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贲:玩笑有风险,后果很严重

槛外记 2023-11-30


普通德国人的玩笑


纳粹执政初期,一般德国人的笑话语气比较轻松,他们说笑话的事情和人物并不对他们构成直接的生存威胁,玩笑的题材也不过是一些他们在生活中感觉古怪、过分、不自然、做作,以及扰乱正常秩序和日常习惯的事情,包括变成全体德国人“新习惯”的“希特勒问候”(希特勒敬礼,Heil Hitler!)等。比如这则:


图勒斯和夏尔穿过一个养牛场,图勒斯踩到一堆牛粪,差点跌倒。他举起右手大声说:“希特勒万岁!”夏尔对他说:“你疯了吗?你在干啥呢?这里又没有人。”图勒斯说:“这是规定,你每到一个新地方,都必须说‘希特勒万岁’。”


德国人还说关于纳粹领导人的笑话。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善于说谎,空军总司令戈林爱虚荣,他们都是德国人笑话的对象:


戈培尔有自卑症,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每天站在镜子前15分钟,不断对自己说,我重要,我重要,世界离不了我。这样就可以治愈你的毛病了。”戈培尔对医生说:“你这个法子不管用,我对自己说的话一个字都不相信。”


戈林有一次在柏林散步,见到一群孩子在用泥巴和马粪塑人像。戈林问:“是谁的像?”“是戈培尔博士和雷伊博士。”“要不要也塑一下戈林的像呢?”“不行,没有这么大的一堆马粪。”


民主德国也有一个讽刺领导人乌布里希说话沉闷无味的类似笑话:民主德国1960年代末有了一个新的时间度量叫“乌布”——乌布等于总书记讲话时东欧人需要从椅子上站起身来转换频道的时间。


赫尔佐格指出:“像这样的笑话即使针对一些头面政治人物,但从本质上说是非政治性的,没有政治颠覆的力量,为的只是逗乐而已。”


许多德国笑话都与普通德国人不满社会和生活里的一些人、事有关,由于这些人物和事情与统治权力关系密切,这样的笑话也就自然被当作政治笑话。例如,有的笑话是挖苦那些“吃党饭”的,还有的则是讽刺党卫军和冲锋队的不法和傲慢行为的:


一个厨子正准备煎土豆,她没有猪油,不住地在锅灶上挥动万字旗(纳粹党旗)。有人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答道:“在这面旗下,许多人都肥得流油。”


问:正规军和党卫军的区别是什么?答:正规军说,预备、开火!党卫军说,预备、放火!


还有许多笑话的题材事关民生艰难,由于民生问题是纳粹政策所造成的,民生笑话自然也就包含了不满或批评政府的政治意味。



1939年战争开始,德国的扩张非常顺利,几乎没有付出血的代价。因此德国人的笑话多集中在国家军费开支使人民不得不承受的沉重的纳税负担和越来越严重的物资短缺问题上,但并不涉及纳粹的罪恶行为和战争罪行:


有一个人要自杀,先是用绳子上吊,无奈绳子质量太差,断了。他又把头伸进煤气烤箱里,但下午2到5点没有煤气供应。于是他只好靠粮食定量过日子。结果,这个办法非常灵验。


随着战争形势的逆转,德国从攻势转为守势,纳粹对笑话的管制也更加严厉,但却无法禁绝笑话,笑话仍然在民间传播,而且有了战争失利的内容:


希特勒打败法国后,站在英吉利海峡边,心想进攻英国为什么这么困难。这时候摩西突然出现在他身边说:“如果你没有这么残害我的人民,我本可以告诉你我变红海为通途的诀窍。”希特勒命令他的卫兵抓住摩西严刑拷打,逼他说出诀窍。摩西说:“我只是用了上帝给我的杖,海水便分开成为道路。”希特勒吼道:“你的杖呢?”摩西说:“在大英博物馆收藏着呢。”


1944年9月25日,希特勒号召全民投入“人民攻势”,应征入伍的都是希特勒青年团的孩子和以前被归入不宜服兵役的60岁以上的人员,他们经过简单的反坦克武器训练就被送上战场。到战争结束为止,有17万“人民攻势”的战士失踪,大多数可能都是在战斗中丧生的。因此有这样的笑话:


问:什么人嘴里有金,头发是银,骨头里有铅?

答:人民攻势军军人。


这时候德国的一切物质供应也几乎不存在了。于是有了这样的笑话:


希特勒与戈林、戈培尔和食品部长培克开会,希特勒问戈林:“我们的飞机和燃料还能维持多久?”戈林答道:“报告元首,5年。”希特勒问戈培尔:“你的宣传还能让人民就范多久?”“报告元首,10年。”希特勒又问培克:“粮食供应还能维持多久?”“报告元首,够吃20年。”希特勒很高兴,说:“那么战争还能进行得更久一些。”培克举起手忐忑不安地对希特勒说:“我的意思是够我们四个人。”


随着战争形势朝着对德国越来越不利的方向发展,对德国领导人的笑话也变得“恶毒”了:


戈林、戈培尔和希特勒同乘一条船出海。海上起了风暴,船沉了。问:“谁得救了?”答:“德国。”




取笑不是反抗


普通德国人的笑话并不具有政治意识,那不过是释放民间怒气的阀门。人们在家附近的酒吧里或在街上说笑话,因为他们想得到片刻的纾解,出出气。这是符合纳粹领导利益的。这些都没有转变为反纳粹的抗议。所以赫尔佐格认为,德国人的“耳语笑话”与其说是“代表”,还不如说是“代替”了社会良心和个人勇气。


其实,政治笑话的抵抗或顺从并不只是由笑话本身的内容决定的,更由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压迫关系”决定。如果被压迫者不把自己看作被压迫者,或者根本就不认为说笑的对象是他的压迫者,那么他的玩笑也就成为一种没有敌意也非对抗的“取笑”。


赫尔佐格指出,比起普通苏联人所说的政治笑话,德国人的笑话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相形见绌。德国人的笑话质量不高的一个原因是德国人并不以幽默见长,有这样一句话:“篇幅最小的书是英国烹调和500年德国幽默。”当被问到什么是德国幽默感的时候,赫尔佐格说是“幸灾乐祸”,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德国特色的说法。


绝大多数的德国笑话并不批评纳粹制度,而只是揶揄和嘲笑一些纳粹领导人物的个人缺点或人性弱点。这些缺点或弱点别的人也有,只是因为出现在“领导人”身上才显得特别惹人注目罢了。这些纳粹领导人所犯下的罪行却是极少或几乎没有在笑话里涉及的。例如,戈林的虐待狂性格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关于戈林的笑话几乎全都只是嘲讽他的肥胖长相和爱虚荣,因此这个残暴的纳粹头子“显得像是一个浮夸自负但招人喜爱的福斯塔夫”(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喜剧人物,是个放浪形骸的享乐之徒,既吹牛撒谎又幽默乐观,缺乏道德观念,但也没有坏心),而纳粹党魁戈林却绝对不是这样一个喜剧人物。


赫尔佐格研究普通德国人说的笑话,并不是因为这些笑话特别幽默好笑,而是把笑话当作德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素材。他的目的是探究纳粹统治期间德国流传什么样的笑话,为什么是这样的笑话,这些笑话里又包含了普通德国人怎样的心态和想法。


赫尔佐格对普通德国人顺从并与纳粹政权合作持批评的态度。他认为,纳粹时期的政治笑话虽然包含一些对现实的不满、怨恨甚至愤怒,但它并不能证明德国人反抗纳粹的勇气,它的反抗意愿和作用都是被夸大了的。即使在战后,许多德国人仍然不愿承认他们在纳粹时期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那些说笑话的与那些对纳粹受害者漠不关心、坐视不救的,正是同一些普通的德国人。




笑话的两面性和惩罚玩笑


对玩笑的社会文化分析,往往会试图从说笑话者而非权贵被笑话者的角度来解释玩笑的社会作用。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看法:一种是把玩笑视为弱者的秘密抵抗;另一种是把玩笑视为释放怨气和不满的安全阀,是一种犬儒主义的自我适应,因此反而起到了稳定现有秩序的作用。这两种解释都有道理,合在一起揭示了玩笑的两面性:抵抗和犬儒。这二者常常会是互相渗透、难以绝然分割的。


但是,仅仅从说笑话者方面来看待玩笑,便容易忽略手中握有绝对权力的那些人——政客、法官、警察、官僚——如何看待玩笑。哪怕本来只是逗笑取乐、苦笑度日的消遣玩笑,一旦被他们视为危险或者是来自敌对势力的攻击,那么还是会带来严重后果的。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反纳粹笑话被视为犯罪行为。讽刺书籍被烧毁,一切幽默言论或表演都必须经过严格审查,许多幽默书籍的作者和喜剧表演者不得不流亡国外。纳粹政府将笑话视为反帝国行为,违者轻则遭警察骚扰,重则遭逮捕、监禁,甚至处死。在纳粹秘密警察“对批评和不满的详细报告”中就包括对政治笑话情况的收集。1941年,随着笑话增多,柏林秘密警察的一份题为“谣言、政治笑话和民间幽默”的报告写道:“无论是否为诋毁性的笑话,必须一律禁止。”诋毁性的笑话包括集中营笑话、战争事件笑话、宣传的笑话、防空掩体笑话、盟国意大利和敌国英国的笑话等。该报告还要求彻查笑话的起源以及“哪里还在流传”。


“祸从口出”的危险给纳粹统治下的民众增添了日常生活的恐惧,但并没有使幽默绝迹。有时候,人们不得不说一种“不说话的笑话”。卡巴莱是一种具有喜剧、歌曲、舞蹈及话剧等元素的娱乐表演,盛行于欧洲。表演场地主要为设有舞台的餐厅或夜总会,观众围绕着餐台一边进食,一边观看表演。这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表演相当于中国的相声和小品。纳粹官方虽然不断加强对它的管制和对一些不驯服艺人的迫害,但无法禁绝这种表演形式。有的卡巴莱表演者以沉默的方式对纳粹言论管制表示不满:一位表演者戴着口罩走上舞台,在一张椅子上坐下来,一言不发几分钟后站起身来,走下舞台,仍然一言不发。报幕者向观众宣布:“女士们,先生们,今天表演节目的政治部分到此结束,下面是娱乐部分。”在一个描述街车故事的表演中,两位乘客互相用手比画,模样非常古怪,然后突然停下来,发出一声大笑,一位坐在他们对面的乘客问另一位:“他们这是在干什么?”对方答道:“他们是在说政治笑话。



由于难以禁绝所有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玩笑,所以一定会对开玩笑的人施以惩罚,以儆效尤。赫尔佐格在研究中发现,纳粹对于玩笑者的惩罚经常是因人而异的,虽说有法律依据,但随着时局的变化和主管人的个人意志,“有的玩笑者受到警告便可了事,有的则处以监禁,更极端的则会处以死刑”。一个被视为政治上可靠的人与一个在政治上被视为“不可靠”的人说同样的笑话,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在一份1933年的盖世太保的特别法庭记录里,这个笑话是轻罪:


在教堂前方的墙上并排悬挂着希特勒和戈林的画像,中间留着一些空。老师问:“这空里要放什么呢?”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放一张耶稣的像。圣经里说,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时,两边有两个罪犯。”


但是在1944年,一位对纳粹持批评态度的天主教士穆勒说了一个类似的笑话后,被判处了死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穆勒说的笑话要比盖世太保记录在案的那个笑话含蓄得多,没有圣经的知识是体会不了的:


一位受重伤的士兵快要死了,叫来了一位护士。他说:“我是一个战士,我想知道自己为什么献出了生命。”护士回答:“你是为元首和德国人民而死的。”士兵说:“元首能来看我吗?”护士说:“这不可能,但我会给你一张他的画像。”士兵叫护士把画像挂在他的右边。他又说:“我在空军服务过。”于是护士又给他拿来一张戈林的画像,挂在这位士兵的左边。士兵说:“现在我可以像耶稣那样死去了。”


穆勒之所以因这个笑话而被判死刑,是因为纳粹早就盯上他了,他在教堂里劝导年轻教徒在政治上不要像当时大多数的德国青年那样随大流地盲目激进;他在家里接待来自波兰的劳工,还公开怀疑德国能打赢这场战争。这些都是“违法”的行为。




在当代华语界的作家学者中,徐贲老师算是一个“异类”。对于当代社会种种荒诞的现象,他的批判格外深刻。1950年,徐贲生于苏州的一个书香之家。尽管生于革命年代,成长于动荡的岁月,他的文字却如绅士一般渊博、克制,既厚重,又与时俱进。
近两年,内、外部环境的剧变,将过去四十年刚落地的人文精神快要破坏殆尽了。然而,越是剧变时代,越要相信好书的力量。为此,特地给您推荐一套徐贲老师的“人文通识四书”,针对当下的种种问题——种种限制中如何坚持独立思考?如何带着时代的问题意识重读经典?如何避免互联网让我们被不自知的“奴役”?徐贲老师的书堪称一针“清醒剂”。
徐贲并不是讲一大堆空泛的理论和道理,也没有充满精英口吻的空谈未来,而是从人文思想启蒙的视角,一边回到历史纵深,一边紧扣时代问题,重新思考我们正在遭遇的种种危机:如何求知思考、如何说理、如何参与公共生活、启蒙缺失下的种种问题……
难能可贵的是,徐贲既是冷静清醒的现实批判者,又是热情真挚的理想主义者;他的作品不是晦涩深奥的学术专著,也不是宣泄情绪的时评杂文,而是“现代文明意义上的清醒人”之日常课程。 
因此,无论是洞悉我们正在遭遇的危机,以及关乎每个人的重要问题,都不可不读徐贲。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作品在中文界极难出版——这套作品正是他几十年写作的集萃。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



节选自《纳粹德国时期的笑话》一文,原载“知网文化”。本文标题为编者所拟。


胡适没看透,鲁迅没看透,他却看透了
王家卫与《繁花》:花影不离身左右,千呼万唤始出来
暗夜传灯人:“南渡北归”之后发生了什么?
历史不会熔断:如何从五个维度,认识过去和未来的走向
传奇布列松:能说的,恰恰是不必说的
历史改变了他,他也改变了历史
选择关乎国运:一战时的中国为何差点站错队
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
文学与历史,究竟谁更真实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他们纵然沦为阶下囚,却更为“敌人”所尊重
绝版复活《李宗仁回忆录》:打开民国政治的一把钥匙
宋朝的覆灭:亡了天下,断了文明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老照片欣赏|上海滩一个世纪的风流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开历史倒车”的精英
李光耀:新加坡的成功,应归功于英国
从内务府看大清:王朝崩溃的前兆
罗素诞辰151周年纪念:小灾难来自固执 大灾难来自狂热
易中天:帝王和流氓,有没有本质区别
《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解密“中苏关系”的孤本档案合集
一个民族最大的遗憾不是无知,而是封闭通往真知的大门
张维迎:拒绝现代文明与市场逻辑,是大清挨揍的主要原因
葛兆光:有些人奇怪的“中国文化优越感”,让人非常担心
钱满素:以群体划分社会,必将酿成仇恨和冲突
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没有灵魂的人,谈什么活着
翦商:周灭商之惊心动魄超乎想象
母亲:一个中国女人的命运
王小波:永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周策纵先生逝世16周年纪念:再难一遇的汉学大师
忍将功业苦苍生:一个民族的落后首先是知识分子落后
四大名著里,藏着中国人一生的四种修行
历史的转折:一段被“隐藏”的真实抗战史
在道理行不通的社会中,应当如何生活
法律精神的背后,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与自由
统治者最不希望老百姓读什么书
纳粹“利维坦”:人民为什么支持希特勒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张宏杰:中国历史上最畸形的一群人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残雪:摧毁我们的天才的,是我们的文化
高尔泰:欲归无计,万里西风瀚海沙
八十年代的回望与反思:五四精神悲壮的落幕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1978年 | 满目疮痍后的刻骨记忆
“五一”不是劳动节| 关于“劳动”的五个错误认识
绝版签名 | 《四棵杨》:直面最为动荡、复杂、禁忌的三十年历史
警惕“不反思的恶” | 撒旦的战争从未结束
中国权力史——走不出的“党争”
希特勒的“奋斗”:20世纪的人类大灾难是如何造成的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
北大教授:这个世界,坏人已经联合起来了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被牺牲的“局部” :中国的“鱼米之乡”何以沦为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
君王好大喜功,后果有多严重?
费孝通逝世18周年:他坎坷一生,只为认识和了解中国
读书日 | 谈谈真正的读书
雷颐:回顾百年中国,中国人为何会屡屡遭受大灾难?
纪念康德:灵魂三问
库页岛——近代史上永远的痛
王笛:那些手握权力的人总是幻想创造历史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大学是一个社会最后的底线
历史上最好的40年,却没有任何丰功伟绩
恐慌,是控制人心最好的方式
梁胡之争:国家最大的敌人是愚昧
半个世纪以前,美国女摄影师拍下的敦煌
狼的自由就是羊的末日——这个时代的自由面临的最大威胁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刘震云:从虞姬到潘金莲,中国女性故事为什么总是反常识?
史景迁告诉你:你知道的太平天国可能是假的
易中天:谁是中国改朝换代史的主演?
徐庆全:研究党史的人,为什么都会怕他
纪念王小波 | 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张宏杰:“利出一孔”,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万能”
身体的媚术:在枉死与苟活之间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我们是如何被宣传塑造的?
与屠刀为邻:现代世界最惨烈的大屠杀
熊培云| 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雷颐:晚清转型失败的三大困局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我们亟需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敦煌与故宫:中国文明的两大殿堂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战争不是让你捐三个月工资,而是把你洗劫一空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活在“洪武时代”,为什么那么难
阻碍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源是什么?
人无疵不可与交:别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人设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穿越历史的三峡:改变中国现代进程的五个人
安·兰德:人类史上最荒谬的一句口号
唐世平:沉迷于《甄嬛传》和《武媚娘》,是无法与现代世界相处的
朱学勤:1920,罗素在中国的失败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大萧条的11个特点,细思极恐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海子逝世34周年纪念 | 在海子的诗歌里,遇见一个春天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孔乙己的“魔咒”:为什么社会总是不尊重知识分子?
历史与现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是什么?
彭华:陈寅恪的文化史观
推动人类进步的,不是“英雄”与“权威”,而是怀疑与批判
当善良失去原则的时候,可能比恶还恶
《西线无战事》再获奥斯卡:战争的荒谬释放出人性的荒谬
秦晖:我们与世界接轨,应该是底线的接轨
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陈徒手: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文明的六个特征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早熟落下的顽疾:2000年中国社会史的12个洞察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钱满素:为什么亟需从“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美国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
木心:人生不如梦——鲁迅之后,张爱玲的敏锐
张宏杰:中国人的性格史,真的不忍去回顾
别不了的司徒雷登:那个假装用一生爱中国的人
今天的大学校园,还会不会诞生《蒋公的面子》?
三观不合,终将渐行渐远
北岛: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阅读的五个层次
俄乌战争一周年:俄罗斯争霸世界,最终究竟得到了什么?
宣传画:消失于历史天空,却淡不出精神底层
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表演
《希特勒的末日》:暴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
胡适逝世61周年 | 自由而悲悯:当下我们最缺乏的力量
马国川:日本没有“奇迹”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哈耶克最后的预言正在实现:狂妄而短视的人类始终面临一个抉择
经济决定贫富,政治决定生死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沈志华“趁乱”拷贝的俄罗斯解密档案,解开了多少中苏之谜?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傅国涌︱存其文而原其人:不能力挽狂澜,但从未随波逐流
秦晖、金雁——50后的爱情,当下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学术伉俪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许倬云: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
孟德斯鸠: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读懂当代中国的珍贵史料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最值得收藏的40个经典名句
为什么许多人勤劳却不富有?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宋朝之后,再无宋朝
罗素逝世53周年纪念 | 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满江红》中陈旧的国际政治价值观:“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很难接轨现代文明
王五四:不出一声的野夫
杨本芬:读罢野夫《江上的母亲》,我再也不能等待……
岳飞死后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揭秘《满江红》背后的历史真相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五部有口皆碑的好书 | 总有一本,能治愈你的“精神内耗”
比权力更重要的,是对规则的尊重
刀尔登:“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动听,可惜是句谎言
盛世距离废墟有多远?
八十年代的中国是怎样引进的《一九八四》?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愚蠢又自负:三种最值得警惕的权威
无用之用,实为大用: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中国一百年以来的新年贺词(1909-1999)
米塞斯: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宋教仁之死:近代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一场政治实验的终结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张鸣:冯玉祥的真与伪
索尔仁尼琴104周年诞辰:不撒谎,不原谅,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92岁吴敬琏重磅发声:什么是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个人即政治: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大棋局:关于1944-1950年历史最深的五大误解
胡适诞辰131周年:那些曾抛弃胡适的年轻人,晚年又重新选择了他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淞沪会战到南京大屠杀
20世纪中国人的生死流转:历史的细节,让人恐惧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孤独的斗士:哈耶克】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