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念群:没用就是历史最大的用处

先知书店 槛外记 2023-11-30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教授杨念群


历史学家杨念群有个笔名“鬼今”,他自诩“今天的魔鬼”,做学问之余,评点历史、关注现实。


▌没用就是历史最大的用处
曾祖父是晚清名士杨度,祖父是著名的留德化学博士杨公庶,外婆是梁启超的三女梁思庄,杨念群可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名门之后。
生于这样一个家学深厚的大家族,杨念群从小便在祖父的引导下学唐诗,熟读《史记》《资治通鉴》。1981年,17岁的杨念群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相比于同代学者,他没经历过上山下乡,一路从学生到教授,治学经历单纯平顺。选择历史研究,家学影响只是一部分原因,他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个人选择。
“有的人觉得历史是一个职业,下班了赶紧去干些别的,我不行,干不了别的东西。”历史研究在杨念群处,已经不是简单的兴趣爱好,带着理想色彩:“对我来说,治学跟生活、跟某种意义上的信仰已经融合在一起,历史是我唯一的一种表达生命的方式。”
作为一个热爱历史、从教多年的历史研究者,杨念群近年来总是遭遇到一个令他倍感愤怒的问题。
“学历史有什么用?”
杨念群一改温良恭谦的举止,大骂:“没用就是历史最大的用处!
对“无用之用”越来越多的质疑,让杨念群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老冬烘的无用之用》一文中,他写到了梁漱溟的父亲梁济。这个富于悲剧精神的人物,在民国代清七年后,留下万言绝笔,殉文化而死。时人多谈论梁济死的“有没有用”,甚至梁漱溟也认为其父人格伟大、知识落伍。只有诗人徐志摩给出了一个最“没用”的评价:“在他们性灵的不朽里呼吸着民族更大的性灵”。

梁济,梁漱溟之父,1918年投水自尽


杨念群力挺徐志摩的评价。正是这种“没用”中,看似无用的“精神”和实用的知识显示出了区别。
学历史,知识的积累尚在其次,社会功效也难立竿见影,甚至大多数毕业生也并未从事相关工作。仅凭这点看来,学历史的确是“没用”,可精神气质的滋养并不能因此遭到漠视。最没用的“性灵”“精神”,正似庄子笔下不中绳墨、不合规矩的无用之树,放对了地方,就会无形无声的发挥作用。
“民族气质的培养要靠文史哲。”若是没了这些东西,没了“梁济这样的人像傻子一样戳在那里”,杨念群不客气地说:“越来越有钱的中国人可真像一堆行尸走肉,揣着钱在世界上到处游走吆喝。”

▌“小清新”泛滥,鲁迅的批判传统正逐渐消失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小清新’太多。”
杨念群在人民大学的一间咖啡馆中接受采访,在周围满溢着“小清新”的氛围中,他的话显得掷地有声。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人们希望在阅读中收获放松感,幽默、小资、清新是“票房”保证,主打“小清新”“正能量”的图书占据着各大畅销书榜单。
在“小清新”之风刮过的时代里搞点灰暗,杨念群说他意在“添堵”,揭示些“负能量”出来,在消费主义大潮中,充当启迪和反思的力量。
“随笔写作传统在中国有不少风格和种类,但是有一个最重要的传统正在慢慢在消失,就是鲁迅当年杂文的批判传统。”
相较于鲁迅的“愤青”姿态,大部分读者还是更喜爱梁实秋和林语堂一脉重视“性灵”的作品。可杨念群不愿从众,他欣赏的作家多少带着一点“黑色”,鲁迅如是,王小波亦然。杨念群想要接续这样的写作脉络,用王小波的“黑色幽默”承载鲁迅式沉重的批判议题。
“所谓‘灰暗’,并不是说看完这个东西颓废或者使自己变得消沉,其实恰恰相反,感知灰暗有可能使我们的眼睛变得更加明亮。”
所以杨念群为他的“负能量”打上引号。读史使人明智,寻找历史和现实的“灰暗”处进行批判反思,未尝不能成为“正能量”的来源。杨念群狡黠地说:“正面和负面其实是辩证的。”


▌历史写作应当有“温度”
“现在的历史写作越来越干枯干瘪,越来越专门化,越来越封闭。”
通俗历史写作成了史学家们想碰而不敢碰的“原罪”,仿佛和通俗扯上关系,就有些大逆学术之道的意思。教科书也很程式化,宏大的走向和结构“绑架”了历史。学生不爱学,大众也不爱读,历史越来越被边缘化。曾经充斥着精英人才的大学历史系,如今也普遍沦为接受调剂的冷门专业。
为什么历史变得不可爱了?杨念群认为,是“人”在历史学中占有的分量越来越轻,变得面目模糊。
历史和文学断裂开,在历史写作中,流畅的表达反倒不再是必须,作者和他笔下的历史人物都一脸冰冷,没有温度。
“所以我提出一个口号,叫动情的历史学。”历史不应当是冷漠的,而是散发着温度、活生生的人的历史。
尽管不认同黄仁宇的历史观,杨念群还是屡次提及《万历十五年》,欣赏那种富于历史现场感的写法。
“《万历十五年》是怎么开篇的?他写到了清晨上朝时官员官袍上的金丝线、大理石的金水桥和盘旋在上空的信鸽。这是他对历史场景非常有穿透力的描写,直接将我们带入到历史的状态中去。”
历史中有《甄嬛传》一般的宫廷内斗,也有人情世故的细微表达:清朝官员上朝要起早贪黑,皇帝赐宴甚至会有长了虫的馒头,帝王起居之外是官员辛酸的职业生涯。而这些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显然很难用学术化的方式表达。随笔在杨念群处,承担着还原历史鲜活状态的责任。
我们优美的文字,不说司马迁的传统,我们后来的历史写作传统,实际上都在慢慢流失,就是因为我们现在从事历史写作的学者缺乏一种文人气质的修养。”好的学者应当有文人气,胡适、顾颉刚、钱钟书、费孝通,无一不是写得一手好文章的大学者。
“大家都以为通俗的东西好写,你降低身段跟大家互动就可以了,其实恰恰相反。”通俗的历史读物不仅需要普及知识,展现历史事件,更应当给人一种更大的反思。杨念群坚持,通俗的历史读物应当由大学者来写,拥有坚定的历史观,带有个性的立场才能打动人。

▲杨念群


▌中国文化中很多活的东西被割裂了
记者问起他对“国学热”的态度,杨念群表示他并不乐观。
“中国文化中有很多活的东西被我们割裂了。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丢失了传统中和日常生活相衔接的那部分。”这些东西曾经渗入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是人们进行一切行为的准则,并不是当下人们穿穿汉服、背背经典就能找回的。
杨念群认为,科举制的废除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根基。
“传统的科举制教育体系中道德教化的成分非常高,我们有受到完善的道德教育的士绅阶层,他通过科举、读经典,在地方上肩负教化的责任,这些又和他自身的修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一套系统。”
科举制废除后,技术培训取代了道德教化,专门的技术人才和行政管理人员取代了士绅阶层。“教化”的职责无人承担,曾经作为范本的“经典”也失去了它鲜活的能量,不再具有指导日常生活、规范道德的作用。

在这个基础上,“国学热”很容易成为消费主义的附庸,变成旅游项目,或是人们的枕边读物和品位消费,沦为“文化桑拿”。
“必须是每个民众能够切身感受到它的意义、它的作用和魅力。”在杨念群看来,只有融入日常生活实践的东西,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如果去过台湾就会发现,台湾很多车站和街道用的是忠孝仁义礼智信作为名称。你可能不太注意这个细节,但是在日常生活里,如果我们天天看到忠义路这个牌子的话,是不是内心能积累起一些对中国文化本身的理解,然后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转化成为行动呢?”
历史研究不应是学术的高墙,而应是思想的解放。把历史写得高深莫测是技术,把历史写得通俗易懂、接地气,那就是艺术。杨念群应该属于后者。
作为清史研究专家,杨念群的作品,却跨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多元领域,融入对历史问题的全新思考,展现最为新锐的史学前沿研究;更重要的是一点也不学究气,普通读者也能看懂、看透历史的“玄机”——《“天命”如何转移》《五四的另一面》都是如此。
·《“天命”如何转移》一书以贯通性视角,拓宽中国史学的解释框架,还传统政治概念以血肉,显影王朝兴替的中枢神经,用“天命”这种传统的、大众更易懂的概念,从帝王官僚到基层社会层层分梳统治与治理,深入揭示有清一代皇权的本质。

·《五四的另一面》有意淡化纪念五四的仪式感,拒绝老调重弹,而是把五四放在由清末变革,到民初社会革命,直至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长程中,进行重新定位;分析不同研究观点的形成原因,解码隐藏在观点背后的不同意识形态动机。

杨念群的著作,具有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在宏观上思考当代思潮变动下的政治动态与社会发展,微观上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他把自己近二十年对历史研究问题的持续思考精粹集结,而成《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 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可谓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

作为“新史学”的倡导者,杨念群逆微观史热潮,重建“眼观向上”的学问,发现斑驳多彩、异常复杂的历史真相。读他的书,就换了一种视角,全新思考中国历史的另一面。先知书店有幸获得杨老师亲笔签名+钤印,数量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良心”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秦制两千年:历史循环的根源是什么?
雷颐:“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张维迎:林毅夫的8点错误(酣畅淋漓!)
有趣的灵魂“独行”,无趣的人生“合群”
徐贲:玩笑有风险,后果很严重
许子东:鲁迅是一座山,但张爱玲是一条河
胡适没看透,鲁迅没看透,他却看透了
王家卫与《繁花》:花影不离身左右,千呼万唤始出来
暗夜传灯人:“南渡北归”之后发生了什么?
历史不会熔断:如何从五个维度,认识过去和未来的走向
传奇布列松:能说的,恰恰是不必说的
历史改变了他,他也改变了历史
选择关乎国运:一战时的中国为何差点站错队
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
文学与历史,究竟谁更真实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他们纵然沦为阶下囚,却更为“敌人”所尊重
绝版复活《李宗仁回忆录》:打开民国政治的一把钥匙
宋朝的覆灭:亡了天下,断了文明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老照片欣赏|上海滩一个世纪的风流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开历史倒车”的精英
李光耀:新加坡的成功,应归功于英国
从内务府看大清:王朝崩溃的前兆
罗素诞辰151周年纪念:小灾难来自固执 大灾难来自狂热
易中天:帝王和流氓,有没有本质区别
《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解密“中苏关系”的孤本档案合集
一个民族最大的遗憾不是无知,而是封闭通往真知的大门
张维迎:拒绝现代文明与市场逻辑,是大清挨揍的主要原因
葛兆光:有些人奇怪的“中国文化优越感”,让人非常担心
钱满素:以群体划分社会,必将酿成仇恨和冲突
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没有灵魂的人,谈什么活着
翦商:周灭商之惊心动魄超乎想象
母亲:一个中国女人的命运
王小波:永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周策纵先生逝世16周年纪念:再难一遇的汉学大师
忍将功业苦苍生:一个民族的落后首先是知识分子落后
四大名著里,藏着中国人一生的四种修行
历史的转折:一段被“隐藏”的真实抗战史
在道理行不通的社会中,应当如何生活
法律精神的背后,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与自由
统治者最不希望老百姓读什么书
纳粹“利维坦”:人民为什么支持希特勒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张宏杰:中国历史上最畸形的一群人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残雪:摧毁我们的天才的,是我们的文化
高尔泰:欲归无计,万里西风瀚海沙
八十年代的回望与反思:五四精神悲壮的落幕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1978年 | 满目疮痍后的刻骨记忆
“五一”不是劳动节| 关于“劳动”的五个错误认识
绝版签名 | 《四棵杨》:直面最为动荡、复杂、禁忌的三十年历史
警惕“不反思的恶” | 撒旦的战争从未结束
中国权力史——走不出的“党争”
希特勒的“奋斗”:20世纪的人类大灾难是如何造成的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
北大教授:这个世界,坏人已经联合起来了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被牺牲的“局部” :中国的“鱼米之乡”何以沦为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
君王好大喜功,后果有多严重?
费孝通逝世18周年:他坎坷一生,只为认识和了解中国
读书日 | 谈谈真正的读书
雷颐:回顾百年中国,中国人为何会屡屡遭受大灾难?
纪念康德:灵魂三问
库页岛——近代史上永远的痛
王笛:那些手握权力的人总是幻想创造历史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大学是一个社会最后的底线
历史上最好的40年,却没有任何丰功伟绩
恐慌,是控制人心最好的方式
梁胡之争:国家最大的敌人是愚昧
半个世纪以前,美国女摄影师拍下的敦煌
狼的自由就是羊的末日——这个时代的自由面临的最大威胁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刘震云:从虞姬到潘金莲,中国女性故事为什么总是反常识?
史景迁告诉你:你知道的太平天国可能是假的
易中天:谁是中国改朝换代史的主演?
徐庆全:研究党史的人,为什么都会怕他
纪念王小波 | 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张宏杰:“利出一孔”,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万能”
身体的媚术:在枉死与苟活之间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我们是如何被宣传塑造的?
与屠刀为邻:现代世界最惨烈的大屠杀
熊培云| 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雷颐:晚清转型失败的三大困局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我们亟需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敦煌与故宫:中国文明的两大殿堂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战争不是让你捐三个月工资,而是把你洗劫一空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活在“洪武时代”,为什么那么难
阻碍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源是什么?
人无疵不可与交:别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人设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穿越历史的三峡:改变中国现代进程的五个人
安·兰德:人类史上最荒谬的一句口号
唐世平:沉迷于《甄嬛传》和《武媚娘》,是无法与现代世界相处的
朱学勤:1920,罗素在中国的失败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大萧条的11个特点,细思极恐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海子逝世34周年纪念 | 在海子的诗歌里,遇见一个春天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孔乙己的“魔咒”:为什么社会总是不尊重知识分子?
历史与现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是什么?
彭华:陈寅恪的文化史观
推动人类进步的,不是“英雄”与“权威”,而是怀疑与批判
当善良失去原则的时候,可能比恶还恶
《西线无战事》再获奥斯卡:战争的荒谬释放出人性的荒谬
秦晖:我们与世界接轨,应该是底线的接轨
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陈徒手: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文明的六个特征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早熟落下的顽疾:2000年中国社会史的12个洞察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钱满素:为什么亟需从“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美国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
木心:人生不如梦——鲁迅之后,张爱玲的敏锐
张宏杰:中国人的性格史,真的不忍去回顾
别不了的司徒雷登:那个假装用一生爱中国的人
今天的大学校园,还会不会诞生《蒋公的面子》?
三观不合,终将渐行渐远
北岛: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阅读的五个层次
俄乌战争一周年:俄罗斯争霸世界,最终究竟得到了什么?
宣传画:消失于历史天空,却淡不出精神底层
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表演
《希特勒的末日》:暴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
胡适逝世61周年 | 自由而悲悯:当下我们最缺乏的力量
马国川:日本没有“奇迹”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哈耶克最后的预言正在实现:狂妄而短视的人类始终面临一个抉择
经济决定贫富,政治决定生死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沈志华“趁乱”拷贝的俄罗斯解密档案,解开了多少中苏之谜?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傅国涌︱存其文而原其人:不能力挽狂澜,但从未随波逐流
秦晖、金雁——50后的爱情,当下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学术伉俪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许倬云: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
孟德斯鸠: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读懂当代中国的珍贵史料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最值得收藏的40个经典名句
为什么许多人勤劳却不富有?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宋朝之后,再无宋朝
罗素逝世53周年纪念 | 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满江红》中陈旧的国际政治价值观:“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很难接轨现代文明
王五四:不出一声的野夫
杨本芬:读罢野夫《江上的母亲》,我再也不能等待……
岳飞死后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揭秘《满江红》背后的历史真相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五部有口皆碑的好书 | 总有一本,能治愈你的“精神内耗”
比权力更重要的,是对规则的尊重
刀尔登:“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动听,可惜是句谎言
盛世距离废墟有多远?
八十年代的中国是怎样引进的《一九八四》?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愚蠢又自负:三种最值得警惕的权威
无用之用,实为大用: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中国一百年以来的新年贺词(1909-1999)
米塞斯: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宋教仁之死:近代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一场政治实验的终结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张鸣:冯玉祥的真与伪
索尔仁尼琴104周年诞辰:不撒谎,不原谅,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92岁吴敬琏重磅发声:什么是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个人即政治: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大棋局:关于1944-1950年历史最深的五大误解
胡适诞辰131周年:那些曾抛弃胡适的年轻人,晚年又重新选择了他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淞沪会战到南京大屠杀
20世纪中国人的生死流转:历史的细节,让人恐惧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孤独的斗士:哈耶克】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