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侯遵泽,1956年6月生,山东平度人,1982年山东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取得理学学士学位,之后分配到地质矿产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1992年北京大学数学地质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取得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之后应聘调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退休前曾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教授、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带头人、教学专家组专家、科技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退休后历任贵州恒昊软件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2017—2020)、浙江大学兼职教授(2018—2021)。
作者:侯遵泽
我的妈妈赵德凤,1929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初五)生于济南,姥爷是一个思想进步、大学毕业的文化人,姥姥是一个心地善良、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妈妈家境优越,童年幸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儿时,妈妈一家住在趵突泉边剪子巷的一个庭院里,印象最深的童年记忆是,院子里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泉水,用它做饭烧水泡茶,洗洗涮涮。这使得妈妈从小就对水有着心灵的感悟,逐渐养成了她似水的个性和品格。妈妈从小读书,直到1949年师范学校毕业。就在妈妈毕业的前一年,姥姥不幸故去,后来姥爷也离开济南去了外地工作。1950年,妈妈只身一人到青岛找到了在那里工作的大舅,在青岛当上了小学教师,后与在同校工作的爸爸相识、相爱,于1952年3月8日结婚。从1954年到1963年,妈妈生了我们兄弟姐妹四个:姐姐、我、弟弟和妹妹。1966年爸爸妈妈与我们兄弟兄弟姐妹四人于崂山(后排左一为作者)
妈妈慈祥善良、和蔼可亲,凡是接触过她的人,无不感觉如沐春风,温暖有加。她与同事相处如兄弟姐妹,对待学生如同孩子,乐于助人,宽宏大量,口碑极佳。 早在学生时期,妈妈就曾多年坚持每天早晨把姥姥给她吃早点的钱分给流落在济南民巷街的乞讨者(可以肯定地说,当时的那些人是真正的乞丐),今天给这两个,明天给那两个,如此反复轮换,听妈妈说,这件事做了不久姥姥就知道了,但姥姥没有道破,更没有反对,只是悄悄地每天多给妈妈一些钱。在当教师期间,只要妈妈看到哪个学生的衣服或鞋子破了,都主动地帮助缝补或把我们穿的送给他们,乡亲们哪家有困难了,只要妈妈知道了,都会尽力相助或宽慰他们,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1977年妈妈因体内生瘤而做了一次手术,当时检查的是良性的,但医生坚持要做,就住院做。由于医生的疏忽,产生了手术后遗症,刀口愈合不好,很长时间刀口发炎、疼痛,主刀大夫也很自责,但妈妈谁也没有怨恨,反而还宽慰那个大夫。那次住院,前来看望妈妈的学生、家长、亲朋好友络绎不绝。手术以后,很多人得知妈妈的状况后,纷纷要找医院、找大夫理论,都被妈妈坚决地制止了。妈妈待人总是看人长处、想人好处,这可能是妈妈人缘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妈妈是一个阳光、积极向上的人,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处处体现着妈妈的这一本质特性。妈妈爱学习、爱积累知识,她的理念是“开卷有益”。书报期刊杂志样样她都喜欢看,还有摘录采撷的习惯。妈妈喜欢研究中国文字,她汉语拼音非常好,对汉字结构、偏字怪字、字词的多义性以及成语的运用,都有较深的探究。妈妈常年坚持写日记,同时,也摘录一些生活常识、裁剪一些报刊好文,记录国家大事和身边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等。妈妈擅长速记,速记功夫十分了得,现场两个多小时的报告(或讲话),她能完整地记录下来。当年,每逢假期教师都办学习班、开会,常有领导做报告,妈妈每次都较完整地记录下这些报告,下来学习讨论时就成了大家的学习资料。因此,妈妈深受大家的欢迎和爱戴。妈妈的事业心、责任感极强,她爱岗敬业,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学生充满着慈母般的爱心。工作中,妈妈几十年如一日,任何时候、做什么事情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从小我们就知道,妈妈一大早就出门上班,一般晚上很晚才回家,经常晚上到学生家进行家访,给生病请假的学生补课,给落后的学生个别辅导……在赵村小学的那些年,有些学生的家与学校隔着一条河,每当雨季河水上涨时,妈妈每天放学都亲自护送这些学生过河,她把每一个学生都像亲人一样对待,她想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合格的好学生(这是妈妈常说的话)。在工作的几十年中,从青岛以北的城阳小学到崂山的苇苫小学、赵村小学、源头小学,再到平度的范家小学,妈妈始终是先进者工作者,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广泛尊敬和好评。妈妈工作最艰辛的日子可能是到了范家以后。当时的范家,是一个生活贫穷、文化贫乏的小村子,由于人口少、学生少,1972年以后爸爸就调到了外地,范家小学就剩妈妈一个人了。五个年级一个老师怎么教?课怎么上?好在当时有两个教室,妈妈把教室按不同年级的学生分成了五个流动的座位区,先分别给四个区(年级)的学生布置作业、上着自习,然后把一个区(年级)的学生带到另外一个教室讲课,就这样轮换,讲《语文》、讲《数学》、讲《自然》,只有《音乐》课是一起上的,还有学农课——到试验田里种、管、收庄稼,等等。妈妈上午五节课,下午五节课,从早讲到晚,妈妈给自己一个人和她的学生制定的这种课程表,实属罕见!自习课无人看管怎么办?妈妈自有办法!她对每个年级指定一个班长,再经常告诫、教育学生,加上妈妈的人格魅力,学生们都很听话,课堂纪律出奇的好!可想而知,这种情形、这种环境、这种工作负担,妈妈一天到晚会是多么劳累、多么疲惫?!妈妈充满了生活情趣的人,她能歌善舞,会作词编曲,会弹奏伴奏;她风趣幽默,常常说出令人捧腹的话,以致于她的两个外孙都想整理出一部《姥姥语录》。七十年代,曾经盛行学习小靳庄,那时妈妈不仅一人担任五个年级的所有教学课程,学校还有学农试验田,还养蚕养兔,在路边种蓖麻,学校还有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搞业余宣传,妈妈除了每天的忙碌之外,自编自导排练演出文艺节目也成了生活中的一大内容。她的演出队都是她的学生,妈妈排练的节目有三句半、舞蹈、大、小合唱、喜剧等等,内容十分丰富,缺少乐器,妈妈就唱着伴奏,本村、邻村都来观看,评价极高,公社把范家小学当成了典型,不仅表扬、推广,还多次组织汇报演出。妈妈刚毅、坚强,为了我们,妈妈可以忍受一切。她吃苦耐劳,什么都不怕,什么都能干,处处表现得很强大。要知道,妈妈是大户人家出身,从小学习,从家门到学校门,没有干过农活,也没受过苦,甚至不会做饭,不会缝衣,但到后来,为了我们,她什么都会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那时弟弟才一岁多,天天喊着要“干(地瓜干)”吃,为了让我们姐弟三个和奶奶能得到多一点的食物,妈妈毅然利用少有的一点业余时间到山上开起了荒,忍受着饥饿,挖石挑土,没白没黑地干,终于开出了一片地,种上了地瓜,为家庭解决了大问题。我们全家应时局所迁于1969年2月离开青岛崂山,回到了爸爸的祖籍平度县蓼兰公社大吴庄村。当年4月,妈妈和爸爸又被统一调到本公社的范家村任小学教师,我们全家七口又来到了范家。初来乍到,在那个年代,生活用品极度贫乏,做饭烧的是草,要自己去拾(幸亏好心的乡亲不时给送一些),用水要到村头的井里去打、挑回家,吃的差还可以对付,穿的、铺的盖的总该有吧,但实在是难为,没有办法,妈妈学起了纺线、织布。有多少个夜晚我们睡了一觉醒来发现妈妈还在纺线、绕线,隆冬季节妈妈的手都冻坏了,手上的口子一道又一道,……纺织好了的布还需要浆、染,在严寒的冬天里,往布上刷的浆糊冻住了,布破了、废了,再织……就这样,我们穿上了新衣、盖上了新被子。妈妈尊敬老人,孝敬体贴奶奶,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她一生关心体贴照顾爸爸,无比疼爱我们,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她自己再苦再累也不让我们受一点委屈,挑水、劈柴、扫院子。双手因劳累而粗糙裂口,她甘之如饴,从不抱怨。
文革期间,由于出身问题,个别人想整妈妈,然而,一旦有人提出,立即就会有很多人反对,而无论是群众还是学生,在那个大字报随处都有的年代,却从来没有人给妈妈贴大字报,现在想来都是奇迹。当时爸爸已经被打倒,关进了黑屋,但是有很多人一直在保护妈妈,关照我们家。譬如,抄家前夕有人透信;造反派头子的母亲经常警告其儿子不要难为赵老师,……。爸爸关在小黑屋,姐姐送饭,路上有人欺负,老太太拿拐杖痛打闹事的孩子,言曰“谁再敢欺负赵老师的孩子,我就打断他的腿!”1967年夏天,奶奶被批斗、游街。奶奶是小脚,走路不够稳,加上天气炎热,造反派不时拿枪托和棍子打着奶奶,催她快走,终于奶奶忍受不住,摔倒在地。造反派变本加厉,用枪托和棍子殴打奶奶,让她起来。危急时刻妈妈赶了过来,众人第一次看到一向温和慈善的妈妈发怒,她一边用身体护住奶奶,一边严斥那些殴打奶奶的人。这时,造反派头头过来呵斥妈妈,要妈妈站稳立场,跟地主婆奶奶划清界限,否则连你一起斗。妈妈没有被吓倒,也不知哪来那么大的力气,只见她用力甩开了三四个造反派,硬是架起了奶奶,从棍棒下救出了奶奶。这时,有学生家长拿来了筐和扁担,帮助妈妈抬起了奶奶,在妈妈的努力和群众的帮助下,奶奶得救了,被抬回了家。想想这件事真是后怕,这种情况下被活活打死的大有人在。妈妈跟领导这么对着干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妈妈这么温和的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在亲人遇到危难的时候,能够全然不顾后果、大义凛然、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在那个年代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因为这件事,造反派头子决意要整妈妈,后来听说他娘苦苦哀求他说赵老师是个好人,你要整她就是伤天害理,再加上其他老师的反对,最后只是让妈妈写了个检查了事。事实上,是妈妈的善良赢得了人心,是妈妈的为人避免了祸殃。由于妈妈的良好人缘,文革最乱的时期,我们兄弟姐妹四个基本没有受到别人欺负,而且在最困难的时候,总有人帮助我们。妈妈深明大义,高瞻远瞩。1978年,我经过下乡后已经工作3年了,当时我的工作(担任中心学校的总务会计)很好又稳定,收入补贴家用改善了生活。这时,中断了十几年的高考恢复了,妈妈坚决支持我参加高考,深造增强本领,尽管这会给家庭带来一时的困难。1985—1988期间,面对我承担的科研工作与出国的矛盾,妈妈的观点是应该做好本职工作,奉献事业、为国效力。1997年我博士毕业后,面临很多可以去的地方或单位,这其中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薪水很高的外企,等等,在我做出了决定后,妈妈表示坚决支持,她认为是国家培养了我,不能只考虑个人安逸和私利,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刚到武警学院的那些年,由于种种原因,我连续6年没有回家过春节,妈妈不但没有一句抱怨,反而安慰我,期间多次来看望我们。妈妈不仅对我这样,对我们兄弟姐妹及孙辈都是这样,既充满着关爱,又理智清醒。一个大家庭,免不了会面对家庭和社会各种矛盾,妈妈总是顾及到方方面面,谦和忍让,顾全大局。妈妈说过一句使我终生难忘的话:“忍”的最高境界是“让”。因此,保持了常年的家庭和气和谐,宁静安详。妈妈提倡正面教育,在我的印象中,她总是和颜悦色,对我们兄弟姐妹四个从来没有发过怒,对我们好的一面及时表扬鼓励,对不好的方面,极有耐心地施加教育,引导疏导。妈妈疼爱我们,更是以她特有的方式关怀教育培养着我们。小的时候,妈妈对我们严格但不严苛、耐心教育但不指责、循循善诱但不训斥,一切都是那么地温和自然,春风化雨,使得你不得不听她的话。常言道,打是亲骂是爱,玉不琢不成器。或许是吧,但我的感觉却完全不是,我感觉当我出错或有过失时,妈妈的说教有时直接、有时委婉,基本都是正面的,引导启发式的,会让你心服口服,铭记于心。我清楚地记得,我5岁的那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与一个小朋友打架,妈妈得知后,先是带着我登门去给人家赔礼道歉,接着把我叫到安静处,先讲团结友爱和诚实为人的小故事并引出一些道理,启发我讲事情的经过和认识,妈妈没有发火,也没怎么批评,只是指出了我错在了哪里。我感觉很难为情,说我以后再也不打架了。从那以后,我真的再也没有跟小朋友打过架。我小的时候曾经贪玩不爱学习,妈妈看在眼里,但并没有着急,而是一有机会就利用各种形式给我们灌输要热爱学习、爱学习是好孩子等等理念,培养我们看书的爱好和学习的兴趣,激发我们的学习热情。妈妈常说,“要我学”不如“我要学”,妈妈注重的是灌输“我要学”的理念。妈妈善于以激励的方式引导我们进步,培养我们的自信和成长意识。每当我们取得了一点成绩或进步,她都极为愉悦,祝贺鼓励,大加赞扬,鼓励我们争取更大的成就。2013年春节期间,妈妈在我家,当时我的外孙嘉平刚一岁两个月,妈妈房间茶几上有把暖水瓶,有一天嘉平要去动,妈妈阻止了,又对他说了一些话,从那以后,嘉平就再也没去动那个暖水瓶。
妈妈好比较,她的理念是“金杯银杯虽好,口碑好才是真正的好”、“工作上向上看齐,生活上向下看齐”。她的比较法则不是攀比,而恰恰是相反意义的“比”,在她那里,往往比出了愉快,逼走了烦恼。妈妈非常随和,从不计较自己的得失,心态极好。她到了哪里,哪里就有欢声笑语。所有人都喜欢对她吐露心声,围着她转。在晚年,生活、出行,别人怎么安排她都高兴地接受,在她身上找不到“别扭”二字,妈妈对我们极少所求,从来不想给儿女增加负担,她对我们的唯一要求是让我们“做好人,做好事”。她的幸福感极强,她的脸上总是带着笑容,流露出满意的神情。与人谈话都说自己很幸福,甚至在病重期间都在说自己很有福、很知足,其实她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非常容易满足、知足的人。“别闲着”,这是妈妈退休后的理念,她以这三个字为题写的认识和体会的文章,发表在《今日平度》报上,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共鸣。
2008年3月妈妈80生日庆典,爸爸妈妈与前来祝贺的孩子们合影(右二为作者)
2012年爸爸妈妈与我们兄弟姐妹四个在青岛蔚蓝群岛(后排左起依次为:姐姐妹妹我和弟弟)
2013春节,廊坊颐和佳苑,这是妈妈最后一次来廊坊。自右向左依次为:我爱人、妈妈、爸爸、女儿和外孙
2015年1月25日(农历腊月初六),妈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走的很安详,似乎没有痛苦,什么也没有说,就那样静静地走了。妈妈一生不给人添麻烦,即使离开这个世界,也走得干净利索,没有给后代添任何负担。不, 妈妈没有走,没有离开我们,她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活在我们的生活里。
作者与妈妈,2007年10月,在青岛结束地球物理年会后,回到平度看望妈妈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春晖:母亲专题
吴限:不靠谱的妈妈
孙毅安:牵着母亲的手,
我们就是幸福的孩子
夏玉和:妈妈的秤,度过荒年带来情
齐放:上海滩洋小姐的妈妈,
差点被打成美国特务
陈苑苑:九十岁的妈妈,
为我们操心大半辈子
张亮:回眸履痕忆母亲
陈冲:母亲走了,
我眼泪这么滚烫,
文字这么苍白
熊晓鸽:平凡的母亲,超凡的母爱
杜欣欣:母亲的歌
马明:妈妈考入西南联大工学院
郭爱平:妈妈说不定还是个格格呢
胡道轨:辣忽忽的母亲
梅长钊:忆母亲,大爱绵长风雪夜
葛有彦:我有寸草心,
却不知道母亲挣扎在死亡线上
珊伊:母亲被称为太行山里的凤毛麟角
顾土:母亲长达30年的交代史
尚晓援:母亲永远活在我的生命延续中
张小雪:缘梦重温,重访上海锦江饭店
何蓉蓉:母亲,我心中那盏不灭的灯
陈小鹰:我的母亲亦父亲
蒋蓉:母亲和《读者》
徐建:两代人的四中情
邓天雄:我苦尽甘来的老母亲
冯印谱:母亲的半句遗言
魏达志:母爱伴我风雨行
胡德平:回忆母亲李昭
李如茹: 怕死的我救下妈妈和我两条命
贾平凹:写给母亲 · 我不是个好儿子
邓晓芒:这就是我的母亲
陈虹:我的母亲一生信奉爱情至上
李南央:《我有这样一个母亲》答读者
李南央:母亲她终于解脱了
李南央:我有这样一个母亲
吴畏:母亲的大爱薪火相传
周玉茹:母亲的晚年是幸福的
袁澄兰:我苦难深重的母亲
马鼎盛:母亲红线女,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愤怒也无奈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