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雷颐: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是导致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雷颐 槛外记 2023-11-30

文|雷颐


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现代化的严峻挑战,然而在挑战面前,作为现代化的主要内容的近代企业在清末的发展却困难重重,使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步履蹒跚,极不顺利。阻碍、束缚企业发展的因素当然不少,但主要障碍还是企业的所有制变革屡屡滞后。



官办企业的正负效应


对面对外患与内乱双重压力的晚清统治者来说,无论是反对列强欺凌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出于巩固自身统治的考虑,都应迅速创办近代化企业。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国内农民战争的冲击,使统治阶级内部的少数开明派开始认识到洋枪洋炮的厉害。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取得一定权力的汉族地方官员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而不是满族中央朝廷,成为洋务运动的主要动力,这些封疆大吏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开始兴办近代工厂。


然而,以兴办近代企业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在发轫之时即被指为“溃夷夏之防,为乱阶之倡”,曾遇到今人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反对。这种争论、反对,在洋务运动的三十年中一直未曾停歇。以现代大机器生产来造枪炮船舰、通电话电报,明明是统治者在近代救亡图存不可或缺的措施,却遇到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冥顽不化者以“夷夏纲常”这类传统的意识形态为武器的强烈反对。


顽固派总是将问题上升到“道德”的高度,他们强调:“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近代科学知识和大机器都被他们讥之为会使人心变坏、道德堕落的“奇技淫巧”,而且他们强调这是“奉夷为师”,必将导致“变而从夷”。修铁路、架设电报线对一直处于军情紧急、财政困难之中的清王朝可说是当务之急,但却遭到激烈反对。例如,顽固派认为电线可以“用于外洋,不可用于中国”,因为:


夫华洋风俗不同,天为之也。洋人知有天主、耶稣,不知有祖先,故凡入其教者,必先自毁其家木主。中国视死如生,千万年未之有改,而体魄所藏为尤重。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传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藉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


铁路也是如此:


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何者?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共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利民,而君不言利者也。


所以,当李鸿章于1874年看到日本派兵侵略我国台湾,海疆告急,向恭亲王奕䜣力陈中国修建铁路的重要时,奕䜣深知修铁路将会遇到顽固派的强烈反对,所以对李鸿章说此事“无人敢主持”。并告李鸿章知,慈禧太后“亦不能定此大计”。直到十五年后,慈禧在其时倾向支持修铁路的亲信醇亲王奕譞的鼓动下,才最后同意兴造铁路。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的权势之大,想兴办近代企业尚有如此强大的阻力,无权无势的平民在这种环境中根本不可能兴办近代企业。如19世纪70年代初曾有华侨商人在广东南海设立以蒸汽为动力的缫丝厂,结果却被官方以“沿海各省制办机器,均系由官设局,奏明办理,平民不得私擅购置”为由,将其封闭、拆除。所以,清末的近代企业采取官办形式是历史的“不得不然”。历史地看,这些企业毕竟是在引进西方科技文化、培养人才、开创风气方面起了巨大的进步作用,大机器的引进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建立和发展的开端。凡此种种,确有历史的合理性与正面作用。


但是,官办企业的弊病也很明显。这些官办企业在体制上也采取衙门式的管理,不是独立经营的企业单位,而是政府的一个分支部门;设总办、会办、提调若干,类似官场职别,并且受总督、巡抚和总理衙门的监督、节制。这种官办企业必然冗员充斥,机构臃肿,许多人因与“官”有关系而挂名支薪,官府也将其作为安排官员位置的地方,贪污腐败严重,管理混乱,生产效率低下。


随着时代的发展,官办企业的正面作用越来越弱,而负面作用则越来越明显。历史的逻辑,将“官督商办”模式提了出来。



过度的“官督商办”



兴办近代企业需要大量资金,而这些企业由于官办的种种弊病并不营利,自身很难提供发展所需资金;另一方面,晚清财政一直极度困难,官府无法对这些企业提供持久支持。在这种情势下,晚清企业的“官督商办”模式应运而生。


历史的变革往往是通过偶然性实现的。1872年,一贯反对兴办新式企业的顽固派官僚宋晋上奏提出,由于现在国家财政困难,而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糜费太重”,应予停办,从而引发了清廷关于是否制造轮船的大讨论。


以写奏折老辣著称的李鸿章果然厉害:由于反对造船者以财政、经费紧张为理由,所以李鸿章在与曾国藩、左宗棠同样陈述了中国面临的不得不造轮船的历史环境后,便具体分析财政问题。他由财政紧张顺理成章地提出解决财政问题的根本是要“求富”,指出不仅要建造兵船,更应建造商船,经营民用运输企业,建立用大机器生产的煤矿、钢铁企业,创办民用企业营利赚钱。


李鸿章此折借顽固派提出的“财政紧张”,反而提出更为顽固派反对的“求富”主张,使洋务运动从以生产军工设备为主要内容的“求强”阶段深化为以发展民用为主要内容的“求富”阶段,其重要意义自不待言,而李鸿章“借力打力”的技巧端的是老谋深算。


李鸿章提出,创办民用轮船公司是“求富”的重要方法,但现在的情况是“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所以“须华商自立公司”以打破外国轮船公司的垄断。


几经努力,朝廷批准了创办轮船招商局。轮船招商局首先要打破外国轮船公司垄断中国沿海和长江航运的局面,当时美商旗昌、英商太古和怡和这三家轮船公司资金雄厚,中国的航运业务事实上被它们垄断。


在这种情况下,创办轮船招商局可说是符合中国航运和民族经济发展趋势的明智之举。但官方此时根本无钱,所以李鸿章想到了“官督商办”的办法。


由于中国素有“抑商”传统,政府本就禁止商人兴办新式企业,再加上社会上反对新式机器生产的保守力量十分强大,所以中国商人根本不可能兴办新式工商企业。


但一些商人尤其是买办积聚了大量资本,为了赚钱,他们只能依附在洋商名下,如美国旗昌洋行其实一大半都是华商股本。这样的后果是中国政府的税收减少,而且华商依附在洋商名下还容易受到洋商的盘剥。


李鸿章在给同僚的信中写道:“我既不能禁华商之勿搭洋船,又何必禁华商之自购轮船?”“以中国内洋任人横行,独不令华商展足耶?”他在这封信中指明当前的形势是:


中国长江外海生意,全被洋人轮船夹板占尽。近年华商殷实狡黠者多附洋商名下,如旗昌、金利源等行,华人股分居其大半。闻本利不肯结算,暗受洋人盘折之亏,官司不能过问。


如果设立轮船招商局,则华商可以名正言顺入股,“使华商不至皆变为洋商,实足尊国体而弭隐患,尤为计之得者”。


创办近代民用企业,需要大量资金和懂得新式经营的人才。当时清政府国库空虚,财政几近干涸,不可能拿出大量资金筹建企业,更无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瞄准了买办阶层。在为外商服务的过程中,一些买办积累了一定的近代工商业经营管理的实际经验和能力,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财富。把他们连人带资本从洋商中“挖过来”,确是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


考虑到当时的情形,他提出招商局应采取“官督商办”的形式,即“由官总其大纲,查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冀为中土开此风气,渐收利权”。“将来若有洋人嫉忌,设法出头阻挠”,官方可出面交涉,“以为华商保护”。


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从军工转向民用、从求强深化为求富、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企业,因此意义非同寻常。在新式大机器生产和民间资本面对国内的重重阻力和外国的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官督商办这种由商人出资认股、政府委派官员经营管理的模式在当时对新式民用企业的建立、对民间工商资本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因如此,开平矿务局、电报局、上海纺织织布局等一系列大型企业此后才得以建立起来。


官督商办主要是靠发行股票募集商股,刚开始商人大都对此持观望态度,但随着轮船招商局等几个企业的经营成功,商人对官督商办企业的信心大增,社会视听为之一变,人们争先恐后抢购股票,许多买办纷纷从洋行撤资,入股利润更加丰厚的中国式官督商办企业。19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出现了第一次投资新式企业的热潮。


以官督商办的方式经营近代企业,使得中国第一批资本主义民用企业脱颖而出,中国最早的资本家,便是由这些投资者(主要是商人、买办、地主、官僚)转化而来。但与官办企业一样,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这种模式的负面作用越来越明显。


“官督”是官督商办企业的成功之处,但同时也埋下了失败的伏笔。其最大的问题是“所有制”问题,即“产权不明”,企业究竟是官府所有,还是民间所有?“官”给了这些企业诸如垫款、借款、减免税厘以及一定的垄断权这种种好处,这些企业必然也要受“官”管辖,由官府委任的督、总、会办管理,这样,许多人都是亦官亦商,具有“官”、“商”双重身份。


如果管理者按商场规则经营,则企业发展顺利;如果以官场逻辑行事,则企业很快衰败。在早期,“商”大于“官”,故这些企业发展很快。随着这些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官”见有大利可图,于是加强了对企业的“管理”或曰干预,将这些企业视同“官产”。官场的任人唯亲、贪污腐败等陋习在这些企业迅速蔓延,安排的许多“总”“皆不在其事,但挂名分肥而已”。


导致官督商办企业衰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清政府从上到下都将其视为己产,予取予求,经常无偿征索。如轮船招商局不得不经常低价甚至免费为清政府运兵运械,电报局对官府电报必须免费……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必须向清政府提供“报效”,其实就是官府公开的财政勒索。


如1894年为庆祝慈禧六十大寿,清政府命令招商局“报效”五万五千余两、开平矿务局“报效”三万两。尤其有意思的是,正是那些反对办任何新式企业的顽固派对这些企业的勒索最厉害。据统计,从1884年到1911年的二十七年间,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这两个企业给政府的报效共三百五十万两,相当于两局股本总额的六成。


从19世纪9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官督商办”企业的官权越来越重,其内在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尖锐。曾经大力主张并亲自实践“官督商办”模式的郑观应无奈地写下了《商务叹》:“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官督商办模式的历史使命,到此的确已经完成。



摇摆的民营政策


甲午战争的惨败,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巨大震动,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像日本那样发展民族私营企业才是强国的根本;同时清政府由于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设厂投资,于是不便继续禁止民间设厂。这两点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较以前开始有了快速的发展,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新式工业的小浪潮。1895年8月,光绪皇帝颁布诏书,敕令官办企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更开启了清末官办企业私有化之端绪。


据1895年到1898年这四年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新创办企业有六十二家,资本总额达一千二百四十多万元。著名的大生纱厂、苏纶纱厂、合义丝厂、源昌碾米厂、张裕酿酒厂、商务印书馆等都在此时创办。据对其中五十家的统计,资本在十万以下的小厂有二十九家,占企业总数的58%,但资本总额只有七十三万余元,仅占投资总额的6.1%。资本总额在十万以上的企业有二十一家,但资本总额却达一千一百二十六万余元。可见,许多私人企业已具相当规模。从1901年到1911年这十年间,私营企业发展更快,全国新设厂矿三百四十家,资本额达一亿零一百余万元。无论是新设厂矿数还是新投入的资本额,都超过了前此二十多年的两倍以上。


清政府虽然在“新政”时期制定种种政策、法规,成立有关机构以奖励、发展私营工商业,使私人企业在这一阶段相对发展较快,但其内部其实一直有股强大的力量反对私营企业。所以其“私营”政策往往又摇摆不定,表现最明显的是其铁路政策,至此铁路的“国有”与“民营”之争渐渐成为斗争的焦点。1905年秋,湖北、湖南、广东三省民众集股从美商手中收回了粤汉铁路利权。而清政府一方面允许民间自办铁路,另一方面又于1908年任命调入军机处的张之洞为粤汉铁路督办大臣,不久又命其同时督办湖北境内的川汉铁路,实际又企图把铁路改为官控,遭到三省民众反对。1909年年末和1910年年初,清政府又先后准许粤汉、川汉铁路民办,于是大量民众入股,特别是四川入股者最多,甚至一般农民也大都入股。然而仅仅过了一年,“立宪运动”风起云涌之际,清政府却又不顾广大民众的强烈反对,于1911年5月悍然宣布“铁路干线国有”。


更严重的是,财政极其困难的清政府根本无力给股民以合理(或者说让股民满意)的补偿,而只能以折扣的方式,即以远远低于股民实际投资额的方式赎买股份。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久前还同意铁路民营,允许民众大量入股,现在突然宣布铁路“国有”,低价赎买股票,广大股民认为这是政府有意设套圈钱,群情激愤,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应声而起。特别是四川,由于许多中下层民众均已入股,反抗“铁路国有”政策的风潮尤为炽烈。


“保路运动”终成埋葬清王朝的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值得一提的是,时任邮传部尚书的盛宣怀是“铁路国有”政策的主要策划者,因铁路属邮传部管,一旦铁路“国有”,邮传部的“地盘”、实力将大大扩充。在“国有”的名义下,他考虑的实际是他的个人利益,并不考虑在各种矛盾已经十分尖锐激烈的情况下,强行此项政策将危及整个王朝的利益,甚至统治的根基。


导致清王朝灭亡的因素当然很多,从经济层面上说,先是为民营经济发展设置重重障碍,而后虽允许民营经济发展,但政策却又极不稳定经常大幅度摇摆,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若与日本明治维新略作对比,更能说明此点。日本明治政府的产权改革远比清政府彻底,自19世纪80年代中期起,日本政府就开始大力扶持私人企业,甚至将“殖产兴业”时创设的官办企业大量抛售给私人,保证了日本经济迅猛的发展势头。近代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适足发人深省。



当变革走到某个阶段时,巨大的阻力就会出现。甲午战争前的晚清正是这一现象的注脚,在四十年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之后,大清国的改革开始出现停滞和倒退。

——民众越来越排外

随着洋教的传入,义和团、红灯照等民间团体纷纷兴起,捍卫本土文化和传统意识,“扶清灭洋”,清廷也觉得“民气可用”、“上下一心”。

——官府越来越自信

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宗旨下,晚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富国强兵,练西洋式的军队,买了军舰,修了铁路,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多个第一,自觉腰杆硬了起来,决心让英日德等列强看到大清的国力,最终在甲午年和庚子年两场战争中,大国梦被无情的击碎。

——上层越来越担心

一直以来,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然而,经历了戊戌变法的动荡后,从太后到士绅都意识到西方传入的不仅是器物的繁荣,还有制度的影响。当不可变的“祖宗家法”遇到了大危机时,执政者更加倾向于走回头路。

而处在风口浪尖的清末改革派,知名学者雷颐在《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中揭示了他们的处境:既要维新,又要做事,还要自保,更要背锅。

晚清争议最大,但也最务实、最有手腕的人,当属“东方俾斯麦”李鸿章莫属,他既能清醒的看到历史大趋势:学习西方和继续改革;又能现实的看到当时的小趋势:改革的艰难和危险。然而,就是在变革的困境下,他将圆熟老练的生存智慧用到了极致,洞察形势、权力与秘密的关系,并深入利用。

——既要维新,该抓权就抓权,能抗旨时就抗旨,能钻空子就钻孔子,对维新派明抓暗保。

——又要做事,遇到红灯绕路走,修铁路、架电线、派留学生……推着中国走上了现代化进程。

——还要自保,一面圣人言,一面厚黑术,等待下一次“倒逼变革”时机的到来。


雷颐老师是当代研究近代史最重要的学者之一,在其《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1900:中国切片》《帝国的覆灭》清末三部曲以及《不让岁月空流逝 | 雷颐读史笔记》中,对晚清覆灭史中的政治、社会和经济逻辑,晚清改革派的生存处境,领导者在大动荡中的通权达变和权术手腕,都生动毕现,更是入骨三分的揭示了中国政治语境中的权力秘密。

吴晓波:在我心目中,雷颐先生是国内清末史研究“第一人”。

读雷颐老师的著作,能深刻地体会到:读历史,也是读现实。以历史为镜,才能打破黑暗与迷途,烛照未来。先知书店深知雷颐作品价值,特别邀请雷颐老师为书友亲笔签名+钤印(4册全签),签名版数量不多,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秦晖:高考作文谈这个,并不是一个好信号
比计划经济更可怕的是计划思维
自古成大事者,为什么流氓这么多
国民党败走大陆,其实败在商场,而非战场
佛教:影响中国最深,也被误解最深
命运的钟摆:1977年恢复高考
是否受过古希腊文明的启蒙,是一个现代国家落后与强大的分野
周其仁:资本的秘密,致富的秘密
杨念群:没用就是历史最大的用处
亚当·斯密诞辰300周年 | 对亚当·斯密的三大误解,是经济危机的源头
木心: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良心”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秦制两千年:历史循环的根源是什么?
雷颐:“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张维迎:林毅夫的8点错误(酣畅淋漓!)
有趣的灵魂“独行”,无趣的人生“合群”
徐贲:玩笑有风险,后果很严重
许子东:鲁迅是一座山,但张爱玲是一条河
胡适没看透,鲁迅没看透,他却看透了
王家卫与《繁花》:花影不离身左右,千呼万唤始出来
暗夜传灯人:“南渡北归”之后发生了什么?
历史不会熔断:如何从五个维度,认识过去和未来的走向
传奇布列松:能说的,恰恰是不必说的
历史改变了他,他也改变了历史
选择关乎国运:一战时的中国为何差点站错队
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
文学与历史,究竟谁更真实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他们纵然沦为阶下囚,却更为“敌人”所尊重
绝版复活《李宗仁回忆录》:打开民国政治的一把钥匙
宋朝的覆灭:亡了天下,断了文明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老照片欣赏|上海滩一个世纪的风流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开历史倒车”的精英
李光耀:新加坡的成功,应归功于英国
从内务府看大清:王朝崩溃的前兆
罗素诞辰151周年纪念:小灾难来自固执 大灾难来自狂热
易中天:帝王和流氓,有没有本质区别
《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解密“中苏关系”的孤本档案合集
一个民族最大的遗憾不是无知,而是封闭通往真知的大门
张维迎:拒绝现代文明与市场逻辑,是大清挨揍的主要原因
葛兆光:有些人奇怪的“中国文化优越感”,让人非常担心
钱满素:以群体划分社会,必将酿成仇恨和冲突
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没有灵魂的人,谈什么活着
翦商:周灭商之惊心动魄超乎想象
母亲:一个中国女人的命运
王小波:永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周策纵先生逝世16周年纪念:再难一遇的汉学大师
忍将功业苦苍生:一个民族的落后首先是知识分子落后
四大名著里,藏着中国人一生的四种修行
历史的转折:一段被“隐藏”的真实抗战史
在道理行不通的社会中,应当如何生活
法律精神的背后,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与自由
统治者最不希望老百姓读什么书
纳粹“利维坦”:人民为什么支持希特勒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张宏杰:中国历史上最畸形的一群人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残雪:摧毁我们的天才的,是我们的文化
高尔泰:欲归无计,万里西风瀚海沙
八十年代的回望与反思:五四精神悲壮的落幕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1978年 | 满目疮痍后的刻骨记忆
“五一”不是劳动节| 关于“劳动”的五个错误认识
绝版签名 | 《四棵杨》:直面最为动荡、复杂、禁忌的三十年历史
警惕“不反思的恶” | 撒旦的战争从未结束
中国权力史——走不出的“党争”
希特勒的“奋斗”:20世纪的人类大灾难是如何造成的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
北大教授:这个世界,坏人已经联合起来了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被牺牲的“局部” :中国的“鱼米之乡”何以沦为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
君王好大喜功,后果有多严重?
费孝通逝世18周年:他坎坷一生,只为认识和了解中国
读书日 | 谈谈真正的读书
雷颐:回顾百年中国,中国人为何会屡屡遭受大灾难?
纪念康德:灵魂三问
库页岛——近代史上永远的痛
王笛:那些手握权力的人总是幻想创造历史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大学是一个社会最后的底线
历史上最好的40年,却没有任何丰功伟绩
恐慌,是控制人心最好的方式
梁胡之争:国家最大的敌人是愚昧
半个世纪以前,美国女摄影师拍下的敦煌
狼的自由就是羊的末日——这个时代的自由面临的最大威胁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刘震云:从虞姬到潘金莲,中国女性故事为什么总是反常识?
史景迁告诉你:你知道的太平天国可能是假的
易中天:谁是中国改朝换代史的主演?
徐庆全:研究党史的人,为什么都会怕他
纪念王小波 | 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张宏杰:“利出一孔”,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万能”
身体的媚术:在枉死与苟活之间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我们是如何被宣传塑造的?
与屠刀为邻:现代世界最惨烈的大屠杀
熊培云| 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雷颐:晚清转型失败的三大困局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我们亟需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敦煌与故宫:中国文明的两大殿堂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战争不是让你捐三个月工资,而是把你洗劫一空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活在“洪武时代”,为什么那么难
阻碍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源是什么?
人无疵不可与交:别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人设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穿越历史的三峡:改变中国现代进程的五个人
安·兰德:人类史上最荒谬的一句口号
唐世平:沉迷于《甄嬛传》和《武媚娘》,是无法与现代世界相处的
朱学勤:1920,罗素在中国的失败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大萧条的11个特点,细思极恐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海子逝世34周年纪念 | 在海子的诗歌里,遇见一个春天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孔乙己的“魔咒”:为什么社会总是不尊重知识分子?
历史与现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是什么?
彭华:陈寅恪的文化史观
推动人类进步的,不是“英雄”与“权威”,而是怀疑与批判
当善良失去原则的时候,可能比恶还恶
《西线无战事》再获奥斯卡:战争的荒谬释放出人性的荒谬
秦晖:我们与世界接轨,应该是底线的接轨
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陈徒手: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文明的六个特征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早熟落下的顽疾:2000年中国社会史的12个洞察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钱满素:为什么亟需从“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美国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
木心:人生不如梦——鲁迅之后,张爱玲的敏锐
张宏杰:中国人的性格史,真的不忍去回顾
别不了的司徒雷登:那个假装用一生爱中国的人
今天的大学校园,还会不会诞生《蒋公的面子》?
三观不合,终将渐行渐远
北岛: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阅读的五个层次
俄乌战争一周年:俄罗斯争霸世界,最终究竟得到了什么?
宣传画:消失于历史天空,却淡不出精神底层
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表演
《希特勒的末日》:暴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
胡适逝世61周年 | 自由而悲悯:当下我们最缺乏的力量
马国川:日本没有“奇迹”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哈耶克最后的预言正在实现:狂妄而短视的人类始终面临一个抉择
经济决定贫富,政治决定生死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沈志华“趁乱”拷贝的俄罗斯解密档案,解开了多少中苏之谜?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傅国涌︱存其文而原其人:不能力挽狂澜,但从未随波逐流
秦晖、金雁——50后的爱情,当下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学术伉俪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许倬云: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
孟德斯鸠: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读懂当代中国的珍贵史料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最值得收藏的40个经典名句
为什么许多人勤劳却不富有?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宋朝之后,再无宋朝
罗素逝世53周年纪念 | 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满江红》中陈旧的国际政治价值观:“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很难接轨现代文明
王五四:不出一声的野夫
杨本芬:读罢野夫《江上的母亲》,我再也不能等待……
岳飞死后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揭秘《满江红》背后的历史真相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五部有口皆碑的好书 | 总有一本,能治愈你的“精神内耗”
比权力更重要的,是对规则的尊重
刀尔登:“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动听,可惜是句谎言
盛世距离废墟有多远?
八十年代的中国是怎样引进的《一九八四》?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愚蠢又自负:三种最值得警惕的权威
无用之用,实为大用: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中国一百年以来的新年贺词(1909-1999)
米塞斯: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宋教仁之死:近代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一场政治实验的终结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张鸣:冯玉祥的真与伪
索尔仁尼琴104周年诞辰:不撒谎,不原谅,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92岁吴敬琏重磅发声:什么是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个人即政治: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大棋局:关于1944-1950年历史最深的五大误解
胡适诞辰131周年:那些曾抛弃胡适的年轻人,晚年又重新选择了他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淞沪会战到南京大屠杀
20世纪中国人的生死流转:历史的细节,让人恐惧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孤独的斗士:哈耶克】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