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家姓》第37集(附文字档)

请您关注➤ 聆听最美好声音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o3113hntvgx


《百家姓》

第37集

黄圣松教授主讲2017年4月11日
好,我们看到我们的进度。今天我们应该要看到,我如果没有记错,应该是要,第一百四十九我们讲过了,应该是要第一百五十个姓氏了,所以请各位看到我们讲义的第十四页,一百五十是徐姓。徐这个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是排名第十一的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十。徐姓在台湾也算是蛮常见的一个姓氏,而且徐姓也有个特色,有很高的比例都是客家籍。像上个礼拜我们谈到的第一百四十九个,钟姓也是客家籍居多,徐姓也有这种特色。
徐姓的源头我们来看一下,它出自于赢姓,与黄姓同源,都是伯益的后代。伯益当年因为帮大禹治水有功,所以受舜赐为赢姓。本来大禹也希望能够效法尧跟舜,能够禅让给后代的贤人,大禹本来要选择伯益来继承他,来成为天下的共主。不过当时各地方的诸侯都觉得大禹治水真的是太伟大了,所以纷纷都支持大禹的儿子启,伯益最后就没有顺利的接班。由夏启接班之后,这就成为中国第一个父死子继的家天下的王朝,所以夏启算是中国第一位家天下王朝的君王。伯益的儿子叫做若木,在夏朝的时候,受封于徐地而建立了徐国。
徐国也算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诸侯国,历经了夏、商、周三朝,传递了三十二代。徐国在什么地方?就在现在徐州这个地方。各位在地图上面,在江苏的北部有一个徐州,也算是一个蛮大的都市,在徐州左近的这一个地带,这附近就是古代的徐国,所以也就是由这个地名徐州沿承下来。我们知道古代的徐国,大致上就是在现在的江苏北部这一带,成为一个很大的诸侯国。传了三十几代之后,到了周穆王的时候,有一代徐国的国君叫做徐偃王。这个徐偃王其实是很仁义,当时徐偃王在疏导河道的时候,就挖出来了一副红色的弓箭。大家都认为说这个是一个吉兆,认为是上天给予徐偃王一个启示,暗示他是不是要用这把弓箭取天下而代之。当时周穆王为天子,可是周穆王在文献里面记载,他喜欢到处游历,据说周穆王曾经驾着他的良驹,然后到西王母,在现在的西域那一带去跟西王母幽会,在那边就盘桓了很长的时间,都不愿意来处理朝政,所以百姓就有一点怨怼了,天下就有一点不太平静了。所以这个徐偃王想说,既然周穆王这么喜欢田猎,游猎,又喜欢美色,好像不理朝政,现在挖到了这一副红色的弓箭,是不是真的如大家所说,是不是上天暗示我要来取而代之?所以就在半推半就的情况之下,他就纠合了三十六个诸侯国,起兵要来攻打当时周朝的国都。
可是战争爆发之后才发现生灵涂炭,因为战争一定不分好坏,不分敌我,一定会有人命的受损。徐偃王因为本身就是非常仁爱的一位君王,看到百姓如此的痛苦,看到双方的将士都有一些折损,他觉得说与其让百姓受苦,为了成就我自己成为天下共主,如果我今天真的是当上了天下共主,可是一将成名万骨枯,我牺牲了这么多的百姓,我又于心何忍?所以最后也没有真的打到国都,于是就撤兵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各个诸侯都归建到自己的国家。周穆王也知道徐偃王最后撤兵,是因为他心疼百姓,所以周穆王自己也反省自己,自己因为不理朝政,让老百姓有所怨怼,现在应该要好好的检讨自己了。周穆王才因为徐偃王的关系,所以回到了朝廷,好好的来治理国家。他又把徐偃王的后代继续封在徐,就当徐国的国君。后来徐国的子民就有一部分以徐作为姓氏。所以这是最大宗最主要徐姓的来源。
我们看到下面历史名人的部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谈到徐,大概在历史上比较知名的徐姓历史人物,最早期的大概就是徐福。谈到徐福,大家都知道他曾经受到秦始皇的委托,希望到海上去寻仙山。寻仙山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希望能够找到长生不老之药。古今中外都有这样的传说,都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都希望自己能够延年益寿,所以在西方,在中国,这样的行为,这样的想法的人很多。秦始皇一统中原,给自己上了尊号叫做始皇帝,就是希望他自己能够让这个秦朝万世万代的传衍下去,所以那个始是第一代的意思。所以后来他驾崩之后,他的儿子就是二世皇帝。他本来的想法就是三世、四世、五世,到万世万代,不过很可惜,秦朝只有传几代?三代,到第三代赢子婴就亡国了。秦始皇认为我这么伟大,我雄才大略,我有这么美好的一个愿景,我希望能够多活几年,虽然未必长生不老,可是希望能够延年益寿。好,上有所好,下必怎么样?上面的人喜欢这个东西,下面的人就会顺势的拍马屁,或者是再加码,顺着他的意来说这些话。所以很多人就说报告皇帝,据说海上有仙山,那边有仙药,我们可以来提炼。所以始皇帝听了以后心痒痒的,于是就找了徐福。徐福也藉这个机会认为说,既然按照民间的说法,我们去采仙药也应该要有适当的人力,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去,所以他就向始皇帝要了三千童男童女,而且是小朋友,不是成年人,于是就到东海这一带,到东北这一带去寻仙山,所以徐福东渡的这个传说就一直存在。当然在《史记》里面,也明确的记载了这个事情。不过徐福到底后来有没有采到仙药?有没有真的炼制成仙丹让始皇帝服用,答案很明确,始皇帝后来还是往生了。所以看来即使有所谓的仙药,看起来也是药效不佳,没有办法真的让他延年益寿。
徐福真的去了有回来吗?其实这也是个大问号。《史记》里面有记载他曾经出海,可是他有没有回来《史记》却没有讲。当然民间有很多的说法,说徐福去了以后,因为找不到仙山,更采不到仙药,那当然就不敢回来交差,因为如果没有成果,空手而返,那始皇帝恐怕对他会非常的不利,所以干脆自己有船舰,而且又有三千童男童女,又有适当的补给,所以后来据说他就在日本落脚,于是就没有回到中国。这个说法甚嚣尘上。而且在日本还有一个说法,大家参考看看,日本有所谓的天皇,后来就有人说,日本天皇的第一代神武天皇,神武就是神明的神,武功的武,神武天皇就是徐福。有这么一个说法,大家就参考看看。总而言之,这个徐福的传说,在日本、韩国,甚至于整个东北亚,其实流传得很广。
如果徐福有出海这个事情是真的,那我们也可以知道,那个就是有史以来中国第一次以大规模的船舰,而且是有目的性的去做海上的探索,所以至少他在中国的海洋史、航行史,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记录。这个部分有一些传说,我们就没有办法细讲,有兴趣的同学,就可以去找一些资料来阅读。
我们看到徐姓还有第二位,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一位是女性。我一直都希望说,如果介绍每个姓氏的时候,有女性的历史名人,一定要介绍出来给大家认识一下,因为在古代女性的能见度是很低的,因为基本上能够名留在青史,在文献里面留下女性的记录,那都是非常非常特殊的,都有她的重要的地位跟价值,所以我都会仔细的看,看看有没有女性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一位徐淑也就是一位很有名的算是文学家。徐淑她其实是秦嘉的太太。后来在《隋书·经籍志》里面有记录,她有一本文集流传后世,就以她的名字为文集的名称,叫做《徐淑集》,不过很可惜后来就亡佚掉了,但是有一些单篇的文献,单篇的文章,它是有流传下来的。他们两个夫妻感情相当好,当时她的丈夫秦嘉本来是郡吏。所谓的郡吏,就是在郡政府里面当小官吏,因为岁末年终,每个郡每个县都要上计簿。所谓的上计簿又是什么意思?就是以前没有电脑化的时候,你每一年县里面,郡里面,你收了多少税,多少的,怎么讲?税务,还有等等的这些资料,你都要派官员层层上报,所以郡它必须要到中央,跟中央部会来上报。秦嘉就是担任这个工作。到了岁末年终,他要到洛阳去跟朝廷汇报,他那个郡当年的一些资料要上缴。到了中央朝廷的时候,就被中央朝廷的官员赏识,直接就提拔成为黄门郎,黄门侍郎,所以他就升官了,从地方官直接被拔擢为中央官。因为拔擢为中央官,当然办公的地点就必须在中央办公,本来理论上都是把家眷一起要带到任上去赴任,不过当时这个徐淑就生病,生病就不适合长途跋涉,所以就留在家里面。夫妻两个人本来感情又很好,又两地相思,所以就互相的写一些诗写信来问候,来表达对对方的一种思念。最后这个秦嘉后来居然天不假年,很年轻就往生了。年轻的秦嘉往生之后,他太太徐淑也很年轻,所以就守寡。家里面的兄长,娘家的亲戚就觉得说,你还那么年轻,是不是就再另觅一个良缘,就改嫁好了。可是徐淑她很坚贞,她认为说一女不事二夫,所以她就毁形而不嫁。所谓的毁形,就是她刻意的去让自己的身形做一些,我们讲得比较直接一点,就是让自己的身形受到一些损伤,她就刻意的不吃饭,不装扮,因为思念她的夫君,以现在的话来讲,可能也是一种忧郁,所以就让她自己蓬首垢面,甚至于形销骨立。当然如果是这样,你家里面的兄长说你要再改嫁,看到你这样的状况,又生病,心里面又郁闷,也就不好再说这个事情了。所以徐淑就在这种情况之下,能够坚贞的去守下她对于秦嘉的这一分缘分,也就没有改嫁。不过后来也因为太过于哀伤,很快的没多久就往生了。所以这一段坚贞的爱情故事,其实也被后世所歌咏。后来有一些文学家,也以他们两个人的故事,来写小说,来写诗歌,以他们的主题来做铺展,也为后世所津津乐道。
当然现在的社会跟古代不太一样了,现在离婚率很高,尤其台湾,台湾的离婚率相当高。当然从某个角度来讲就是缘分尽了,我们再去紧握着那一分已经没有办法受到大家祝福的缘分,有些人会认为说,与其双方都很难过,双方都很痛苦,不如就各自寻找幸福。所以现在我们的观念跟古代可能不太一样了。我觉得都很好。如果从缘分的角度来看,其实缘起缘灭,缘起的时候我们珍惜彼此,能够好好的去圆满这个缘分。如果有一天这个缘分已经尽了,其实我们也不必太去在意,太去挂碍。所以如果有一半已经比我们先走一步,他离开这个人世了,其实我们应该要放下,未必要去再娶再嫁,但是我们不要一直挂念执著已经往生的那一半。因为按照民间的说法,我们一直挂念执著另外一半,另外一半在另外一个世界,他也会因为我们的执著而他也执著,他也没有办法轻松自在,他没有办法去到他该去的地方。
好,我们再往下看,我们看到第三位徐庶。这位徐庶本名叫徐福,很有意思,这个徐福就是秦始皇那个徐福,本来是叫徐福。他是寒门子弟,可是早年的时候徐庶为了报仇,所以后来就惹上了一些是非,为了要避免仇家来追寻,所以就把徐福改名叫做徐庶。后来我们就知道徐庶,反而比较不知道他本名叫徐福。徐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透过他的引荐,让诸葛亮认识了刘备,后来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当时徐庶跟诸葛亮等等这一群,在南阳,在隆中这一带,隐居的贤士们都很熟悉,彼此都知道对方是非常有本事的人,非常贤能的人,所以他们都互相的引荐,有机会都会互相的推举,是一个很好的同辈情谊。所以徐庶在面对刘备的询问,有没有这样的人才,徐庶完全不藏私,他也没有毛遂自荐,马上就跟刘备推荐诸葛亮,所以后来才有三顾茅庐那个事情。
好,本来徐庶也得到了刘备的信任,因为徐庶引荐诸葛亮给他,他觉得徐庶很有度量,也是个人才,本来要拉拔他到阵营里面来。不过徐庶在当地的名声,其实北方的曹操也知晓,他也知道,他知道徐庶是一个人才,所以后来就用了一些方式,把他的母亲给拐骗走了,给掳走了,给软禁走了。好,徐庶怎么办?妈妈在曹操那边,曹操威胁他,如果你不来投靠我曹操,我就对你母亲不利,侍母非常孝顺的徐庶一定赶紧奔赴曹营。可是他临别之前跟刘备留了一个讯息,他跟他说,虽然说我没有办法事奉你,可是我心里面早就已经认定你是我的主公了,虽然我身在曹营,可是我心在汉,所以这句话是从徐庶这边来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后来徐庶投奔曹操,虽然说他在帐下有很高的职务,可是在关键的时刻,徐庶都不愿意表态。也就是说曹操每一次在关键的时刻,要问徐庶的建议,尤其是针对刘备,有没有什么样的计谋,徐庶都不表态,那也算是在暗中帮助刘备,知道刘备有他的困难,徐庶也了解他的弱点,可是他不表态,也让刘备有很多喘息的空间,所以逐步逐步的才稳固了他在蜀汉的地盘。所以徐庶也算是五虎大将,第六位对蜀汉很有贡献的一位谋臣,不在刘备的帐下,却在曹操的政府里面办事,这个是徐庶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事情。
我们看到第四位,这个徐达。大家可能对他就比较陌生一点,藉这个机会让大家知道一下。其实他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明朝开国,当然元朝末年的时候,因为地方上几股势力,其实都纷纷起来推翻蒙古的政府,所以到了元朝末年的时候,不仅元朝派军四处去镇压各地的叛乱,这些英雄豪杰也彼此互相的集结,甚至于互相的攻伐,所以是敌我不分,不仅要共同对抗蒙古的镇压,彼此都是汉人的英雄集团之间,又互相的攻略,所以是一个大混战的局面。这样的局面,经过几年的厮杀,经过几年的混战之后,慢慢的就剩下几股势力,像有一股势力,后来基本上就是跟朱元璋分庭抗礼,这股势力。请各位看第三行,就是陈友谅。陈友谅这一个集团,这个集团后来也是因为徐达,他一路帮助朱元璋,在最关键的在对抗陈友谅的时候,徐达出奇计,而且能够在战场上发挥他的战力,打败了陈友谅,所以后来朱元璋基本上才坐稳江山。后来当然还有些小股的势力,徐达也负责去扫平,去扫荡。所以最后建立了明朝之后,徐达官至右丞相,封了魏国公。
而且我们都知道,我们先前在别的姓氏,其实陆陆续续也介绍了一些明朝的开国的功臣名将,有很多都被朱元璋怎么样?给杀了,当然有一些人功高震主,而且他态度又很高调。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一个开国君王,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他怎么能够容得下这些高调的,而且又有本事的这些元勋?所以一定是想方设法敉平拔除。所以如果我们来做一个比附,我一直都觉得朱元璋的角色,他那个人的性格,跟刘邦很像,出身于很寒微的背景,基本上都是地痞流氓,一路透过他自己人格的魅力,聚集了一批人,在群雄之间夹缝中求生存,一有机会就打击自己的伙伴,就是这样,所以慢慢的慢慢的稳固了自己的势力,最后取得了江山。他们两个人的过程真的太像了。刘邦也杀功臣,朱元璋杀得也不手软。你看徐达算是在开国元勋里面,他能够不仅留下了一条老命,而且也能够把富贵荣华传给他的子孙。
他的心法是什么?就是为人谨慎。他基本上已经坐稳了这个位子之后,只要朝廷,只要朱元璋,派他说什么地方你去帮我扫荡,有一些小股的势力,或者是元朝末年还有一些残存的势力,你去帮我扫荡,徐达二话不说,拖着老命也要去打。为什么?因为他要藉着这个兵权,他远离是非之地。各位要知道伴君如伴虎,你留在朝廷上面,你虽然说掌握了权力,可是你也是最容易犯禁忌的,你带着兵马,你顺从朱元璋,他叫你去哪里扫平,那你去扫平,你带着一股势力去,带着一股兵力去,朱元璋要对你动手,他对你还有几分戒惧,因为你手上有兵权,而且你又可以远离是非,那不就是一石二鸟之计吗?所以他知道在这个时候,只要有机会离开京都,一定要走,而且带着兵马走。如果立了功,你就把功献给朱元璋,就说这是皇上圣明,指挥得宜,我们只是在阵前效力犬马而已,话讲得很漂亮,把功统统都给朱元璋。也就是因为他为人谨慎,所以才能够把这一分荣耀留传给子孙,不容易。
这样的心法很多人都没有办法领悟,一旦有了一点点的功勋,有了一点点的功劳,就开始耀武扬威,不知道分寸了,所以往往都遭到朱元璋的禁忌。我们看到古人在生活里面的智慧。古人虽然说他们所面对的时空背景,跟我们现在不太一样了,可是这种智慧,其实我个人觉得是不分时空的,不分人种的,因为同样的这种状况,我们只是把古代他们的时空换一种形式。在现在二十一世纪的台湾,我们在生活里面还是会碰到。所以凡事低调,谨慎,小心,这个原则大致上是不会误人,不会误事的。所以也藉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来聊一聊。
再来,第五位也一定要跟大家介绍,徐姓,我们安排的这五位都有特色,徐姓的第五位跟大家介绍的是徐霞客。徐霞客是明代很有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文学家我们介绍的可多了,感觉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平常的,可是徐霞客有一个很特殊的身份,是旅行家,这个不容易。他一生三十多年都走遍大江南北,而且他不仅是走走看看,他还用文字来记录,所以他后来写成了六十万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奇不奇?真奇。因为一般传统我们都认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能够考个功名,能够在朝廷里面谋个一官半职,有机会可以封侯封相,可是徐霞客不是,他自己虽然说也有一些功名,可是他对为官当差他没有什么兴趣,他喜欢到处走走看看,而且去做人家没有做的事情,走到人家没有走过的地方,他觉得他很满足,他喜欢这样。也就是因为他太特殊,所以古往今来,真的是古往今来,一直到现在,恐怕也没有人超越徐霞客,他真正的是扎扎实实的把中国的各大山川走过之外,连那些穷乡僻壤他也去过了,那就难得了。所以他不仅走走看看,写下的《徐霞客游记》,更是后人我们奉为旅行文学的圭臬之作,经典之作。而且他不仅是看看山川形貌,然后去把它用文字记录下来而已,他还做什么?他还做一些地理的直劈的观察,有一些形式的观察,这个就很难得了。
我们看到下面一个姓氏,一百五十一,这个很特别,大家不要认为是我打错了,不是,因为这个丘,有耳朵边的跟没有耳朵边的丘,其实是同一个来源。现在在台湾,有耳朵边的邱是比较常见,没有耳朵边的是比较少,不过还是有。所以在台湾来讲,耳朵边的邱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为什么要加一个耳朵边?因为相传在清世宗的时候要避孔子讳,所以就把这个丘,改为加上一个耳朵边的这个邱,所以就有这个说法。在《姓纂》,还有《通志.氏族略》里面有提到,丘这个姓氏应该是姜姓所派生的。姜太公他封在齐,当时它首都是在营丘,所以姜太公的支脉里面,就有以营丘为姓氏。后来又慢慢的变成单姓,只姓丘这个字,这是另外一支。还有另外一支是从陈国,陈国有个地名也叫宛丘,所以宛丘这个地方,有一些人也以宛丘的丘为姓氏,所以这是另外一支。还有另外一支是跟左丘明有关,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他的后代子孙也以丘明的丘为姓氏,也有这么一支。所以大致上来讲,丘姓的来源有这几个源头。
谈到丘姓的历史人物,我们来看一下丘处机。丘处机,如果大家对于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如果有阅读过的话,你就知道丘处机在金庸笔下是一个豪迈的,而且武功非常高强的道士,因为他是全真道,全真道就是道教的派别里面的一支,而且也算是信众比较广的一支,他是全真七子之一,所以也算是武艺很高强。当然,历史上是真的有丘处机这位道士,但是有没有武艺高强?不知道,不过看起来应该是练练身体,当作一些运动来做养生。但是如果要把武功拿来跟敌人厮杀,那恐怕又是小说家言。
丘处机的那个年代,刚好是在元朝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元朝其实它不断的开疆扩土,一路从东亚达到了中亚,一路打到了近东,现在的土耳其,甚至于还跨过了黑海到了东欧去,所以它版图相当的辽阔。当然在开疆辟土的过程里面,免不了就是杀戮,所以杀戮很重。所以当时丘处机也体会到,杀戮那么的沉重,对于国家的国运一定是不好的,因为造了太多的杀孽。所以丘处机,据说他以七十四岁高龄远赴西域,去劝成吉思汗,不要动不动就扬言要屠城。当时成吉思汗就是这样,你要不要投降?你不投降,好,那你就坚守没关系,你一旦坚守,我攻破了我就是全城屠城,不分老幼全部都杀。所以有人说成吉思汗用这一招,其实是为了去减少杀戮。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这种讲法?就是说我先屠城,我真的说到做到,后面的其他的城市,看到了成吉思汗真的手段这么凶狠,所以当成吉思汗的部队一来的时候,你要不要投降?你投降我分毫不取,我只补给,然后你奉我的震烁,你归顺我,我就保你全城平安无事。你如果不投降,我就屠城,前面那一个就是榜样。所以他杀一儆百,所以后来的一路基本上没有遇到太大的阻碍,望风披靡。也有人说,他其实是为了要减少杀戮。我不知道这个角度正不正确,有此一说,提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即便如此,他在开疆扩土还是有很大的杀罪,所以丘处机拼着老命,到西域去劝谏他。成吉思汗有没有因此而稍稍的减少?有,他其实还是很佩服这个老人家,七十几岁了还谆谆教诲,不辞辛劳,他还是有听进去。所以后来丘处机被奉为国师,据说,后来他一直留在成吉思汗的身边,一直到成吉思汗,好像是他先往生,还是他后来又回到中原,这个有点不太清楚了。他八十岁的时候就往生在北京城。当时他在北京城往生的时候,有异相发生,就是整个北京城,据说有香气环绕整个北京城三天,这个也是很让人啧啧称奇。不过文献上的记载,我们大概都必须要给它打个折。因为有的时候,古人其实有时候也是蛮好奇的。好奇是喜欢一些奇异的说法,这个是文言文的用法,好奇。他会把一些事渲染扩大,所以我们可能还是要打个折扣,但是看起来这个事情不会是空穴来风。所以很多异相,不管在各个朝代,甚至于有一些修行者,往往在出生的时候,或者是在涅槃,在往生的时候,在归空的时候也都有这种异相,佛教里面也很多,所以看起来这个应该会是一个真实的事情。也因为这样,所以让大家觉得说,丘处机他真的是得道了,生天,去当仙才有这样的异相,让世人可以了解。这也算是一种显化了。所以后来元世祖就追封他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所以后来很多人就奉他为丘神仙。而且还以他的生辰正月十九为燕九节。这个是在北京、天津那一带的民俗,现在有一些地方还有这种风俗,就是正月十九为丘处机做生日,这也算是蛮有趣的一个民俗了。
第二位丘姓的历史人物就跟台湾有关,丘逢甲。丘逢甲这个逢甲,我们在台中有个大学叫逢甲大学,就是纪念他。各位知道成功大学是纪念谁?对,郑成功,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以为成功只是一个比较吉祥的词语,这个马到成功,其实不是,它背后是有纪念郑成功的意义。因为在台南府城,在明郑时期,算是汉民族,在之前荷兰人、西班牙人之后,第一个汉民族的政权来统治台湾,又在府城台南,后来也把原本叫做高雄工学院,还是台湾工学院,改制为成功大学,有这个纪念的意义。所以逢甲大学也是纪念丘逢甲。丘逢甲其实原本出生地是在苗栗的铜锣湾。这个苗栗的铜锣湾,就是现在苗栗后龙那一带,铜锣后龙那一带,就是靠海边,后来中了举人,到大陆到唐山本土去任官。任官一段时间之后就回来台湾,然后在各地方的书院讲学。一直到了清朝末年,康有为,然后他们开始希望能够有变法革新,所以他也加入了支持新学的行列。一直到后来国父孙先生他开始革命,丘逢甲也很支持,在台湾也响应,而且后来也辗转到了广东。丘逢甲还是对台湾蛮有贡献的,在文化上面是蛮有贡献的,毕竟他也是兴办学校,四处讲学,推广民主,也是有他的一分功勋,值得后人来敬重,来褒扬。
再来一百五十二,这个骆,骆这个姓氏就少见了。请帮我改一个错字,骆姓他是出自于姜姓,不好意思,繁简字在转换的时候没有转换好,这个姜是姜太公的姜。姜太公有庶子名字叫做骆,后来这一房的子孙就以骆为姓氏。这是一支。还有另外一支骆姓起源于赢姓,它是出自于商纣王的时候的大臣,叫做恶来。那有人把这个恶来读成ㄨˋ来,没关系,因为它本来就有破音,我都习惯念ㄜˋ来,这个恶来的玄孙叫做大骆,后来就以这个大骆的骆为姓氏。所以有一支是从赢姓派生出来的。骆姓还有一支是从姬姓派生出来的,是春秋时代郑国的大夫,叫王孙骆的后代,也是以他的名字作为姓氏。还有第四支是从姒姓派生出来的,这个姒姓就是在先秦时期,在古代的越国。古代的越国就是我们现在的浙江这一带,因为长江下游基本上就是长江北岸,现在的江苏那一带是吴国,长江的南岸,浙江,还有江苏的江南这一块就是越国。所以据说当时的越国,还有后来绵延到的两汉,这个地方也有一个独立的小王国,也叫做越国,他们国君都姓姒。所以有一个说法是说,这个骆姓是从姒姓派生出来的。当然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改汉姓而来的。这个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好,那我们看到下面历史人物,骆宾王。这个是骆姓我们一定要提到的大文豪,也是大诗人。骆宾王是跟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很可惜他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可是在当时是很有影响力的。当然他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不仅在诗,还有另外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叫做〈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个武曌的曌是一个很奇怪的字,这个曌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写照相的照,照相,照相机的那个照,照相机的那个照的别字。这个别字是谁造出来的?是武则天自己造的。如果她用原来的那个照相机的照,因为她成为皇帝了,理论上你们都要避讳,所以她不要劳烦大家来避她的讳,因为照这个字也算是蛮普遍的用字,所以她干脆就为自己改名,我造一个明空的这个曌,我自己换了这个名字,以后那个照相机的照你们照用,不必避讳,所以她也是出自于这样的想法,所以明空这个字就是另外她造出来的。她为什么要特别挑明跟空合在一起?她是有意义的,明是日跟月合璧,传统来讲日代表君王,而且古代的君王,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男性,可是她是一代女王,所以她希望能够加上一个月,就是我以月之姿,我以女性的身份来成为太阳,所以把日跟月合在一起,照耀太空,那个太空就是全宇宙的意思,正好这个字,其实也隐含了她褒扬她自己的身份地位。当时因为武曌她篡位当上了女皇帝,这个对于当时人来讲,是双重的奇耻大辱,怎么说?一重的奇耻大辱就是你篡位,你已经大逆不道了,更可况你还是一个女性,对于男性沙文主义的古人们,他们会觉得说这是无比的奇耻大辱,双重的大辱。所以刚即位不久,其实地方上就有一些势力要造反,要推翻武则天。所以当时骆宾王就为徐敬业写了这篇文章,为徐敬业讨武曌是这个意思。
后面什么叫做檄?檄是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以我们现在的角度来讲,它其实也算是应用文的一种。所谓的应用文,就是我们现在最常见的公文,书信,那算应用文。所以它这种文体是为了实务上的需求,所衍生的一种固定形式的文体。檄就是用在军事用途的文告,我们简单这么说。有一句成语叫做“传檄可定”,传檄可定就是,我把战争用的文告我传下去,各个地方看到了这篇檄文,就知道我们应该要投降,或者是我们要顺从。所以这个檄就是用在战争上面来做宣告的。
当时徐敬业要起兵,所以骆宾王就帮他写了这篇檄文,他这个檄文就开始在地方上面,用公务的系统也好,口耳相传也罢,去流传,去号召其他的各个地方,要来响应徐敬业起兵。在这篇檄文里面,他就细数了武则天如何的大逆不道,如何的违反人伦,如何的不好、不对,大家要一起来反抗武则天。所以这篇文告当时因为写得太好了,在民间传诵得很广。可是文章写得好,大家传诵,可是有没有人来响应徐敬业起兵?那就未必,有些人就是衡量一下自己的斤两,掂掂自己的分量,文章好,我们就把它留起来贴在墙壁上,好好的欣赏就好了,不要这么冲动,一起兵,那个可能就是杀头的罪过。所以当时徐敬业希望能够号召势力,可是效果不如预期,所以很快的就被武则天派兵敉平了,所以造反后来也就没有成功。后来徐敬业兵败之后就被杀。骆宾王也因为这样,所以在仕途上面也有所顿挫。
他最有名的一首诗就是〈于易水送人〉,于易水送人,我们看到易水这两个字,我们就会想到谁?荆轲刺秦王,他就是以荆轲刺秦王的事情来做本事,来做铺陈。这首诗应该大家有读过,“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为什么讲今日水犹寒?因为当时他们在易水边,不是要分离了吗?荆轲要去刺秦王,他不是有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最后骆宾王的今日水犹寒,就是从那一句再把它延伸出来的。所以这首诗大概是他比较脍炙人口的一首诗歌。
另外一位骆姓的名人骆秉章。骆秉章大家对他也很陌生,骆秉章是清朝末年的八大名臣之一。清朝末年的八大名臣,当然是后来的人来安上去的一种尊称,八大名臣有谁?我们看到倒数第二行,除了骆秉章之外,你看他跟谁同列?另外这几位都很知名,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有吧?这三位都有听过吧?曾国藩他还有个弟弟叫做曾国荃,他们曾家就包括了两位。还有另外一位先前我们也介绍过,对台湾也很有贡献的沈葆桢,也是清末八大名臣之一。所以骆秉章是跟他们同列的。他的政绩有什么?当然在地方上面,他长年都是封疆大吏,一个行省的巡抚或总督,以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省长,一个省的省长权力是很大的。当时在中国南方又有太平天国之乱,所以骆秉章除了要治理一省之务,他还要奉朝廷之命来平乱。当然平乱的过程有起有伏,有胜有败,不过最后骆秉章后面立了一个大功。就是在太平天国里面有一个很强的王,他也是当时太平天国的主力战将,叫做石达开,石达开在当时也算是骁勇善战,很剽悍,不过后来清朝廷要包围太平天国,把他围困在南京这一带,所以几股势力,像李鸿章,像左宗棠,他们的势力就去包围,所以太平天国的势力就被困住了。石达开虽然说有突围,可是他突围之后,还是遇到了重重的阻碍,石达开本来要跟骆秉章求和,骆秉章当然一定要抓石达开,可是既然石达开要求求和,他就佯装,假装跟他谈条件,我答应你投降,结果答应石达开投降之后双方碰面,然后就一网打尽,把石达开给俘虏了,而且把他押解到成都凌迟处死。
当然这个从某个角度来看,骆秉章也是不守诚信,但是我们用哪个角度来思考,如果你是以清朝朝廷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叛乱集团,叛乱集团在地方上横行几个省,造成这么多人命的伤亡,这么多官兵折损,当然我要平叛,怎么还可以对叛乱分子讲信义?那是从朝廷的角度来看。当然从太平天国的角度来看,我为什么会叛乱?就是你官逼民反,否则的话,我们都是善良老百姓,善良的农民,天灾地变,政府又没有抚恤赈灾,搞得我们没有办法养孩子、养老婆,只好怎么办?铤而走险。
所以各位要知道,中国的农民是很善良的,没有被压迫、被剥削到最后他没有办法了,他不会造反的,因为中国传统都是跟土地绑在一起,一旦你造反,你连赖以为生的这一分土田就没有了,就再也回不去了,所以没有被逼到最后走上绝路,他们不会造反的。可是你要把善良的中国农民逼到造反,那也是不容易,你就知道那个政府腐败的状况是到了什么样的境地,真的是没有办法了,所以才造反。所以农民有农民的角度。在造反的过程里面免不了伤及无辜。所以战争到最后有没有谁是赢家?没有谁是赢家,最好的方法就是我们要避免战争发生。避免战争发生,如果以当时清朝的朝廷角度来看,我就是要安顿百姓的生活,很简单,中国人传统的思惟就是什么?吃饱了就不会闹事,你就是让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好不好没关系,至少有饭吃,如果能够喂饱大家的五脏庙,基本上就不会有什么出大乱子的机会,真的就这样。中国的农民是最善良的,对于物质的欲望是很低的,你只要有饭给我吃,有衣服给我穿得暖,孩子能够平安长大,如果遇到天灾地变的时候,政府能够很快的抚恤,开仓赈灾,基本上不会出什么大乱子。那就是最怕是人谋不臧,这个官员颟顸,甚至于中间上下其手,徇私舞弊,没有办法伸张正义,搞得连一口饭都没办法吃,一口水都没办法喝,那大家就跟你拼命了,那还用讲吗?因为我这样也是死路一条,我不如拼命,我还有机会可以活下来。所以以政府的角度来看,就是你要关心百姓,抚恤百姓,这很简单的事情。想想很简单,当然中间有很多的干扰,这个当然是不在话下。所以避免战争,这个是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不只是国内,四周围的邻国也是如此。
骆秉章也因为后来立了这个大功,最后把石达开这一股势力给碾平了,朝廷授予太子太保这样的荣誉衔。所以他往生之后也进入到贤良祠。这也算是对于往生的文臣武将最大的一个褒扬。骆秉章,我们也藉这个机会认识一下这位骆姓的历史名人。
好,我们再看到下面一个姓氏高姓。高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排名十五,在台湾稍稍的少一点,排名到第二十九。高姓出自于姜姓,是炎帝之后,也是姜子牙的后代。姜子牙的六世孙齐文公,他的名字叫做赤,他有一个儿子受封在高,所以被称之为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有一位名字叫做溪,后来他又跟管仲一起平定内乱,迎立公子小白,就是齐桓公,回国去当国君,所以齐桓公就答应他,以他的祖父公子高的高为姓氏。后来高姓就有这一支开始繁衍。这个是最大宗最主要的一个源头。当然也有一些少数民族,还有游牧民族改姓的,这个我们就不在话下。
好,迁徙分布也请各位自己来参看,都是一些文字的一个记录。我们看到堂号,堂号里面有一个比较不太一样的堂号,叫做厚余堂。厚余堂的典故是跟高柴有关。柴这个字,很多人都把它发音成为不卷舌,其实这个字是有卷舌的,高柴。高柴大家对他就相对的陌生一些,其实他也是孔子的著名的弟子之一。在《论语》里面就有提到他,孔子评他说,“柴也愚”。好,这个愚我们从字面上来看,我们会以为说,老师说高柴是一个很愚笨的人,不是,这个愚不是我们后来讲的愚笨。朱熹就解释了,这个愚是什么?“知不足而后知有余”,就是他知道他学得不好,他什么地方是不足的,他会自我反省,他会努力的去学习。所以这个愚就是他反应没有那么的敏捷,可是他很笃实,他很认真,他知道自己不足之后,那他就会开始努力。如果在他不了解自己的缺点之下,他恐怕就不晓得,要有人去点醒他,要有人去提醒他。可是一旦有人提醒他之后,他就会努力去补上他这个不足的地方。所以这个愚就是纯朴,他比较笃实,比较没有那么敏捷,但是他愿意学,他愿意改。后来高柴的子孙,就以这个为典故立堂号叫做厚余堂。
有的时候,我们当然都希望自己能够敏捷一点,能够闻一知十,举一反三。可是我个人觉得这个要有一点天分。有些人反应很快,你跟他讲一个他马上就知道其他的,而且他很会去串联,触类旁通。我就很佩服这种人。我就是比较笨的那种,就是人家跟我讲一,那我就学一,了不起就学到二。人家学一可以学到十,我就没办法,要慢慢的慢慢的来学。所以如果我们用禅宗,南宗跟北宗,南宗就是六祖惠能,他是顿悟,北宗是神秀,他就是渐悟。我就是比较像渐悟的,一步一脚印,你逼我我也没办法,人就比较笨,人比较笨,慢慢学。我自己是这种性格。我就很羡慕那种反应很好的。不过那个是天生父母养的,那个改不了的,就自己认命。了解自己的性格,了解自己的缺点,我觉得是很重要的,我们没有办法事事跟别人一样,可是了解自己的长处,去弥补自己的缺点,有这种自知之明也不错。
好,我们看到下面的历史名人高渐离。高渐离就跟刚刚我们提到的荆轲刺秦王的事情勾连在一起。当年,我们刚刚不是有提到吗?荆轲要去刺秦王的时候,他在易水边,当时燕国的太子丹为他饯别,高渐离就是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就在易水边击筑。第十九页的第一行。击筑的那个筑,筑是一种弦乐器。各位可以想像一下,它就有点像古筝,可是没有像古筝这么大,它是比较小的,比较短的。击,各位也不要以为说,把那个筑拿来当球棒来打,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击它有弹拨的意思,所以它是弦乐器,他是在弹拨这个筑。荆轲他就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来就在易水边诀别。古往今来当刺客的,这个必然的下场,当刺客一定怎么样?一定是血溅当场,因为你不管成功失败,你一定是必死无疑。所以大家就当办丧事一样,为荆轲来送别。好,我们都知道,后来这个结果当然是失败收场。失败收场之后,请问大家,秦始皇还会不会有再被行刺的机会?绝对不可能。他原本很多的措施就已经是密不透风,可是居然还是被荆轲渗透,所以他就更加强安检,安全检查,所以你以后要行刺他根本是不可能,他基本上就围得跟铁桶一样,滴水不漏了。所以后来有一些零星的刺杀的行动,当然连边都沾不上就被解决掉了。
所以后来秦灭了六国之后,这位秦王就是后来的秦始皇,他也听说过,高渐离是一位弹筑的高手,所以就延请他来王宫里面演奏。高渐离是荆轲的好朋友,所以他也想说,好,藉这个机会他要来行刺秦始皇。秦始皇当然有准备,他本来就加强安检了,而且他今天把高渐离找来,他会没有经过调查吗?他一定知道高渐离跟荆轲是什么关系,他一样也会有一些防备。可是这个事情就做得有点绝了,他为了要让高渐离来演奏,居然为了不要让他行刺,把高渐离的眼睛给刺瞎了。这个就有点太那个了一点。可是高渐离也接受了这样的安排,他也是去了。因为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娱乐秦始皇,他的目的是要藉这个机会接近秦始皇,行刺他。所以他在这个筑里面,他的乐器里面灌了铅,铅就很重,所以他趁着秦始皇听歌听得入迷的时候,就抓起了这个筑,就一把甩向秦始皇。后来有没有成功?没有成功,否则后面的历史就改写了。当然高渐离也就血溅当场。

这个秦始皇,后来有很多人对他有不同的评价。我不知道大家听到秦始皇这三个字,心里面浮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很多人大概心里面会想说暴君,心里面应该会直接跳出这两个字。但是如果我们评论历史人物,我们可以一个面向、一个面向,一个层次、一个层次来分析,其实我们可以用这个方式来了解秦始皇。我个人是觉得,即便他有些地方是为后世所不齿不屑,当然也是有他的缺点,可是如果我们功过来做权衡,他还是功稍稍大于过。这个部分我们就等一下来跟大家聊一聊好了。我们先休息一下,等下再回来。


《百家姓》往期回顾:


《百家姓》第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4集

《百家姓》第2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6集(附文字档)


图文来源于慈光文化,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