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上半年,国内新闻传播学界都在研究什么
2020年无疑是极其特殊的一年。
在过去的这半年里,关于“新冠肺炎”的研究在医学界数见不鲜,而再拓宽一下视域,可以发现,整个学界也都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有了新的变化。
肖一数说从四大刊今年上半年所发论文的数量、研究层次、基金项目、作者、主题以及关键词等要素进行切入,旨在洞悉新闻传播学界今年的研究动态。
今年上半年,期刊仍稳定发行
今年上半年,四大刊共计发文339篇。
新闻传播学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相关研究论文也多属于此方面的研究。339篇论文在研究层次上几乎都属于基础性的研究,且以社会科学类的研究为主。
在研究基金项目上,仍以国家社科基金为主,占比54%,随其后的则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也都是国家级别的,这也反映了四大刊收录的论文主要都是高层次基金项目所支撑的。
例如《国际新闻界》所刊发的两篇综述类文献《2019年中国的传播学研究》和《2019年中国的新闻学研究》都是属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管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研究集中在北京地区
中国传媒大学表现亮眼
依据教育部和北京市企业管理咨询中心网络部的数据,北京市目前共有64所本科高校和100所科研院所,而且其中有大量的高水平高层次的研究机构。
除了北京,上海和广东的研究机构虽相对较少,但仍与国内绝大部分地区拉开了差距,这说明了学术研究成果与地区的高校机构数量以及经济实力等因素息息相关。
其中,37位作者发表论文2篇,余下3位发表了3篇,它们分别是喻国明、陈昌凤和刘海龙。这三位学者分别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在新传学界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人工智能成为热门议题
社交媒体研究经久不衰
同直接与新闻传播相关的关键词不同,「隐私」一词似乎显得格格不入,而其实「短视频」、「算法」以及「信息茧房」等关键词都与隐私一词紧密相关。大数据对用户信息的获取及画像,再到个性化分发等一系列步骤都在威胁着用户的隐私权。
从论文主题来讲,研究热度第一位的是「人工智能」,随之则是「社交媒体」和「媒介融合」。
《新闻大学》第3期的《价值共创与协同创新:基于智媒时代价值平台网络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也从价值平台网络探讨了传媒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而《现代传播》第5期的《数据驱动下广告产业的智能化发展》还从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出发,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分析了数据向智能演进的逻辑。
「社交媒体」和「媒介融合」属于老生常谈的话题,但面对当下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层出不穷的问题依然困扰着新传学界。
同样是在疫情期间,绝大部分国人宅居在家,网络成为了他们和外界联系的唯一接口,于是诸如慢直播、VR/AR新闻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交平台迎来了爆发式的用户增长。
例如,《新闻大学》第5期刊发的《抖音观看情境下的用户自我认识研究》就分析了抖音营造的观看情境以及用户在此情境中的自我认识的发展。
而《现代传播》第1期的《从媒体融合到融合媒体:电视人的抉择与进路》基于当下技术创新驱动电视媒体向融合媒体加速转型的背景,提出了媒体转型时期的电视人需要作出抉择和思考进路的四大方面。
在热度前三的议题之外,「风险传播」、「危机传播」、「对外传播」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等议题也被广泛讨论,总体契合了今年的社会环境。
如《新闻大学》第3期的《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风险感知和风险传播模型研究——兼论疫情严重程度的调节作用》就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健康危机为例,运用量化研究的方法,研究公众的风险感知、风险传播行为的特点,以及疫情严重程度对上述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
下载量前20的论文都在叙述什么
20篇论文在四大刊中所占比例各异,其中,有11篇论文均来自《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和《新闻大学》各有7篇和2篇,无一来自《新闻与传播研究》。
我们还对论文作者进行了分析,发现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最多,均有4位,其余的除了清华大学有两位以外,云南民族大学、复旦大学等14所院校或科研机构都均有1位作者。
在这些作者中,独立作者仅有5篇,分别是彭兰、廖祥忠、谢卓潇、尹连根和王天娇,而剩余15篇论文都由多位作者共同完成。
20篇论文中,有3篇都直接涉及到了「新冠肺炎」这一公共卫生事件,孙少晶等人的《新冠肺炎疫情语境中多元媒介的微博话语表达》 更是将社交媒体和新冠肺炎结合进行了研究。
结论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1)论文数量和质量两手抓,研究状态保持稳定。四大刊在今年上半年所刊发的论文一如往常地保持了较高水准,学界高水平学者的成果居多。
(2)学科研究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的趋势。新闻传播学近些年来一直在尝试有益的改革,总体上更强调和政治、经济、信息工程等学科的融合研究,今年上半年四大刊的论文依然突出了这一趋势。
(3)新闻传播研究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严重往京沪等地倾斜。从339篇论文作者所属机构就能看出,北京地区成果倍出,而一些中西部地区甚至无一产出,这其实也反映了当下中国教育、经济资源的不平衡,中西部地方高校和研究机构面临着“先天不足”的发展困境。
(4)学界的议题敏感程度很高,注重对于时下热点进行结合研究。上半年的研究重点以去年下旬和今年上旬的时事为主,从“澳门回归二十年”,到“特殊的春晚”,再到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学界都给予了密切的关注,而对于一些近来方兴未艾的研究热点,如“人工智能”、“社交媒体”等,也保持着良好的敏感度。
(5)整体氛围突破了死板的学理化,更多探讨与业界的融合之道,但对新闻史的研究相形见绌。上半年的四大刊论文大多聚焦于业界前沿,重点探索理论和业务的结合,实践性强,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与此相对的则是缺乏对新闻史学的研究,在此方面也并未有什么突破性的成果。
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肖一数说的此项研究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研究涉及的时间范围较短,故我们仅用「下载量」而不是「被引次数」来衡量热度较高的论文。
(2)由于时间跨度小,发表时间较近的论文在内容分析中处于相对“劣势”,尤其是在下载量的统计中。
(3)由于篇幅和版面限制,我们在制作数据图表时,部分配图并未呈现所有数据,例如「论文作者」这一数据。
(4)文章整体采用「图表+叙述」的方式,尽量做到有理有据,客观可信,如若存在表达有失偏僻之处,欢迎指正。
END
| N号房调查报道 | 霉霉侃爷录音曝光 | 詹青云被骂 |
| 普利策新闻奖 | 高管被控性侵案 | 乘风破浪的姐姐 |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现在还可以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