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钱满素:以群体划分社会,必将酿成仇恨和冲突

钱满素 槛外记 2023-11-30


以群体划分社会

必将酿成仇恨和冲突

文:钱满素  

   
每种思想都有它形成的背景,自由主义从一开始就将个人——而不是群体——视为社会的基础,这正是自由主义兴起时的积极意义,其目的是要推翻将人牢牢捆死在一个等级里的制度,把个人从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

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大进步,它赋予了个人极大的自由和权利,但与此同时,也要求个人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这两方面缺一不可。

▌个人是社会的基础
   
个人之所以重要,说到底是因为人是以个体存在的,个人是人类最小的不可分的单位。

凡是属于人的本性——生命、思维、良心、道德、智慧、性格、情感、行动、利益、繁衍、死亡等等,无一不是以个人为基础的,因此没有个人的解放和独立,人类的尊严和潜能就不可能发挥。

但是从历史上看,个人的独立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只有当社会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具备了足够的主客观条件,个人才有可能摆脱对小群体的依赖而相对独立地生活。

哈耶克从知识角度上分析说,“个人主义精神的发展要归功于技能、知识和劳动的分化,而发达的文明就是建立在这种分化上”。




只有在分化的条件下,也就是“只有在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决定运用他的知识时,才有可能使任何个人所拥有的许多具体知识全部得到利用”。



▌个人的权利和责任必须是平衡的
   
个人的发展和群体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个体差异增强了合作的群体的力量,使其超出个人努力的总和。协调的合作让独特的天赋发挥作用,而具备这种天陚的人若是被迫孤身一人为生存而奋斗,就会使它得不到利用。”

因此,无论个人如何独立,人仍然是社会动物,不可能完全孤立于社会。作为社会中的人,个人的权利和责任必须是平衡的。
   
在历来的宗教和世俗伦理中,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主要责任,这种负罪感是如此沉重,以至于基督教让耶稣降临来替众人背负十字架。

但责任虽然如此之重,平民个人却历来享受不到相应的自由和权利。

在自由主义早期,刚获解放的人们是非常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自由和权利的,同时他们也还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特别是早期的美国人,当他们和旧欧洲的老乡们相比时,对自己的自由权利尤感自豪。

   

▌开脱责任是对自己的贬低
   
然而,两百年过去后,一些美国人心目中的权利和责任渐渐失去平衡——权利被视为理所当然,似乎社会和国家总是欠着个人更多的权利,而个人对自己、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义务却少谈了。




肯尼迪大概有感于此,所以在就职演说中呼吁:“请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应该问一问你们能为你们的国家做些什么?”

此话一出,就成了美国人经常引用的名言,因为它反映了美国的现实。

1960年代过后,美国更是出现了“自我的一代”,人们用各种理论在为自己争取权利和开脱责任。

权利论说:这是我的天赋权利,只能多不能少。先天论说:反正我生来如此,不由我自己负责。环境决定论说:因为我生在那样一个环境,是环境造就了我,责任在社会,所以我做什么都怨不得我。

这些说法否定了人的主观因素,否定了人作为人的责任,这样说不是对自己的辩解,而是对自己的贬低。
   
人的自由意志固然有限,但是在有限的范围内,人仍然有选择的余地和能力,否则就不存在道德这回事了,也就谈不上权利了,因为一个不能作选择的人怎么会有权利呢?他要了权利又有何用呢?

人类以社会的方式存在,而社会靠的是规则,它们规范个人的行为以保障社会和文明的维系。

社会有责任教育个人懂得这些规则,个人也有责任学会和遵守它们。倘若一个人坑蒙拐骗无恶不作,能说错在社会而不在自己吗?那法律何必还要治他的罪?

 
  
▌崛起依赖于开明的个人主义
   
人们将事物绝对化、进而造成二元对立的能力令人惊讶,好像颜色就只有黑白,情感就只有哭笑,而实际上大部分颜色处于黑白之间,大部分情感处于哭笑之间。

个人和群体虽然所指不同,但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依互存的关系。个人生活在群体中,其利益必然包含在群体的利益中。而群体离开了积极有为的个人,也难以生存发展。

正因为个人和群体是必须平衡的双方,所以在具体情景下,强调一下失衡状态中的弱方很有必要,这不等于否认另一方的重要性。

眼下,社群主义对个人主义的批判在美国是个热点,这也许是美国个人主义过度发展的结果。

不过个人一旦独立是不可逆转的,社群主义者虽然强调群体,也决不排斥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自由主义虽然强调个人,也不否定群体的意义,只是由于个人与群体相比处于明显弱势,所以更有必要强调和保护个人。
   
社会以个人为基本单位,有利于对个人的尊重,有利于个人之间的平等,也有利于每个人对自己负责。社会施法于个人而非群体,就不再有株连九族之事。

社会若以群体划分——无论种姓制、种族制、阶级制,还是多元文化主义,势必要分出个优劣尊卑来,如何还奢谈人类平等?

而且这种划分只要一开始,就必然会巩固和延续下去,导致国民派系林立,酿成冲突仇恨。

美国的崛起依赖于开明的个人主义,如果这一传统遭到破坏,美国民族是否也将随之衰落?


美国文化早已经渗透到了全世界每一个角落,不了解美国,不足以谈世界。因而我们有一千个理由去了解美国文明,没有一个理由弃之而不顾。


无论赞颂美国还是斥责美国,首先应当客观了解美国。很多国家一直都追随美国的脚步,试图通过学习美国、模仿美国的制度,造就下一个“美国梦”,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成为美国。

历史不仅证明了“只模仿技术,不改革制度”行不通,还证明了“只模仿制度,不注重观念地基”的“唯制度论”也行不通。

后发国家学习美国,只看到了美国的技术成就和制度优势,却忽略了深厚的观念奠基和传统土壤。只看到了美国近两百年的腾飞,没看到其背后刻入骨髓的西方千年文明沉淀和信仰根基。美国是现代文明的价值内核,关心美国也是对我们自身文明进程的关心。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钱满素主编“美国文明丛书”(9册)。有些好问题是永恒的,人类将会永远回答下去。一部真正优秀的历史著作,不在于它记载了什么,而在于它带着怎样的问题意识在观察和记载。

钱满素主编的这套书正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以问题意识系统而全面地解析美国文明的源与流,让读者从多个层面深度读懂美国,不只看到美国的历史,更看到那种适合于全人类的伟大精神,可以说每一本都很经典。

刘瑜:钱满素老师不但对美国历史如数家珍,而且对美国精神理解的入木三分。她说理清明,文笔生动,刻画了自由如何在秩序与抗争、精英主义与平等、法治与民主惊险的平衡中诞生。


雷颐:无论赞颂美国还是斥责美国,首先应当客观了解美国。本书对美国历史的介绍与分析客观、冷静、理性,深刻厚重却又娓娓道来,确是厚积薄发之作。一切政治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信仰、道德问题;“道德政治”是可实现的,但只能是自发的、自下而上的。


读完这套书,可以全面了解了美国历史、美国的自由理念、美国人的思维方式、美国历史上最重要文献、还有哈佛大学历史等重要且精彩的内容,深度理解美国的过去和现在。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没有灵魂的人,谈什么活着
翦商:周灭商之惊心动魄超乎想象
母亲:一个中国女人的命运
王小波:永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周策纵先生逝世16周年纪念:再难一遇的汉学大师
忍将功业苦苍生:一个民族的落后首先是知识分子落后
四大名著里,藏着中国人一生的四种修行
历史的转折:一段被“隐藏”的真实抗战史
在道理行不通的社会中,应当如何生活
法律精神的背后,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与自由
统治者最不希望老百姓读什么书
纳粹“利维坦”:人民为什么支持希特勒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张宏杰:中国历史上最畸形的一群人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残雪:摧毁我们的天才的,是我们的文化
高尔泰:欲归无计,万里西风瀚海沙
八十年代的回望与反思:五四精神悲壮的落幕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1978年 | 满目疮痍后的刻骨记忆
“五一”不是劳动节| 关于“劳动”的五个错误认识
绝版签名 | 《四棵杨》:直面最为动荡、复杂、禁忌的三十年历史
警惕“不反思的恶” | 撒旦的战争从未结束
中国权力史——走不出的“党争”
希特勒的“奋斗”:20世纪的人类大灾难是如何造成的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
北大教授:这个世界,坏人已经联合起来了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被牺牲的“局部” :中国的“鱼米之乡”何以沦为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
君王好大喜功,后果有多严重?
费孝通逝世18周年:他坎坷一生,只为认识和了解中国
读书日 | 谈谈真正的读书
雷颐:回顾百年中国,中国人为何会屡屡遭受大灾难?
纪念康德:灵魂三问
库页岛——近代史上永远的痛
王笛:那些手握权力的人总是幻想创造历史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大学是一个社会最后的底线
历史上最好的40年,却没有任何丰功伟绩
恐慌,是控制人心最好的方式
梁胡之争:国家最大的敌人是愚昧
半个世纪以前,美国女摄影师拍下的敦煌
狼的自由就是羊的末日——这个时代的自由面临的最大威胁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刘震云:从虞姬到潘金莲,中国女性故事为什么总是反常识?
史景迁告诉你:你知道的太平天国可能是假的
易中天:谁是中国改朝换代史的主演?
徐庆全:研究党史的人,为什么都会怕他
纪念王小波 | 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张宏杰:“利出一孔”,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万能”
身体的媚术:在枉死与苟活之间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我们是如何被宣传塑造的?
与屠刀为邻:现代世界最惨烈的大屠杀
熊培云| 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雷颐:晚清转型失败的三大困局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我们亟需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敦煌与故宫:中国文明的两大殿堂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战争不是让你捐三个月工资,而是把你洗劫一空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活在“洪武时代”,为什么那么难
阻碍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源是什么?
人无疵不可与交:别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人设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穿越历史的三峡:改变中国现代进程的五个人
安·兰德:人类史上最荒谬的一句口号
唐世平:沉迷于《甄嬛传》和《武媚娘》,是无法与现代世界相处的
朱学勤:1920,罗素在中国的失败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大萧条的11个特点,细思极恐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海子逝世34周年纪念 | 在海子的诗歌里,遇见一个春天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孔乙己的“魔咒”:为什么社会总是不尊重知识分子?
历史与现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是什么?
彭华:陈寅恪的文化史观
推动人类进步的,不是“英雄”与“权威”,而是怀疑与批判
当善良失去原则的时候,可能比恶还恶
《西线无战事》再获奥斯卡:战争的荒谬释放出人性的荒谬
秦晖:我们与世界接轨,应该是底线的接轨
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陈徒手: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文明的六个特征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早熟落下的顽疾:2000年中国社会史的12个洞察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钱满素:为什么亟需从“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美国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
木心:人生不如梦——鲁迅之后,张爱玲的敏锐
张宏杰:中国人的性格史,真的不忍去回顾
别不了的司徒雷登:那个假装用一生爱中国的人
今天的大学校园,还会不会诞生《蒋公的面子》?
三观不合,终将渐行渐远
北岛: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阅读的五个层次
俄乌战争一周年:俄罗斯争霸世界,最终究竟得到了什么?
宣传画:消失于历史天空,却淡不出精神底层
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表演
《希特勒的末日》:暴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
胡适逝世61周年 | 自由而悲悯:当下我们最缺乏的力量
马国川:日本没有“奇迹”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哈耶克最后的预言正在实现:狂妄而短视的人类始终面临一个抉择
经济决定贫富,政治决定生死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沈志华“趁乱”拷贝的俄罗斯解密档案,解开了多少中苏之谜?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傅国涌︱存其文而原其人:不能力挽狂澜,但从未随波逐流
秦晖、金雁——50后的爱情,当下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学术伉俪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许倬云: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
孟德斯鸠: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读懂当代中国的珍贵史料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最值得收藏的40个经典名句
为什么许多人勤劳却不富有?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宋朝之后,再无宋朝
罗素逝世53周年纪念 | 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满江红》中陈旧的国际政治价值观:“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很难接轨现代文明
王五四:不出一声的野夫
杨本芬:读罢野夫《江上的母亲》,我再也不能等待……
岳飞死后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揭秘《满江红》背后的历史真相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五部有口皆碑的好书 | 总有一本,能治愈你的“精神内耗”
比权力更重要的,是对规则的尊重
刀尔登:“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动听,可惜是句谎言
盛世距离废墟有多远?
八十年代的中国是怎样引进的《一九八四》?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愚蠢又自负:三种最值得警惕的权威
无用之用,实为大用: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中国一百年以来的新年贺词(1909-1999)
米塞斯: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宋教仁之死:近代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一场政治实验的终结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张鸣:冯玉祥的真与伪
索尔仁尼琴104周年诞辰:不撒谎,不原谅,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92岁吴敬琏重磅发声:什么是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个人即政治: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大棋局:关于1944-1950年历史最深的五大误解
胡适诞辰131周年:那些曾抛弃胡适的年轻人,晚年又重新选择了他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淞沪会战到南京大屠杀
20世纪中国人的生死流转:历史的细节,让人恐惧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孤独的斗士:哈耶克】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