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烦恼,不定心所
7.7.2 随烦恼
随烦恼分大中小三类,前七皆具曰大随,前六皆具曰中随,第六独具曰小随。
小随十
(1) 忿:不满现境,愤然发怒。(2) 恨:积忿于心,怀恶不息。
(3) 恼:忿恨填胸,触境即发。此三者为同一嗔心于时间中之演变。
(4) 覆:隐藏己过,不愿坦白。(5) 嫉:见他顺境,已心不甘。
(6) 悭:自私己有,应施不施。(7) 诳:诈称有德,冀获利誉。
(8) 谄:曲意迎他,不顾卑污。(9) 害:心失慈愍,滥损有情。
(10 ) 骄:恃己顺境,态度骄傲。
中随二
(1)无惭:不顾内心良知,轻拒贤善。如破戒者。
(2)无愧:不顾世间舆论,崇重暴恶。如小人等。
大随八
(1)昏沉:心陷蒙昧,不能活用 (2)掉举:心向染境,不甘寂静
(3)不信:耽著染境,不信净法 (4)懈怠:染心尚重,懒于修净
(5)放逸:身心失检,流于纵肆 (6)失念:当记忆者,每陷遗忘
(7)散乱:心绪纷驰,不能归一 (8)不正知:于所观境,知解谬误
本小节内容皆见冯大阿阇黎《八识规矩颂释》。
7.8 不定心所
此类心所或善或恶或无记乃随时处而异,于善恶固不一定,复非诸识所定有,如遍行,亦非诸地所定有,如别境,故另立一类。
悔:于已作事自觉不应。悔于善恶不定,如于善事而悔则属恶心,于恶事而悔则属善心,于无记事而悔属无记心。然于恶事之忏悔,亦应忏净即止。适度之忏悔为善心。如坚执不舍,悔箭入心,则生时痛苦,死入地狱。见智者大师《维摩经文疏》释二比丘犯淫杀一段。故过度之忏悔则为恶心矣。故悔心于善恶不定,不仅于所悔善恶无记事上见之,亦于忏悔之程度火候上见之也。依佛法忏悔之方法有三种:作法忏,依羯磨法于大众前发露己罪也。取相忏,依忏仪而持咒礼拜称佛菩萨名等,以取得罪净相为期也。理忏。端坐念实相,观罪性空也。前一唯除戒罪,后二兼除性罪,然欲彻底净罪,断其恶种,必依乎理忏而后可!
眠:身疲心昏休憩五识。睡眠唯欲界有之,乃将放于环境中之自根收归心点,从而五识停止其运转时之意识状态也。眠心所于善恶不定。凡夫当清醒时,心恒为外境所牵引,为认识之,自根向外驰与结合,故净色消耗不少。有消耗故必须补充;睡眠即暂停五识之运作,将外散之净色根从环境收回自身,以补充之之法也。故于欲界凡夫为必需。饮食亦是补充消耗之法,于欲界亦属必需。睡眠所补充者主要为净色之消耗,饮食所补充者主要为粗身之消耗。故适当之睡眠为善性。此外,更有籍眠修天仙定或法身光明之法,则乃善之善者;藉此可证仙果甚或悟入佛性故。然如睡眠过多,则致伤神,令人愚痴,此则恶性摄者也。若无益无损之睡眠,则为中性。
寻:于意言境,粗浅寻思。
伺:于意言境,精细伺察。
寻伺于善恶不定亦显然,思察善法则为善性,思察恶法则为恶性,思察无记法则为中性。
悔由强思加行而起,眠因肉体休息而然,欲界众生皆有之。寻到初禅大梵天而止。二禅以上,寻伺皆不行,以无意言境为所缘也。
不定心所之于善恶无记三性不定,唯在凡位上言之;若于如来位上,则唯绝对善性而已。
——摘自孟晓路《七大缘起论》
本书夕阳道友尚有少量,29元包邮(出版社定价58元)!
可加微信号(Huizhouxiyang)购买。