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沈志华:俄国人一穷,就卖档案(绝版书复活)

先知书店 槛外记 2023-11-30


曾经1991年苏联解体后,大量苏共执政时期的档案文件解密开放,成为人们了解苏联历史、冷战内幕、中苏关系乃至中共党史的重要资料。
自1990年代中期起,学者沈志华、牛军、杨奎松、李丹慧、崔海智等人着手搜集、翻译、整理、使用这批俄文档案,使中国学者得以打破语言、经费的限制使用一手资料进行冷战史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尤其是沈志华,他曾以“学术个体户”的身份斥资百万赴俄、美购回大量解密档案,并向学者无偿开放,轰动一时。沈志华曾经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用美元、茅台、二锅头“说服”俄罗斯档案机构工作人员协助他复印档案的故事早已广为流传。2005年,他被聘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并利用这些解密档案推动了一系列学术研究。

▲沈志华教授指着他斥资买下的苏联档案


2015年,沈志华教授主编的12卷本《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1945-1991)》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2600余件解密档案得以向公众展露真容。在出版座谈会上,沈志华介绍了这套档案集的由来和内容,他表示:“这书(编了)20年了,有些档案是早在20年前就搜集翻译的,一直做到现在。


▌这套档案是对中国问题内在的探究
《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收录俄罗斯解密档案730余万字,包括中苏高层领导会谈的俄方记录,苏方高层领导就中国问题的内部批示,苏方各级各部门提交的情报、汇报及对策建议、双方的通信、电报及未公开的互换文件等珍贵档案。
据沈志华介绍,选编出版的内容主要是1945年以后的,约占冷战史研究中心所收集的中苏关系档案的一半。这些文件以高层档案为主,基层也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比如苏联专家援华的感受——有说好的,也有说有意见的,每个人都写了,我们选了一些”。
这是沈志华及其团队继《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全34卷)》和《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8卷本)》之后翻译整理的又一大部头史料集。
 “2002年出版34卷本《苏联历史档案选编》时,只收录了跟苏联历史有关的档案;而2009年的《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体现的是美国对华政策,比如他们对中国建国初期各方面情况的估计、分析,那是从外部对中国的观察。

作为参照,沈志华这样介绍《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的独特之处:“这是苏联和中国直接交往形成的史料,如苏方领导人找中国领导人讨论问题,甚至后来关系不好写信骂战,中国高层怎么和苏联谈判等等,都更直接。它揭示了中方在建国初期重大事件上的决策过程,所以这套档案涉及的中国问题,是内在的探究。

据沈志华介绍,这三种文献集的出版都得到了国家支持,《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均有国家立项,然而在收集文献方面则几乎都是由个人出资和组织。
 “我们组织了一批高校的退休外文教师担任翻译,加上核心的学者团队共50-60人。”沈志华说。这批俄文档案文献中有大量手写批注,了解其内容可以知道文件处理的结果,从而进一步了解苏联领导人或相关机构的倾向性意见。而如此重要的手写批注,处理起来也往往是最棘手的。对此沈志华表示,编委会聘请俄国学者做学术顾问,专门处理手稿辨认、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为了方便读者核对,《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刊出的档案译文均可在华东师范大学文献史料中心(上海闵行)找到俄文复制件,免费使用。而关于这个文献史料中心,除了把档案电子化、提供目录供查阅以外,沈志华还有更长远的打算:“希望将来引入客座研究员制度,邀请学者来看档案、做研究,吃住我们包,研究成果算华东师大的。目前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等知名研究机构都是这样做的。”

▌俄罗斯解密档案揭开了哪些秘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余伟民在座谈会上表示,过去一手外文文献的匮乏是掣肘中国的世界史研究的主要因素,俄罗斯解密档案的整理出版对于推动世界史、冷战史学科的发展意义重大。这批档案的整理和翻译过程的确催生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
沈志华在《俄罗斯解密档案》的前言中介绍了这批档案在中苏关系史研究中带来的新突破和新观点,以中苏同盟的起源和发展为例介绍如下:

◎苏联最初看中的合作伙伴是蒋介石

在二战结束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与苏联既没有结盟的愿望,也没有结盟的行动。毛曾设想依靠美国的帮助,而苏联最初看中的合作伙伴是蒋介石。后来,美国对国民党的支持以及蒋介石的反苏倾向,迫使斯大林与毛走到了一起。特别是在美苏之间冷战态势逐步形成的背景下,美、苏、国、共之间关系的格局才固定下来。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中苏同盟和美蒋同盟都是他们在最后关头迫不得已做出的选择。因此,国共战争的爆发并非冷战的结果,也不能说冷战是在亚洲首先出现的。但冷战格局的出现对于国共战争的结果确实存在很大影响。

◎朝鲜战争是中苏同盟利益冲突的结果

与以往人们的理解不同,尽管中苏同盟的建立与朝鲜战争的爆发有紧密联系,但斯大林决心发动战争并非是认为有了强大的中国盟友就可以在亚洲反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
恰恰相反,中苏同盟条约签订的结果使得苏联即将失去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为了保证苏联战后远东战略得以继续维持下去,斯大林很可能开始考虑重新建立苏联在亚洲的战略基地,而朝鲜半岛是他选中的目标。也就是说,朝鲜战争的爆发,不是中苏同盟建立的必然要求,而恰是同盟建立过程中双方利益冲突的结果。

◎赫鲁晓夫推动中苏同盟进入新阶段

斯大林去世后,中苏同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推动力是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因自身在党内地位不稳,能力又有限,迫切需要中共的支持和帮助,而毛面对战争硝烟散去后经济发展的难题,也不得不依赖苏共,全盘照搬苏联的经验。于是中苏同盟在内部急迫的相互需求中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此时中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前单方面接受苏共援助不同,此时的中国也为苏联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帮助。大规模的经济技术援助、苏联专家到来,为中国的现代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中共在“波匈事件”、苏共“六月事件”中对赫鲁晓夫的支持,则为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和稳定苏共党内局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苏共二十大并非中苏同盟破裂的起点

相反,在对内发展经济、对外寻求和平方面,苏共二十大与中方八大的方针路线完全是一致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毛在内心是支持和欢迎的,搬掉了长期压在自己头上的一块大石头。
但同时他也为此感到不安,因为这毕竟“捅了娄子”,在社会主义阵营引起了思想混乱。所以毛主张对斯大林“三七开”,支持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而不愿意在一般意义上反对个人崇拜。中方的态度为稳定社会主义阵营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在苏联的压力和影响下,中方八大不再提毛的思想,则为日后毛批判苏共二十大路线埋下了伏笔...... 
▌首次公布:解密新中国成立细节
沈志华介绍,这批俄罗斯解密档案,不仅涉及苏联史、国际关系史,还有大量与中国历史相关的内容。“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有一些特点。斯大林时期,中国的高层决策事先都得和苏联商量、汇报,要征得苏联同意。到赫鲁晓夫时期,中国政治地位上升了,但还是两党之间在商量,(所以)很多事你能在档案中看出来。”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吴景平认为,俄罗斯解密档案对于民国史、共和国史、党史的研究而言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在他看来,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中方和苏联的往来文件和谈话记录稿大部分是首次公布,极为重要。

“新中国的筹备过程是值得研究的,具体事务如何筹备?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又是如何在各个方面推进的,中央领导经济的机构谁在牵头?苏联顾问是什么角色?这些档案体现了中共为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巩固而殚思竭虑、反复擘画,留下的经验和教训都弥足珍贵。”

甚至在支持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苏方和国民党的互动也是值得关注的。吴景平介绍,“《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有斯大林和宋子文、蒋经国的会谈记录,也有前后驻华大使彼得罗夫和罗申与孙科、李宗仁、白崇禧、邵力子的谈话纪要。在1949年4月初国民党败局已定之时,驻苏大使傅秉常要离任回国,他向苏联外交部副部长佐林探寻对双方关系的看法。佐林非常含糊地说,伟大的中国人民定能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到南京解放之后,斯大林让科瓦廖夫明确转告毛说,中国已经没有政府了......国民党政府实质上已经不能作为政府,这于对内政策和国际地位都很危险,不能再拖延政府成立的日期,态度就非常明显了。”

又比如,关于战后的外蒙古问题、旅顺大连问题、北方四岛问题等,俄罗斯解密档案中关于宋子文1945年赴莫斯科与斯大林会谈的会议记录中看到相关记载,与宋子文档案中的中方记录有所不同,两份档案记载的差异值得比对研究......
中国社科院一位苏联史专家认为,“有了这批档案,不仅苏联史要重新认识、重新书写,对20世纪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史都要重新思考、重新评价”。
中苏关系,是被扭曲最多、也最难还原真相的一段历史。了解真实的中苏关系,再没有哪本书籍史料,能比沈志华老师选编的《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更权威和独到了。从下面的介绍里,这套书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可见一斑。
◎ 一套“空前绝后”、“最高机密”的孤本档案合集
这是中国第一部、以后可能不会再有的同类主题译著。书中选取了曾作为“最高机密”的众多前苏联档案,并筛选涉及对华关系交往的文件2625件——其中包括不少世界上仅存的孤本,以及上世纪曾被俄国某些档案馆短暂解密开放、旋即又被深藏的档案。这些曾经的最高机密,让后人有机会正视历史,而不是掩盖真相。
◎还原若干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读懂现代中国一手教材
这套书可谓将中苏关系档案一网打尽——内容不但涵盖中国各时期的政治军事形势、美苏国共关系、朝鲜战争、外蒙问题、旅顺大连问题等众多问题的真相,更有许多独有的稀见资料, 包括但不限于:中苏两国高层领导于1945-1991年间会谈的俄方记录,双方互换文件,苏方顶层精英对中国全方位的分析和预判,甚至还有中苏关系变冷双方领导人写信骂战等罕见细节......
因此,本书不仅是中苏关系史的重要档案,更是读者了解、研究中国现当代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领域当之无愧的一手珍贵史料与见证。书中更附有主编所做的研究性导论和编选者的考据、诠释,帮助读懂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沈志华领衔,国内史学界顶尖的主编、翻译团队

沈志华老师是国内公认做档案研究最好的学者之一,更被称为“中国冷战研究第一人”。由他领衔的主编团队,除忠实翻译大量苏联对华机密档案外,还将文件按照具体年代排列整理,更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及深度点评。

然而遗憾的是,这套书目前已经断货近5年,网上为数不多的二手书,更是溢价严重,甚至溢价近10倍。我们深知本书价值,为此与热心书友一起复活了这一绝版好书。
如果要了解真实的历史,就要看靠谱的历史学家作品。因为真相是历史的前提,作为一个历史发达的国家,对历史真相,尤其是和我们距离最近的当代史的历史真相的追问,是值得每个人关心的重点。
 

正如沈志华老师所说:“我们看到的历史,原来人们脑子里那些东西我不敢说百分之百是假的,但大部分是有误解的,那么就需要历史学家来一点一点地把事情弄清楚:这个历史过程,到底发生了什么?”


沈志华主编的《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为先知书店独家好书,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一并选购《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


张鸣:阴谋论,让我们的路越走越窄
白先勇:母亲命运的起伏,跟父亲的一生荣辱息息相关
中国权力史:盛世是怎么终结的
你知道民国时期的高考是如何进行的吗
刘震云:我们这个民族不缺聪明人,缺笨人
一字未删改,售罄即绝版:1938年孤本影印版《鲁迅全集》
我们为什么纪念王小波
雷颐: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是导致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他的回忆中,有我们从没见过的时代
秦晖:高考作文谈这个,并不是一个好信号
比计划经济更可怕的是计划思维
自古成大事者,为什么流氓这么多
国民党败走大陆,其实败在商场,而非战场
佛教:影响中国最深,也被误解最深
命运的钟摆:1977年恢复高考
是否受过古希腊文明的启蒙,是一个现代国家落后与强大的分野
周其仁:资本的秘密,致富的秘密
杨念群:没用就是历史最大的用处
亚当·斯密诞辰300周年 | 对亚当·斯密的三大误解,是经济危机的源头
木心: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良心”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秦制两千年:历史循环的根源是什么?
雷颐:“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张维迎:林毅夫的8点错误(酣畅淋漓!)
有趣的灵魂“独行”,无趣的人生“合群”
徐贲:玩笑有风险,后果很严重
许子东:鲁迅是一座山,但张爱玲是一条河
胡适没看透,鲁迅没看透,他却看透了
王家卫与《繁花》:花影不离身左右,千呼万唤始出来
暗夜传灯人:“南渡北归”之后发生了什么?
历史不会熔断:如何从五个维度,认识过去和未来的走向
传奇布列松:能说的,恰恰是不必说的
历史改变了他,他也改变了历史
选择关乎国运:一战时的中国为何差点站错队
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
文学与历史,究竟谁更真实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他们纵然沦为阶下囚,却更为“敌人”所尊重
绝版复活《李宗仁回忆录》:打开民国政治的一把钥匙
宋朝的覆灭:亡了天下,断了文明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老照片欣赏|上海滩一个世纪的风流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开历史倒车”的精英
李光耀:新加坡的成功,应归功于英国
从内务府看大清:王朝崩溃的前兆
罗素诞辰151周年纪念:小灾难来自固执 大灾难来自狂热
易中天:帝王和流氓,有没有本质区别
《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解密“中苏关系”的孤本档案合集
一个民族最大的遗憾不是无知,而是封闭通往真知的大门
张维迎:拒绝现代文明与市场逻辑,是大清挨揍的主要原因
葛兆光:有些人奇怪的“中国文化优越感”,让人非常担心
钱满素:以群体划分社会,必将酿成仇恨和冲突
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没有灵魂的人,谈什么活着
翦商:周灭商之惊心动魄超乎想象
母亲:一个中国女人的命运
王小波:永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周策纵先生逝世16周年纪念:再难一遇的汉学大师
忍将功业苦苍生:一个民族的落后首先是知识分子落后
四大名著里,藏着中国人一生的四种修行
历史的转折:一段被“隐藏”的真实抗战史
在道理行不通的社会中,应当如何生活
法律精神的背后,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与自由
统治者最不希望老百姓读什么书
纳粹“利维坦”:人民为什么支持希特勒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张宏杰:中国历史上最畸形的一群人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残雪:摧毁我们的天才的,是我们的文化
高尔泰:欲归无计,万里西风瀚海沙
八十年代的回望与反思:五四精神悲壮的落幕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1978年 | 满目疮痍后的刻骨记忆
“五一”不是劳动节| 关于“劳动”的五个错误认识
绝版签名 | 《四棵杨》:直面最为动荡、复杂、禁忌的三十年历史
警惕“不反思的恶” | 撒旦的战争从未结束
中国权力史——走不出的“党争”
希特勒的“奋斗”:20世纪的人类大灾难是如何造成的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
北大教授:这个世界,坏人已经联合起来了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被牺牲的“局部” :中国的“鱼米之乡”何以沦为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
君王好大喜功,后果有多严重?
费孝通逝世18周年:他坎坷一生,只为认识和了解中国
读书日 | 谈谈真正的读书
雷颐:回顾百年中国,中国人为何会屡屡遭受大灾难?
纪念康德:灵魂三问
库页岛——近代史上永远的痛
王笛:那些手握权力的人总是幻想创造历史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大学是一个社会最后的底线
历史上最好的40年,却没有任何丰功伟绩
恐慌,是控制人心最好的方式
梁胡之争:国家最大的敌人是愚昧
半个世纪以前,美国女摄影师拍下的敦煌
狼的自由就是羊的末日——这个时代的自由面临的最大威胁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刘震云:从虞姬到潘金莲,中国女性故事为什么总是反常识?
史景迁告诉你:你知道的太平天国可能是假的
易中天:谁是中国改朝换代史的主演?
徐庆全:研究党史的人,为什么都会怕他
纪念王小波 | 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张宏杰:“利出一孔”,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万能”
身体的媚术:在枉死与苟活之间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我们是如何被宣传塑造的?
与屠刀为邻:现代世界最惨烈的大屠杀
熊培云| 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雷颐:晚清转型失败的三大困局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我们亟需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敦煌与故宫:中国文明的两大殿堂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战争不是让你捐三个月工资,而是把你洗劫一空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活在“洪武时代”,为什么那么难
阻碍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源是什么?
人无疵不可与交:别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人设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穿越历史的三峡:改变中国现代进程的五个人
安·兰德:人类史上最荒谬的一句口号
唐世平:沉迷于《甄嬛传》和《武媚娘》,是无法与现代世界相处的
朱学勤:1920,罗素在中国的失败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大萧条的11个特点,细思极恐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海子逝世34周年纪念 | 在海子的诗歌里,遇见一个春天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孔乙己的“魔咒”:为什么社会总是不尊重知识分子?
历史与现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是什么?
彭华:陈寅恪的文化史观
推动人类进步的,不是“英雄”与“权威”,而是怀疑与批判
当善良失去原则的时候,可能比恶还恶
《西线无战事》再获奥斯卡:战争的荒谬释放出人性的荒谬
秦晖:我们与世界接轨,应该是底线的接轨
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陈徒手: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文明的六个特征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早熟落下的顽疾:2000年中国社会史的12个洞察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钱满素:为什么亟需从“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美国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
木心:人生不如梦——鲁迅之后,张爱玲的敏锐
张宏杰:中国人的性格史,真的不忍去回顾
别不了的司徒雷登:那个假装用一生爱中国的人
今天的大学校园,还会不会诞生《蒋公的面子》?
三观不合,终将渐行渐远
北岛: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阅读的五个层次
俄乌战争一周年:俄罗斯争霸世界,最终究竟得到了什么?
宣传画:消失于历史天空,却淡不出精神底层
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表演
《希特勒的末日》:暴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
胡适逝世61周年 | 自由而悲悯:当下我们最缺乏的力量
马国川:日本没有“奇迹”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哈耶克最后的预言正在实现:狂妄而短视的人类始终面临一个抉择
经济决定贫富,政治决定生死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沈志华“趁乱”拷贝的俄罗斯解密档案,解开了多少中苏之谜?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傅国涌︱存其文而原其人:不能力挽狂澜,但从未随波逐流
秦晖、金雁——50后的爱情,当下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学术伉俪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许倬云: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
孟德斯鸠: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读懂当代中国的珍贵史料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最值得收藏的40个经典名句
为什么许多人勤劳却不富有?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宋朝之后,再无宋朝
罗素逝世53周年纪念 | 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满江红》中陈旧的国际政治价值观:“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很难接轨现代文明
王五四:不出一声的野夫
杨本芬:读罢野夫《江上的母亲》,我再也不能等待……
岳飞死后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揭秘《满江红》背后的历史真相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五部有口皆碑的好书 | 总有一本,能治愈你的“精神内耗”
比权力更重要的,是对规则的尊重
刀尔登:“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动听,可惜是句谎言
盛世距离废墟有多远?
八十年代的中国是怎样引进的《一九八四》?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愚蠢又自负:三种最值得警惕的权威
无用之用,实为大用: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中国一百年以来的新年贺词(1909-1999)
米塞斯: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宋教仁之死:近代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一场政治实验的终结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张鸣:冯玉祥的真与伪
索尔仁尼琴104周年诞辰:不撒谎,不原谅,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92岁吴敬琏重磅发声:什么是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个人即政治: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大棋局:关于1944-1950年历史最深的五大误解
胡适诞辰131周年:那些曾抛弃胡适的年轻人,晚年又重新选择了他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淞沪会战到南京大屠杀
20世纪中国人的生死流转:历史的细节,让人恐惧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孤独的斗士:哈耶克】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