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晖 | 齐放:上海滩洋小姐的妈妈,差点被打成美国特务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2-12-28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齐放,生于1958年。高中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外语系77级。后加入中国土木工程公司项目,远赴非洲坦桑尼亚。1987年赴加拿大温莎大学攻读历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历史档案管理工作。喜文学爱交友,喜游山玩水。

原题

怀念我的母亲




作者:齐放



母亲节就要到了,可我的母亲十五年前就见了马克思。不知在那头,卡尔接不接受这位前中共女党员?


在她去世一周年时,我就想写一篇文章来纪念她,没写成。推到五周年,还没写。十周年,仍旧未动笔。十五周年已经过去,觉得不能再拖了。之所以一拖再拖,是因为我这位母亲大人真是不好写。


她是资本家的大小姐,美国教会学校毕业的洋学生,进步女青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校教员,中国共产党党员,气象局的气象专家。她这一生带着太多的标签。哦,还有,她最终还是我的老妈。


真正地不知从何处下手写她。这次我真是要写了。妈,如果有您老不满意的地方,请见谅吧。


01


一九二九年,她出生在浙江省宁波的乡下,是家中第三个孩子,上有一个哥哥和姐姐。外婆一共养活了八个子女(据说她一辈子生了十二个)。家中的人都称她“二姐姐”。


那时,我外公去闯上海滩学做生意,好像已经有起色了。后来,举家搬到了上海高桥镇。有了钱后,从浦东迁到浦西,在黄陂南路置业,安顿下来。外公是做皮革厂的,应该属于家境殷实这一类的。

 

我妈(左二)和我外公外婆的合照,当时她在徐汇中学上学

 
母亲生性活泼,喜好运动,小学时就参加比赛。为练跳远,试跳浦东老院子后的一条水沟,差点出人命。她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模仿别人讲话。她学说浦东人说话可是惟妙惟肖。我觉得,我有她这方面的基因。

到了上中学时,家里给她选了洋学堂(现上海徐汇中学的前身,据说许多民国时期的名媛都毕业于该校)。那是一所美国教会学校,母亲说一口标准的美国东北(Yankee)英语,她颇为此感到自豪。可就因为这个,文革时期,她的一个罪名是潜伏在中国的美国女特务。如当真的话,CIA会多自豪啊!

就在这个期间,她全面西化了。唱英文歌,入教会,学洋文,讲洋话。有一次(高中的时候),我和她探讨一个英文单词的发音,她一定说我念错了。我和她争执,还惨遭她的毒手。

想了半天就不明白,我老师也是教会学校出来的,怎么他就不对了?后来一问,我的老师是英国教会的。妈蛋的,这才明白世上English还分American和British。但在我们心里,母亲大人永远是正确的。
 

我妈摄于民国三十六年一月十七日
 
要上大学了,不知为何她选择了江苏南通学院(现江苏轻工业大学的前身)。她是个很独立的人,自己就做了决定。家里人相当担心,一个年轻女子独自坐船从上海去南通上学。她还是走了。

后来,她做出了更加惊人的决定。放弃已经读了一年的本科,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我外公不能理解她,他一直认为女儿怎么要干这行?外婆更是哭了很久,难过了许多日子。

我真特么地想知道,这学院的军代表是怎么鼓动一帮稚嫩的年轻人去参军的。对啰,热血青年。任何时代都有的一帮年轻人,八九点钟的太阳。她就这样从一个世界走出,又走进了另一个世界。用时髦的话讲,她参加革命了。时间定格在1950年。
 
02
 
其实,母亲参军,最幸运的事是遇上了我的父亲。

她先去了青岛,成了海军,后来又被重新分配,到了海军的军事学校,那儿是专门教那些无文化老干部的地方。看过《亮剑》的,就明白那是什么样的学校。她教过许多将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在安徽安庆,他们(父母)是一个教研室的组长和副组长,就这样近水楼台先得月地相上了。几年前,我和大妹妹携父亲故地重游。他一直在找一口水井,说你妈当年就在这儿打水洗脸。我说原来你那时窥视我妈洗脸。他没否认,但说那时候他们的军衔是不许结婚的。可能偷恋应该是可以吧?
 

爸妈结婚前的私定终身照
 
1954年,安庆发大水,这两位恋人要暂时分开。有一个故事可以证实他们是怎么最后定情的。他们在长江大堤上坐着,因涨大水要分离,依依不舍。这时突然有一条蛇窜了出来,她吓死了。只见他挺身而上,将那蛇制服。她是属蛇的!用歌词说:“就这样被征服了”。

她要嫁北方人(他是天津人)的消息如同炸弹一样,炸晕了外婆家的人。北方人很粗鲁的,这怎么行?二姐的这次决定又疯狂了一下。当他作为准女婿步入上海这个金氏大家庭的那一刻,全家人惊呆了。那一刻就是北方相声打败上海清口,爽爆了。说实话,我爸的颜值确实比我妈高(妈,您可别不高兴,您常教导我们要说实话)。
 

我爸的这个形象让金家人心服口服

后来,她离开了部队,原因是当时军队裁减女兵。她便到了南京大学,继续读气象专业,成了一个气象学家,一直干到她退休。

母亲是个非常敬业的人。记得我们小时候,她常常出差到农村,拜访老农民气象专家,把我们留在家里自己照顾自己。于是,我们也变得越来越独立。

那时她就把钱交给我,让我管账,等她回来后就对账报账。有一件事情我一直瞒着她老人家。小孩子嘴馋,夏天买冰淇淋吃,又怕她骂,所以每次我们吃冰淇淋的钱都报成酱油和盐。对账时,她一定觉得奇怪,孩子们一个月吃好几斤酱油和盐。我每次都揪着心,好怕被查出来。有一次她出差提前回来了,和我说马上对对账吧。你猜咋的?我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就晕过去了。后来这账就一直没对。也许,她早就知道了,给我留个面子。
 

1961年,爸妈来上海把三岁的我接到江西上饶

母亲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外加吃货一个。跟着她的那些年,我们学种菜、养鸡,和老表们学做当地饭菜。包粽子、打米焦糖、晾腊肉、做腐乳、晒红薯干,不放过任何做吃的机会和季节。她的拿手绝活是做酒酿和正宗的宁波猪油芝麻(黑洋酥)汤圆,外加用自己手做的春卷皮炸春卷。

十五年了,我的胃一直在思念这种妈妈的味道。母亲养鸡也是独树一帜。她常常把要死的瘟鸡用抗生素抢救过来,使它们有了免疫力,而且再也不生病。她的这些兴趣爱好后来也深深地影响了我。
 
03
 
那个年代里,我妈也没像当下的母亲们如此培养自己的娃儿们。她是党员,自然是让我们背诵红宝书。我那时可以一字不差地把“老三篇”背下来,还为此得过奖。我的好记忆力也许就是这么练出来的吧。

她对我们非常严格,几件事至今不忘。学英语不许用中文标发音,绝对不许。不许说谎,一经发现,严肃处理。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能浪费,饭碗吃干净。不许打架。

一般她不体罚。但记忆中有这么两次重罚。

我上小学时非常地顽皮,会在教室门上架个垃圾撮箕捉弄老师,上课哇亊(江西上饶土话,就是说话)。后来,老师来家访,结果可以想象(整整一个星期,我的屁股都是青一块紫一块的)。

另一次是这样的:我同学的哑吧弟弟遭人欺负,我打抱不平,把那孩子打了,并扬言见他一次就打他一次。果然,我连打了他一个星期。他实在受不了,就带着他妈来告状。这次我老娘真是怒了,准备也打我一个星期。后经邻居相劝,总算没有惩罚一星期,但挨了至少一小时的揍。其实,她说话语气和眼神就足够让我害怕了。有时候,我在怀疑她是我亲妈吗?哈哈!

母亲的严厉和“凶”是来自管教孩子的本能。对外人,她可是有一颗好乐施善的心。给同事和邻居理发,把我们穿下的衣服送给穷苦工人家的孩子穿。常常借钱给有困难的同事,去老农家拜访总是从食堂买了包子带去。她的人缘是不错的。当然,也有人利用她的善良。这些我们从小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时,你望着她的身影,就仿佛见到教堂里的嬷嬷似的。
 

我和妈妈在上饶气象台观测站
 
可当“嬷嬷”是你妈的时候,情况就发生180度的转变了。她对我们从来不用“宝贝”呀、“亲爱的”这种昵爱称呼,直呼大名(一般母亲对孩子都有小名)。我的小名“方方”好像只在外婆家里用。

有时候,你觉得她像个党委书记,按照党章来要求我们这帮不守纪律的“小党员”们。有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我第一次参加工作的头一天,她把我叫去说:“两样东西你需要用,手表新的,家里的自行车(八成新),今天就属于你了。”她老人家想得真是太周到了!我正想说谢谢。话未出口,她接着说,“表120块,车呢,旧的,算100块。每月从你的工资里扣20块(我的实习教师月工资23块),这样一年后就真的是你的了。”

宝宝真是被吓着了!要说新中国最年轻的贷款第一人非齐宝宝莫属(那年我十六岁)。亲们,这是亲娘吗?放贷放到自己儿子身上了。不过,母亲大人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人要自食其力,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哪怕就在自家的一亩二分地上,你得干活才有饭吃。
 
04
 
不得不说母亲的硬伤是“文革”,因为她的软肋是家庭出身加学生时期的洋文化敎育。

我有近一年的时间没有见到她,这期间我和妹妹住在部队的大院里。偶尔听到从城里回来的同学悄悄地说,她被剪了头发在扫厕所。这时,我就疯了似地追打那个传消息的人,心里想这不可能。有一天,我正对着高音喇叭骂娘的时候,我妈突然出现了,我吓死了。她从来不许我们爆粗口,这下肯定完了。出乎意料,她什么都没说。她黑了,瘦了,脸上失去了昔日的阳光。她只做了一件事情,把我们所有的像地皮一样黑的被子(她后来常念叨)全拆洗了。那一盆一盆泼出的黑水,仿佛让她的心情好了起来。默默地,我站在儿,就那么看着。

过了许多年,我和她聊起她文革的经历。那是她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是她最不愿意翻开的尘封的一页。她先被抄家(单位的宿舍),和父亲的两地情书被烧了。开除党籍,剃光头发,关入牛棚,失去了自由。被监督管理(扫厕所),批斗会上被昔日的同事(造反派)扇耳光子。这一切的一切,对她来讲是多大的侮辱。可是,她忍受下来了。
 

文革时的妈妈
 
有一次,我问她,“你没想过suicide(自杀)?”你猜她的回答是什么?“想过,可是我一想到我有两个这么可爱的孩子,我这么能让他们没妈呢?”妈呀,我顿时感觉到了我们的地位,非同小可。在她老人家绝望之际,是我们把她拉了回来。

那时,她被要求和资本家家庭脱离关系。我偷看过她写的保证书。写时,她一定在想外公外婆是对的,这个革命是多么的荒诞。

母亲是机智的。虽然她不能回上海,但我们暑假时就做“秘密交通员”,给外公带去“铜钿”(钱)。他老人家原来拿的定息也没了,退休工资减到18元,日子没法过了。

记忆里,外公在北站接车。看见了“小交通员”,第一件事就是问钱在那儿,迫不急待地把缝在我裤子里的钞票翻出来。然后,拉着我们飞快地穿过天目中路,来到一家面馆。大声吆喝着点了几碗大排面,稀里哗啦地就吃上了。想想也是,昔日上海滩的大老板落得今日的场景,女儿的接济至少让日子有了盼头。

母亲饱受摧残,折磨和煎熬。让她最难过的一件事,就是不能回上海生我的小妹妹(南方人有回娘家坐月子的习俗)。我和大妹妹都在上海出生。轮到生小妹时,虽是文革后期,她仍不能和资本家家庭有瓜葛。
 

妈妈抱着的是我小妹妹

 
那是一个飘着细雨的初春夜晩,我陪着妈妈进的医院。背着一个装着产妇用品的旅行包,我跟在她的身后。她挺着大肚子,心里冤屈比她那临盆的肚子还大(我猜想来着)。也许就是这个尚未出生的老妹子,让她继续挺了下来,走过,走出这屈辱的年代。
 
05
 
母亲是个不轻易落泪的人,尤其在我们孩子面前。这么多年,在我的记忆里,1983年我去非洲向她告别时,她背着我,抹去了脸上的泪水。那一刻,我才真正懂得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含义。非洲对她来讲,太遥远了。两年分离时间,对于我们母子来讲,应该是我去加拿大之前最长的一次。

为了这次远行,她破天荒地陪我买布料,做了一套像样子的西装(当时出国人员商店里的西装颜色和款式都单一)。我顿时感觉到了阳光般的母爱。

我儿时记忆中的她总是个严肃的教育者,规范着孩子的行为,对我们平时的生活不是特别的关注。她也试过给我做西装短裤,结果门禁的扣子装反了,而且布料是人造棉的。每次穿着这“哆哆嗦嗦”的裤子上厕所时,倍感一种幸福的紧张,生怕出点意外。某种意义上讲,母亲是个粗心的人,大大咧咧,好像从不注意细节。
 
我上大学时假期回到天津,拍了这张全家福
 
前两天,我刚过完了58岁的生日。掐指一算,我真正和她一起生活的时间非常有限和短暂。出生后三岁才被她接到身边,上小学前又是全托。上学后,每周见一次(她在城里上班)。真正每天生活在一起的日子,从小学五年级起,初中到高中,加起来一共五年(文革时小学五年,初中高中各两年)。后来,我参加工作就住校了。上大学长沙,去咸阳,回涿县,工作非洲,结婚京城,闯荡加拿大。每次回家,匆匆忙忙如过客,真是没时间坐下来,聊聊生活和工作。也从来没有细细地端详她的面容,直到后来她出国来看我。

分离了八年后,母亲首次访问了枫叶国。我能感觉到她的兴奋和激动。我跟她开玩笑,说,出去要记得路,否则我得去警察局接您。

第一次她自己出门,就真的迷路了。不过还好,她用她“生锈的”外语把自己导航回家。她非常高兴地说:“我的英语没有白学”。

她是个闲不住的人,很快和社区里的华人们认识了。然后就去了church,开始了她新的精神生活。
 

妈妈(前右)来了枫叶国,和她新结交的华人朋友在一起
 
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在一起聊家常,从外公外婆,到她从前的各种经历,还有许多我们小时候的故事。有一天,她一本正经地跟我说,对她从前体罚我们的事情表示谦意。当时,我真有点吃惊,看着母亲沧桑的脸,直说没事没关系,又加了一句英文spare the rod, spoil the child (不打不成器)来宽慰她。

在枫叶国的日子里,她变了。年轻时从信主,走向信共产主义;现在,又回到了当年的精神家园,就像一条经历狂风暴雨的小舟终于抵达了坚实的彼岸。一次人生苦难与欢乐交织的航行,我想只有她(水手)晓得旅途中的艰辛。

1998年,母亲被查出得了胃癌。这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事情。这位三级劳卫制勋章获得者,当年海军海校的排球名将,昔日南京大学女排的队长,怎么可能呢?

手术后的她非常乐观。我到上海和她相会,亲自给她做足底按摩,母子俩有说有笑。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下次再见面可能会是什么样子的场景。像大多数的癌症患者一样,她先手术,后化疗,然后又转移扩散。在顽强地与癌细胞抗争一年后,她走到了人生的“生老病死”的最后阶段。
 
我是妈妈的足底按摩师
 
我从加拿大赶回来的第二天,我们兄妹仨人,紧握着她老人家的手,和阿姨们一起,默默地注视着她静静地走向天国。这一刻,我的心碎了。从肉体上,她永远地告别了她的亲人。可在我心里,在精神上, 妈妈您老是永生的。您高傲的眼神,严肃的微笑,脍炙人口的汤圆和酒酿,永远在我心中。
 
妈妈去了天国
 
毛主席他老人家有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个人觉得有点儿极端。我们多数凡人死了就是一堆骨灰,非鸿毛非泰山也。伟大与否,要看烈火燃烧那一刻飞出的魂灵,是否还有人铭记在心。你还记得你母亲吗?奶奶呢?曾祖母呢?肯定的回答证明了她们的伟大,不是吗?

仰往天空的我,仿佛看见了有个叫金叔华的女子在飘缈的天国里,她是那样地快乐幸福。妈,你是否在天堂里又在任敎,做天气预报,做人间美味的汤圆和酒酿?此刻的我,泪水洒满了ipad。只想对你说一句话:Dear Mummy, till we meet again(亲爱的妈妈,我们终会再相见)。
 
你顽皮的孩子方方
2016年于Princeton,BC,加拿大
       

齐放专列

齐放:长沙铁院澡堂子,

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精神疾患退学的马同学,

你还安好吗?

齐放:有一位打饭的小姐姐,

让我念念不忘

齐放:吐槽那年头的毕业分配

齐放:过年时的伤别离,

我狂吻她油黑的大辫子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略有删节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春晖:母亲专题

吴限:不靠谱的妈妈
孙毅安:牵着母亲的手,
我们就是幸福的孩子
陈苑苑:九十岁的妈妈,
为我们操心大半辈子

张亮:回眸履痕忆母亲

陈冲:母亲走了,

我眼泪这么滚烫,

文字这么苍白

熊晓鸽:平凡的母亲,超凡的母爱

杜欣欣:母亲的歌

马明:妈妈考入西南联大工学院

郭爱平:妈妈说不定还是个格格呢

胡道轨:辣忽忽的母亲

梅长钊:忆母亲,大爱绵长风雪夜

葛有彦:我有寸草心,

却不知道母亲挣扎在死亡线上

珊伊:母亲被称为太行山里的凤毛麟角

顾土:母亲长达30年的交代史

尚晓援:母亲永远活在我的生命延续中

张小雪:缘梦重温,重访上海锦江饭店

何蓉蓉:母亲,我心中那盏不灭的灯

陈小鹰:我的母亲亦父亲

蒋蓉:母亲和《读者》

徐建:两代人的四中情

邓天雄:我苦尽甘来的老母亲

冯印谱:母亲的半句遗言

魏达志:母爱伴我风雨行

胡德平:回忆母亲李昭

李如茹: 怕死的我救下妈妈和我两条命

贾平凹:写给母亲 · 我不是个好儿子

邓晓芒:这就是我的母亲

陈虹:我的母亲一生信奉爱情至上

李南央:《我有这样一个母亲》答读者

李南央:母亲她终于解脱了

李南央:我有这样一个母亲

吴畏:母亲的大爱薪火相传

周玉茹:母亲的晚年是幸福的

袁澄兰:我苦难深重的母亲

马鼎盛:母亲红线女,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愤怒也无奈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界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届3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和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佳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