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芳华丨王伟功:穿越南彊战火硝烟的记忆

王伟功 新三届 2022-10-07

作者简历

王伟功,1956年出生于山东靑岛。1970年12月入伍,历任第21野战军军宣传队战士、军警卫连排长、副指导员、第61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师秘书科长、183团副政委、1988年被授中校军衔。1985年赴老山前线参战,曾任师作战尖子兵集训队指导员,荣立三等 功;转业后在陕西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工作,现退休。著有记述老山战役的回忆录《热血》。


原题

穿越南彊战火硝烟的记忆




作者:王伟功


1985年赴老山作战途中,作者(右)与师政委张海阳合影

弹指之间,我随(兰州军区21军)61师参加老山轮战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我也年近花甲。然而,穿越南疆战火硝烟中的记忆,仍历历在目,刻骨铭心!

将门虎子 身先士卒

1985年底,61师赴老山前线轮战。师政委张海阳刚从国防大学毕业,那年36岁,英姿勃发。大家都知道他是老将军张震的儿子,红二代,但海阳从不提起他的父亲。海阳比我入伍早两年,他当过步兵、有线兵,任61师政委长达7年,全师上下都叫他“海阳政委”,可见其平易近人。

张海阳政委在前沿阵地


我师接防盘龙江东至八里河东山以北15号界碑共84个防御阵地后,海阳冲破阻拦,经常轻装简从前往一线阵地,足迹遍布我师165个哨位。他常说:“我们政工干部不是工程监理,是战斗员。这是我军一贯的光荣传统。”

从师部坪寨通往前沿,有一段必经的“三转弯”公路,坡陡弯急,暴露在越军直瞄火炮射程内。海阳上阵地,大多选择天不亮或雾雨天经过此处。但有一次,他与几名机关干部刚到三转弯,越军突然猛烈炮击。海阳反应灵敏,高喊“卧倒!”大家哗啦一下趴在地上,他却从容不迫,确认大家都安全了,才钻进防御工事。

张海阳政委视察当面敌军阵地布防情况


老山是亚热带丛林地区,给我们这些来自大西北、适应沙漠戈壁作战的军人,带来了湿热的折磨。一次我汇报181团1营战士中出现了烂裆、牛皮癣、脱发等症状。海阳闻听,当即表示要带军医到前沿,搞清发病原因,解决问题。我阻止他说:“发病阵地是22号,地势太低,与越军阵地太近,你就不要去了。”大家也纷纷阻止。

没想到几天后,海阳见到我,兴奋地说:“22号阵地我已经去过了!幸亏你发现和反映问题及时,我们正想法解决,不能让战士们既冒着作战的危险,还要忍受皮肤病的痛苦。”此后,我师向一线阵地投放了多种皮肤病药物,用土办法修建淋浴冲澡设施等,有效降低了发病率。同时,还组织制作雄黄药袋发放到一线,开展防鼠疫等,极大地改善了一线阵地的条件。

1986年,张海阳政委在云南八里河东山前线

我曾对海阳前往22号阵地表示非常惊愕,他走近低声说:“我是写了’东西’上去的。”在前线写“东西”,指的是“遗书”。许多干部战士得知师政委也留下遗书,义无反顾深入一线阵地,都很震动。

海阳轻易不动情。轮战期间,他的淡定、乐观、亲切,成为全师稳定军心的无形动力。但在战后,他却不止一次失态动情。轮战结束在昆明的一次欢送会上,海阳致辞时。刚讲了开头,他突然情绪失控,手握话筒痛哭失声。事后海阳说:“面对凯旋,我想起那些一起同来,却不能一起回去的战友们;想到这一年半极端艰苦的战斗岁月,再也忍不住了。”

张海阳政委说:“22号阵地我已经去过了!”


过了许多年,海阳已授中将,担任成都军区政委。我师一些参加过老山轮战的退伍军人,相约到成都看望他。落座后聊起“10·19”出击战斗,海阳一一叫出牺牲战士的名字,紧接着泪流满面,低头抽泣起来。看望他的老兵,在战场上视死如归,而此时都抱在一起嚎啕大哭。

1986年,张海阳政委〈中丿和骆永立副政委(右三)与师团机关干部在老山前线


艰苦卓绝 淬砺军魂

我师坚守的八里河东山地区,大部分阵地居高临下。但一些负号阵地地势低洼,越军几乎每天夜里都来骚扰。一天晚上9点多,越军向42号阵地进攻,枪炮声异常激烈。参加过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182团9连连长黄朝耀是阵地长,他在“猫耳洞”里守着电话机、报话机,从容指挥着多个哨位还击。他对我说:“今晚越军动静有点大,可能上来的人不少。王干事,你到前沿打几发信号弹,给战士们照照亮!”我答应一声,弓身在工事里,向几个方向打出信号弹。

夜空中,信号弹闪光十分耀眼,我和战士们都清清楚楚看到了戴头盔的一股股越军,正在向我们阵地爬行。各哨位上的战士瞬间扣响了冲锋枪、机枪,我也抓起身边手榴弹,用力甩向刚刚看清的敌人,一气儿甩了一箱。关键时刻,阵地长黄朝耀又起爆了两颗定向地雷,还把手榴弹投向阵地前方的大树,进行空爆,消灭在树后的敌人。另一些战士把一串子母地雷打开盖,接通电源发射出去。这种雷,散开成一个扇面,炸倒一片。半个多小时后,枪声渐渐稀疏,这是我在一线阵地参加的最激烈的一次战斗。

作者在老山前线


老山轮战前,61师已经26年没打过仗了。尽快适应艰苦环境,成为最大的环境转换课题。在一线阵地上,低矮的“猫耳洞”里,被褥、军装潮湿得能拧出水,而喝的水却常常供应不上。为此,182团3营在山顶建了一个蓄水池,把清水从山下抽上来,再装入水桶背到一线阵地。我曾在水池边看到一名渴极了的战士,摘下钢盔,把漂在水面的死老鼠拨开,舀起水来一饮而尽。清水如此珍贵,更不要想用来洗漱了,我在阵地上穿一双高腰雨靴,连续28天没洗过脚,早已失去了难受的感觉。

作者一线阵地战士在一起


在22号阵地,驻守着我师12个人的一个班,班长是陕西人,他给我倒了小半杯凉水。与我同行的团里参谋说:“团里要求来这个阵地的干部,不能喝他们的水,因为中间隔着一条“百米生死线',送水太困难,牺牲过战士。”我心头不由一震,端起混浊不清的水,呡了一小口,一股土味儿。班长解释说:“这是接的雨水,放了点明矾消毒,你喝吧,不违反团里规定。”

郑月龙副团长进入被洪水淹没的06号阵地指挥所


水是如此珍贵,然而,老山又经常水患成灾。1986年7月,战区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雨山洪,冲垮了大量“猫耳洞”和工事;阵地上的食品,甚至武器弹药、装备物资都被洪水冲走;一线哨位上,战士们只能披着雨衣,日夜淋着暴雨,蹲守在战斗岗位上。即使在181团前指的永备坑道里,水也淹到了齐腰深。副团长郑月龙只穿条短裤坐在水里,床和凳子都在水下泡着,乍一看还以为是坐在洗澡池里呢。坑道顶部的电线上,整整齐齐趴满了避难的大小老鼠。有个调皮战士用枪刺把电线一敲,老鼠“噼里啪啦”掉进水里,吱吱尖叫着四处游窜,直往人身上扑。一时间,坑道里大呼小叫,欢笑声此起彼伏……真会苦中作乐啊。

洪水中,师长刘登云(左2)视察181团阵地,与181团9连连长汪海江(右2)、9连指导员李卿君(右1)等合影

前线老鼠泛滥成灾,它们在阵地上疯狂繁衍;它们胆大妄为,常常爬到熟睡的战士身上、脸上,甚至咬伤战士;它们个头肥大,成群结队迁移时,甚至引爆了地雷。洪水中一些老鼠被淹死,洪水退后又被困死在工事夹缝中,使坑道和“猫耳洞”里恶臭无比。有的战士睡觉前,先在洞中点燃一段长长的导火索,用硝烟味盖过老鼠尸臭,再往脸上盖一条湿毛巾才能入睡。夜间有时我与7连阵地通话,听筒里总有点瓮声瓮气不甚清晰,一问,他们说:“洞里太臭了,我们戴着防毒面具和你通话呢。”原来如此。

按说,战区不乏老鼠的天敌一一蛇和蟒。但老鼠繁殖太快,蛇和蟒根本吃不动了。它们在“猫耳洞”里盘成一团,懒洋洋地长睡不起,成了战士们的宠物。

艰苦战争环境下的师、团、连三级指挥员。赵文泷(左三)、郑月龙(左二)、李卿君(左一)、汪海江(右一)


前方后方 同心励志

部队上了前线,共青团甘肃省委主动与兰州军区机关联系,希望通过开展军地携手立功的活动,互相激励、互相鼓舞。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前方将士杀敌立功,后方青年创业立功。共青团甘肃省委书记海飞同志,不遗余力地推进这一活动。接到他们的倡议,我马上向师政委张海阳作了报告。海阳政委非常兴奋,说:“这个倡议太好了,咱们师甘肃籍干部战士比重非常大,来自驻地、家乡省的鼓励、鞭策,对干部战士最亲切、最有鼓舞作用,咱们一定要把这个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张海阳政委与慰问团海飞书记在猫耳洞


在海阳政委主持下,61师与兰州大学“双立功活动”轰轰烈烈展开了。我成为这项活动的专职联络员,多次往返前线与后方,联络建立互帮互助班级、团队,传递信件、纪念品,陪同甘肃省团委慰问团赴前线,带领一线阵地英模到兰州大学作报告等等。在一线将士与后方青年之间,搭起了一座相互激励的精神桥梁。为此,我得到一个好的口碑:“双立功、双立功,前线有个王伟功。”真是名噪一时。

当时,甘肃团省委对这项活动发动得相当广泛,全省有500多万青年参加到这项活动中。甘肃省有483个基层组织,与前线47集团军和我师部队建立了“共建联系网”,互寄信件、邮件达40多万件。

作者在老山前线

如今,须臾离不开互联网、微信的人们,已经难以理解那些信件的巨大意义。而在当年,每天面临流血牺牲的前线将士们,得知后方家多父老的挂念,尤其收到兰州大学学生们的信件时,许许多多终身都与大学无缘的军人,得到了无比的崇尚、爱慕和鞭策,激发出无尽的战斗力。这种热血激情,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同样,我们的战士在前线浴血奋战,对后方青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兰州大学数理系学生余广琪,以前心胸不宽,对人偏执,甚至数次萌生自杀念头。“双立功”活动中,我师182团3连孙副指导员写信与他结成一对好友。经过几封通信谈心,余广琪豁然开朗。他悔悟道:前线将士面对艰苦、生死,还活得那么从容、淡定、乐观;自己衣食无忧,和平安宁于兰州大学校园,轻生实在没道理。

张海阳政委向牺牲的烈士致敬


我带领182团战士周清旭到兰州大学讲演,他文化不高,演讲越是朴实无华,学生们哭声越响,因为话语朴质真实。此后,许多学生,尤其是女生,给前线写信近乎疯狂。我这个“双立功”活动联络人,每次上阵地战士们特别欢迎,接过我背上的大口袋,全是信。有家信,有后方慰问信,甚至有海外华侨的来信。其中,兰州大学女生写来的求爱信,甚至没有特指目标,前线英雄就行。可见老山对那一代大学生影响之深!

三十多年过去了,回顾往事,我们依然热血沸腾,它必将激励后来者永远铭记这段光荣的战史。


( 《热血》是一部以21集团军61师1986年赴滇轮战为背景创作的纪实作品,书中采访了一百余位参战老兵,上至将军,下至早已退伍在家、生活陷入贫困的普通士兵,历时近四年时间才得以完。《热血》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有需要的战友,可与作者联系办理。)

本号获作者许可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芳华岁月

张小雪:当文艺兵的日子

老山英雄师长忆松毛岭大捷:

一天歼敌3000余人

钱江:扣林山作战,

一个普通士兵的战场回忆

老山女兵谢楠:
为每一座墓碑插一朵玫瑰
王红:胶片中凝固的残酷与悲伤
走近35年前的那场边境战争
血染风采"老山魂" : 
麻栗坡烈士陵园纪实
老山练兵场:各大军区轮战越南
吕燕群:我们是中国军人
操风琴:懂你!1979年战争的母亲们
操风琴:黄土地、黄军装
——39年前的战争记忆
肖星:我所经历的1979年对越作战
女兵忆越战尴尬:身体真的忍不了
1988十年前南沙赤瓜礁海战追记
黄健:天南地北的战友们,你们好吗?
电影《芳华》唤醒65式军装的珍藏回忆
侯杰:从《芳华》中我看到反战情绪
钟健夫:《芳华》的精神分析
缝合人生和历史的创伤
《芳华》女神原型现身,
美得冯小刚不敢直视
电影《芳华》火车站外景地,
碧色寨的前世今生
朱江明:冯小刚讲的其实不是《芳华》,
而是老炮儿们的中产焦虑

黄健:天南地北的战友们,你们好吗?

肖星:我所经历的1979年对越作战

顾晓阳:新儿女英雄传

马小冈:当兵的人,
才懂得什么是战友情深

陆文强:记忆中的913,

部队进入"紧急战备"状态

周大伟:我的战友王朔: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故事

田警惕:我在卫戍区为国庆打礼炮

洪燕峰:1968年的北京兵,
受够农村兵的耻笑
郭小宁:1968年的当兵札记
闫振田:1968年我参军在舟桥连当兵
肖威:那年代的女军医,
每天像得了喜贴子一样
朱为杰:我奉命监管一名老五届大学生
吕燕群:我们是中国军人
战友情怀忆小鲁
我和刘晓庆:一个地上,一个天上
铁列克提唯一的战俘袁国孝如是说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界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