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三届丨王国栋:从小爱学习的我,被革命时代荒芜了学业

王国栋 新三届 2022-09-19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王国栋,老三届,下过乡,当过兵,在检察官岗位退休。


原题

求学时代




作者:王国栋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主席的这八个字的名句,流传了几十年,至今仍在激励着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读书人。

5岁时与奶姑妈婶
 
1.顾乡小学校

我的小学是哈尔滨市道里区顾乡小学(至今依然还存在),离家也就五分钟的路程,下了坡,上个坎,即是小学的大门。一个大院落,三排整齐的草房,装填了我许多的快乐和梦想。

那时入学面试很简单,把1至100的数流利地背出来即可。一到三年级,我的学习成绩虽然不错,但挺淘气,有时逃课, 回家喝水或与小朋友到草甸子去玩。上课时也不注意听讲,在下边和前后桌同学唠闲嗑,学校课间集体出大操时,躲在教室里看小人书。三年级时还受到一次口头警告的处分。

到四年级时,班主任换成了我二姑的同学,对我管教很严, 常吓唬我说:“不好好学习,我就告诉你姑和你奶奶去。”此后我还真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先后当了组长,小队长,学习委员,中队长,大队委员,学习的兴趣和成绩都很不错,班任老师和课任老师都挺喜欢我,常安排我去参加学校组织的打乒乓球、朗诵诗歌、运动会前列队的活动。

五六年级时,班主任换成一个男的姓李的老师,外号“大发糕”,但我从来没叫过。他对我很好,上课时总提问我,常拿我的学习成绩要求同学们向我看齐。李老师挺信任我,常常让我去他媳妇工作的国营食堂去给他取午饭。那时,我们和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建立了工学关系(这个单位还在,与现在的哈师大对门),他常安排我去研究所联系勤工俭学的事。来回坐车可以报销两角钱。有时,我会用一角钱买些零食吃,然后走半程, 坐半程车回来。

六年级时,学生多了,有的班级挪到二里地之外的新亭小学去上课。有个挺好看的女老师在新亭校上课,李老师让我给这个女老师送过好几次折成纸条的信,还说:不许看呀!我还真没看过。

文革期间,有次我去看李老师,还曾问过:“你那纸条写的什么呀?!”李老师问我:“你当时真没看?”我说:“真的,一次也没敢看呀!”李老师笑了:“约她跳舞,看电影,后来让我媳妇知道了,就没再联系。”

有一天,学校看门的老李头被派出所抓走了,听说是因为祸害学校的女同学,还好,我们班没有受害的。

小学同学间的感情比较淡薄,除了三五个同学有联系之外,其他的看照片连名字都说不出来了。

我的儿童时代

2.三十三中学


初中开始是在 15中学,离家比较近,也就20分钟的路程吧。上了半学期,把我们排在后边的 6个班,分到新成立的 33中学去了,离家远,得走一个小时的路程。

进入初中,学习上开始有竞争性了,大家都很看重成绩单和名次。我的语文成绩总是领先,特别是作文,每次都是85 分(那是最高分了)。作文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或校报上展示,何建永同学的数学成绩在全班最好,我们俩的名次常在头二名中窜动。有次,平均分一样,均列为第一名。

33中是个寄宿学校,有些外地同学吃住在学校。有个姓陈的男同学,家里很穷,每天只有七分钱的伙食费,经常吃一顿或两顿饭。有时,我把他带回家中,让他饱餐一顿,没啥好吃的,窝窝头他一次能吃四五个,吃完还给他带几个回去。初中毕业我上高中,他考取中专,以后再未见过面。

初中时期,男女两性的意识和界限增强了,也有了朦朦胧胧的爱情的意识流。

初三的两位男女同学,有天晚上到15中学的一个教室里同宿,被校方发现了,学校里搞了次教育,对当时我们初一的学生们震动很大。这两个同学迫于压力,自动退学回家了。

到了初二三时,我们班也有些绯闻了,说谁和谁好,谁和谁看电影去了。一次一个姓王的男同学在教室里大骂一位姓赵的女同学,说她传瞎话,破坏他的名誉了。也有偷偷的给女同学塞纸条的,有的女同学气得把纸条当着那个同学的面撕得粉碎,还骂他不要脸。

初三上学期,我和三班一个姓林的女同学,被学校安排当广播员,每天上课前,去广播学校的好人好事。那个女同学有时到班里来找我,商量稿件的事,我班的同学不怀好意地看着我作鬼脸。听到一些非议后,我找到教导主任,坚决不当广播员了。

有位作家说的好啊:“年轻时,我们不懂爱情”。班里边对男女事虽然传言不少,但实际上最后没有结成一对夫妻。

我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和生活委员,那时,只知道好好学习,争取最好成绩,思想上不怎么要求进步。所以,直到初三快毕业时,才被发展加入共青团,当时班里也只有三四个团员。

初中毕业报考时,我本想考个中专,以便早点工作为家里减轻点负担,可是爸爸坚持让我考高中,将来上大学。学校老师和领导也劝我,成绩这么好,还是考高中吧!报考哪个学校呢?当时我标准不高,按顺序排,有3中、6 中、1 中三个重点校,我想第一志愿报1中吧,能考上1中也就不错了。何建永同学就来劝我,第一志愿报6中,第二志愿报1中,让我和他报一样的,我想了想,行吧,咱俩报相同志愿,将来还可以在一个学校,但我对考取6中,确实没有报什么希望。

考场设在16中还是18中,我忘记了。当时只考语文、数学两科,数学挺难的,但我还是把所有考题都答上了,语文作文的考题是:“给越南青少年朋友的一封信”。

当时还是抗美援越时期,这篇作文,我自感写得很好,出了考场,心里挺踏实和高兴地。

发榜时,学校领导兴奋地通知我,何建永,还有一班的王国庆,我们三个人被6中录取了。我颇感意外,自然也非常高兴。校长胡毅骄傲地对学校老师们讲:我们33中有3个人考到了6中,15中一个也没有,这三个学生真是给我们33中争光了。

我们这个班有近一半的同学落选了,什么也没考上,气氛有点压抑,所以,毕业照片也没照成,没有告别仪式,也没有临别赠言,就此匆匆分手了。

家里人非常高兴,爸爸那时在群力大队当会计,特意领我去和大队的领导见面报喜讯。还请了几个好友到家里喝顿酒,2个姑姑也都给我买了新书包,钢笔等学习用品。

初中时期的同学、老师间的感情就要比小学时好多了,至今我们10 几个同学和老师,每年都要聚餐几次。

33中如今还在,但校址迁移了,说回去看看,至今也未成行。

17岁在哈尔滨六中时

3.第六中学


哈尔滨六中始建于1920年代,当时叫女一中,是条件最好的中学。

3层楼房的教室很明亮,有宿舍,食堂,运动场,还有个室内体育馆,进入校门是一条两排高大白杨树簇拥的甬道,起名为红专路。校长叫王又生,是个13级的老干部。

一入校即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每天8节课之外,晚上自习课到九点才能回宿舍睡觉,宿舍是大通铺,上下两排,能睡20人。食堂饭多是粗粮,做的很不好吃,经常是夹生的高粱米饭,没蒸熟发粘的发糕。为此,文革造反开始时,首先把学校管后勤的领导批斗打倒了。

由于生源好,所以班里的学习气氛浓烈,竞争性也更强了, 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我除数学成绩分靠前,其余学科成绩都是中等,尤其是化学和外语,70多分,心里很是焦虑。那时没有任何辅导,老师讲完课就走,完全靠自习,初中时期的优越感渐行渐远,偏科现象在我身上表现明显,如果不是文革中断学业,清华北大等一类院校我肯定考不上,也就是考个二类的文科重点院校吧。

1966年3月,第二学期开学后,社会上,学校里有关“教育革命”的传言逐渐多了起来,学校里有许多高干子女,经常带回一些小道消息,大家都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不安感。

到6月1日,中央台广播了毛主席批示的聂元梓造反的第一份大字报。校园里终于沸腾起来,教室的楼道,食堂的墙壁, 贴满了大字报。校领导、老师,一个个地被揪出来示众,班与班之间也开始串联,成立各种各样的红卫兵组织。运动逐渐扩展到校外,记得我与班里同学到“八区体育场”“哈军工”“外专学校”参加了好几次造反大会。

当时,哈尔滨的大中学生成立了对立的两大红卫兵组织,一个叫“八一八红卫兵”,另一个叫“红色造反团”。之后又分裂成“炮轰派”和“捍联总”。我们学校和班级也分成了两大派, 我虽然也带上红卫兵的袖标,但哪个组织我也没参加。心里想, 闹哄一阵子过去,还得回到教室里上课学习,干么分成两派成天斗、斗、斗的呢。

8月20号吧,我从家里回到学校,看到校园空荡荡的,一问,说都外出串联,到北京看毛主席去了,不用买票,从学校开个介绍信即可。

我与班里剩下的几位同学一商量,走吧,咱们也别呆在学校里,到北京闹革命去吧。

火车上的人还真多呀!行李架上,座位底下,都是外出串联的红卫兵。到北京出站口时,有北京的红卫兵在出口处盘问:“什么出身?”“贫农”。即放行出站。

如果答是“富农、地主、资本家”的,一声吆喝,“狗崽子,不许进北京,从哪来回哪去!”

入京后不久,8月30日晚上吧,通知我们明天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大家一阵欢呼,当晚激动得谁也睡不着觉。晚上11点钟就开始集合了,每人发了两个面包,一根香肠,一瓶水,迷迷糊糊的也不知把我们集中到什么地方。第二天八点钟开始步入长安街,依次经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的接见。一路上高举着毛主席语录,高呼着毛主席万岁!前拥后挤地走过天安门,大概到十点钟才散场。据说,挤掉的鞋与语录本等装了几十车才拉走。

那时,红卫兵串联,吃住行通通免费,我们几个同学一商量,继续革命吧,又先后到西安、兰州、重庆转了一大圈。

这年年底,我们五个同学又串联到上海,从元旦那天开始步行串联,向韶山走去。为的是学习红军的“长征”精神吧!开始时,有10几个人的队伍,其中有上海的、江苏的红卫兵。愈走人愈少,有的是累得走不动了,有的是想家回去了,后来只剩下我们四个人,历经一个月零五天,行程2550 里,于春节晚上赶到了韶山冲。

韶山的红卫兵太多了,排二个小时队才吃上一顿饭,又排三四个小时领取韶山制的毛主席像章。第二天,简单的参观了毛主席故居,就让我们返程了。

本想从韶山再到遵义去观看革命圣地,由于中央发了通知,停止大串联,回校复课闹革命。我们只得从衡阳途中转道回到哈尔滨。

两次外出串联共计50多天吧,见识长了不少,革命也不知是否成功。国家不堪重负,交通几近瘫痪。

回到学校,既未复课,也未继续闹革命。每周回学校逛一圈,平时同学间相约游松花江,打扑克,看电影,很是无聊,也很是无奈。

那时回6中学校,要从顾乡坐5线车到道里再坐2线无轨车,来回得2角钱。我和何建永灵机一动,自己作月票吧!找来二张过期的月票,我们把日历牌上的本月份的数字小心抠下来,再把月票上过期的数字抠掉,用新数字贴上去,严丝合缝地真看不出来。

就这样,我们俩用了四五个月吧,直到有一天,何建永被乘务员发现不对劲,带到终点站审查,小何机灵,说,我是学生,没钱,使用的是我爸的月票。乘务员把月票给撕了,才放小何走,从那以后,我们再也不敢造假月票了。

1968年10月,轰轰烈烈的红卫兵运动沉寂后,又转换成更加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此,我告别了正规的、在校的学习生活。

1986年吉林大学函授结业照

4.吉林大学


再次踏入校门,并圆了我的大学梦的,那是 1983年的5月份了。我1982年底转业分配到省检察院农林处不久,吉林大学法学院到黑龙江来招生,是函授生。当时文凭热才刚刚兴起,院里许多人争相报名,征得院处领导同意后,我也报了名。

刚到新岗位不久,加之处领导分配我不少工作,也就没好意思请假(当时院里规定,对考生可以给予二个月假期备考)。只得在晚上和星期日(那时尚未实行双休日)复习高考大纲,好在有多年自学的底子,我很少死记硬背,注重把握要点,注重条理性和纲目性,在加深理解上下功夫。实践证明,这个方法不错, 理解了的东西往往记忆深刻。高考大纲复习过两遍后感到挺有信心的。

吉林大学法学院当时是很知名的院校。入学考试很严格, 淘汰率也很高。考试分为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四科三张试卷,史地为一张卷,每科考试时间为三个小时。

由于心理准备较好,所以考得比较顺利,有些试题在高考复习大纲之外,我还是靠着平时的积累,加上现场的分析与理解,把题目都答上了。

考试成绩公布后,如我预料中,语文72分,政治77分,史地69分,总分218分,在全院30名考生中名列第一,共有8人被录取。

入学后,记得每学期集中面授教学为10天,期末考试,不及格的学科允许补考一次,如再不及格,即取消学籍。面授教学和考试多数在哈尔滨,到吉林大学校园集中教学只有二次。头三个学期我还能坚持参加集中面授教学,1985年1月我被提拔为研究室副主任后,工作异常地繁忙,只好借助同学们的教学笔记在考试前突击复习上几天,争取及格以上即可了。

三年的学习,连滚带爬地好不容易坚持下来,获得了大学的毕业文凭,按理讲,还应该再坚持二年,把大学本科的文凭拿到手,可是,一来工作实在忙,不能舍本求末。二是从内心里对当时官场上单纯追求文凭,不讲能力水平的风气很反感。所以,我就此“罢学”了。


后来的若干年里,特别是走上院领导岗位后,很多院处领导借助各种关系,念硕士、念博士,轻而易举地成为硕士生,博士生。有的人,包括一些熟悉的院校领导也动员我,报个名, 拿点钱,整个博士学位吧,我极为反感地拒绝了。


我曾经接触过许多博士学历的领导,有的真行,有的就是狗屁。毫不讳言地讲,那些在职取得博士学历的人中,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名符其实就不错了!


在中国,特别是有些领导者,所津津乐道的在职博士文凭, 何以如此不堪!如此廉价!如此不耻!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老三届之歌

叶广芩:家乡一别四十年
叶振华:十年蹉跎北大荒
王世浩:北大荒的第一天
马笑冬,"潘晓讨论”责任编辑的一生
老同学,你临终前想要对我说什么?

张抗抗:老三届,说原谅还太早
周其仁:从完达山到朗润园

韩贤强:大山的故事还在继续

雷霆:我与大学擦肩而过相伴而行

刘素英:我失去大学换来一个儿子

陈辛:沉重的旅程
蒋国辉:1968年岁月并不静好
米鹤都:北京知青的口述
米鹤都:上山下乡运动起源
米鹤都:"青春无悔"与知青情结
米鹤都:上山下乡政策的调整
任毅:写给知青朋友的一封信
孙新平:历经酸甜苦辣
人生磨难,活着真好
韩胜勋:15岁,我退学躲过了上山下乡
李南央:献给“三线”的青春
王铮:有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
谢宏文:我从昆明医学院77级退了学
刘福泉:我在苏州园林"自学"获大学文凭
田辛口述:扒火车接年幼的妹妹去插队
尹俊骅:十二年终圆大学梦
陈新华:松花江“渔夫”和他的乡情
刘明:周大成之死都是打谷机惹的祸
克明:永别了,地坛;永别了,铁生
王学中:我和我老婆的故事
赵兹:接受"反动学术权威"的再教育
刘少奇之子刘源插队往事
刘祥君:秋天记忆我生命中的玄关!

上山下乡给这一代知青留下了什么?

赵鼎新: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
丽质天然的北京姑娘
成了村里的"臭女"

魏光奇:"文革"时期读书生活漫忆

陶海粟:知青“青春无悔”辩
郭景兰:一个老三届的回忆与随想
陈昌华:我的火车驶过时代的缩影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军营华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