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父亲是一个社会的稀缺品

先知书店 槛外记 2023-11-30

按语:今天,提起好父亲,最触动我们的还是“伟大的父爱”。然而,在社会层面,伟大的父爱,常常是“苦难”的产物。人因各种原因,有时候无法避免苦难,但苦难就是苦难——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还会夺走人的尊严;苦难制造伟大的父爱,同时又剥夺了父亲做为一个正常人的尊严。

人为的“苦难”既不值得讴歌,更不值得追求。应该追求的,是改变制造苦难的土壤,让伟大的父亲少一点,让平凡的、幸福的父亲多一些。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过一个观点:“西方民主的产生,就源自儿子对父亲的反抗。”
 
比如,希腊神话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就是“弑父”。在俄狄浦斯的故事里,一个从小被放逐的王子,在命运的捉弄下,杀死并取代了自己的父亲。
 
神话往往是现实的隐喻。这种“弑父”文化,最终演化成“敢于反抗权威,能在代际冲突中完成新陈代谢和自我更新”的独特基因。
 
相反,遍观中国上古神话,我们很少看到这种“大逆不道”的情节,在父子关系中,顺从才是美德,甚至还有很多“杀子”的故事——比如“二十四孝”里,舜对偏爱弟弟,屡屡加害自己的父亲毫不反抗,尧就认为舜品德高尚,要禅让于他。
 
两种传统,历经千年,演化成两种不同的文化。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对传统父权的反抗,就成了反抗落后思想和制度的象征。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就借一个被封建道统压抑的父亲之口,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们对家庭权威的态度,往往决定了他长大之后对社会权威的态度。因此,当我们讨论什么是“好父亲”的时候,其实是在思考什么是好的社会。一个好父亲不仅是家庭的稀缺品,更是一个社会的稀缺品。


▌“卑微”的父亲: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还会夺走人的尊严
 
提起“好父亲”,最先浮现出来的形象,就是罗中立老师的名画《父亲》——一位操劳一生,却无法改变命运的农民,他的脸庞被岁月的刻刀雕镂出核桃般的纹理,生活的苦难也化作神情融入了他的灵魂。
 

这些“卑微”的父亲,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后代的身上,并尽己所能的满足孩子和家庭所需。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因此,只能牺牲自己,支撑起整个家,甚至要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
 
就像一首感人至深的歌——《父亲写的散文诗》:一个贫困年代的老父亲,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他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孩子母亲的离开,记录了孩子的成长,没有给他更好生活的愧疚,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终究有一天要离开的辛酸。

这是种不用多说,一眼就能领悟的情感——
 
“明天我要去邻居家再借点钱,孩子哭了一整天,闹着要吃饼干”
 
“想一想未来,我老成了一堆旧纸钱。那时的女儿一定会,美得很惊艳。”


在家庭层面,这些“卑微”的好父亲,知识贫瘠,无权无势,与孩子也少有精神层面的交流,只是单纯的“供养”,但并不妨碍他们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感受如山般的父爱——“他什么都给不了我,却又什么都给了我。”
 
但在社会层面,这种伟大的父爱,常常是苦难岁月的产物。人因各种原因,有时候无法避免苦难,但苦难就是苦难——一边制造着伟大的父爱,同时又剥夺了父亲做为一个正常人的幸福的尊严。

因此,苦难既不值得讴歌,更不值得追求。应该追求的,是改变制造苦难的土壤,让伟大的父亲少一点,让平凡的、幸福的父亲多一些。


▌“强势”的父亲:以爱之名,投射自己

与“卑微”的父亲不同的,是“强势”的父亲。他们往往是世俗世界中的成功者,对孩子充满“善意”,却又“强势”的要为孩子安排一生,结果往往以悲剧收场。
 
他们做一个好父亲的标准是——“管孩子,是为孩子好”:从学习交友,到成家立业,不仅关心过问,甚至代为选择、决定。孩子只要按照父亲说的去做,就是一个“好儿子”。比如,拿破仑的独子——拿破仑二世,一出生就被授予“罗马王”的尊贵称号。

遗憾的是,这位一生戎马的大英雄,为了他伟大的革命理想,为了把整个欧洲送给孩子,却忙得从未陪伴过孩子,甚至连面都没见几次——本属政治婚姻的妻子,在儿子出生不久,就带回了自己的娘家奥地利,拿破仑本人也很快因战败被流放,与不到三岁的孩子永久分离。
 

即使如此,拿破仑仍早早为他的孩子规划好了人生——他在遗言里对他说:“我的儿子,应该成为一个忠诚于我在各处所赢得的胜利事业的人。”
 
然而,拿破仑二世孱弱的身体却不足以支撑他父亲伟大的寄托,为复制父亲的成功——参军的艰苦生涯摧毁了他的健康,小拿破仑永远都活在他父亲的影子下,他更像是父亲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的一个注脚,微不足道,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出生、死去,这就是我的故事。”
 
“强势”的爸爸,之所以“以爱之名”将自己的事业和意志投射到孩子身上,并非因为他天生就是“暴君”,想让孩子不幸福。很多时候,恰恰是因为他太爱孩子——不想让孩子将自己吃过的亏、受过的苦、走过的弯路,再重演一遍,也不想让自己拼搏一生的事业,流落他人手中。
 
这种心态,在社会层面也经常出现,甚至还形成了一种叫做“父爱主义”的算法或思想——像强势的父亲一样,将自己认为好的、对的东西,强推给别人。
 
但是,人的成熟,绝不只是身体上的,首先是精神上的独立;人的成功,也必须建立在自由选择的前提下。同样,一个成熟的社会,绝不是以强制的方式给予每个人自由——因为强制和任何美好的东西,在逻辑上就无法自洽。


▌最好的亲子关系:爸爸与小孩一起成长
 
如果说好的社会,是一种基于自治、平等的契约关系,那么,一个好父亲与孩子的关系,也绝不可能是单向度的——不是父亲对孩子单向的物质供养,也不是父亲以爱之名的强制,而是需要爸爸与小孩共同去经营的一种双向度的关系。
 
在这种双向度的亲子关系中,成长是孩子份内的事,父亲需要做的,不是单向度的供养,不是为孩子设计好人生,也不是教孩子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某生活。正相反,父亲的教育就是生活本身。正如《爸爸与小孩》一书的作者赵洪云在书中写道:

和小孩探索世界,每一次关于思想和精神的交流,就是一次成长,这是小孩的童年,也是爸爸的童年,孩子的成长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而是开始的结束。

书中有这样一小节,爸爸带小孩去放风筝——
 
小孩问,这只风筝为什么不能飞了?
 
爸爸说,是风筝线断了。风的力量太大,线产生的拉力也增大。线承受不住了,所以就断了。
 
小孩问,是风太大的原因,对吗?
 
爸爸说,好像是,其实不是。是因为风筝没有独立飞翔的能力。因为依赖线,所以不能飞得更高;因为依赖风,才会被风从天上吹落。
 
书中还有一个故事,爸爸与小孩爬山过程中,小孩发现,山顶的塔上有根尖尖的针,于是问爸爸这是什么——

爸爸说,这叫避雷针。避雷针一端高高地暴露在空中,另一端连着金属丝,接到地下。可以把雷电引入地下,保护塔身不遭雷击。

小孩问,也是像保险丝那样,牺牲自己,保护别人吗?

爸爸说,保险丝是用自己的弱点,保护别人。所以,它只能保护一次,自己的生命就结束了。避雷针也是主动承担危险,牺牲自己,保护别人,但方式不同。因为,避雷针是用自己导电好的长处,去保护别人。所以,避雷针可以长久地保护别人。


这样的场景,很多父母都经历过,这样的问题,每个孩子小时候也都问过。但这样的回答,还是第一次从这套书中看到。

翻遍《爸爸与小孩》三本书,几乎都是在这样真实的场景下,孩子一次次好奇的问,爸爸一次次在告诉孩子自然世界奥秘的同时,为孩子开启了一场充满人文精神的哲思之旅。

如果说父亲的天职是改造社会,那么,好的家庭教育无疑是改造社会的第一步。今天,卑微但伟大的父亲越来越少,卓越但强势的父亲也越来越少,双向度的亲子关系基本成为常态。但更多的场景是:

有些父母,想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分享给孩子,但每次都是一开口,就被孩子一句“在学校被老师灌了一天了,到家又要灌”怼回;

有些父母,非常认同“最伟大的教育,是与孩子的共同成长”,但现实却是“孩子在成长,父母在停滞,并很快成为孩子成长的天花板”;
 
有些父母,想和孩子做朋友,但最后发现,这不仅需要观念的转变,需要足够的耐心,更需要能力。而这种能力,不但需要学习,还需要在和孩子交流相处的过程中,不断的修炼。 
 
为此,先知书店诚荐赵洪云老师这套《爸爸与小孩》(3册),这不只是一位平凡但优秀的中国爸爸与小孩一起成长的真实记录,也是值得推荐给想建立一段良好亲子关系,培养孩子人文素养的家庭的一份参考答案。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先知书店独家书(父亲节期间6月17日-6月18日,限时立减60元):

林贤治:时代的转折如“悬崖上的树”——苦难的见证,也是顺从的见证
聂卫平:当时就我一个人替胡耀邦说话
最能看出一个人品味和修养的,不是知识,而是审美
苏格兰启蒙运动:奠定现代文明的四块基石
人有病,天知否:知识分子如何看待“今日之我”与“昨日之过”
《寻求中国民主》:一部中国政治史,还原最波澜壮阔的20年
徐贲:常识的败坏,始于语言的败坏
王鼎钧:那些书里有天下,无苍生
有思想的人,因清醒而注定孤独
胡适对国民党的五大批判
俞敏洪:陪伴孩子是人生最好的“投资”
杨小凯:英国人为何能跳出“革命与暴君”的历史魔咒
张鸣:在奥斯维辛找不到一个中国人
沈志华:俄国人一穷,就卖档案(绝版书复活)
张鸣:阴谋论,让我们的路越走越窄
白先勇:母亲命运的起伏,跟父亲的一生荣辱息息相关
中国权力史:盛世是怎么终结的
你知道民国时期的高考是如何进行的吗
刘震云:我们这个民族不缺聪明人,缺笨人
一字未删改,售罄即绝版:1938年孤本影印版《鲁迅全集》
我们为什么纪念王小波
雷颐: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是导致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他的回忆中,有我们从没见过的时代
秦晖:高考作文谈这个,并不是一个好信号
比计划经济更可怕的是计划思维
自古成大事者,为什么流氓这么多
国民党败走大陆,其实败在商场,而非战场
佛教:影响中国最深,也被误解最深
命运的钟摆:1977年恢复高考
是否受过古希腊文明的启蒙,是一个现代国家落后与强大的分野
周其仁:资本的秘密,致富的秘密
杨念群:没用就是历史最大的用处
亚当·斯密诞辰300周年 | 对亚当·斯密的三大误解,是经济危机的源头
木心: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良心”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秦制两千年:历史循环的根源是什么?
雷颐:“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张维迎:林毅夫的8点错误(酣畅淋漓!)
有趣的灵魂“独行”,无趣的人生“合群”
徐贲:玩笑有风险,后果很严重
许子东:鲁迅是一座山,但张爱玲是一条河
胡适没看透,鲁迅没看透,他却看透了
王家卫与《繁花》:花影不离身左右,千呼万唤始出来
暗夜传灯人:“南渡北归”之后发生了什么?
历史不会熔断:如何从五个维度,认识过去和未来的走向
传奇布列松:能说的,恰恰是不必说的
历史改变了他,他也改变了历史
选择关乎国运:一战时的中国为何差点站错队
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
文学与历史,究竟谁更真实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他们纵然沦为阶下囚,却更为“敌人”所尊重
绝版复活《李宗仁回忆录》:打开民国政治的一把钥匙
宋朝的覆灭:亡了天下,断了文明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老照片欣赏|上海滩一个世纪的风流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开历史倒车”的精英
李光耀:新加坡的成功,应归功于英国
从内务府看大清:王朝崩溃的前兆
罗素诞辰151周年纪念:小灾难来自固执 大灾难来自狂热
易中天:帝王和流氓,有没有本质区别
《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解密“中苏关系”的孤本档案合集
一个民族最大的遗憾不是无知,而是封闭通往真知的大门
张维迎:拒绝现代文明与市场逻辑,是大清挨揍的主要原因
葛兆光:有些人奇怪的“中国文化优越感”,让人非常担心
钱满素:以群体划分社会,必将酿成仇恨和冲突
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没有灵魂的人,谈什么活着
翦商:周灭商之惊心动魄超乎想象
母亲:一个中国女人的命运
王小波:永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周策纵先生逝世16周年纪念:再难一遇的汉学大师
忍将功业苦苍生:一个民族的落后首先是知识分子落后
四大名著里,藏着中国人一生的四种修行
历史的转折:一段被“隐藏”的真实抗战史
在道理行不通的社会中,应当如何生活
法律精神的背后,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与自由
统治者最不希望老百姓读什么书
纳粹“利维坦”:人民为什么支持希特勒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张宏杰:中国历史上最畸形的一群人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残雪:摧毁我们的天才的,是我们的文化
高尔泰:欲归无计,万里西风瀚海沙
八十年代的回望与反思:五四精神悲壮的落幕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1978年 | 满目疮痍后的刻骨记忆
“五一”不是劳动节| 关于“劳动”的五个错误认识
绝版签名 | 《四棵杨》:直面最为动荡、复杂、禁忌的三十年历史
警惕“不反思的恶” | 撒旦的战争从未结束
中国权力史——走不出的“党争”
希特勒的“奋斗”:20世纪的人类大灾难是如何造成的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
北大教授:这个世界,坏人已经联合起来了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被牺牲的“局部” :中国的“鱼米之乡”何以沦为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
君王好大喜功,后果有多严重?
费孝通逝世18周年:他坎坷一生,只为认识和了解中国
读书日 | 谈谈真正的读书
雷颐:回顾百年中国,中国人为何会屡屡遭受大灾难?
纪念康德:灵魂三问
库页岛——近代史上永远的痛
王笛:那些手握权力的人总是幻想创造历史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大学是一个社会最后的底线
历史上最好的40年,却没有任何丰功伟绩
恐慌,是控制人心最好的方式
梁胡之争:国家最大的敌人是愚昧
半个世纪以前,美国女摄影师拍下的敦煌
狼的自由就是羊的末日——这个时代的自由面临的最大威胁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刘震云:从虞姬到潘金莲,中国女性故事为什么总是反常识?
史景迁告诉你:你知道的太平天国可能是假的
易中天:谁是中国改朝换代史的主演?
徐庆全:研究党史的人,为什么都会怕他
纪念王小波 | 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张宏杰:“利出一孔”,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万能”
身体的媚术:在枉死与苟活之间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我们是如何被宣传塑造的?
与屠刀为邻:现代世界最惨烈的大屠杀
熊培云| 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雷颐:晚清转型失败的三大困局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我们亟需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敦煌与故宫:中国文明的两大殿堂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战争不是让你捐三个月工资,而是把你洗劫一空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活在“洪武时代”,为什么那么难
阻碍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源是什么?
人无疵不可与交:别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人设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穿越历史的三峡:改变中国现代进程的五个人
安·兰德:人类史上最荒谬的一句口号
唐世平:沉迷于《甄嬛传》和《武媚娘》,是无法与现代世界相处的
朱学勤:1920,罗素在中国的失败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大萧条的11个特点,细思极恐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海子逝世34周年纪念 | 在海子的诗歌里,遇见一个春天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孔乙己的“魔咒”:为什么社会总是不尊重知识分子?
历史与现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是什么?
彭华:陈寅恪的文化史观
推动人类进步的,不是“英雄”与“权威”,而是怀疑与批判
当善良失去原则的时候,可能比恶还恶
《西线无战事》再获奥斯卡:战争的荒谬释放出人性的荒谬
秦晖:我们与世界接轨,应该是底线的接轨
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陈徒手: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文明的六个特征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早熟落下的顽疾:2000年中国社会史的12个洞察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钱满素:为什么亟需从“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美国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
木心:人生不如梦——鲁迅之后,张爱玲的敏锐
张宏杰:中国人的性格史,真的不忍去回顾
别不了的司徒雷登:那个假装用一生爱中国的人
今天的大学校园,还会不会诞生《蒋公的面子》?
三观不合,终将渐行渐远
北岛: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阅读的五个层次
俄乌战争一周年:俄罗斯争霸世界,最终究竟得到了什么?
宣传画:消失于历史天空,却淡不出精神底层
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表演
《希特勒的末日》:暴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
胡适逝世61周年 | 自由而悲悯:当下我们最缺乏的力量
马国川:日本没有“奇迹”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哈耶克最后的预言正在实现:狂妄而短视的人类始终面临一个抉择
经济决定贫富,政治决定生死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沈志华“趁乱”拷贝的俄罗斯解密档案,解开了多少中苏之谜?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傅国涌︱存其文而原其人:不能力挽狂澜,但从未随波逐流
秦晖、金雁——50后的爱情,当下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学术伉俪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许倬云: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
孟德斯鸠: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读懂当代中国的珍贵史料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最值得收藏的40个经典名句
为什么许多人勤劳却不富有?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宋朝之后,再无宋朝
罗素逝世53周年纪念 | 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满江红》中陈旧的国际政治价值观:“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很难接轨现代文明
王五四:不出一声的野夫
杨本芬:读罢野夫《江上的母亲》,我再也不能等待……
岳飞死后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揭秘《满江红》背后的历史真相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五部有口皆碑的好书 | 总有一本,能治愈你的“精神内耗”
比权力更重要的,是对规则的尊重
刀尔登:“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动听,可惜是句谎言
盛世距离废墟有多远?
八十年代的中国是怎样引进的《一九八四》?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愚蠢又自负:三种最值得警惕的权威
无用之用,实为大用: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中国一百年以来的新年贺词(1909-1999)
米塞斯: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宋教仁之死:近代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一场政治实验的终结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张鸣:冯玉祥的真与伪
索尔仁尼琴104周年诞辰:不撒谎,不原谅,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92岁吴敬琏重磅发声:什么是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个人即政治: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大棋局:关于1944-1950年历史最深的五大误解
胡适诞辰131周年:那些曾抛弃胡适的年轻人,晚年又重新选择了他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淞沪会战到南京大屠杀
20世纪中国人的生死流转:历史的细节,让人恐惧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孤独的斗士:哈耶克】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