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先勇:母亲命运的起伏,跟父亲的一生荣辱息息相关

白先勇 槛外记 2023-11-30



母亲马佩璋女士,生长于官宦之家,外祖父马维琪出身科甲,任兴安县令。母亲是长女,有一位亲弟弟,还有两位庶出的弟妹。外公独宠母亲,视她为掌上明珠。


据说母亲未出阁时,马大小姐的襟上便挂了一串钥匙开始掌家,外婆坐在牌桌上是不管事的。母亲很年轻时就展现了她独当一面、拿得起放得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


小时候,母亲的祖母要缠她的足,母亲脚痛,便去踢祖母的房门,闹得全家人依她为止。从小母亲就是一个不甘受拘、绝不屈服的人。


她读过几年私塾,可是舅舅说她不爱背书,不喜欢私塾那一套老规矩。后来母亲又进了新式学堂——桂林女子师范,还去参加学生游行,她的奶娘提了水壶跟着她一起走,怕大小姐中暑。


母亲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她接受新思想,但遵从旧道德。母亲绝不守旧,但她教导我们的,还是中国人那一套基本的做人法则。


是母亲这种乐观进取、勇敢无畏的个性,才经得起日后跟随父亲经历惊天动地、一波又一波的历史考验。我们一家几十口,母亲是家中的擎天一柱。


一九二五年二月十四日,母亲下嫁父亲,当时母亲二十二,父亲三十二,两人相差十岁。外公会“相法”,他看中父亲日后有“宰相命”,才肯把自己的掌上明珠嫁给一位青年军官。


马家大小姐出嫁,当年是轰动桂林城的一件大事。按习俗,新娘上花轿前,照例要痛哭几声表示舍不得娘家,母亲的四姑赶在后面掐了母亲几下,她还是哭不出来。她刚吃完奶娘特别为她炖的一只鸡。母亲一生不耐虚礼,从不做作,完全是个真情真性的人,到了老年,还是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这是母亲最可爱可贵的地方,她是个“真人”。


母亲自从嫁给父亲后,就没有过几天太平日子。婚后才八日,父亲便赴柳州迎战入侵的云南军,而广西老派军阀沈鸿英却乘虚进入桂林城,把外公一家捉去当人质,母亲躲在德国医院的地窖里才躲过一劫。


母亲马佩璋


婚后第二年,北伐开始了,母亲跟随父亲由南打到北。一九二七年,“宁汉分裂”,孙传芳军队反扑,父亲指挥北伐著名的“龙潭之役”,击溃孙部。


母亲在上海听到父亲在南京阵亡的错误消息,与表哥海竞强开车赶往南京。路上遭遇乱兵围车,母亲下令表哥:“开枪!”两人还要爬越战壕才冲过封锁线,头上的流弹满天在飞。到南京见到父亲,父亲大吃一惊,说:“你怎么到这里来了?”


多年后,表哥提起这段往事,还竖起拇指称赞母亲:“女英雄!”两三年间,母亲从一位金枝玉叶的千金小姐,经过战火的锻炼,已经转变成一位经得起风浪的军人之妻了。


一九二九年,北伐刚完成,“蒋桂战争”爆发,父亲仓皇乘船从天津离走,来不及携带母亲。母亲闻知后,连夜雇车,怀中抱着在武汉出生的大姐先智,在大雪纷飞中赶到塘沽,乘船逃到香港。同年中央军攻打广西,父亲与母亲流亡海外,到安南(即越南)河内避难去了。母亲命运的起伏,跟父亲的一生荣辱,息息相关。


父亲与母亲结婚时,比母亲大十岁,而且又娶到一位娇贵的官家小姐,一开始他对母亲就有一份特别的爱怜。又由于母亲性情果敢、气度大方,并非一般女流。对外,跟随父亲患难与共;对内,养育十个儿女,还要照顾七亲八戚,庞大家族一手撑起。


父亲对这样一位相夫教子的贤内助,多少也存有几分敬畏。父亲在外统领百万大军叱咤风云,回到家里,那就是母亲发号施令的领域了。



母亲识大体,明大义,她甘于做个家庭主妇,十个儿女就是她的人生目的。对于父亲的公务,她谨守本分从来不去碰触。


有几次,广西各界要她出来担任“国大”代表、妇女代表,母亲拒绝。她知道这些公职加到她身上是因为父亲的关系,并非由于她本身的资格赢得,她不要。这就是马佩璋女士,她是个很有骨气的人。这也是父亲尊敬她的地方。


北伐后,母亲回到桂林,此后十多年间,一直留在广西,这是她一生中比较安稳顺遂的时期。


母亲在桂林风洞山的脚下,东正路上,经营了一个家,一幢两层楼的洋房,一大片花园,园中百花齐放,屋后有风洞山作屏障,景致甚佳。


一九四四年,桂林,母亲、先勇、先诚、先明


可是好景不长,日军攻进桂林城,全城火海一片,家园也付于一炬。父亲在前线打仗,母亲率领白、马两家八十余口,祖母九十,外婆七十,小弟先敬还在襁褓中,搭上最后一班火车,离开桂林,加入那浩浩荡荡抗战史上有名的“湘桂大撤退”。


火车挤满了难民,顶上也坐满了人,因为过载,火车行动缓慢,日军紧追在后,大家胆战心惊。火车过山洞,有的难民竟被洞顶突兀的岩石刮下车来,身首异处。


外婆的妹妹光亚姨婆,火车停站时领着孙子下车去买食物,哪知回来竟挤不上车,火车一开,祖孙两人竟被撂下,不知所终。火车走走停停,开了一个月,才抵达贵阳。最后到重庆时,很多人头上都爬满了虱子,因为很久没有洗澡了。


二十世纪这场异族入侵的大劫难,对于我们整个国家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都是无法计算的。


八年艰苦的岁月终于熬过去了。抗战胜利来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这是全国人民最欢欣鼓舞的一刻。我们全家也跟随政府回到南京。


打仗的时候,我们全家十二口人很少能聚拢在一处,趁着胜利,父亲把一部分在上海念书的兄姐召唤到南京,合拍了一张全家福的照片。当日,父母亲亦合影,于南京大方巷家中,父亲时任国防部长,这是两人最严肃的一张合照,大概两人都感到这辛苦得来的胜利,其沉重的意义。



七七抗战第九周年纪念日全家在南京团聚


国民党的命运变了,当然,父亲、母亲的命运也跟着有所起伏。


母亲在台十三年,父亲十七年,是他们所处的最长的一段逆境。到台湾之后,表面上过的是承平日子,礼数也还顾到,但是暗地里却有一组特务人员,如影随形,二十四小时到处跟踪。这是件极可悲的事情。国民党领导国民革命军,曾经打倒北洋军阀,打败日本军队,即使败给共产党,也算磊落,怎么到了台湾反而变得如此小气起来,要用特务去监控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难为父亲、母亲两位强人,在台湾岁月里,始终都保持着一份不卑不亢、雍容大度的尊严。



一九五一年,松江路还是台北市的边陲地带,路中央是碎石子,只有两旁铺有柏油。那一带都是一排排木造屋,好像是临时盖起来的公务宿舍。我们家松江路一二七号是两幢房子打通合成的。因为人多,单栋不够住。


依我们家当时的经济情况,大概可以住进一幢比较像样的房屋的,那时台北的房价还很低。但父母亲一向不很讲究摆场面,大家一克难,也就无所谓了。在这间木造屋里,父母亲在台湾度过了他们的晚年。


这栋木造屋,给我们留下许多记忆,克难岁月,也有温馨的时刻。有一年强烈台风过境,倾盆大雨,一早我去母亲房中探视她,发觉她端坐在床上,地上摆满面盆、铅桶,原来我们那间木造屋,抵挡不住台风的侵袭,开始漏水了。


母亲看我进来,指了一下屋漏,放声哈哈笑起来。我看见这个场景,也忍不住跟着笑了。是母亲的朗笑声,把在逆境中遭受的一些不愉快,驱逐得一干二净。


广西人有一句话“冇有怕”,不要怕,就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意思。广西兵会打仗,喊一声“冇有怕!”就冲锋上阵了。父母亲就凭着“冇有怕!”这股广西精神,渡过一生大大小小的难关。在台湾,虽然四周时有无形的压力,但两人仍旧抬头昂首:“冇有怕!”


一二七号家中的小园子里,父母亲种植了许多盆栽,有不少人家送的素心兰,但也种了一些多刺的仙人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与父母亲游阳明山


母亲养育十个儿女,一生操劳,又经过许多颠簸离乱,晚年健康受损,患了高血压症。


母亲一向不喜官场酬酢,到了台湾,环境改变,台湾官场中的虚情假意,她更加不耐了。除了每年一次蒋夫人宋美龄的宴请外,其他官方应酬,她都托病一概推辞。母亲甘于淡泊,她是冬日里的“傲霜枝”。


母亲所到处,都会带来阳光与温暖,也同情弱小,喜欢雪中送炭。


大伯妈有六个儿女,独独嫌弃桂英五姐。因为桂英倔强叛逆,常常挨打,母亲看不过去,把桂英接到我们家,一直养育到大学毕业,跟我们一样待遇。


有一回,一位晚辈来我们家松江路一二七号探望母亲,晚辈的父亲从前在大陆是一位高官,声势显赫,上海家中派头很大,出入座车是凯迪拉克,后来政治上受了打击,家势一落千丈,在台湾过得相当拮据。


晚辈骑着一辆旧脚踏车来,颠颠簸簸,满头大汗,而且还怀了孕。母亲看着不忍,抱了她一下,说道:“妹妹,你怎么怀了孕还骑脚踏车呢?”说着掉下泪来。母亲怜惜那位家道没落的官家千金,也同情他们家的遭遇。


母亲有时很有幽默感。公家派给父亲的座车,是一辆老得不能再老的道奇,开起来摇摇晃晃,父亲就是坐这辆老道奇“摇”着去上班的。后来各个单位换车了,偏偏父亲这辆老道奇迟迟没有换,连我们的司机陈义方都开始咕哝了,他认为开这辆老道奇夹在其他新车里挺没面子。


后来终于换了一辆美军留下的雪佛兰,是新款式,座盘低,车门矮。有一次父母亲坐这辆雪佛兰出去,母亲俯首钻进车门后,回头向父亲笑道:“老太爷,我还是喜欢我们那部老爷车,进车门不必低头!”说完两人相视呵呵大笑。


母亲爱看京戏,常看顾正秋剧团的演出。


有一次,父母亲带我们一同去文艺中心看张正芬的《红娘》。那晚大雨滂沱,寒风恻恻,我们的座车刚停在戏院门口,后面那辆跟我们共存了很多年,车牌15-5429的黑色吉普车就跟了上来,车上的三个人,在寒风冷雨中缩在车内,没有下车。母亲往车外瞥了一眼,叹道:“真是辛苦了他们!”她对我说:“你去买几张票,请他们一起到戏院里看戏吧!”


我去买了三张戏票拿到吉普车那边,把票递给车里的三个人,说道:“我母亲要请你们看戏呢!”三个情治小伙子慌张了一阵,不过还是接受了母亲的好意,一同进戏院去观赏张正芬的拿手戏《红娘》去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父亲与母亲于台北


一九五五年,父亲母亲结婚三十周年纪念。对他们来说,这是他们两人结伴一同度过三十年一个里程碑的日子。父亲六十二,母亲五十二,两人互相扶持,已经走到他们人生最后一个阶段。


这天父母亲都着实打扮了一番,父亲衣襟上别着一朵大红色缎子花,母亲发上也簪了朵大红花,两人最登样的行头都上了身,全身喜气洋洋。那天亲友、旧属该到的都到了。


晚宴时刻,母亲先致辞:“我和白先生结婚三十年,我们也算得上‘患难夫妻’了……”母亲说到“患难夫妻”,不禁哽咽落下泪来。她那天晚上讲了一番真情真性的话,亲友们都为之动容。


三十年当然不算短,但对父母亲来说,三十年恐怕特别长,因为这三十年间,两人共同经历过太多忧患、太多动乱,父亲处在如此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走错一步即可能身败名裂。


作为军人之妻、将军夫人,母亲需要过人的勇气、毅力、智慧、见识,才能应付各种挑战,协助父亲,使他无后顾之忧——这一点母亲很称职,都做到了。父亲心中明白,对母亲他是心存感激的。


父亲忘情地伸过手去,搂住母亲的肩,母亲的感触,他了解,而且感动。那晚父母亲紧紧靠在一起的那一幕,是一幅极为动人的“患难夫妻”图。


父母合影


父亲七十岁那一年年底,十二月四日母亲逝世了。其实母亲最后几年身体状况一直不佳,高血压是她的老毛病,可是后来愈来愈难控制,有时波动起来,须住进医院治疗,病情紧张时,一夕数惊。


过完父亲七十大寿,没有多久,母亲就病倒了,住进中心诊所有半年之久。那期间,父亲天天跑医院,辛苦而又焦虑,而母亲经过几位名医诊治,却一直没有起色,母亲的身体是一天比一天衰弱下去了。


母亲过世前两天,我去医院探病,母亲若有所思地对我说道:“老五,昨天晚上我梦见外公了。”接着她交代我去取一笔钱交给亦婆过活。亦婆是外公娶的姨娘,几十年来一直是由母亲奉养。母亲病危,家中许多牵挂放不下。她肩上的担子实在太重,强人也有不支的一天。


母亲的病,医生束手无策,会诊的结果,决定开刀,开肾脏。十二月四日那天清晨,天气阴寒天色灰蒙,父亲领着我和先刚、先敬,还有三姐先明,在客厅中一起跪下祈祷,乞求真主保佑母亲平安。


不幸母亲开刀手术失败,流血不止。母亲身亡在手术台上。噩耗从手术房传出来时,父亲一时张皇失措,一脸茫然,这是他一生中所受最重的一击,一下子竟回不过神来。


父亲经过无数惊涛骇浪,他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功夫是出了名的。可是母亲遽然辞世,那突来的剧痛,即使百战将军也难担当。护士替父亲量血压,一下子飙到两百多。


母亲的死亡对我也是一次痛彻肺腑的分割,逼使我头一次认知到人生无常的本质,因而对生命有了新的开悟。我在一篇文章中如此写下对母亲之死的感触:


母亲的死亡,使我心灵受到巨大无比的震撼。像母亲那样一个曾经散发过如许光热的生命,转瞬间,竟也烟消云散,至于寂灭,因为母亲一向为白马两家支柱,遽然长逝,两家人同感天崩地裂,栋毁梁摧。


出殡那天,入土一刻,我觉得埋葬的不仅是母亲的遗体,也是我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死亡,而深深感到其无可抗拒的威力。由此,我遂逐渐领悟到人生之大限,天命之不可强求。

——摘录自《蓦然回首》




这是白先勇的年少回忆,也是一群人的记忆,更是时代的印记。谈起当代的华语作家,白先勇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人物。他是将门之后,却以一支笔名满天下。著名作家三毛说,自己是看着白先勇的小说长大的。
在他的作品里,能看到近百年中华文化的世情百态和时空流转。他是站在华语文坛顶峰的大家,是翩翩贵公子,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守夜人......对于他的美誉实在太多,好在,他的成就无论被赋予多高的评价都不算过分。
◎当代华语文学第一人
1999年,香港《亚洲周刊》评选出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白先勇的《台北人》排名第七位,是在世作家中的最高位,这与写作《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夏志清对他的评价不谋而合:白先勇是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
◎他的文字让整个台湾沉默
《台北人》,写出了沦落台北的大陆客,民国历史遗留下的一代忧患重重的人,他们的漂泊与离散,追忆与生存,历经岁月,饱含沧桑,各种人生况味,苍凉至极。《台北人》甚至可以说是半部民国史。

《孽子》是华语文学划时代的开山之作,把“青春鸟”这一性少数群体隐秘的世界展露给公众,以悲天悯人的笔触将他们的爱欲、纠结和痛苦娓娓道来,一时让整个被传统道德观所禁锢的台湾都陷入了沉默。

◎他是“最后的贵族”
导演谢晋说白先勇是“最后的贵族”。他的高贵不仅体现在他文字中对人性的悲悯,还体现在作品背后对人性之美的追求,对传统文化的守护。

白先勇兼采中国传统与西方小说技巧的优点,具备悲天悯人的胸怀,这使得他的文笔真实细腻,把生活琐事也能写得如昆曲般典雅、婉转,动人心弦,尤其擅写女性的悲怆,过往的繁华盛景对比今昔的凄凉落魄,入骨入魂。
白先勇独特的人生造就了独特的作品,就像一篇时代的史诗,一段流浪诗人的故事,他的作品便是他一生追求的沉淀,既是他对社会与时代的关怀,也是他对人性之美的思考和体悟。阅读白先勇,就是复兴人性中的高贵和美。为此,诚挚推荐“白先勇典藏集”签章版。签章版库存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来源 | 本文节选自《我的寻根记》,作者:白先勇。标题与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你知道民国时期的高考是如何进行的吗
刘震云:我们这个民族不缺聪明人,缺笨人
一字未删改,售罄即绝版:1938年孤本影印版《鲁迅全集》
我们为什么纪念王小波
雷颐: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是导致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他的回忆中,有我们从没见过的时代
秦晖:高考作文谈这个,并不是一个好信号
比计划经济更可怕的是计划思维
自古成大事者,为什么流氓这么多
国民党败走大陆,其实败在商场,而非战场
佛教:影响中国最深,也被误解最深
命运的钟摆:1977年恢复高考
是否受过古希腊文明的启蒙,是一个现代国家落后与强大的分野
周其仁:资本的秘密,致富的秘密
杨念群:没用就是历史最大的用处
亚当·斯密诞辰300周年 | 对亚当·斯密的三大误解,是经济危机的源头
木心: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廖信忠: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良心”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秦制两千年:历史循环的根源是什么?
雷颐:“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张维迎:林毅夫的8点错误(酣畅淋漓!)
有趣的灵魂“独行”,无趣的人生“合群”
徐贲:玩笑有风险,后果很严重
许子东:鲁迅是一座山,但张爱玲是一条河
胡适没看透,鲁迅没看透,他却看透了
王家卫与《繁花》:花影不离身左右,千呼万唤始出来
暗夜传灯人:“南渡北归”之后发生了什么?
历史不会熔断:如何从五个维度,认识过去和未来的走向
传奇布列松:能说的,恰恰是不必说的
历史改变了他,他也改变了历史
选择关乎国运:一战时的中国为何差点站错队
查建英:那是一个烟火与情怀迸发的时代
文学与历史,究竟谁更真实
白先勇:得到的全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
他们纵然沦为阶下囚,却更为“敌人”所尊重
绝版复活《李宗仁回忆录》:打开民国政治的一把钥匙
宋朝的覆灭:亡了天下,断了文明
王鼎钧: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老照片欣赏|上海滩一个世纪的风流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开历史倒车”的精英
李光耀:新加坡的成功,应归功于英国
从内务府看大清:王朝崩溃的前兆
罗素诞辰151周年纪念:小灾难来自固执 大灾难来自狂热
易中天:帝王和流氓,有没有本质区别
《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解密“中苏关系”的孤本档案合集
一个民族最大的遗憾不是无知,而是封闭通往真知的大门
张维迎:拒绝现代文明与市场逻辑,是大清挨揍的主要原因
葛兆光:有些人奇怪的“中国文化优越感”,让人非常担心
钱满素:以群体划分社会,必将酿成仇恨和冲突
偌大的燕园,为何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没有灵魂的人,谈什么活着
翦商:周灭商之惊心动魄超乎想象
母亲:一个中国女人的命运
王小波:永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邓晓芒:我的妹妹残雪
陈丹青:因为艺术,罪恶好像被历史原谅了
林贤治:重读鲁迅的八个理由
周策纵先生逝世16周年纪念:再难一遇的汉学大师
忍将功业苦苍生:一个民族的落后首先是知识分子落后
四大名著里,藏着中国人一生的四种修行
历史的转折:一段被“隐藏”的真实抗战史
在道理行不通的社会中,应当如何生活
法律精神的背后,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与自由
统治者最不希望老百姓读什么书
纳粹“利维坦”:人民为什么支持希特勒
阿城丨我们为什么学不了张爱玲
张宏杰:中国历史上最畸形的一群人
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社会的晴雨表
残雪:摧毁我们的天才的,是我们的文化
高尔泰:欲归无计,万里西风瀚海沙
八十年代的回望与反思:五四精神悲壮的落幕
王德威:渡不过的《巨流河》
1978年 | 满目疮痍后的刻骨记忆
“五一”不是劳动节| 关于“劳动”的五个错误认识
绝版签名 | 《四棵杨》:直面最为动荡、复杂、禁忌的三十年历史
警惕“不反思的恶” | 撒旦的战争从未结束
中国权力史——走不出的“党争”
希特勒的“奋斗”:20世纪的人类大灾难是如何造成的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
北大教授:这个世界,坏人已经联合起来了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被牺牲的“局部” :中国的“鱼米之乡”何以沦为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
君王好大喜功,后果有多严重?
费孝通逝世18周年:他坎坷一生,只为认识和了解中国
读书日 | 谈谈真正的读书
雷颐:回顾百年中国,中国人为何会屡屡遭受大灾难?
纪念康德:灵魂三问
库页岛——近代史上永远的痛
王笛:那些手握权力的人总是幻想创造历史
波伏娃的激荡人生
大学是一个社会最后的底线
历史上最好的40年,却没有任何丰功伟绩
恐慌,是控制人心最好的方式
梁胡之争:国家最大的敌人是愚昧
半个世纪以前,美国女摄影师拍下的敦煌
狼的自由就是羊的末日——这个时代的自由面临的最大威胁
葛剑雄: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
刘震云:从虞姬到潘金莲,中国女性故事为什么总是反常识?
史景迁告诉你:你知道的太平天国可能是假的
易中天:谁是中国改朝换代史的主演?
徐庆全:研究党史的人,为什么都会怕他
纪念王小波 | 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张宏杰:“利出一孔”,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万能”
身体的媚术:在枉死与苟活之间
北大教授:道德需要的是“底线”,而不是“高度”
我们是如何被宣传塑造的?
与屠刀为邻:现代世界最惨烈的大屠杀
熊培云| 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悲悯而宽恕的力量
雷颐:晚清转型失败的三大困局
陈丹青: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我们亟需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敦煌与故宫:中国文明的两大殿堂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战争不是让你捐三个月工资,而是把你洗劫一空
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
活在“洪武时代”,为什么那么难
阻碍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源是什么?
人无疵不可与交:别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人设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穿越历史的三峡:改变中国现代进程的五个人
安·兰德:人类史上最荒谬的一句口号
唐世平:沉迷于《甄嬛传》和《武媚娘》,是无法与现代世界相处的
朱学勤:1920,罗素在中国的失败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大萧条的11个特点,细思极恐
“怼天怼地”傅斯年: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
海子逝世34周年纪念 | 在海子的诗歌里,遇见一个春天
张鸣: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
在糟糕的时代里,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
孔乙己的“魔咒”:为什么社会总是不尊重知识分子?
历史与现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是什么?
彭华:陈寅恪的文化史观
推动人类进步的,不是“英雄”与“权威”,而是怀疑与批判
当善良失去原则的时候,可能比恶还恶
《西线无战事》再获奥斯卡:战争的荒谬释放出人性的荒谬
秦晖:我们与世界接轨,应该是底线的接轨
读书无禁区: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
中国女性的命运:一个女人的苦与疼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陈徒手: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文明的六个特征
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
早熟落下的顽疾:2000年中国社会史的12个洞察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罗翔被围攻,是时代的悲哀
钱满素:为什么亟需从“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美国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
木心:人生不如梦——鲁迅之后,张爱玲的敏锐
张宏杰:中国人的性格史,真的不忍去回顾
别不了的司徒雷登:那个假装用一生爱中国的人
今天的大学校园,还会不会诞生《蒋公的面子》?
三观不合,终将渐行渐远
北岛: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阎连科:我是我们县“最不受欢迎”的人
阅读的五个层次
俄乌战争一周年:俄罗斯争霸世界,最终究竟得到了什么?
宣传画:消失于历史天空,却淡不出精神底层
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表演
《希特勒的末日》:暴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
胡适逝世61周年 | 自由而悲悯:当下我们最缺乏的力量
马国川:日本没有“奇迹”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哈耶克最后的预言正在实现:狂妄而短视的人类始终面临一个抉择
经济决定贫富,政治决定生死
浪漫的先知:年仅28岁的徐志摩,是如何看穿苏俄“一切都是演戏”的
沈志华“趁乱”拷贝的俄罗斯解密档案,解开了多少中苏之谜?
邓小平逝世26周年:摇荡的钟摆,极简改革开放史
“面子”与“圈子”的背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朱学勤︱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傅国涌︱存其文而原其人:不能力挽狂澜,但从未随波逐流
秦晖、金雁——50后的爱情,当下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学术伉俪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柴静: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
许倬云: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
孟德斯鸠: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读懂当代中国的珍贵史料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最值得收藏的40个经典名句
为什么许多人勤劳却不富有?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宋朝之后,再无宋朝
罗素逝世53周年纪念 | 小灾难来自固执,大灾难来自狂热
她们是时间的敌人|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
《满江红》中陈旧的国际政治价值观:“丛林法则”的思维范式,很难接轨现代文明
王五四:不出一声的野夫
杨本芬:读罢野夫《江上的母亲》,我再也不能等待……
岳飞死后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揭秘《满江红》背后的历史真相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
历史的烙印: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
袁伟时 |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永远消失在历史中
五部有口皆碑的好书 | 总有一本,能治愈你的“精神内耗”
比权力更重要的,是对规则的尊重
刀尔登:“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动听,可惜是句谎言
盛世距离废墟有多远?
八十年代的中国是怎样引进的《一九八四》?
文学与历史:四个人的百年中国
愚蠢又自负:三种最值得警惕的权威
无用之用,实为大用: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中国一百年以来的新年贺词(1909-1999)
米塞斯: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宋教仁之死:近代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一场政治实验的终结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张鸣:冯玉祥的真与伪
索尔仁尼琴104周年诞辰:不撒谎,不原谅,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92岁吴敬琏重磅发声:什么是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个人即政治: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梁文道:为什么有些国家,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
大棋局:关于1944-1950年历史最深的五大误解
胡适诞辰131周年:那些曾抛弃胡适的年轻人,晚年又重新选择了他
诺奖的六位“异类”: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
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淞沪会战到南京大屠杀
20世纪中国人的生死流转:历史的细节,让人恐惧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
【孤独的斗士:哈耶克】真正改变世界的,唯有思想
独立思考的人,最难被征服
鲁迅:正视,是一种勇气
北岛诗歌依然流行,是一种“不幸”
再谈王小波: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木心:街上没有兵,没有马,却兵荒马乱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