反段。

 

这一来,中国是否应该参战的问题,黎段两派,就旗鼓相当,政府也就随之一分为二了。那位原无政治实力的黎大总统,在各实力派一致拥护之下,也就顶起了“反参战”的半边天了。


▲1916年10月府院之争最激烈之时,黎元洪为显示实力举行阅兵式

 

一言以蔽之,这也就是‘转型期’政治现象的可悲之处了。各实力派都要以响亮的政策问题为借口,来大踢其与政策无关的政治皮球,从事权力斗争。李宗仁先生的话说的好:“在大家斗到白热化的时候,哪还想到什么国家民族啰。”



-3-

幕后的经济暗盘

 

以上所述都还仅限于中国政坛上冠冕堂皇的表面文章呢,史家如揭开他们舞台后面的帏幕,看看他们台后的运作,就比前台精彩得多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是国际关系史上所谓秘密外交的高潮期。第一次大战期间,也是世界历史上国际间秘密条约最为茂盛的时代。君不见,我们轰轰烈烈的爱国“五四运动”,不就是因为中日之间的密约曝光,而爆发出来的?从秘密条约搞起,对本国或异国当权派,和有影响力的政客军阀作经济贿赂,那就更是不在话下了。

▲左侧学生手持标语:誓死不承认二十一条密约

 

在当时,欧洲战场中对立的协约和同盟两集团,对中国是否参战都极为重视。

 

对协约国的英法来说,日本既已参加协约国对德作战了,中国再随之加入,德奥在亚洲的势力,不用说就全部扫地出门了。中国虽是个老大无用之国,它却有无限的人力资源、廉价劳工、原料和市场,能补协约国之不足。


还有就是日本,乘欧战方殷,在东亚混水摸鱼,已势不可遏。日本曾为英国在远东的贸易之劲敌。为久长之计,制衡日本,为战后重返亚洲着想,英法两国都有强拉中国入伙参战的必要。


▲1916年11月,山东威海卫,法国人招募中国铁路工人


对同盟国的德奥来说,中国一旦对德奥宣战,不用说它们在中国数十年来所享有的一切外交特权、租借地和所有的经济设施,立刻就化为乌有。他们留在中国的所有商人、官吏和情报人员,全部都要被作为战俘而失去自由。


所以柏林也就使出全身解数,派出最资深的专家和有影响力的外交家,携大批马克来华活动;并暗中资助(事实上就是贿赂)反参战人士反参战到底。口头工作效率不够,双方对中国各实力集团,就用美金、马克作重赀贿赂了。



-4-

孙中山受贿100万马克巨款

 

那时交战双方对中国所使用的金元外交和银弹攻势,从公开借款到半公开的酬金、佣金、手续费用,到干脆的秘密贿赂,是千奇百怪的。历史本来比小说有趣,我们如把它详细地记录下来,其故事之惊心动魄,就不下于福尔摩斯探案了。


▲时任德国公使辛策

 

最难想象的是,连“一代圣贤”孙中山先生,也变成了他们帝国主义银弹攻势下的受害人。


二战后,德国国家档案被全部公开,再经过精通德语的资深华裔史家李国祁博士,对该项档卷的细心翻阅,才案情大白。


为着“反参战”,孙中山曾经接受德国政府秘密奉送的两百万马克的酬劳。虽然他老人家实际上只收到100万马克,另100万马克,被何人打劫了,或是中饱了,至今还是个天大的疑案。


有的读者,读拙著至此,不免心有难安——“国父一代圣贤”,怎能收受外国的贿赂呢?


须知中山是一位不治私产的革命者。孔门弟子不是也说过,只要大德无亏,小德出入可也。他们那时搞革命的人,往往认为革命是无道德的,都以成功为道德。为着争取革命的成功,何事不可为?


这一概念,对于伦理学家来说,可能有保留余地。但是近现代革命家,很多都将其奉为圭臬。当然,它也不会有伤于中山先生的日月之明也。


▲孙中山故居 | 上海环龙路63号(今南昌路59号)


德国佬原是近代世界上做事最有效率的民族,他们既然答应了,据当时目击者冯自由等人的回忆,不久这宗百万钞票,就装满几麻袋,用黄包车拖到孙公馆了。福无双至今朝至,孙国父在一夕之间,就从一个升斗不继的穷老汉,变成百万富翁了。


当时马克的国际汇率,仅略低于美元。百万之数,在当时中国是吓坏人的巨款。这笔款对其后的所谓“护法战争”,是有其决定性影响的。我们势将继续讨论下去。留待后文再说吧。



中国近代历史转型可谓步步惊心,处处动魄,正如唐德刚所形容的那样,这是一座“历史三峡”:

历史是条长河,永远向前流动。在历史的潮流里,转型期是个瓶颈,是个三峡。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变乱的性质,就是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其间死人如麻,痛苦至极。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之一日。从此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

唐德刚写的历史多是根据历史亲历者的口述编写而成。唐先生凭借其一贯的学者气节,不依风附草,不人云亦云,坚持论从史出,坚持言必有据。

  

在史学界,唐德刚的文风独一无二,文笔数一数二。半文半白,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中国文学史的权威夏志清教授评价他是“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


唐德刚先生的这些妙论横生的历史著作,打碎了多少读者被长久禁锢的头脑,唤醒了他们对历史以及对未来的兴趣。


好看的历史叙述背后,还必须是力透纸背的历史哲思,才能成为不朽的史作。他的“历史三峡”,以及全书随处可见的夹叙夹议之史论,正如梁文道所说,起到了一种“照明的作用”,“为暗雾笼罩的前方照出依稀可辨的轮廓”。

 

正因此,唐德刚先生的民国史著一度脱销,一度被盗版,还一度出版艰难。


为此,先知书店诚荐“唐德刚作品集”: 对于专业人士,唐先生的作品是专门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对于普通读者,也能从唐德刚先生的历史中,看到不一样的中国近代全貌。
 
张鸣教授说:在读唐德刚之前,从没想到历史还能这样写,如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却又不乏生活场景,实在是叹为观止。

当下唐先生书写的历史今天很多内容仍处于“禁区”,出版不易,而且很多作品一度绝版,一次性集齐不易。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唐德刚作品集。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他们纵然沦为阶下囚,却更为“敌人”所尊重
绝版复活《李宗仁回忆录》:打开民国政治的一把钥匙
宋朝的覆灭:亡了天下,断了文明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老照片欣赏|上海滩一个世纪的风流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开历史倒车”的精英
李光耀:新加坡的成功,应归功于英国
从内务府看大清:王朝崩溃的前兆
罗素诞辰151周年纪念:小灾难来自固执 大灾难来自狂热
易中天:帝王和流氓,有没有本质区别
《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解密“中苏关系”的孤本档案合集
一个民族最大的遗憾不是无知,而是封闭通往真知的大门
张维迎:拒绝现代文明与市场逻辑,是大清挨揍的主要原因
葛兆光:有些人奇怪的“中国文化优越感”,让人非常担心
钱满素:以群体划分社会,必将酿成仇恨和冲突
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没有灵魂的人,谈什么活着
翦商:周灭商之惊心动魄超乎想象
母亲:一个中国女人的命运
王小波:永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周策纵先生逝世16周年纪念:再难一遇的汉学大师
忍将功业苦苍生:一个民族的落后首先是知识分子落后
四大名著里,藏着中国人一生的四种修行
历史的转折:一段被“隐藏”的真实抗战史
在道理行不通的社会中,应当如何生活
法律精神的背后,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与自由
统治者最不希望老百姓读什么书
纳粹“利维坦”:人民为什么支持希特勒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张宏杰:中国历史上最畸形的一群人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残雪:摧毁我们的天才的,是我们的文化
高尔泰:欲归无计,万里西风瀚海沙
八十年代的回望与反思:五四精神悲壮的落幕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1978年 | 满目疮痍后的刻骨记忆
“五一”不是劳动节| 关于“劳动”的五个错误认识
绝版签名 | 《四棵杨》:直面最为动荡、复杂、禁忌的三十年历史
警惕“不反思的恶” | 撒旦的战争从未结束
中国权力史——走不出的“党争”
希特勒的“奋斗”:20世纪的人类大灾难是如何造成的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
北大教授:这个世界,坏人已经联合起来了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被牺牲的“局部” :中国的“鱼米之乡”何以沦为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
君王好大喜功,后果有多严重?
费孝通逝世18周年:他坎坷一生,只为认识和了解中国
读书日 | 谈谈真正的读书
雷颐:回顾百年中国,中国人为何会屡屡遭受大灾难?
纪念康德:灵魂三问
库页岛——近代史上永远的痛
王笛:那些手握权力的人总是幻想创造历史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大学是一个社会最后的底线
历史上最好的40年,却没有任何丰功伟绩
恐慌,是控制人心最好的方式
梁胡之争:国家最大的敌人是愚昧
半个世纪以前,美国女摄影师拍下的敦煌
狼的自由就是羊的末日——这个时代的自由面临的最大威胁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刘震云:从虞姬到潘金莲,中国女性故事为什么总是反常识?
史景迁告诉你:你知道的太平天国可能是假的
易中天:谁是中国改朝换代史的主演?
徐庆全:研究党史的人,为什么都会怕他
纪念王小波 | 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张宏杰:“利出一孔”,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万能”
身体的媚术:在枉死与苟活之间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我们是如何被宣传塑造的?
与屠刀为邻:现代世界最惨烈的大屠杀
熊培云| 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雷颐:晚清转型失败的三大困局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我们亟需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敦煌与故宫:中国文明的两大殿堂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战争不是让你捐三个月工资,而是把你洗劫一空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活在“洪武时代”,为什么那么难
阻碍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源是什么?
人无疵不可与交:别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人设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穿越历史的三峡:改变中国现代进程的五个人
安·兰德:人类史上最荒谬的一句口号
唐世平:沉迷于《甄嬛传》和《武媚娘》,是无法与现代世界相处的
朱学勤:1920,罗素在中国的失败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大萧条的11个特点,细思极恐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海子逝世34周年纪念 | 在海子的诗歌里,遇见一个春天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孔乙己的“魔咒”:为什么社会总是不尊重知识分子?
历史与现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是什么?
彭华:陈寅恪的文化史观
推动人类进步的,不是“英雄”与“权威”,而是怀疑与批判
当善良失去原则的时候,可能比恶还恶
《西线无战事》再获奥斯卡:战争的荒谬释放出人性的荒谬
秦晖:我们与世界接轨,应该是底线的接轨
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陈徒手: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文明的六个特征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早熟落下的顽疾:2000年中国社会史的12个洞察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钱满素:为什么亟需从“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美国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
木心:人生不如梦——鲁迅之后,张爱玲的敏锐
张宏杰:中国人的性格史,真的不忍去回顾
别不了的司徒雷登:那个假装用一生爱中国的人
今天的大学校园,还会不会诞生《蒋公的面子》?
三观不合,终将渐行渐远
北岛: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阅读的五个层次
俄乌战争一周年:俄罗斯争霸世界,最终究竟得到了什么?
宣传画:消失于历史天空,却淡不出精神底层
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表演
《希特勒的末日》:暴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
胡适逝世61周年 | 自由而悲悯:当下我们最缺乏的力量
马国川:日本没有“奇迹”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哈耶克最后的预言正在实现:狂妄而短视的人类始终面临一个抉择
经济决定贫富,政治决定生死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沈志华“趁乱”拷贝的俄罗斯解密档案,解开了多少中苏之谜?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傅国涌︱存其文而原其人:不能力挽狂澜,但从未随波逐流
秦晖、金雁——50后的爱情,当下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学术伉俪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许倬云: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
孟德斯鸠: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读懂当代中国的珍贵史料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最值得收藏的40个经典名句
为什么许多人勤劳却不富有?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宋朝之后,再无宋朝
罗素逝世53周年纪念 | 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满江红》中陈旧的国际政治价值观:“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很难接轨现代文明
王五四:不出一声的野夫
杨本芬:读罢野夫《江上的母亲》,我再也不能等待……
岳飞死后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揭秘《满江红》背后的历史真相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五部有口皆碑的好书 | 总有一本,能治愈你的“精神内耗”
比权力更重要的,是对规则的尊重
刀尔登:“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动听,可惜是句谎言
盛世距离废墟有多远?
八十年代的中国是怎样引进的《一九八四》?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愚蠢又自负:三种最值得警惕的权威
无用之用,实为大用: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中国一百年以来的新年贺词(1909-1999)
米塞斯: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宋教仁之死:近代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一场政治实验的终结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张鸣:冯玉祥的真与伪
索尔仁尼琴104周年诞辰:不撒谎,不原谅,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92岁吴敬琏重磅发声:什么是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个人即政治: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大棋局:关于1944-1950年历史最深的五大误解
胡适诞辰131周年:那些曾抛弃胡适的年轻人,晚年又重新选择了他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淞沪会战到南京大屠杀
20世纪中国人的生死流转:历史的细节,让人恐惧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孤独的斗士:哈耶克】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