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胡友祥:从77级下落78级,从理科转考文科

胡友祥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作者上大学时

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胡友祥,1957年生,江苏盐城人。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曾任盐城市新闻出版局局长。


原题
懵懵懂懂的高考经历




作者:胡友祥



1974年,我高中毕业了,毕业后干什么去,毫无着落。那时国家还处在动荡的政治运动中,给中学毕业生指明的道路依然如故: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但政策也似乎有点摇摆,我们毕业头一年,并未催促下放,是不是有意调整上山下乡政策?让我们充满幻想,于是我们这一届便待在城里闲混,没有主动下乡。而且,我那时还混入了一家镇办工厂去上班,赚点小钱呢!

如果说,1960年代末不少城市青年是怀着一颗颗火热的心走向广阔天地的话,那么过了这么多年后,城市青年终于醒悟,广阔天地带给人的命运,实在是不广阔!我家七个兄妹,我排行最小,上面好几个哥哥姐姐成为活生生的例证:他们下放农村多年,失去了城市户口,也就是失去了“吃商品粮”的资格。这“商品粮”,与我们今天理解的概念相差千里,是指国家对粮食统购统销,定量对城市人口供应的粮食。而到农村“修地球”,那与城里人的地位就相差悬殊了。

我的哥哥姐姐离开了城市,年复一年地在农村苟且度日,没人能够帮帮他们,让他们脱离苦海。这对于我也是个刺激,感觉能不下乡就尽量不下去。只是没想到,1975年,这样的命运还是轮到了我头上。我并不怕吃苦受累,但去到农村,未来的出路何在?正是怀着这样的茫然,我不得已而走向了乡村,开始了苦不堪言的到接受“再教育”的生活。这一干,便是漫漫的三年!

1977年9、10月间,恢复高考的春雷震响,让我喜不自禁。原本对前途绝望的心,顿时开了花:上大学?怎么会有这样好的机遇从天而降呢?哥哥当年想通过推荐上个中专,上蹿下跳,托这人找那人,到公社那一关就是通不过。像我们这样平头百姓家的孩子,虽然有大队的一再推荐,但自家没有后台,想靠推荐上个中专都成了泡影,更别说上大学了。哥哥明白了,我也同样明白了,因此,那时天天陪伴我的只有锄头、扁担,连钢笔都没有——也实在是平时用不上它。

我意识到,高考是我唯一能抓住的一根改变命运的稻草,即使心中没底,不知稻草是否牢靠,但容不得多想,必须奋力挤上那千军万马要过的“独木桥”。于是,我立即找借口,向生产队长请了假,回家复习。

我是和一个中学好友一起复习的。这位同学来自苏州城,“文革”期间苏州流行一个口号:“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搞了个让许多家庭下放苏北农村的运动,他们全家也就被赶出了苏州城,下放到了苏北。他们过来时,同学还在读初中,也不得不转学到我们中学,与我在同一个班。类似他这样的同学,我们班有男女七八个人。这位同学的成绩在这批同学中算好的,人也很好,他成为我的好朋友。到恢复高考时,我们俩人便一起为高考这一目标而奋斗了,就在他家空空如也的四间草屋里复习起来。

那时条件相当艰苦,他的父母及其他亲人已陆续返回苏州,身边没有长辈,我们只有靠自己做饭吃,连着青菜和水煮饭,吃了几天了,便无米下锅了,菜也没有了。好在还有同学惦记着我们,及时背了一个大的口袋,里面有米等等,还有一大块肉,那可真是雪中炭、及时雨,令我们感动。

那时,我与同学天天晚上在一盏小油灯下苦读,四周很安静,附近有一个理发的老头,晚上偶尔会过来与我们吹吹牛。日子就这样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上考场的日子了。

那时对于什么文科理科毫无概念,就那么稀里糊涂地报考了理工科。心里没有一点把握,完全带着一种碰运气的想法上考场。可能是考生太多吧,先要进行预考,就在我们读书的公社中学,考完后我感觉不太好,以为没戏了呢,竟然把书一扔,不看了!可命运偏偏眷顾我,预考通过的通知还是到来了,让我到县城去参加二考。这二考其实才是真正的全省统一考试。

考得晕晕乎乎,也不知究竟考得怎样,紧接着便接到了体检通知,然后还得以填报志愿。但是填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一窍不通,听说报纸上登了招考学校名单,但地处偏僻,又看不到这张报纸,也没有高人指导一下,现在还能回想起那乱哄哄的场面。还好在现场凑巧碰到一个数学老师,她说江苏师院好,我就写上了;这时边上有人说有个南京邮电学院,我就又把这个写上;第三个格子填哪个学校?我哪知道有什么学校啊,就留空了。

记得表上最后有个是否服从分配还是服从调剂的选择,我依然是懵懵懂懂,鬼使神差地写了个“不服从”!这不糊涂蛋吗?你不就是为上学吗,只要有学就必上,怎么又不服从分配了呢?于此可见当时我之懵懂。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天天盼望邮局有我的入学通知书。公社里参加体检、填写了报考志愿的许多考生,先后拿到了各式各样的入学通知书,最差的也拿到了师范学校(中专)的通知书,唯独我,“空空道人”,一无所获。与我一起复习的苏州同学接到了镇江农机学院的入学通知书,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科技大学。他其实填的志愿前两项与我差不多,就是不知从哪知道有个镇江农机学院,便比我多填写了这个学校,结果人家就成了。

还有一个我下放的大队的考生,拿到的是我听也没听说过的武汉测绘学院。我奇怪他是如何填写了这个志愿的。这时候我才知道全国有那么多的大学可上,有那么多的选择呢。至于没有录取,究竟是什么原因,真的是不知道的。但是那时大家都比较盲目,我志愿填江苏师院就肯定是个大错,据说那年相当多的人都报它,认为这个学校一般,容易考中,但却是大撞车。

后来听说当时如果胆大一点,填南京大学,可能也会上的,据说南大77级最后又扩招了一批,分数线已经相当低了。也有人对我说,“可能是有什么人写了个人民来信告了你一下,那肯定没有哪个学校要你了。”像我这等小萝卜头也会有人告么?反正是名落孙山了,这印象太深刻了。但也长了见识,知道什么是文科、理科和工科,也知道如何填高考志愿了。最重要的是知道了自己几斤几两,居然胆子也大起来,野心也有了。

后来的一段时间,我其实心里期待的是,不要再来什么通知书,来了也真的没什么好学校的。我心里已经决定来年考文科,冲刺名牌大学了。如意算盘是我考文科主要是历史、地理两门功课好好准备;数学基本不要再学了,有时间做做练习题就行;语文、政治也经历过考试了,政治再加点工夫,语文大多数人在短时间都不会有太大的提高的。我于是就向母亲说出大话:今年没收到通知书可能是好事,我再考能上更好的大学。

我母亲没有吱一声。她自己没上过一天学,但她相信她的孩子。这里还要说一个奇怪的事情,高考后,我那个苏州同学整天心神不安,听了别人的主意,找瞎子算命。瞎子说你家房子最近要拆一半,拆了你就远走高飞了。我们当时认为真是瞎说,他家房子是下放时,当地帮忙建起来的,他父母已经回苏州去了,没有要拆一半房子的任何理由。奇怪的是,没有几天,他家房子边上一个小水利项目要上马,需要开挖一条河,这样他家屋子要拆掉两间,正好是一半。没有多久,他的入学通知书也来了,真的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没有多长时间,我的高考“二次革命”就又开始了。

这次复习还是闷头大干,方式方法还是两人组合,是与另一位中学同班同学一起复习。那也是一位关系特好的同学。我俩中学刚毕业时,还被当时的公社文化站长找去一起编了个故事,代表我们公社参加了全县的故事演讲会,反响还不错的。那可是我们第一次住县招待所,吃大鱼大肉,此后在外住的宾馆条件再好,也没有像那时那样给我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1977年,同学没有参加高考,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不摸底。他的弱项是数学不行,历史、地理相对好。1978年已经有高考的学习大纲了,我们就白天各自学习,每天相聚一次,相互提问,相互指教。效果也还是不错。

不知不觉,夏天到了,高考如期而至。

我们的考场设在县二小的教室。进学校大门时,碰到中学的政治老师,他劈头就问:“你们跑这儿来玩呀?”人家是来应考的,怎么被老师当作不务正业的游民了呢?原来我们没有参加过学校的辅导班,平常也没有到学校去,因而他想不到我们是来上考场“战斗”的。

这次高考的结果是我拿到了南京大学历史系的入学通知书,我的同伴拿到了南京师大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我的分数为395分。结果是理想的,而过程却仍不乏浑浑噩噩。

回想起来,不应有的失误历历在目。在数学考卷上,有个对数的题目,难度不大,只要换一下底数即好做了,我当时也知道不难,但就是自以为数学水平基本过关了,平常习题做得少,以致在考场上遇到这道题时脑子却一下子“短路”了,做不下去,于是做了一半先扔下,想等最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它,而到了后面,根本就没有时间再考虑它了。记得那道题可是10分以上啊。好在最后面有20分的大题,倒是被我拿下了。

再如历史考试,那是夏日的下午,考的过程中,天突然下起了暴雨。一时那个小学教室变得很暗,又没有灯光照明,看纸上文字不太清晰,加上我又懵懂依旧,最后的一个大题,题目是“鸦片战争前后的……”我只看到了“前”字,忽略了题目上的“后”字。这样答案就不完整,相当于只做了一半,失了大分。那道题本来真的是会做的呀!考完回去的路上,听众人一说,是鸦片战争前后,我才懊悔不迭,恨自己糊涂,我本来自信历史基本上是不失分的。

这样一自责,问题又来了,晚上想来想去就是睡不着。到了深夜,我哥哥好心拿来了安眠药,当时因为有个政策,一家下放三个的,可以有一个招工名额,这个机会就给了我这个哥哥,我们高考期间就住在哥哥工厂的宿舍里。还以为吃了药能睡个好觉,可这药好像一点也不管用,翻来覆去的,一夜无眠。而不幸的是,第二天还要考语文啊,气人的是,等真进行考试了,这安眠药的药效却开始发挥作用了。我拿了考卷才写几行,晕乎乎的就想睡觉,头很重,脑子一点都不听使唤。

最有意思的是那个作文,一篇文章缩写成800字,写好了,横过来数,竖过来数,就是算不清到底写了多少字,本来自己数学还不差,此时却连这样的小学一二年级的数数水平都达不到。没办法,只好这么交卷了。还有,有个词语填空,应写“伫立”一词,我明明想起来了,最后却忘了写上去。后来想想真是很滑稽,这安眠药不能怪它不管用,只不过管用的时间太滞后了。

不幸的是,这事还殃及池鱼,与我一起复习一起赶考的那位同学,本来不失眠,也一片好心地把安眠药当补脑丸一般,让人家吃了一颗,同样中了招。后来这成了我们多年的笑谈。

1978年江苏省是告知考生高考成绩后,才填报考志愿的。根据自己的成绩,我感到填南京大学比较稳妥,当时填了历史和经济两个系,只是把经济系填到了下面,这才把我分到了历史系。最初我并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喜欢读历史还是喜欢读经济。入学后再上中国通史课,一点新鲜感都没有,觉得很乏味。那时高考复习时,读了一些历史方面的书,比如关于党史,读的是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三十年》,已经学得够深入了。在学校还一度怪自己,志愿还是填得有毛病呀!

我从小上学之路就不平坦。由于哥哥姐姐学校毕业后就下放到了农村,这让我产生了误解,以为上了学读了书的人就要下放农村。因而我小学毕业后,一度不去学校上学了,上学有什么用?上与不上都是一样嘛。尽管有高玉宝自学成才的榜样,但那个对我而言太遥远了,并且我也不知道这类榜样的故事。

玩了将近一个学期,乏味了,又想上学了,这样,哥哥找到中学老师,老师跟校长一说,校长说让他来吧,就这样我又到中学念书了。在那个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有人想上学,学校还是欢迎的。初中毕业时,一度又不想上高中了,下放的阴影太大了。后来还是硬着头皮,把高中念了下来。

当我拿到入学通知书时,最高兴的是我母亲。她到那时才说了一件事,说我上高中时,有个同事当众说,某人家孩子还上什么高中,当真的想上大学呀?当年我的那些初中同学毕业后,没继续念高中的,个个都进了工厂,我们念高中的一批同学最后结局都是下放农村。因而相比之下,似乎上高中反而是更不好的选择。好在世道变迁,我迎来了恢复高考,最后还真的考上了大学,母亲别提有多高兴了。

我三岁时父亲就在贫困交加中病逝,一直守寡的母亲,用她的毅力,含辛茹苦地把七个未成年的孩子拉扯大。那时母亲整天为生计而劳累,她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规划子女的未来,但她付出了她的全部,她认定孩子上学总是好事,让所有子女都上了学。

多么伟大的母亲呀!在那个生活极度贫困的年代,母亲所付出的一切,未经历的人是无法体会的。每当想起这些,我就想流泪,内心对母亲充满了无限的敬爱。

我基本上是在自然状态中成长起来的,不像如今的孩子们,时时刻刻都在父母包办一切的状态中成长。成长过程充满着茫然,以致参加高考仍是充满着茫然,懵懵懂懂。但毕竟是考上了,并且考上的还是著名的南京大学,现在想想,恍如做梦。

如今大学毕业也过去几十年了,回想参加高考的经历,真是有趣:1977年参加体检了,填报志愿了,看似应当录取,却又名落孙山了。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1977年即使考上,也必定是个一般的大学。未考上,却增添了我的信心,也让我了解了有关高考应注意的事项。此后尽管仍有糊涂之处,1978年,终挡不住我迈入南京大学的步伐。

因此,可以说,我从77级下落(或叫上升)到了78级,从考理科转向考文科,这个折腾,这个变化,实际上是我人生的一次大转折。它很值得我回味,也是值得我珍惜的经历。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南京大学新三届

堵晓东:数学弱项变高分
我有一个“秘密武器”
卜幼凡:走出乡村那场决定性考试
何平:扒地主富农祖坟的
哪个学过考古?
时代缩影:一个新三届班级的群像
薛恒:时代的一滴露,
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股奔涌的泉
唐立鸣:我们宿舍的“小六子”
留学生和武林高手
周连春:食堂的卤猪蹄与校外的小馄饨
郑会欣:美国留学生挤住中国学生宿舍
李科威:去国的悲凉
这块土地不再有容身之所?
张正涛:77封"两地书"铺垫校园之恋 
张华:南大青春往事,再见灿烂的忧伤
程晓中:一不小心,我成了古董鉴定家
郑会欣:人大政审“放鸽子”
高分考生险些落榜
魏鸣:贪恋"小日子"差点误了终生大业
刘云舟:我与南京大学的偶然“约会”
沈建钢:我是村里第一位考上大学的 
高鸣:我就是吃到天鹅肉那个“蛤蟆”
陆华:数学考了99分的文科生
陆华:常跑资料室,险传花边新闻
周连春:走进1978年的南京大学
张正涛:“扎根派”知青
北大放弃我,南大截留我
王为崧:高考有"贵人"相助"小人"使绊
唐立鸣:吃了降压药参加高考体检
杨亚非:高考结束之夜我梦见一条鱼
李晓华:毕业前叩开匡亚明校长家门
高华,历史守夜人
杨冬权:厕所捡三分把我送进南大
孙鸿:阴差阳错成了高华同班同学
徐瑞清:蜜月里,新娘送我上大学
王虎华:五兄弟见证高等教育史
刘金田:错过"工兵"误了中专跨入南大
李友仁:如果填报北大是否能被录取?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