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钩沉 | 孔捷生:破译历史秘卷的密码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04-05


作家简历


孔捷生,1952年生于广州,当过水乡插队知青、海南兵团知青、广州工厂工人。文革后发表文学作品,曾获1978年度、1979年度两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曾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出版过多部小说、散文集。1980年代末移居美国。


原题

破译历史秘卷的密码




作者:孔捷生



电影《1917》故事很简单,像短篇小说;而《拯救大兵雷恩》却是多声部而且多义的中篇小说。前者是小兵单枪匹马去救一千几百同袍;后者是一支特遣分队去救一个小兵。换言之,前者是清澈见底的明码;后者藏着要花心思破译的人性密码。

 


《1917》中稚气未脱的小兵舍生忘死传达命令,阻止英军落入敌方陷阱。小兵越过弥漫死亡气息的无人区,赶到火线时,英军第一波进攻正要发动,小兵疾呼示警却无人听他的。这轮冲锋死伤惨重,直到小兵找到上校指挥官出示书面命令,这才停止攻击。这小兵让我想起“吹哨人”李文亮医生。
 
如此紧急的命令却因电报线路被炸坏,不得不“人传人”,有如古代驿马。我初看该影片时也生疑惑,电报为何不是无线?查阅方知,电报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起初还靠电线与电缆传递。至十九世纪末无线电收发报才面世。那时距第一次世界大战已很近,来不及装备到军队。
 
今人已不识电报这种物事,即使如我这辈,它亦属“中古记忆”。
 
犹记我到五指山深处垦荒,抡起锄头在鸿蒙未开的山野砸下第一个落点,可能是整个海南岛离海最远的所在。山太高林太密,连视界中的天空也被犬齿状的山脉修饰过,它使得我对海洋蓝色波纹的憧憬为之溃散。
 
海南不幸离烽火太近,其时越战正打得天昏地暗,“战备”压倒一切。我们生产建设兵团即预备役,哪怕边远连队尚未有电灯,电话线却架起来了。只不过,连部那台连接笨重电池之手摇式电话机,并非为民生而设,甚至与地方电话线路不搭界。倘有急事,唯有电报一途。
 
我通过连队文书捎往团部投寄的家信,抵达广州大约要十来天。那次遇上急事,便只好半夜里打着电筒,跋涉十几里山路,前往地方系统的人民公社发电报。彼时我入琼未久,未走过荒野夜路,只记得小径蛇虫出没,嗤溜嗤溜生猛得很;途经黎寨,又冲出一群恶犬咆哮……摸入公社小镇,魂魄十停已去七停。
 
我敲响电信站一扇木窗,里面投出一束光,令久违电灯的我倍感温暖。披衣而来的是一位膀大腰圆的健妇,浑身散发着劳动人民气息。我想,这公社识字的妇女不会超过十个,便觉得她不是寻常人物。那个年代在深山半夜来发电报的极为罕见,于是令她诧异,而且兴奋,语气便更显友善,立时消去我扰人清梦而生出的不安。
 
我仔细填写好按格子算字数的电报纸,怎也想不到自己的汉语教育竟受到村妇的质疑,她对“因故……”电文生出读解歧义,她说这个“故”字的意思是某人“死了”,怎能用这个字眼呢?我争辩两句,终被她的负责精神与热忱态度所感动,遂妥协,改为“因事……”
 
她便要发报了。我瞧不见电报机在哪里,却见她嗡嗡摇起电话,这和我们连部那台是同一制式,就像发动卡车的死火引擎一般,没几十斤力气是搅不响的。她接通了琼中县城电信局,即口述电文,幺、洞、拐地报上电码。原来电报房在县城那边。即便如此,我仍对这健硕村妇相当佩服,她“过目能诵”,将言简意赅的中文变成数字。
 
此为我第一次目睹电报的实际操作过程。虽隔了一手,但电报大致就是这样收发,谁来敲电报键并不重要,信息必先变成数码,再通过脉冲波长去传递。
 


清末电报局雕塑


后来知青返城,再后来家中装了电话,电报的记忆已淡化。在整个八十年代,我只发过一次电报,那是八十年代最后一个春天,我从远避喧嚣埋头写作的山区发往北京,在一封公开信上签名……假如电讯的另一端不是与穷乡僻壤有关联,电报终是无法回到我的生活。

 

及至迁居异国,电报这个概念已淡出现实生活。案头除了电话还有传真机,渐地连这两种物事都蒙上年代感,现代人与互联网和移动通讯已不可须臾分离。说来传真机最短命,它于1968年面世,不到三十年就步入博物馆。

 
史上第一台个人电脑和第一部移动手机几乎同步面世,都是七十年代的发明,它们所向披靡,攻占人类生活每一寸空间,成了我们生命与智能的外延。于是有先知先觉者杞人忧天,担心这类智能产品介入人类社会如此之深,会酝酿不可预见的悲剧,将人类生态完全翻转。
 
1996年美国电影《独立日》虚拟外星人入侵地球,以巨型飞碟笼罩所有大都市,象征攻陷人类各个文明制高点。人们发现自己赖以获得外界资讯的电视网已不灵光了,继而发现所有电话、传真及电脑网络都能被外星人侦知,这等于从最高机密到个人隐私都已暴露无遗。
 
现代人类对这些东西依赖之深,这才惊觉武功自废,竟被外魔彻底控制。美国空军在第一轮交锋中已损失殆尽,在走投无路之际,忽然省起,还有尘封已久的电报机,便即刻向盟国乃至敌国拍发明码电报,幸而这压箱底的“传音入密”秘技尚未失传,外星人又无法破解,遂召集起国际空军铁血团队,绝地大反攻,终于一举击溃天外邪魔,光复地球。
 
好莱坞科幻大片都追求奇情与视觉双重震撼,若说荒诞,也不尽然,至少人类不曾把电报机送入垃圾焚化炉。其实,电报跟中国变迁有莫大关系,几乎称得上是当代史的推手。
 
1930年对苏区第一次围剿,张辉瓒部有个叫王诤的报务官被俘,后加入红军。他戴上耳机侦听电码,发现正在部署第二次围剿的国军居然不屑于用密码发报。根据王诤呈上的明码电文,毛泽东坚决反对撤出苏区,政治局半信半疑地接纳他的主张,结果朱毛红军在富田、东固设伏,一举全歼敌二十八师,旋即横扫七百里,各路敌锋一触即溃。毛泽东遂豪情沛然赋词:“横扫千军如卷席”。
 
两次围剿失败,国军再也不敢孟浪行事,改为密码发报。恰在此时,中共从上海和苏联输送了两批经过特训的报务人才进入苏区,国军密码依然被源源破译。王诤仍是电台情报负责人,加上从苏联学习归来的首席专家刘鼎。第三次反围剿,红军洞悉何应钦全部军事调度,即从闽西召回主力,再度重创国军。
 
后来红军终于失利,雪上加霜的是,中央红军在流窜中根本无暇支起天线侦听敌情,于是屡战屡败,经湘江一役,几近溃灭。幸得数千里之外的红四方面军与二方面军侦知国军电码,一再急电中央红军,这才几度逃出生天。
 
张国焘回忆录中写道,在最危急关头,他连续几夜不眠,亲自监听国军电台发报。红色经典史述之“四渡赤水”,实际上都是以四方面军的急电作依据。这又不能不教人对张国焘企图兼并朱毛红军余部之历史悬案生出疑窦,至少,张的老袍泽徐向前、李先念对此说都嗤之以鼻。

惨烈的湘江战役

然而,兵强马壮的红四方面军后来厄运连连,最后抵达陕北的还剩多少,可参阅史册记载。惟独红二方面军从踏上漫漫长征路到会师西北,损失最少。“抬头望见北斗星,低头想念……”二方面军的北斗星其实是任弼时,他原在上海就是搞情报的,进入红军后专攻电码破译。他带领六军团率先长征,与贺龙的二军团会合,改称二方面军。这路红军有任弼时政委和他的妻子陈琮英(电码解密高手,长征女兵),犹如北斗星的斗柄。
 
我对边陲故事与人物更为关注,尤其是自己当过知青的地方。孤悬天末的琼崖纵队坚持二十三年红旗不倒,但这一边陲传奇与中心并不铆接。1932年琼崖红军反围剿中电台被毁,从此与中央失联。至西安事变后国共和谈,周恩来才通过南洋给琼崖纵队送来大功率电台,孰料1940年在日寇围剿中被迫丢弃,琼崖纵队与中央再度失联六年。面对复杂情势,琼崖特委不得不自决自择,使得这段历史更具传奇性。
 
说到抗战,其时大日本帝国也犯了国府轻视“共匪”的同一错误。它以为电码战这类摩登玩意儿,就凭中国人的长袍马褂怎抖落得出戏法?所以日方采用的仅是一次加密电码,加密范围很小,电文明显有文字形迹。
 
殊不知国民政府并不愚钝,搞电台情报师从英、美、德诸国。蒋介石亲自安排破译专家组成密电检译所,不多久就全部掌握东京外务省与驻华使馆密电来往,破译所有电文。其中包括1937年破译日本驻济南总领事馆向东京通报与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密谈的电文内容,韩复榘卒被蒋介石下令枪决。
 
话又说回来,日本军方和外务省采用的系统截然不同。故而抗战打响,国府破解日军电码一时未能取得突破。这时美国派出顶级密码专家亚德利来华,此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破译过十三国电码。他在华合作三个月期满,虽未立时破译,却已初步掌握了日方海军电码“解密钥匙”。亚德利对华颇有贡献,反过来中国人也给了他许多帮助,他对中方合作者的数学头脑与逻辑推理极其赞赏。他带回去的资料,实际上注定了后来日美大海战的结局。


中途岛海战


国府于1940年独力破解了日本空军的密码,令大后方防空得以改观。次年太平洋战争前夕,日本陆、空军云集华南,密电码却被军统电讯处截获,由军统王牌女杰姜毅英破译。国民政府及时通知英美,却被认为是“狼来了”。不旋踵日军席卷南洋,英国“永不沉没”的威尔斯亲王号巨舰葬身海底。英国才紧急邀请中国特遣侦听队飞赴印度协防。后来姜毅英被擢升为军统惟一的女少将。

译电员时期和迁台后的蒋毅英

好莱坞大片《决战中途岛》,有一条故事线索就是日本联合舰队的密电码被美军破译。从那以后,日军在太平洋战争接连失败,连山本五十六也因密电被截获而遭伏击毙命。
 
八路军也破译过大量日军电码,百团大战就是这么打起来的。彭德怀料事如神,以实击虚,将日寇打懵了。
 
诚然八路军也有闪失,至为残酷的华北“五一大扫荡”,正是因为冀中军区密码电报被日军破译,遂遭铁壁合围。幸而从最原始的情报渠道——卧底敌工探子辗转递来十万火急的鸡毛信,八路军紧急改换密码,化整为零逸出铁网,却已损失惨重。
 
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重启,电波暗战更跌宕刺激。然而,中国人彼此仇杀的血腥演义并不光彩,免提也罢。
 
说来我这辈毕竟还用过电报,后来者更不知此为物。回望前尘,无比枯燥的数码电波竟是这样轰轰烈烈,漫过神州天空,溢满中国历史,直至改变了民族命运。
 
然而,这神奇匣子终于走进古董陈列室,喜耶悲耶?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空见青山如壁,旧事总是唤不回了。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原载《财新周刊》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孔捷生文集
孔捷生:林彪黄埔四期同学,
林莽深处之悲剧英雄
无声的力量,罗莎女士的启示
孔捷生:头顶与颅内的自由
孔捷生:画框外的故事
孔捷生:新冠疫情第三春
当自由被夺,还有什么不可剥夺

孔捷生:你有权保持沉默,

"米兰达警告"的里程碑意义

命运底色与美国调色板
生命重新发芽,仿若年轮逆生长
行走的脸谱与熟悉的陌生人
孔捷生:星条旗落下之时
美国铁案,傲慢权力的耻辱之败
穿越高墙,一切都未曾结束
孔捷生:追缉国家公敌,
“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50周年
孔捷生:走近余英时,
去国彷徨时的精神导师
孔捷生:没有余英时的年代,
思想之光依然烛明

孔捷生:走进美国法庭,

我的陪审员见闻录

孔捷生:美国“西城大妈”,
动辄向警方举报“坏人坏事”
孔捷生:华府惊秋记
孔捷生:记住国家的污痕,
而不是遮掩或拭净它
孔捷生:一代人的喉咙与歌声,
他们的激情并不遥远
孔捷生:那不是好的年代,
却是我们最好的年华
孔捷生: 奇人金敬迈,
英雄叙事年代的文学偶像
土插队,洋插队,我的单车故事
 孔捷生:从昨夜走近今天
孔捷生:北京芳邻众生相
孔捷生:来自五指山的小提琴家
孔捷生:我的外祖父,
燕京毕业的抗战烈士和他的遗孤们
孔捷生朱嘉明对话
知青理想主义纵横谈
孔捷生黄子平对话:
1980年代文学的意义与影响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界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届3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佳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